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是怎么形成的?沪语专家钱乃荣为你讲述上海话的前世今生(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方言受哪些方言影响 上海话是怎么形成的?沪语专家钱乃荣为你讲述上海话的前世今生(上)

上海话是怎么形成的?沪语专家钱乃荣为你讲述上海话的前世今生(上)

2024-05-07 19: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海话的形成

接下来看看上海话怎么形成的。古代在长江出海处的三角洲上,有一条自西向东、水势浩大的松江(后称吴淞江,在今吴淞江即苏州河的北面)。黄浦江本来不是很有名的,直到明朝人工把黄浦和上海浦合并起来后开大的。

原来历史上在长江三角洲是很宽的吴淞江。在其下游近入海处,有上海浦、下海浦两条支流,上海浦后来变成了从龙华到外白渡桥的一段黄浦江。

古代的上海方言是自从有了上海浦、有了上海人的聚居才开始形成的。以“上海”相称的聚落,最早见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宋会要》,现在这本书没有了,但有后人写的“辑要”。这个书里这样写,在华亭县(后称松江县)的东北方,有一个名叫‘上海务’的管理酒类买卖和征酒税的集市,其地大约在今黄浦区人民路和中华路环线内的东北侧(城隍庙那里),东边就是上海浦。该书的记载距今已有940年。

那上海话怎么形成的呢?南宋时期,中国有许多好的文化都迁移到南方来了。那时候吴淞江开始淤塞,原来在吴淞江上华亭县的大港口青龙镇为“上海务”替代,政府在上海设立了主管商船税收的市舶务。当时商船在长江下游非常发达,宋元之交,上海已发展为华亭县东北的大镇。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析华亭东北五乡(现在的川沙、南汇、闵行区东部)置上海县时,这时上海已成为滨海大港,蕃商云集。县治仍在北宋的上海务这个地方,上海浦东、西两岸已经成为人口聚集中心,户数达6.4万户,人口数十万,一种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话就这样生成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是从松江过来,也有一些通商的人也住在上海。松江和上海后来一直是松江府的两大重镇,上海话是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

上海市版图跟语言的版图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现在吴江县已经并入到苏州去了,不能说吴江地区说的是苏州话。上海很多地方合并到上海之前都在江苏省,1958年并过来的,所以这个版图会变,但是这里的人说的话又是根据语言分布来看的,所以语言区域的划分要以语言特征为标准,与行政区划是两回事,当然古代长期稳定的州府区划对语言的聚合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在现今上海市的行政版图里,可以用语言的不同分布划分成几个方言区,上海方言区在今上海市版图的东部黄浦江两岸,大致就在明清松江府原上海县的地域内。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对老的上海方言区用不同于松江方言区的阳平声调读低平调22,第一字为阳平声调的两字组(如:媒人、蹄髈、长城、铜铃)读作23+44舒长调(今在乡下或沪剧老唱片中可听得比较明显)为标准,把说上海话的地域范围划出来了,其包括:如今的嘉定区今吴淞江北岸的封浜(地名都包括镇乡),普陀区的长征、桃浦、真如。闵行区的纪王、诸翟、华漕、新泾、梅陇、虹桥、曹行、陈行、杜行、鲁汇,徐汇区的龙华、漕河泾,长宁区的北新泾、程家桥,宝山区蕰藻浜以南的淞南、大场、庙行和葑塘(即祁连)东部,虹口区的江湾,杨浦区的五角场,上海市城区,浦东新区,和奉贤区的四团、平安、泰日北部和头桥北部。老上海方言最有权威和有代表性的地方一直是原县治所在地即今黄浦区人民路和中华路环线之内的地域。

还有一个是崇明话。崇明人到底是什么地方来的?据我现在看到的语言现象,很可能是宋朝的时候,也是松江地区的话,有些语音和特征词是一样的,在奉贤现在还是这样说,当年很大的袁部盐场的人去了崇明岛,因为在岛上可以保留得比较老,而且有自己的发展,所以现在暂时把它另外划开,就是崇明方言区。

这就是几个方言区,淞北地区是嘉定方言区,淞南地区东边是上海方言区,西边一个是松江方言区,合起来是松江方言大区。北边岛上是崇明方言区,淀山湖西边、南边是练塘方言区。这是当时的情况。现在情况很不相同了,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规模迁徙,而且郊区的方言受上海市中心方言影响特别大,许多人都会说中心城区话。

| 崇明当地特产:崇明糕、老白酒、酸梅汤

2

上海话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讲讲上海话是怎样发展的。上海话如何从原本一个小县城的方言(当时还没有松江话影响大)走向辉煌的。

1843年,上海县县城在上海开埠前人口已有12万人,人口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12。有人说上海开埠之前是小渔村,这是没根据的。

