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近代化的实例 资讯|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资讯|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2023-06-01 09: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深入研究与阐述建设人民城市、实现有效的城市治理、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日前,“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城市治理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基层一线人员,齐聚一堂,展开热烈讨论。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话语,需要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发展正在承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需要结合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进行聚焦和研究,在理论上实现深化,进而推动实践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上海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在超大城市里研究全过程民主,需要把研究的目标转向怎么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上来。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没有发展就很难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他同时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追赶的的过程,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有量的保证,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率、科技进步速度等都在赛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要保证各区域发展的平衡。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围绕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展开讨论。他提出两个议题:一是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提升城市韧性;二是通过分析城市韧性需求为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提升和改善提供线索。他认为,在智慧城市中融入韧性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体系的复杂性、更精准应对气候变迁、提高风险监控能力等。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工业化、产业结构变化与中国阶层结构变迁;职业、教育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中等收入群体、相对贫困群体与阶层结构的变化;主观阶层结构变化;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从五个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社会治理总体性特征:一是主体方面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参与;二是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凸显人的重要性;三是从强调供给到需求导向,同时进一步强调优势视角;四是社会治理方式从经验性的治理到现在越来越强调数字化;五是社会治理思维从风险防控到不确定性治理,提升预防预见性治理能力。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教授认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约数就是公共性,只有强化公共性,才能形成有内在沟通和参与渠道以及联系纽带的公众,进而形成个人的共同体。要实现社会治理超越顶层设计的抽象性和基层创新的在地性,着眼点就在于条块的重新部署和整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梁玉成教授认为,美国的现代化有两个阶段,即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中国一直强调制造业当家。中国式现代化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不一样,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闵学勤从物业、社区联动关系引申出去,探讨城市基层治理中政企合作的可能与可为。他把国内外的政企合作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发展导向下的政企合作,一是问题导向下的政企合作,同时指出,国内的政企合作多半是问题导向下的,带入发展导向的政企共治、政企共赢、政企共荣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案例分享环节中,临汾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永波聚焦“数字化转型”,仪电双杨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部门总监陆志林介绍了“社区云”,并就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同在场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

本次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上海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创新团队共同主办的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