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科技大学沈夏 毕业生说

毕业生说

2024-03-13 13: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她是别人眼中的“超人”,从大一开始不起眼的成绩单,到毕业时的专业排名第二;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1交流最初的手忙脚乱,到以交换生身份考取全班第一的傲人成绩;她在上科大和伯克利分别加入了实验室探索科研实践,她创建微信公众号并在企业实习供稿原创文章,她在顶尖化工企业实习并收获“优秀实习生”荣誉,她还兼职数学家教工作,她主持了近二十场晚会、开幕式和讲座,她协助组织多项学院活动……

沈嫣然,上科大物质学院 “非天然学霸”的养成记。她说,自己只不过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持走自己成长的路。

个人介绍:

物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7级本科生,高中就读于河南省郑州一中。

录取收获: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夏令营录取,最终选择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深造

在校情况:

上海市奖学金、上海科技大学优秀本科生奖学金一等奖、二等奖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

连续两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春晚主持

担任两届上海马拉松志愿者,校排球队、赛艇队成员

兴趣爱好:

游泳、跑步、排球,喜欢做新的运动,喜欢读没读过的书,喜欢给自己一个试错的机会,万一能成呢?

上海科技大学的开放日是我高考后的第一站,关于开放日的记忆,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哪一刻确定了意向:是六月梅雨中美丽的校园?是热情认真的教授、一丝不苟的宣讲?还是被吸引却又纠结的深夜?

我想,这里有希望的种子,有蓬勃发展的朝气。我更想看看,自己在这里,能否发芽。

成长值+20

Step1 脚踏实地,建立信心

在上科大这样一所生均资源丰厚、科研氛围浓厚的小规模高水平大学,挫折来得总是迫不及待。拿着上科大第一学期的排名中游的成绩单,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我真的适合理工科大学吗?我真的具备这样的智商和能力吗?

问题接二连三,我却很难给出答案。我想,至少不要原地踏步吧。第二学期开始,我仔细分析自己还有哪些可以投入的环节,全部show hand:课下问题,助教Office Hour,作业,小组讨论……渐渐的,我对自己的能力和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能够快速接受新的概念;我喜欢将老师课件中的概念在纸上落实,亲自写一遍;我喜欢和其他同学讨论,听不一样的思路;我喜欢先自己想问题,再和老师讨论验证;对于尚未接触过的领域,边学边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更高效的模式;英文教材能够给人更好的理解入门,练习实用性相比国内略逊一筹……这些体验在期末给了我超乎预期的结果:原来我可以做到,我能够学会,也能够应用。

第一学年结束,我收获了不错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大三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1学习交流时,同样的境遇再度上演:听不懂、学不会、考不出,然而我知道,我可以做到,只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投入。在伯克利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这门课上,从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溃不成军,到第三次期中考试的班级第一,我对结果满怀欣喜,也并不意外。

在此期间,上科大物质学院的老师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从课程选择的指导,学习新知的解惑,到校园生活的问候,面对挑战的鼓励,他们从不缺席。其中,刘巍老师既是我第一门硬核专业课《材料科学基础》的教授,实验室严谨细致的老板,也是大一与我聊天的书院导师,是在我出国交流时的第一位倾听者,也是我大四科研方向的指导者,她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在我看来,拥有信心是大学生活的基础。当你对自己的状态有了十足的把握,那么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也就迎刃而解。回想当初,正是在这样的信心上,大一结束后我开始关注课程以外的事情,也促使了我当初下定决心参加3+1国际学习交流。

成长值+20

图| 在实验室中工作

Step 2 仰望星空,走出自己的路

“有没有一条好走的路?“

“有,但那是别人的路”。

进入大二,上科大社团活动、科研实践、外部实习的机会接踵而至。在十字路口犹豫的我并不确定未来的方向,我喜欢去尝试,也希望在大学能够尽可能地全面发展、不留遗憾,更希望积累知识和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方能有更多的可能。为了如此 “庞大”的目标,课余时间成为了我精打细算的筹码:工作日用来完成课业和科研,周末参加社团活动,寒暑假分配给实习。平衡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动态的区间,课业、社团、科研、实习在区间中“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这固然是一条劳碌且艰辛的道路,我几乎没有了休息的时间,但我坚信,这是我选择的方向,我也未尝不是因为它的曲折,而充满收获。

科研实践是所有上科大人幸福的福利。在这里,每一个本科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和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拥有使用最先进设备的条件。物质学院在能源催化、仪器表征、计算理论等方面丰富的课程,为科研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一体的课程设计,交叉学科的授课模式,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二开始,我进入上科大刘巍老师课题组,从旁听组会开始,一步一步学习。我的第一个小课题让我掌握了传统的烧结固化,而在伯克利的计算材料课题组则带我学习了仿真模拟与神经网络。立足新能源锂电,结合自身的学习背景,我不断尝试着交叉学科的可能性。完整的实验室训练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底色,也为我之后的继续深造指引方向。

