老重慶自由行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清寺位置 老重慶自由行指南

老重慶自由行指南

2024-07-17 2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中山一路 地铁1号线七星岗站1号出口,即中山一路,上行至邮政局旁小巷,进去即中苏文化协会旧址。 ▲中苏文化协会旧址,中山一路162号。 中苏文化协会最初由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张西曼领衔,同一些留苏人士发起,1936年在南京成立,会长为孙科,副会长陈立夫、邵力子。抗战爆发后,1937年12月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协会有机关刊物《中苏文化》,1946年随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抗建堂,上纯阳洞13号,中山一路171号旁进去。 抗战时期一大批知名作家、导演、演员云集重庆,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1940年4月,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后,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界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的困难。名导演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具体负责改建,用“抗战建国”口号,取名为“抗建堂”。 1940年4月在纯阳洞始建剧场,1941年4月5日落成,由林森题写“抗建堂”三字。 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每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演出。而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这期间,因经常大雾弥漫,不利日机空袭,重庆文艺界遂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雾季公演”创造了重庆话剧运动,也是中国话剧史的黄金时代。 ▲菩提金刚塔,中山一路171号旁进去,金刚塔巷内。 明末清初,张献忠攻下通远门,进重庆城后杀人无数,七星岗暴尸遍野,成了乱葬岗。1929年2月,潘文华出任首任重庆市长,他把通远门到上清寺一带开辟为新市区,清理了七星岗的全部坟墓。传说因此打扰了岗上的鬼魂,闹鬼事件常有发生,为了平息闹鬼潘文华特意请来喇嘛祈祷诵经,并于1930年在通远门外的七星岗历时两年耗资四万元,修建了藏式菩提金刚塔,超渡和安抚亡魂。 ▲国民政府财政部旧址,现无考,大概位于今观音岩。 ▲国民政府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及卫戍司令部旧址,中山一路312号,现为中山医院。 原为李义铭、李义清兄弟集资兴建的义林医院,共9层,中西式砖木结构。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驻重庆,立法院随之迁入。1938年4月司法院由成都迁驻重庆在此办公,1938年7月蒙藏委员会由汉口迁驻重庆也在此办公。1946年均随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2.张家花园街 沿中山医院旁山城步道下行,即张家花园街,阶梯下行完,右侧是巴教村。 ▲巴蜀中学旧校门遗址。 巴蜀中学创建于1933年,由原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创办。该校门建于1936年巴蜀小学扩建中学时期,解放初期,校大门改设于黄花园后,此旧门撤出,仅留4根残柱,2004年渝中区政府修建山城步道,恢复原貌,供瞻讨。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遗址。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1938年8月迁驻重庆,设会址于此。郭沫若、老舍、矛盾、冯乃超、胡风、臧克家、叶以群、何其芳、艾芜、柳青、邵荃麟、聂绀弩、冯雪峰等多在此集会,举办各种活动。抗战结束后,会址改设上海,重庆成立分会,该处便成为分会会址。 ▲黄炎培旧居,现不存,巴教村20号,原巴蜀中学教职工宿舍。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早年父母双亡,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1905年参加同盟会……曾创办川沙小学堂、震修学堂、职业教育研究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1936年到四川考察,曾在重庆、北培等地讲学。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于1938年7月由武汉来重庆,在重庆活动达8年之久。他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抗战初期由上海迁到重庆,继续推行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学校设有商科、土木科、机械科、会计班、实习工厂等。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就是中华职业学校会计班1941年毕业生。 3.中山二路 沿张家花园街公厕旁下行,至枣子岚垭正街,上行右拐至三岔路口,进枣子岚垭一巷,走到底右侧下行至杨森公馆,左侧阶梯上行至中山二路,沿中山二路下行至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杨森公馆,少年宫背面。 