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圣芳济中学校训 开学啦!

开学啦!

2024-01-18 10: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又是一年开学季,同学们拿到新课本、新练习册的心情想必是很兴奋的吧。小编也为大家准备了十本作业册。所不同的是,它们更久远、更特别,泛黄的封面内,饱含着记忆和故事。看看其中,有没有你的母校?

徐汇中学

1849年法籍耶稣会士南格禄在徐家汇招收了二三十名中国儿童开始启蒙讲学,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正式取名为徐汇公学,也称圣依纳爵公学(Collège Saint Ignace)。公学的内部组织和管理方法都沿袭法国的教会学校制度,由耶稣会院长总揽全权。学生参加各种宗教仪式,立志修道者入耶稣会初学院,清同治元年(1862年)首批入初学院的有马相伯等11人。

1905年2月10日《申报》刊登徐汇公学招生启事,其中写道:

徐匯公學正月十六日開學。本公學宗旨向來中西並重,上午敎法授文英文,下午華文,凡穎馴良子弟,年在十一歲以上十四歲以下,有志來學者,請速至本公學報名。指定上午學習或英或法一國文字,下午專讀華文。每年修膳金一百二十元,春秋兩季上學時,先繳一半

坐落于深受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影响的徐家汇,徐汇中学开启了中国中西教育交汇的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拥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西洋办学第一校。民国21年(1932年)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更名徐汇中学。民国26年(1937年)起由中国籍神职人员担任校长,第一任校长是张家树。

民国初期,徐汇公学足球比赛场景

1949年上海解放后,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并取消分院制。组织校务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1953年6月改为市立,并开始招收女生。新生的徐汇中学重视对学生政治方向的引导,注意发挥全校各个方面的齐抓共管教育的合力;重视老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的骨干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增强学生体质,20世纪80年代,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连续五年达市先进水平。

1959年,漕溪北路南望。图右就是徐汇中学老楼,现今东方商厦位置

20世纪60年代,从徐汇中学老楼远眺肇嘉浜路

现今徐汇中学校园内的马相伯雕像。马相伯是徐汇中学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1872年(同治十一年),马相伯任徐汇公学校长兼任耶稣会编撰,为当时仅有的中国籍校领导

徐汇中学历史悠久,教学上首开数理化教学,设置音体美课程;与土山湾油画院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学生很早就接受西方绘画训练;1862年前已开始组建学生西洋乐队,好评如云;1947年辟建英语语音室。徐汇中学素以教育、教学严谨著称,形成崇尚科学、爱国荣校、个体发展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历届校友遍及世界各地。2015年数据,学校拥有两个校区,共有初高中7个年级58个班级,学生2500多名,有教职员工230人,现为区级实验性示范高中。

上海中学

清同治六年(1865年),龙门书院在上海县城厢创立,后相继改为苏松太道官立龙门师范学堂、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与江苏省立商业专门学校等校合并改组成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实行多科制,1934年迁今址,1949年改为上海市属。

1905年3月7日《申报》刊登龙门师范学堂开学的消息

1932年6月29日《申报》刊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招生启事

20世纪30年代,位于吴家巷的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牌楼及礼堂

20世纪30年代,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中学校园曾被日寇用作“盟国侨民集中营”(Shanghai Civil Assembly Center)。图为作为侨民居所的龙门楼,楼顶有各盟国旗帜

|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1960年,上海市上海中学学生证及校徽

现今上海中学校园内的龙门楼

1954年,定为市重点中学。1995年,教职员工246人,其中教师159人,有高级教师50人。学生1789人。目前,学校现占地面积340余亩,在校学生4200余人。本部为高中建制,学生近1200名;国际部为1—12年级完整序列,学生近3000人,来自60多个国家或地区。学校为上海市率先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的学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

格致中学

清同治13年正月十七(1874年3月5日),正值洋务运动时期,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佗的倡议下,徐寿与英人傅兰雅(John Fryer)向中西绅商集资并呈请李鸿章核准拨款,创办于福州路元芳花园北首。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一(1876年6月22日),学校落成,以“格物致知,求实求是”为校训,取名为格致书院。旨在使国人“考察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的中西合办学府,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之一。格致先驱取《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致精神,旨在关注新学,穷究事理,获得真知,强我中华。

1874年3月16日《申报》刊登“拟创建格致书院论”,其中写道:

吾友徐君雪村告余日君亦知中國西學之將大盛乎盖四國駐滬縂領事麥君將有創建格致書院之舉欲以四學訓導華人也吾聞之樂以忘憂喜而不寐因爲之說日孔子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至聖斯語豈非謂人無賢愚皆不可以不學哉故自古昔聖帝賢王知人之不可不学也……

清末思想家王韬曾任山长(院长),主持教育工作。按照最早的构想,麦华佗所希望创立的是一个阅览室、展览馆类型的机构,后董事徐寿、傅兰雅提出“不仅要办阅览室,还要办成一所工业技术学校。”经董事会批准,书院英文定名“The Chinese Polytechnic Institution and Reading Room”。全院建筑按功能分为藏书楼、新知堂和讲堂。