社团活动中,我主持过近二十场晚会、开幕式和讲座,参加学生会,做马拉松志愿者,给外籍嘉宾做过翻译,在物质学院协助组织“物院自习室”和生涯人物talk讲座;大一暑假,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份家教,获得了学生家长续签一年的问候;大二,开始在微信为互联网企业写原创文章,从无到有建立公众号;大三暑期在陶氏的Information System部门做正式实习生,了解大型企业IT的前端运营和后端开发,获得优秀实习生的荣誉。丰富的活动和实习让我认识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美好,让我有机会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观察优秀前辈如何工作生活,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未来职业也有了进一步的规划。我并不认为实验室是环材化生的唯一的终点站,理工科背景带给我的不只是纸上的公式、晦涩的定理,还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和条理清晰的逻辑。

科研的高峰鳞次栉比,但除了陡峰,我们还有大海。勇攀高峰的人固然值得敬佩,乘风破浪的人也值得掌声,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路,无论难易。

成长值+30

图| iGEM交流峰会接待外宾

图| 2018马拉松志愿者

图| 2018上科大新年晚会

图| 2019上海高校排球联赛

Step3 3+1 请放声歌唱

大二阶段,在上科大和一位英语老师关于人生经历的聊天令我印象深刻:他来自美国,读书在欧洲,第一份工作在南美,来中国之前在韩国工作三年。我不禁开始畅想:世界那么大,对吧?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的一年确实令我收获良多,对我而言,交流是一个加速成长的过程。学业、生活、自我、社交,被双倍浓缩的矛盾在这一年中接踵而来。有些我可以解决,有些我无法解决。但至少,下一次再遇见,我已经有了直面的底气。

初入伯克利,生活和学业的压力双管齐下,第一次上课我甚至紧张到不敢问身边的同学是否是正确的教室。课程的进度、申请实验室的不顺、找不到社交圈的困惑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陪伴着我。国外同学意气风发的presentation,轻松随意的small chatting,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可是,我毕竟来到了伯克利,至少不能原地踏步。申请实验室,我前前后后发了十几封邮件,跑了三四个老师办公室,为了见老师在教室门口等教授下课;上课不落下任何一个Office Hour的机会,实验不放过每一个问题。感谢上科大的全英授课以及物质学院老师扎实的基础课程,经过了最初的适应,我渐渐找到了在这里生活的节奏:赶着deadline的午夜梦回,图书馆外第三盏路灯,听着音乐去实验室的山路,志愿活动提供的午餐三明治,华人社区的春晚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上科大与像伯克利这样的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深入合作的关系,包括耶鲁、牛津、伊利诺伊香槟分校等。这样的机会在全国顶尖高校都是十分难得的,而上科大十分幸运地拥有充足的交换生资源。回顾3+1的实际体验,我们在伯克利所享受到的课程质量和学生待遇,也完全不逊色于学院的当地本科生。

生活依然鸡飞狗跳,但我已经褪去了最初的胆怯:“又有什么可怕呢?走在路上还能大声歌唱,又无人可以听懂。褪去了熟悉的环境,才发现自己别样的潜力。

成长值+30

图| 欣赏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风光

图| 伯克利合租室友集体照

(从左至右:李昕雨  物质学院 出路: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戴之卓 生命学院 出路:保研上海科技大学;沈嫣然 物质学院 出路:保研北京大学;桑漫坤 物质学院 出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四年倏忽而过,我和上科大结缘于开放日,我也是每一年学校开放日的志愿者。回忆中,当时的我一直在想,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四年后的我,有所成长,有所收获,也许有了答案,但重要的不是结果。

最后,我想,来到上科大,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学在上科大,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付出。感谢父母的信任和支持,没有你们我寸步难行;感谢路上的老师和同学,你们的帮助是我无可替代的回忆;我尤其想对七岁的你,上海科技大学,道一声衷心的感谢和祝福:一路有你,长路漫漫犹可期;似鲸向海,立志成才报国民。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祝愿每一个人都能在成长的路上放声歌唱。

毕业寄语

刘巍 物质学院 助理教授

四年前第一次见到2017级本科生,转眼间马上变成2021届毕业生了。还记得四年前第一次见到嫣然,像上海七八月的天气一样开朗明亮,转眼间她怀揣着满满的收获要毕业了。嫣然永远有用不完的energy,希望以后在新能源领域发光发热。祝愿永远开开心心,未来可期!

伯克利授课教授

Raluca O. Scarlat,Assistant Professo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Yanran Shen was a student in my E40 General Thermodynamics course in the Fall of 2019, at UC Berkeley. She was at the top of the class of 53 students and earned an A+ in the course. Yanran demonstrated a genuine desire to grasp the concepts in the course and a strong aptitude to do so. These same skills applied to research will serve her well. I imagine that she would be the kind of graduate student that is exceptionally adept at individual study,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creative building upon the fundamentals to push the bounds of knowledge.

创艺学院Modual课程、伦敦艺术大学UAL同学 Lily Taitia

Yanran is one of the most sweetest people I’ve ever had the chance of meeting. From the very first moment of getting to know her, I knew I was lucky that we become friends.  

I’m so happy that I got to keep in touch with her, I’ve loved hearing about everything that she’s been up to. It’s been incredibly fulfilling seeing her being herself, grow, have fun, and work extremely hard. It makes me unbelievably happy that we have become such close friends. I wish we had been able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each other in person but I hope that will happen one day.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