杨森(1884-1977),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四川广安县人,川军著名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贵州省主席。与“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1949年,杨森由成都离川赴台,后病逝于台北,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阀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将领。他一生追求洋气和新潮,同时还是民间秘密组织袍哥会的一名舵主。妻妾成群,儿女众多,其公开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 该房屋建于20世纪3年代,原名“渝舍”。砖木混合结构,折中主义风格,屋顶为四面坡组合式,采用不对称设计。 ▲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旧址,文化宫内。 原为川东师范学校旧址,1939年,学校因避日机轰炸迁往江津。后中统局将该校图书馆作为办公室,并在原男生宿舍的地基上修建了中统局礼堂。 ▲国民政府教育部旧址,现不存,位于今文化宫。 ▲国民政府粮食部旧址,现不存,大致位于今文化宫附近。 4.学田湾正街 沿文化宫下行,北门出口至下罗家湾,沿罗家湾下行,至学田湾正街。 ▲国民政府内政部旧址,现无考,位于罗家湾。 ▲陈果夫旧居(衡社),现无考,位于学田湾。 陈果夫(1892-1951),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 5.枣子岚垭正街 沿学田湾正街上行,出口即枣子岚垭正街。 ▲中央军委调查统计局(军统)旧址,枣子岚垭69号。待考。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BIS)简称军统局,是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中国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抗日战争期间,军统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恐怖活动。也有一些军统人员投降日本,日本占领区的重要特务头子不少来自军统。 ▲苏联塔斯社旧址,现不存,位于今枣子岚垭73号。 1925年7月10日,经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Телеграф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简称塔斯社(TASS),统管全苏的新闻通讯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塔斯社大批记者走上前线,报道战事,每天发200条国内消息、2000-3000行国外消息。苏联解体后塔斯社归属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管理。 ▲史良旧居(犹庄),现不存,位于今枣子岚垭98号。 史良(1900-1985),女,别名存初,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国著名律师、法律家、政治家、社会运动家,历史上著名“七君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首任部长。她1942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后历任民盟第一届中央常委、副主席,第二、三届中央副主席。1979年10月,当选为民盟第四届中央主席。她还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担任民盟第五届中央主席期间,于1985年9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6.马鞍山村 沿枣子岚垭上行,至枣子岚垭正街118号旁入口,即马鞍山村。 ▲沈钧儒故居,马鞍山村18号。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 抗战爆发后,沈钧儒来渝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946年返回南京。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赴此会晤沈钧儒,此地也是南方局及其他民主党派人士、进步人士聚会、座谈、共商国是的地方。 ▲中共南方局外事组旧址,李公朴旧居,马鞍山村28号。 外事组是南方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代表南方局、中共代表在渝从事公开和秘密的外事活动。 ▲马鞍山村29、30、31、63、47号以及路口老建筑。 具体为何建筑待考。 7.人民路 出马鞍山村,右行即人民大礼堂。人民大礼堂正前方即人民路。 ▲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旧址,现不存,位于今人民路45号。 1939年10月13日,国民参政会中一部分无党派和中间党派参政员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等,在重庆发起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时,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国共合作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于是,即以部分国民参政员于1939年1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加。 ▲中法学校旧址,人民路121号。 ▲人民大礼堂,人民路173号。 人民大礼堂位是重庆市最大的剧场。1950年动工兴建,1953年竣工。初名“中苏大楼”,后改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改现名。 ▲陈立夫旧居(高庐),现不存,位于今人民路217号。 陈立夫(1900-2001),浙江省吴兴人,名祖燕,号立夫。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 ▲国民政府旧址,现不存,位于今人民路232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1月23日,重庆行营奉命将学田湾省立重庆高级工业中学校改建为国民政府大楼,市府当局一面迁校,一面改建,经日夜赶修,仅用一周时间,即告竣工。12月1日,国民政府即宣布在重庆简陋的新址正式办公。 1979年,抗战国民政府旧址主楼拆除,改建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遗址内仅有两栋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楼房被原样保留下来,2010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以及残存抗战国民政府所有建筑遗址拆除。作为与南京国民政府旧址仅有的姐妹建筑,重庆国民政府旧址不复存在。 ▲张笃伦旧居,现不存,位于今人民路234号。 张笃伦(1894-1958)号伯常,湖北安陆县三陂港人。抗战胜利后,接任重庆市长。是时,蒋介石派特务杀害了民主志士李公朴、闻一多等,激起重庆各界人士的义愤,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张应邀出席,同时保释了《大公报》采访部主任曾敏文,开释记者10人,师生17人。任期内重视市政建设,完成了下水道、北区干路、和平隧道、和平市场等工程。 1948年4月,调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时,张明晓蒋家王朝的末日已到,便拉他的二弟民社党中央委员张仲宣,赞助和平运动,同时密谋“应变”方案。次年2月,“华中剿总”白崇禧,以张“办事敷衍”而去职,凋任重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秘书长。4月21日,闻蒋介石准备捕杀一批进步人士,他提前准备好通行证,买好飞机票,秘密将市参议会会长胡子昂等人送出重庆。中国解放时,携眷飞抵香港,担任中国招待所所长,接待国民党去港的军政人员。不久转赴台湾,离政赋闲。 ▲三峡博物馆,人民路236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 ▲美军司令部旧址,现不存,人民路236号。 美军驻华总司令为史迪威,原航空委员会曾设于此。 ▲中央研究院旧址,现不存,人民路239号。 中央研究院,原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1949年4月)是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直隶于国民政府。1928年6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后,陆续按学科分科设置各研究所,到1937年抗战发生时为止,已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及动植物等十个研究所。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分设于重庆、北碚、李庄、昆明四区。抗战胜利后,数学研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医学研究所筹备处、工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等八单位,暂设于上海,总办事处及天文、地质、气象、历史语言、社会科学等五研究所,共六单位,设于南京。 1948年12月,中央研究院开始向台湾搬迁。除总办事处、数学以及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完整地迁台外,其余各研究所大都留在南京和上海。1949年10月,中央研究院留在大陆的各机构都被中国科学院接收。 ▲范绍增旧居(范庄),现不存,在今人民路256号。 范绍增(1894-1977),绰号“范哈儿”,是“傻儿师长”的原型。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中国国民党抗日将领。1949年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职。 解放前,四川高级将领中拥有的妻妾,恐怕最多的要数范绍增和杨森。他有名分,无名分的姨太太,计达三四十位之多。1933年左右,范绍增为了金屋藏娇,花费一二十万银洋,在今重庆大礼堂对面的民国路,修建了约占半条街的公馆——范庄。该庄为花园式建筑有小洋楼三幢、每幢均为三层。从高到低,横向排列。最上一幢,一楼设男女客厅、舞厅、饭厅,二三层各有住房十套,设计新颖,装修华丽,花园为亭台榭、怪石奇葩,绿树掩映;还辟有健身房、台球馆、游泳池、风雨网球场;大门侧面养着狮、虎、熊等动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内迁重庆,一时间,陪都权贵云集。范绍增为了巴结国民党要员,特别腾出范庄,盛情邀请显贵们进驻。先后在范庄住过的有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及南京警备司令杨虎等等。参谋总长何应钦、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整个抗战期间更是举家进驻。 8.中山四路 沿人民路东行,至重庆市政府旁小巷上行,出口下行即曾家岩,左拐即中山四路。 ▲重庆市警察局派出所旧址,上曾家岩19号。 抗战时期,重庆市警察局设于此,紧邻周公馆,是国民党用于监视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特务机构。 ▲周公馆,曾家岩50号。 周恩来旧居,对外习称“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 ▲德安里特别警卫组旧址,中山四路85号。 抗战时期,蒋介石住在德安里101号(中山四路36号,现重庆市委大院内),时任军统副局长的戴笠遂在此建造公馆,设立“特别警卫组”,作为蒋介石的近卫保镖。戴笠时常居住于此,故又称“戴公馆”。 ▲潘文华旧居,中山四路81号,重庆市妇联内。 潘文华(1886-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历任川军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长、国民党第7战区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率部起义;新中国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 作为重庆首任市长,其为重庆近代城市建设贡献颇多。1927年上半年,为拓展重庆的城市空间,潘文华主持成立了新市区管理局,当时城区拓宽有两种方案,一是拆除旧城区所有城门扩宽城市区域,二是在重庆北面选址建造新城,很遗憾的是潘文华当局选择了前者,重庆十七城门因此被毁。仅存东水门和通远门,现又发掘出人和门、太平门,太安门也被找到。 ▲远东盟军司令部及全国战时儿童保育院旧址,中山四路69号,求精中学内。现仅立纪念碑。 全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后移至重庆设址于此。“全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是由宋美龄等人筹办的一所,专收沦陷区的少年儿童,送往、大后方学习生活,以免遭日寇的摧残的机构。历时八年的营救难童运动,共抢救难童三万余人,仅重庆地区的保育会就收养了多达两千多名难童。 ▲张治中旧居(桂园),中山四路65号。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 此处原是张治中的公馆,因院内有两株桂花树得名桂园。1945年8月至10月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特地将此处让出,作为毛泽东在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1945年10月10日,著名的《双十协定》签字仪式即在桂园会客厅举行。 ▲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中山四路36号,现重庆市委大院内。 19世纪末由德国人修建,初为法国天主教教堂,后作为教会学校明诚中学的办公室和医务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渝,此地作国民政府行政院办公楼,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蒋介石旧居,中山四路36号,现重庆市委大院内。 原德安里101号,原为国民党将领许绍宗所建,因许字“尧卿”,故称“尧庐”。抗战时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借用为蒋中正官邸,据《国民党重庆陪都时各军事机关名册》记载,此楼为蒋中正侍从室。1945年国共两党谈判期问,从9月14日起,两党代表在蒋介石旧居共举行了8次谈判。建国后,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曾居住于此。 ▲宋美龄旧居,中山四路36号,现重庆市委大院内。 原德安里103号,1936年由富商丁次鹤委托华西兴业公司建筑部设计建造,次年让给蒋介石、宋美龄使用。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从9月27 日起,两党代表在宋美龄旧居共举行了4次谈判。建国后,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两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曾在此楼居住。 ▲李宗仁旧居,中山四路36号,现重庆市委大院内。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李宗仁在此居住二十多天。 ▲康心远旧居,中山四路36号,现重庆市委大院内。。 康心远是美丰银行老板康心如的弟弟,他和康心如、康心之一起经营美丰财团,曾任美丰旗下宝丰公司总经理。抗战时期,于右任、贺耀祖、邵力子也曾在此居住。 ▲国民政府监察院、考试院旧址,于右任旧居,中山四路11号重庆市人民小学背面。 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1928年10月开始筹备,1931年2月正式成立。依1928年10月8日公布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监察委员19-29人,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并不能兼任中央及地方政府各机关的职务。1931年6月25日公布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监察委员增加为29-49人,由国民政府主席提请国民政府依法任免之,监察院会议由监察委员组成,以院长为会议主席,同年12月30日复公布新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监察委员增至30-50人,由监察院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主席依法任免。1932年12月26日,国民政府组织又重新规定,监察委员仍定为29-49人,由监察院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依法任免。