上海对外开埠后,在租界和原县城、南市、闸北等地,很快形成了繁华城区,上海成为国际性的移民城市。我跟李天纲(编者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看法是一样的,上海当时是真正是世界化的城市,因为在这个时候,巴黎也好、伦敦也好、纽约也好,东方人几乎是没有的,它叫国际大都市,却还不如上海。上海有西方人,还有东方人如日本人、南洋人,印度的也有,是真正的世界化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交际频繁快速,加上中西融合,所以城区上海话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语音上标出来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可以先从语汇的增长变化来看:

1)语汇多样化

当时占上海人口80%以上的全国移民陆续来到上海,带来了各地方言尤其是江浙吴语,撞击着以松江话为基础的上海话中的生活基础用语。而且从丹阳一直到舟山群岛,这块是中国当初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就是江南地区,江南有一大批通用的日常生活基础词语,苏州人这样讲,上海人、宁波人也这样讲。开埠后,上海话不拘一格地大量吸收各地有用的词语,同义词很丰富。如常用词“一共”集中了“一共、一总、一共拢总、总共、一道辣海、一齐拉起、一塌刮子、亨八冷打、搁落三姆”等许多同义近义词,这会使讲上海话有了多样化的选择,表现生活更为细腻。

2)语词的优胜劣汰

语言也会有杂交优势,有一种演变方式,是使各地方言的公约数词语较快在上海话中取胜,如上海话的“东半爿”(dongbebhe)、东面”、苏州话的“东首、东面”,宁波话的“东半边、东面”,以“东面”取胜;普通话是讲“东边”。又如原上海话中的同义词“净、汏”、“安、摆”、“担、拿”、“坍惷”(tecong)、“难为情”都以后者取胜,这使上海话最早地摆脱了窄地域性的土语,也使上海话在吴语方言中成为更有代表性的方言。以后,上海周边城市也渐渐跟随上海话发生类似的变化。

| 去菜场买菜、回家清洗和烹饪,上海话俗称“买汰烧”

3)吸收各种方言中的有用词语

世界上国际性大都市的语言,都会吸收各种语言、方言中的精华词语,上海话主要从英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也从来到上海的移民中吸取有特色的词语,比如苏州的评弹,苏州话的“标致、淴浴、吃家生、啥叫啥、跌跟跺、一只顶”,(在一九二九年到上海来录的苏滩唱片里就有“一只顶”这个词),宁波话的“阿拉、高头、窗门、碗盏”,杭州话的“木老老、扒儿手”,苏北话的“小把戏、乖乖弄底冬”等。

| 上海特产“一只鼎”黄泥螺

4)最主要的是现代性洗礼上海话

从晚清起,上海人衣食住行发生了大变化,从西方迅速传来了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现代性洗礼了上海话。上海话在该时的发展变化,主要是老上海人和移民一起以宽阔的胸怀,见一样新鲜事物就造一个新词。比如从“黄包车”开始一直到“电车、无轨电车、汽车、卡车、火车、棚车、睏车,吉普卡、自备车”等。传教士从1837年到1950年留下了连续上海话资料,包括《圣经》记下了上海话中的连续变化。在上海都市化进程中,像“马路(过去叫街)、洋房、自来水、自来火、电灯泡、书局、报馆、影戏院、公司、商会、同乡会、孤儿院、橡皮筋、粉笔、笔记簿、口琴、操场、雪花膏、花露水、水果糖”等新名词首先在上海话里澎湃涌出。

| 国民香水——上海家化的“六神“花露水

5)上海还诞生大量外来词

有许多词不容易翻出,就用大量的音译词翻译,必如白脱、色拉、啤酒、白兰地、开司米、派力司、麦克风、梵哑铃、水门汀、热水汀、凡士林、来苏尔、司的克、课程、台头、差头、朴落、马赛克、司必灵锁、老虎窗、牛轧糖、开司米、拿摩温”。

从上海话中诞生,我们从有些词的发音如“沙发(sofa)、马达(motor)、加拿大(Canada)、丹麦(Denmark)、伦敦(London)”可看出都是用上海话翻译的,再进入到普通话,而且进入到普通话,都不是广东、香港的许多音译词,比如朱古力(巧克力chocolate)基本没用,当时上海的音译词是进入国语的。

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洋泾浜色彩的外来词如:番斯、混腔势、挖而思、吞头势、退招势;道勃儿、扼隑,拉斯卡、脱去包,现在在老年当中还有在用。还有奥斯开、我们小时候打篮球经常出现的词语派、捎等,瘪的生司、黑漆板凳。

| 老虎窗,上海俗语,又称天窗,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由英语”roof“音译而来。

