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独特的河流通名 “涌”和“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涌几个村 广州独特的河流通名 “涌”和“滘”

广州独特的河流通名 “涌”和“滘”

2023-10-04 1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翻开广州地图,可看到纵横交错的河流如同人的血脉一样遍布全城,显示出这是一片水域广阔的风水宝地。水城水多,表示河流的通名自然也多。除了常见的江、河、海、水、溪之外,还有涌、滘、沥、潭、湾、塘等通名,其中又以“涌”“滘”最为独特,这两个通名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现在为人们所常用的“涌yǒng”,东汉《说文解字》:“涌,滕也。”“滕”就是水超踊,用今天的话说是水向上冒之义。和“涌”同音同义的还有一个异体字“湧”。

通行于广东地区的“涌”和“滘”,都是粤地人使用的方言字。涌,读音chōng,表河流义,与普通话的“涌yǒng”只是字形相同,在语音和意义上均无关联。“滘”,读音jiào,也是河流义。

这两个指称河流的方言词在粤地应当是有相当历史的。编纂于宋代的《广州图经》虽早已失传,但从《永乐大典》等书的辑录中,仍可看到我们的先民用“涌”和“滘”作河流的通名。例如:东莞的麻涌;新会县的东涌;番禺的白泥涌、蓼涌;南海县的上涌、石涌、镇涌、沙滘、上滘、叠滘、南滘等等。

元代的《南海志》还有蓼涌、藤涌、木涌、横滘等水名。明清后的资料保存较多,从明代到清代所修纂的《广东通志》、各县志以及各种杂记等,这类地名俯拾皆是。

事实上,不少地名应早于上述记载的年代,只是史料的大量亡佚,我们无从知道得更多。例如,顺德县陈村镇的一个村子,建于唐天复年间(901-904年),地处河边,据传一木雕佛像漂流至此,故名佛滘,后又谐音易名为“弼教”。陈村镇的仙涌村,大约是唐代末年吕姓人迁居于此,他们沿河建村聚居,四周风景优美如画,连仙人吕洞宾也曾到此一游,故名“仙涌”。这两个地名都早于现存古籍史志所记。

虽然都是河流通名,“涌”和“滘”在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涌”多指小河,所以口语常说“涌仔”。例如:番禺鱼窝头镇有条小河叫“细沥涌”,清光绪年间沿河建村,村名就称“细沥涌”;原花县炭步镇,明末人们迁至县城西南部聚居,因村前有一小河环绕,故名“南涌”。当然“涌”也有指较大河流的时候。例如,曾是古代北江下游通往广州重要航道的芦苞涌,长32公里,流域面积252平方公里。另一条西南涌,长38公里,流域面积485平方公里,是北江的汊道。

“滘”一般指河道相通处。河网纵横交错的地方称“滘”较多,所以口语有“穿河过滘”之说。例如:沟通西江和北江的河道是“思贤滘”;南海的“叠滘”,因其水网密布,溪河回环如叠,故有此称;顺德的“北滘”原名“百滘”,取众多的大小河流交织汇集之义,后谐音改称“北滘”。

“滘”现在有时还作“漖”。例如:广州市原芳村区的“东漖镇”,本是“东滘”,现作“东漖”。

“涌”和“滘”的不同还表现在使用频率上。据上个世纪的统计,全广东带“滘”字地名269 处,而“涌”则达2585处,“涌”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滘”。星罗密布的“涌”和“滘”,正是水城河道如巷,水路四通八达的真实写照。

因此,无论我们赋予广州何种色彩,唯有水色才是这座千年古城最基本的颜色;假如抹去了水色,广州将永远不再美丽。

(原载《羊城晚报》2010年5月30日B3。后收录于梁力主编《羊城沧桑》(一),花城出版社,2011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