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相机消亡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海鸥照相器材有限公司 国产相机消亡史

国产相机消亡史

2023-08-19 04: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上海老相机摄影博物馆里,有着一台特殊的藏品,它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在相机收藏市场的估值已经高达一百万元。

这款满是“哈苏味”的东风牌 6920 是国庆 20 周年的献礼之作,也是那个年代中国相机工业的一个缩影。

提及照相机,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尼康、佳能、索尼、富士这些老牌日系厂商,抑或是莱卡、哈苏这类德系奢侈品。对于国产相机品牌,我们或许会隐约记起海鸥、凤凰这类上个世纪的品牌名。

那时的相机,还需要装载胶卷才能拍摄,而今步入数码时代,国产相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国产相机的身影,也在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中国可考相机制造史上的第一台国产相机,是郑崇兰先生牵头制造,代号为“仙乐”的箱式相机,产量仅有 200 余台。

“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郑崇兰先生的这句话正是每个中国光学从业者的写照。

但“仙乐”仅仅是昙花一现,中国照相机工业真正起步要等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当时的民族工商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的机会,在“发展经济,改造工商业”等政策的推动下,照相机的研制与生产逐渐被提上日程。

一开始生产的相机,基本都参考苏联的设计。

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北京大来精机厂成功试制出 12 台以前苏联“卓尔基”(Zorki) 为蓝本的 135 旁轴相机。相对于早期木质箱式相机而言,这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批现代化相机。

基于此,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新型照相机生产厂,相机工业进入到起步阶段。

两年后,上海成立照相机试制领导小组,上海钟表眼镜公司承担试制任务。乐秀山先生采用手工敲打、挫磨等手艺,加工出一个个零件和技术难度最高的快门。经过六个多月的日夜奋战,试装完成第一个机身。

相机镜头由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设计,加工任务由吴高峰先生负责,他们利用磨眼镜的设备,手工打造出第一只 50mmF3.5 镜头,去外滩试拍,一次成功。

上海机身、长春镜头,加上众多工人们的厚积薄发,证明了仅仅靠国人自己也能造出照相机。而这次试制成功,也为上海照相机厂奠定了基础,后来那个鼎鼎大名的品牌 —— 海鸥,正是上海厂改组而来。

但高起点、高水准的相机,更像是艺术品,而非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消费品。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就需要生产在质量上靠得住、老百姓买得起的相机。

1964 年,上海照相机厂在决定进行产品出口后,注册了“海鸥”商标。从此,该厂所生产的所有产品都以“海鸥”作为品牌。在海鸥诞生之后,著名的海鸥 4 系 120 双反相机也应运而生。其前身是上海照相机厂在五年前以禄来 Rolleiflex (1930)为蓝本试制的仿制机。

4 系 120 双反相机有 4A,4B,4C 等几个大型号,每个大型号又包含了若干小型号。除此之外,上海照相机厂还在出口日本,德国等国家时,衍生出了『Texer Automat』,『B.I.G Twin4』等不同品牌。到 1970 年止,4 型系列相机一共出口 105784 架,外销占产量的一半以上。海鸥 4 型系列相机,不仅是上照厂的重要产品,也是中国相机在世界上的代表,是当年“中国制造”的具体体现,在收获了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七十年代,各地的相机制造再次兴起,这一时期的相机品牌四处开花,比如:辽宁丹东的牡丹、武汉的友谊、无锡的太湖、山东的青岛、吉林的长春、天津的东方、湖北的华中、保定的环球、福建的风光,还有华蓥、峨眉、大连、嵩山等,这些饱含各地特色的品牌,主要生产的产品,正是海鸥 4B 的衍生型号。

海鸥 4 系就像一粒火种,在中国大地上四处开花,其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以及简单可靠的经典结构,足以称得上国产相机的里程碑作品。直至今天,海鸥 4 系双反相机仍然深受国内摄影爱好者、器材收藏家的追捧。

1964 年,上海照相机厂以美能达 SR-2 型为蓝本成功试制了 135 单反相机。这款产品在 1966 年以海鸥为品牌投入市场,产品型号则以代表“单反”汉语首字母的“DF”为开头。七十年代末,海鸥 DF 系列产品不仅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 135 单反相机,同时实现了向海外的出口。

1964 年不仅仅诞生了海鸥 4 系和 DF 系两大经典,也是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开始筹建的年份。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虽然起步较晚,但部分上海照相机工业的技术和人才到江西的支援,让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中国相机工业中占据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投产的第一款产品,是随上海照相机二厂迁移过来的 205 型相机,由于此时没有独立商标,因此在此后近十年时间里,一直延续使用了“海鸥”品牌。这是一款老一辈摄影爱好者的入门机,存世量非常的大,在“有了海鸥相机就是高富帅”的年代一度成为最热门的平替。

八十年代,几大工厂在不断地发展中大浪淘沙,逐渐形成了以凤凰、海鸥为主导的中国民用相机工业。中国相机发展最快的年代,在“二鸟相争”中拉开了序幕。

上世纪的民用相机绝大多数属于胶片式相机,机身多为纯机械结构,镜头也多为手动镜头,制造门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