在格致书院期间,曾经发行刊物《格致汇编》(旧作“《格致彚编》”),自1876年至1892年出版了60期,是近代史上重要的科学类刊物。1914年10月,格致书院的经营权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收归己有,改名为“华童公学”,1917年又改名为“工部局立格致公学”( S.M.C. Polytechnic Public School)。1941年底,日军占领公共租界,接受英美资产,控制了工部局。学校寄办于育才中学,半天上课,备受摧残。

20世纪30年代的工部局格致公学外景

1947年《老上海百业地图》中标注的格致中学及周边地区

| 图片来源:《老上海百业指南》 2008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重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校的管理权随同整个公共租界被转交给国民政府,随之改名为“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1949年5月,上海解放。学校被人民政府接管,定名为上海市格致中学,沿用至今。已参加格致中学接管工作的陈尔寿被任命为1949年后首任校长。格致中学不断壮大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扩展办学规模,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

1951年的上海市立格致中学毕业证。落款为陈尔寿校长签名

多年来,学校继承“爱国、科学”优良传统,弘扬“格物致知,求真务实”精神,形成了“全面发展、理科见长”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圣芳济学院 | 北虹中学

前身是由法国天主教帕修欧神父(Rev.Father.Bassuiau)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在法租界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创办的圣芳济学院(St.Francis Xavier's College),也称圣芳济书院。

学校成立之初只有教师1人,外藉学生4人,来自丹麦、爱尔兰、美国、德国4个国家,两间教室,以邻近之一片栈房空地暂作为操场。至第一学期结束,学生为17名。1875年,学校交由法国圣母小昆仲会全面接办。

1879年,外侨学生增至90人,原校舍不敷使用。1880年,修会出让洋泾浜圣若瑟堂相邻的一幢楼房作为校舍,同年开始招收中国学生,学校粗具规模。1882年,修会在南浔路的虹口天主堂(圣心堂)对面建新校舍。

1882年11月,学校奠基,历时3年竣工。主建筑为法式四层洋楼一幢,前后有大小操场各一个。1884年5月,学校建校十周年之际,圣芳济学院正式迁至虹口南浔路新址(即今北虹高级中学校址)。时任上海道台邵友濂送赠一组大型建筑钟,安置于新建大楼的三角屋顶上。其时学院有学生196人,中国学生23人。

1888年8月26日《申报》刊登题为“教授西学”的圣芳济公学招生启事,其中写道:

今日本報後幅登有聖方濟各西學院告白廣招學生入院,按該西學院在虹口南潯路創設有年,地址有數十畝之廣,房屋宏敞院規整肅,中有西士多名,盡心教授,無論英文法文臘丁文以及句股算學畫圖等,事莫不具備造就西國學生,已有成效可覩中國近來仿效西,若將聰穎子弟送入該學院,肄業當必能相與有成,也其詳已見告白中茲不復贅

圣芳济学院南浔路校舍旧影

1893年,学生总人数达到286人,中国学生也与日俱增,因该校收费昂贵,早期入校的中国学生,大多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官宦子弟。1905年,学校首次派遣学生4人参加英国剑桥大学公开考试,即有3人获合格文凭。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学生名额增至740人,修会着手计划将中、西两部,分地设校,但因诸多原因未果。

1934年,圣芳济书院总校于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再次为筹建分校幕捐。两次募捐所得,用于建造福煦路(Avenue Foch 今延安中路)1157弄福煦坊的新校舍。1937年,新分校行将落成,七七事变爆发,接着日军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圣芳济书院分部无法正式开课,被迫又迁至孟德兰路(Mandalay Load 今江阴路)及南京路女子中学两处上课,直至1939年9月迁至福煦路新址。上海沦陷后,学校为日寇接收,其间改名圣芳济中学。

1947年《老上海百业地图》中标注的圣芳济教会学校及周边地区

| 图片来源:《老上海百业指南》 2008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重印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圣芳济中学及时代中学校徽

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被人民政府接收。原圣方济学院神职人员前往香港(开办现今位于中国香港九龙的圣芳济书院)。1952年,学校更名私立时代中学。1953年,在延安中路的南部分校区保留原名,在虹口南浔路的本部校区改名北虹中学。

1987年北虹被列为虹口区重点中学;1991年,被选为上海市首轮“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学校;1998年被确定为上海市第二轮课程改革科研基地学校;2003年改名为北虹高级中学。

育才中学

前身是英人嘉道理(Ellis Kadoorie)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的育才书社。民国元年(1912年)迁至山海关路445号今址,改名为工部局育才公学(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Ellis Radoorie Public School for Chinese 也称嘉道理华童公学),以陶伟(K·G·Dowie)为校长,1/3教员为西人。

1912年11月24日《申报》刊登育才公学定期开幕的消息

1946年2月7日《申报》刊登上海市教育局招考公告,其中列有育才中学、晋元中学、格致中学等

1947年《老上海百业地图》中标注的上海市立育才中学及周边地区

| 图片来源:《老上海百业指南》 2008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重印

除中文及中国史地外,各科均用英语直接教学。民国28年(1939年),开始成为6年制完全中学。民国32年(1943年),汪伪政府“接管”该校,改为市立。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时,改称上海市市立育才中学。

