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外资撤离?这些衡量中国开放的指标都过时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观察者网站 张军:外资撤离?这些衡量中国开放的指标都过时了

张军:外资撤离?这些衡量中国开放的指标都过时了

2023-12-27 1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出口连续数月下降”、“中国吸引外资创历史新低”、“外资撤离”,当外媒以此为题材大肆炒作中国经济陷入疲态时,年均增长仍在全球大国中领先的中国经济,却在静悄悄地发生转型。

2023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重申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此前,中国还宣布放开外资进入中国制造业的门槛。在西方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示,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11月5日,在第六届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参观者试吃贝宁蜂蜜。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看清楚中国经济前进的方向?进博会期间,观察者网采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

【采访/观察者网 高艳平】

观察者网:最近一系列国内政策文件和高层领导讲话,都在释放“中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的关键信号,比如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随后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最近习近平又致信进博会,重申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那么您如何理解当下高层对“开放”的多次重申?

张军:近期无论是中非领导人对话会,还是“一带一路”峰会,中国高层领导人一直在强调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虽然发达国家的全球化在退潮,但是我猜测,我们并不认为“逆全球化”可以很好定义现在的国际经贸格局,所以我们强调,也许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更能表达我们的主张,这是因为中国希望在全球经济的开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很重要的战略。进博会虽然是会展形式,但是其主要目的是要突出中国对扩大进口的意愿,也是开放中国国内巨大市场的承诺,这对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中国已经设立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要对接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更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就是指高于WTO规则的规则。比如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加入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两个协定代表了经贸规则领域的国际最高标准。

作为一个大国,我觉得中国能提出构建开放格局的理念,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历史上看,一个大国,一旦拥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总是倾向于自我循环,会对外面的世界失去兴趣。

按照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一书的记述,中国人在16-18世纪对于外面的世界失去了兴趣。因为中国的国家形态经历了长期的演进之后,文官制度高度发达,农业做到了精耕细作,实现了所谓“高水平均衡”。所以当时的知识精英就觉得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甚至于到了清朝雍正时期,一度还对西方传教士来华下达禁令。

中国在经历了百年衰落之后,能再次崛起当然引起世界瞩目。当下,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视我们为真正的竞争对手,其同盟国家视我们为威胁,试图要孤立和封锁我们的崛起。但是即便这样,我们还是提出来要开放自己的国内市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这就显得很不寻常。

用外资流入和出口规模衡量开放已经过时了

观察者网: 您从百年大变局的历史脉络谈了中国重申开放的大背景。从短期的数据来看,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但是今年1-9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199.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您觉得利用外资金额的下降是不是受了地缘政治或者经济周期的影响,或者也成为我们多次重申对外开放的其中一个理由?

张军:说实在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世界上有足够实力可以深耕中国市场的国外公司已经不那么多了。我那天跟上海美国商会的主席对话,他也说到,美国公司在中国的真正挑战是,他们必须面对中国市场上无数的竞争对手,所以很多公司离开中国市场并非都是地缘政治的原因。

以新能源车领域为例,目前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很有竞争力,但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的进步速度惊人,说不定不久的将来,特斯拉也难以招架。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迅猛,2022年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前10名中有7名来自中国品牌,特斯拉两款车型销量暂时领先

即使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公司,现在也要学会改变自己。我听说有很多外国的公司,特别是来参加进博会的一些欧洲老牌家族企业,非常关注能否在中国发现一些合作机会,他们也可能慢慢地从参展商变成投资商,和本土企业合作研发一些符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产品。但是这样的公司可能数量规模并不是很大。

毕竟不像1980年代和1990年代,我们自己的本土企业相对还比较弱小的时候,外资抢滩中国,占领中国市场,海外资本大规模流入中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我觉得完全不一样了,即便中国敞开大门,外国公司想在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下生存下来,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既然这样,如果我们还是从吸引外资的数量或者外资流入规模的角度,来衡量中国的开放程度如何,我觉得已经不太合适了。

观察者网:所以有学者就提出来,改革开放四十年后,我们要重新评估外资的作用。以前我们一直比较看重利用外资金额,记得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FDI流入国,国内媒体曾经大肆报道。不过,现在我们成为全球第二了,按照惯性思维,可能大家还是有点担忧的?

张军:我刚才分析说,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其实并不完全是地缘政治的原因。目前我没有数据不好下结论,但是有些结论我觉得是比较清楚的:现在中国市场需要的某些尖端技术产品,被美国和其同盟国限制向中国出口,或者限制这些公司向中国的投资,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当然是有的,但这一类投资的量应该不会很大。真正大规模的是中等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和该领域企业的对华投资,他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受到限制,但是他们还有多少可以到中国来投资的?真的已经比较少了,这就是现状。

观察者网:就像您刚才说的,进博会上有一些参展商,可能会变成投资商,这也对应了中国目前新增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仍然大幅增长的事实。(2023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

张军:有的时候数量增长,投资金额不见得增长,或者说投资金额可能增长并不是那么快。

另外一个因素,因为中国现在不缺资本了。这跟之前不一样,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很缺钱,我们也采取了利用外资的政策,当然,外资大规模涌入中国也可以寻找到很好的赚钱机会。

现在中国不缺资本,而且我们的本土企业技术水准都很高。对很多外资企业来说,如果他们在中国市场上没有能够维持相对竞争优势地位的尖端技术,或者如果他们没有比较高的技术门槛,基本上都很难在中国市场上生存。

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去我们衡量开放,都是喜欢用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或存量,以及进出口贸易规模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贸易依存度来衡量,但是现在这两个指标我觉得都显得过时了。

现在我觉得,对中国来说,要衡量开放看进口比看出口更重要,将来甚至看服务贸易占比比看货物贸易占比更重要。我认为我们的发展战略要从出口促进逐步转向进口促进。过去我们是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或者说出口促进的战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现在,国内大市场要形成,就必须要创造我们自己巨大的国内市场,这就要求中国的战略要转向进口促进。

2019-2023年上半年进出口总值走势数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