据1928年10月20日公布的监察院组织法,院内置秘书和参事二处,下设审计处等。在渝期间,监察院院长为于右任。 考试院于1928年10月开始筹建,1930年1月正式成立,是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铨叙事宜,设院长、副院长各1人。1928年10月20日公布的《考试院组织法》,院内设秘书处和办事处,下置考选委员和铨叙部,附设编译部,院长为戴传贤。1937年11月考试院,随国府迁渝,初在上清寺陶园办公,1939年因日机轰炸移至西郊歌乐山静石湾,城内只留一办事处。在渝期间,先后举办了公职候选人及专门职员、技术人员两种考试。监察院和考试院均为国民政府五大机构之一。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言“右任”为名,晚年号太平老人。早年,他是孙中山同盟会一员。1925年与冯玉祥组“国民联军”时,著名的共产党人刘伯承、邓小平、刘志丹等均在其部工作。创“红城西安”一段历史,也与共产党人结下友情。所以有人说:民国期间有两个人物是国共两党共同尊重的,一是孙中山,二是于右任。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人民路258号,中山四路路口。原建筑仅存礼堂和张骧公馆。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最高党务机关。其主要职权是:对外代表国民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之决议;组织并指挥各地党部;组织党的中央各部会;支配党的经费。 张骧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幕僚张群的四弟,曾留学国外,专攻邮电通讯工程技术,历任江西九江电报局局长,汉口电政管理局局长,川康电讯监督兼重庆电报局局长。 张骧狂放不羁,嗜喝酒嫖妓,为张群切齿痛恨。张骧畏兄如虎,一度上演过为求得兄长原谅,半夜翻墙进屋被哥哥拖到父亲遗像前痛打的经历。但秉性奇特的张骧,在国民党败退时偏偏拒绝哥哥安排逃往台湾,照着民盟好友建议保全了川康两省电信器材设备,完好无缺地交给人民政府。因此,这处公馆解放后为电信部门使用。正因张骧,解放时期重庆电报迅速建立,他被誉为重庆的“电信传奇”。 9.嘉陵桥东村 出中山四路,右拐即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二楼可通往特园。 ▲特园(鲜英宅府),嘉陵桥东村。 鲜英,字特生,本名鲜于英,复姓鲜于,四川西充县太平乡人,槐轩学派弟子,号名鲜于道充。民盟创始人之一,著名民主人士。 鲜宅始建于1929年,1931年完成,大小房36间,占地3亩多,其主体达观楼,是三层楼的青砖建筑,前后各一大花园以及一些附属建筑。因鲜英字“特生”,故名其宅为特园。1968年3月25日,一个“文革”战斗队在达观楼二楼当年议事的大客厅内隔着铁板焚烧传单,引燃红漆木地板,风火突起,连续一昼夜,将鲜宅化为灰烬。鲜宅后又经数次火焚而今全部荡灭,仅残余书房(儿童学墅)、厨房。现修复康庄仅是特园的一部分,以其第九女继康的名字命名。 抗战时期,张澜和梁漱溟以及很多名流都曾在特园长住。冯玉祥、荷兰和意大利的使馆、苏联和盟军的军事代表团都曾借用过康庄。特园是董必武,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对外活动联系的重要场所。1941年2月,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罗隆基等在特园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将总部设在特园,鲜英被推举为中央委员。重庆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以特园为民主运动的大本营,常常去特园聚会,不少人还寄宿于特园。“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三顾特园”,与张澜、沈钧儒、鲜英等民主人士共商国是,特园也因此被誉为“民主之家”。特园长年开设流水席,日客流量多达上千,少则数百,鲜英举家倾产,支援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主进步事业,获有“孟尝君”的称号。 10.嘉陵桥西村 过上清寺天桥,右拐下行至邮局大门前,即嘉陵西村入口。 ▲鲜英旧居,嘉陵桥西村5号。 此处是鲜英子女读书、学习的地方。 ▲宋子文旧居(怡园),四新路19号。 宋子文(1894-1971),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一,宋庆龄的弟弟。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国民政府到重庆﹐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的经济实权。1940-1942年充当蒋介石常驻美国代表﹐为蒋争取美援﹐第一次获一亿美元借款﹐第二次签订租借协定﹐获五亿美元借款。1942年10月返国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从1927-1949作为国民政府财政官员,宋子文被认为是40年代时期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出任外交部长,仍驻纽约。他频繁活动欧美各大国寻求支持和帮助,促使有关国家对日本侵略扩张的后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无疑有益于中国的抗日事业。甚至这一时期中国外交业绩,包括争取美国巨额援助、废除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获得四大国之一的地位。 “怡园”于1937年建成,仿哥特式建筑。抗战期间,曾作为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的宋子文的公馆,国共军事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也曾在此居住,故又名马歇尔故居。 ▲朱家骅旧居,嘉陵桥两村90号,待考。 朱家骅,字骝先、湘麟,浙江湖州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然以其特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朱家骅曾是中统负责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 11.牛角沱 出嘉陵西村,即牛角沱片区。 江湾水流湍急,川人称沱,此处岩壁又似牛角,故名。陪都时期,此地为政府行政区上清寺至沙坪坝文化区唯一通道——精忠路起始点。 ▲比利时大使馆旧址,现不存,位于原牛角沱复兴面粉厂对面。 ▲牛角沱复兴面粉厂,现已拆迁。 1925年,天津人单松年出资4万银元,在牛角沱创建了城内第一家机制面粉厂——“新丰”面粉厂,日产面粉300袋。1934年,单松年创办的“新丰”面粉厂难以为继,原为股东的鲜伯良投资9万元承顶,更名为“复兴”厂。他通过营销手段推广面粉销售和收购、新建面粉厂,垄断了当时重庆和南充的面粉市场,成为“面粉大王”。他把所挣的钱,用于办学校和拯危济困的慈善事业,尽力为抗战贡献自已的力量,为人们所敬仰。 12.上清寺路 在牛角沱立交过地下通道,至上清寺路,沿上清寺路上行,右拐进美专校街。 ▲高公馆(生生花园),现不存,位于今上清寺路252号。现重建于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内。 刘湘主政时,省立教育学院首任院长高显鉴营建,1938年落成,是当时重庆市高档私家花园。1941年,宋美龄曾在此指挥龙舟大赛。1942年元旦,迁川工厂在此联合举办产品展会,国共两党要员来此参观。 ▲国民政府交通部旧(彭泽大公馆),现不存,位于今上清寺交通巷1号。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旧址,现不存,位于今美专校街原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内。 ※出美专校街,进左侧机关招待所,内有老建筑,具体为何建筑待考。 13.中山三路 出美专校街,即中山三路。 ▲程潜旧居,现不存,位于今中山三路164号。待考。 程潜(1882-1968),字颂云,清末秀才,湖南醴陵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同盟会会员,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1949年8月,在长沙宣布起义,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旧址,中山三路159号,现已改建为重庆市广播电台。 抗战时期,中央广播电台先后迁至汉口、重庆播音,以“中央广播电台”(呼号为“XGOA”)对国内广播,以“国际广播电台”(呼号为“XGOY”)对国外广播。日军侵略中国时期,每次轰炸都以央广为主要目标,但是都未能得手。央广遂被日军称为“炸不死的重庆之蛙”、“重庆怪放送”。抗战胜利后,央广迁回南京。 ▲同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部旧址,现不存,位于今中山三路152号。待考。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1942年1月3日,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白宫公告:兹据英美两国参谋长建议,及白宫总统与丘吉尔首相条陈,并经荷兰政府与有关自治领域政府之同意,将宣布成立中国战区。1942年1月3日,中国战区成立,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指挥在华、缅、越、泰等地盟军。次日,蒋介石电告宋子文,请他转告罗斯福推选高级将领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不到半月,美国军界选中了陆军少将史迪威。 同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部旧址原为川康兴业公司住房,为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三楼一底。1942年,改为同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部办公地。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会议代表驻地旧址,中山三路151号。 该房屋建于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为中国银行大楼。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出席旧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团来渝,该楼即由国民政府拨给中国代表团使用。 ▲陈布雷旧居,现不存,位于今中山三路山益村4号。 陈布雷(1890-1948年),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慈溪人。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后转入宁波效实中学,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商报》主编。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 ▲徐堪旧居,现不存,位于今中山三路二巷2号。 徐堪(1888-1969)原名徐代堪,字可亭,四川省三台县人。1907年,于成都学堂念书的徐堪加入同盟会,自此参与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并于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统治下,担任该政府之国会议员。