6)上海是一座城市,大批商业词语都是在上海诞生的

这其中还包括单据,(记下根据的单子)为什么不叫据单,上海冰棒不叫棒冰,还有人客、肉松、菜干等。比如单据,一看是上海话出来的正偏式词。还有一些日常用语商务化:饭碗头,吃饭家生,现在也变成一个职业、工具了。吃进、吃萝卜干饭、吃死饭、卷铺盖、劈硬柴、垫台脚、烧香、吃空心汤团。吃空心汤团就是接受不能兑现的承诺。

商业词语生活化:卖相,原来是卖东西看品相,后来是引申到外表、外貌等。还有卖样,吃价,买面子、买账、讲斤头、打回票等等很多,这些都变成生活上的用词。

| 上海光明牌棒冰(绿豆、赤豆、盐水),老上海人夏天必备解暑冷饮。

7)海派的奇思遐想

上海人在开放社会和自由生活中活跃的思维和海派的奇思遐想,使上海话中产生了大量有海派风味的熟语,比如“牵头皮、收骨头、出风头、戳壁脚、淘浆糊、敲木鱼、轧苗头、搭讪头、避风头、调枪花、隑牌头、百有份、软脚蟹、勒杀吊死、死蟹一只、吃空心汤团、开年礼拜九、悬空八只脚、狮子大开口”等等,这些词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牵头皮”是提起或数落一个人过去的错误。“收骨头”,也就是要某些孩子9月1日要“收骨头”了,就是要严加管束了。这些惯用词语表现生活具有极大的概括力。

| 风趣的上海人把孩子开学告别暑假安逸生活,称为”收骨头“

我现在已收集的仅四字组的口语中用的成语有900多个。《上海俗语图说》类的小报连载我们编出了五本,那时候40年代这类的词还有很多,不过现在都不用了。

上海自20世纪10年代起就是全国金融、经济和文化的龙头,上海方言也自然地成为江南和全国语言发展的龙头。20世纪30年代当时提倡“大众语”的乐嗣炳(1935)先生就写到上海当时语言生活的崭新面貌:“中国的现阶段是产业革命。上海港每年出入船舶二万多只三千多吨,在世界只让纽约。1935年他这样说,如果没有日本鬼子说不定上海1940年就超过纽约了。“充实的物质文化发展了相应的精神文化,近几十年来主要的文化运动和文化人大都从上海出发。”中国现代文学史里那些作家写的作品,80%以上都是在上海发表的。当时的上海是一个文化中心,30年代有20多文人住在四马路周围,所以上海出了大量唱片都可以卖得掉,出了那么多书都可以卖得掉。

| 钱乃荣 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9

先进文化和前卫语言都在上海发源,众多新词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并由那些文人用进了上海出版无数的书刊报纸、书籍、小说、电影,如茅盾的短短两千多字的一篇散文《上海大年夜》就用了如“天好、水汀、水门汀、老枪、进帐、剃头店、野鸡、瞎眼、鸭舌头帽子、掼炮、影戏院、打强盗山、自来水龙头、块把钱、两头勿着实”等24个上海方言词语,这篇文章里的上海大年夜气息便十分浓重。其实当时巴黎、伦敦也是全人类语言精华的集散地,当时上海已经成为这样的集散地,通过大量的出版物把新词传播出去。

纺织业、出版业、银行、股市等中的几乎整套词语,都先从上海话中产生,后来流传到周边的城市。大量新词传到了全国各地,传入了当时的国语,成为现在普通话中常用词语。

上海话既充满了现代性,又社会层次丰富。上海话的高速发展,使古代形式、近代形式、最现代的形式,农业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各种词语,同时浓缩和积累在几代人的口语中,这使上海话的日常用语成为一种时代层次十分丰富的语言。

▲ 讲座第二部分

时长约30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 上部 完—

欲知上海话的今生变幻(下部)

请关注JIC书局客的近期推送

— 往 期 回 顾 —

— 敬 请 期 待 —

“建投读书会 · 澎湃北外滩”

上海史 系列讲座

上海味道 · 海派风华

主题预告

上海从哪里来?

阿拉上海宁:上海城区的形成与变迁

上海话的前世今生

西洋镜里看上海

晚清上海的思想市场

从四马路到商务印书馆:上海传媒的黄金时代

我所亲历的上海变迁

“万国博览会”之外的海派建筑

上海从哪里来?

阿拉上海宁:上海城区的形成与变迁

上海话的前世今生

西洋镜里看上海

晚清上海的思想市场

从四马路到商务印书馆:上海传媒的黄金时代

我所亲历的上海变迁

“万国博览会”之外的海派建筑

*此为上海史系列讲座主题方向安排,具体信息以每场报名通知为准。

— More than books —

营业时间:

周一~周五:8:00AM-9:00PM

周六~周日:10:00AM-9:00PM

西湖区教工路18号欧美中心A座一层

营业时间:8:30AM-9:00PM

营业时间:10:00AM-10:00P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