1921年,他参加中国国民党,另因财政专长,于1924年担任北京政府商品陈列所所长,国民政府成立后,再任该政府辖下上海交易所监理官、金融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41年-1945年期间则担任行政院粮食部部长。1948年王云五实施金圆券失败下台后,接任财政部长,但仍未能挽回经济颓势。1950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仍担任国民党党职。 ▲宋庆龄旧居,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两路口新村5号。 该楼原为留德归国工程师杨能深住所,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渝,外交部租用此楼,用于接待外国友人。1942年至1945年12月,宋庆龄由范庄迁居于此。宋庆龄居住期间,重建保卫中国同盟委员会,设于旧居二楼,并担任主席。 ▲美国新闻处旧址,现不存,位于今两路口重庆村57号。 14.体育路 面对宋庆龄故居右拐,沿重庆村上行,出口即体育路。 ▲美国合众社旧址,现不存,位于中山三路原巴县中学内。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旧址,现已拆毁改建为市体育馆。位于中山三路原巴县中学内。 ▲跳伞塔,体育路与长江一路路口。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首都重庆成为日机战略轰炸的首要目标。中国空军经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的厮杀后,损失惨重。1940年,中国空军飞机只剩下一百余架,而驻守重庆的空军仅占四分之一,积极防空力量薄弱,因而在重庆组建跳伞队伍,加强空军建设成为紧迫的任务。 1942年4月4日,我国第一座跳伞塔在重庆两路口建成,是当时远东地区高度最高、设备最好的跳伞塔,主要用于培训飞行员。抗战时期,大量飞行员在此接受培训后,直接奔赴战场。跳伞塔的设计者是建筑大师杨廷宝,塔前原竖有陈立夫撰文的《陪都跳伞塔记》碑,现藏于三峡博物馆。 15.桂花园路 出跳伞塔右拐上行,至三岔路口,沿体育路下行,出口左拐即桂花园路。 ▲状元府,桂花园路12号。 状元府建于1911年,系四川状元骆成骧的府邸,又称骆家花园。 骆成骧字公绣,四川资中人,四川清代唯一的状元。自幼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天资聪颖,能过目成诵。九岁就读于成都的锦江书院,十四岁应州试,入读成都尊经书院。1893年中举人,1895年中进士,参加殿试,中状元。为人一生清廉,不求高官厚禄,家用贫困,厨灶屡空,有“穷状元”之称。在成都、资中均未留下什么宅邸,此处宅邸为其同乡商贾骆昂出资为其修建。 他一生思想、言论紧跟时代步伐,参与讨袁,重视教育,为筹办四川大学、成都大学而奔走,还曾任教于四川法政学堂、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校长,并在成都筹建成都资属中学。虽为文状元,晚年却热衷讲武,从各方筹集资金修建四川省武士馆,成立四川武士总会,创立射德会等。 16.健康路 出状元府,沿原路返回至右方阶梯处,沿阶梯上行,穿过居民楼,出口即健康路。 ▲美国大使馆旧址,健康路1号,原建筑已拆除,现在原址复建,急救中心新大楼前。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率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迁渝,设址于此。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迁回南京。 ▲贺国光旧居,健康路4号,沿健康路6号旁阶梯上行,左拐黄色建筑即是。 贺国光(1885-1969)字元璋,湖北蒲圻人,民国川军史上的著名人物,蒋介石控制四川的智囊,陆军中将,西康省主席。 抗战时期,贺国光曾任重庆行营副主任、宪兵司令、重庆市市长、重庆防空司令部司令等职。此建筑原为杨森修建,竣工后未来得及居住,后赠与贺国光居住。 ※该片区有数栋老建筑,具体为何建筑待考。 17.国际村 沿健康路上国际村门廊阶梯上行,左拐至国际村102号。 ▲历史建筑,国际村102号。 抗战时期,国际村为外国人士聚集区,英、美等国的反法西斯友人多在此居住。 ▲碉堡,国际村102号建筑旁。 该碉堡为抗战时期修建,所在位置能俯瞰长江一路,呈八角形,内设机枪口、排水沟、钢筋混泥土结构。 18. 长江一路 沿国际村下行,出口至人行天桥,过天桥沿长江一路下行,至罗斯福图书馆,继续下行至两路口。 ▲罗斯福图书馆旧址,长江一路11号,现为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1945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逝世,为纪念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他关心、支持、帮助中国抗日战争的感谢、缅怀之情,国民政府决定在重庆建立罗斯福图书馆。是当时全国仅有的5个图书馆之一,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外国总统命名的文化机构。在全球,只有四处以罗斯福总统名字命名的综合大型图书馆,包括莫斯科、圣保罗、荷兰和重庆。而重庆,是唯一有罗斯福铜像的,而且还是罗斯福孙女赠送的。 实景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18519015/ 参考引用:《典藏重庆》、《重庆老城》、《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 》等,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人文 历史 旅行 重庆

© 本文版权归 Morgan陈浪浪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