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市军管会接管该校。翌年,始招女生。1953年,被列为上海市10所市重点中学之一。1950年,段力佩出任校长,从教育思想、办学目标等根本问题着手,团结教师,力主教育改革。

从20世纪50年代的减轻学生负担到60年代的教学法改革,发展成为80年代开始的整体改革。学校坚持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调动以学生为主的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制订方案,切实探索。该校是上海市排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

20世纪70年代,育才中学化学课教学

1998年从静安区迁校至嘉定区马陆镇,为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初中部仍在山海关路原址),学校传承百年育才的文化精髓,营造善于学习,勤于反思,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氛围,发展自主、自律的学生文化,凝聚合作、进取的教师文化,继续做精做强育才教育品牌,办学质量蒸蒸日上,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并取得社会的认可。

务本女中 | 上海市第二中学

校址在徐汇区永康路200号,占地12132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学校前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吴馨(怀久)在老城厢花园弄设立的务本女塾,“务本”,取义于《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校是上海国人最早创立的女子学校之一。

清末的务本女塾学生

清宣统元年(1909年)迁到黄家阙路新建校舍。民国2年(1913年)吴馨将女塾捐归县有,改制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仍设置有各种讲习所和文理专修科。三年后改组成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民国17年改隶市属。抗日战争爆发,华界校舍被毁,被迫迁入法租界毕勋路(Route Pichon 今汾阳路),校名改为私立怀久女中,1942年租界沦陷后停办。

雷米小学运动会场景,此处便是此后务本女中以及现今第二中学的校园

1952年7月12日,上海市务本女中更名为第二女子中学仪式

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市第二中学校门

1982年,上海市第二中学八十周年校庆使用的纪念校徽

抗日战争胜利后,务本女中复校,1947年初,全校迁入原法租界雷米小学原址,也就是今天的永康路200号(永康路原名雷米路 Route Remi)。1952年改称上海市立第二女子中学,1954年定为市重点中学。翌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单位。1968年增收男生,校名也改为“上海市第二中学”。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闵行中学

1928年8月,闵行中学的前身,上海县立初中学创办。初期规模很小,当时只有三个班级,学生111人。校址在建设路原闵行区教育局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

1946年8月11日《申报》教育版刊登的众多学校招生公告,其中左侧第三栏为闵行中学

抗日战争中曾先后改称私立闵行中学、北桥特别区区立闵行中学和申江县立闵行中学。抗战胜利后改名上海县立闵行中学。民国36年(1947年)恢复上海县立初级中学原名。1951年与私立文绮高级中学合并,定名上海县中学,校址在今上海染料化工厂技工学校。1958年秋新建校舍竣工,学校迁至江川东路950号今址。

20世纪50年代,上海县中学校门

20世纪80年代,闵行中学校门

1959年,闵行独立建区,“民办新闵初级中学”并入闵行中学。闵行建区后,学校归闵行区教育局管理,因此改校名为“上海市闵行中学”。1964年6月,闵行区撤销,其辖区划归徐汇区管理。同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上海市五十所重点中学之一。1981年11月,闵行恢复建区,学校重归闵行区管辖,并被列为区重点中学。2007年,闵行中学成为上海市第三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位育中学

位育中学的前身是于1932年在上海创立的位育小学(现为向阳小学)。当时正值一·二八事变过后,上海部分实业界与教育界知名人士痛感国家积弱,试图从教育入手振兴国家,主张开办一所试验性的小学校。于是取《中庸》中“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的“位育”二字为校名,并成立了以穆藕初为董事长,穆藕初、蒉延芳、黄炎培、江问渔、杨卫玉等为董事的位育小学校董会。首任校长为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不久由杨卫玉继任校长。学校最初曾先后借吕班路(现重庆南路)与辣斐德路(现复兴中路)上的洋房为校舍,后在拉都路(现襄阳南路)自建校舍。

1932年8月3日《申报》刊登位育小学招生告示(左侧第一栏)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领的上海教育事业受到重创,一些著名中学或停办或因陋就简而质量下降,故应学生家长之请,学校在沪校董决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建中学,以蒉延芳为董事长,并推陶行知的弟子李楚材为校长。中学创办之初不分初高中,施行五年一贯制。抗战结束后,于1949改为六、三、三制,即初、高中各三年的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位育中学开始进入大发展阶段。1953年学校在复兴中路新建校舍,并于次年全部搬入。1956年,政府对私立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学校因此便为公立,并更名为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

1953年,上海市私立位育中学毕业证书

五十一中学及位育中学使用过的校徽

复兴中路位育中学校园20世纪80年代旧影

1956年与1958年,淮海中学高中部与上海市第六十八中学先后并入位育中学。1960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并定为市重点中学。文革结束后,学校教学秩序开始恢复,成为上海市标志性中学之一。1978年,被确定为区级重点中学。

1987年,学校恢复位育中学之名。1998年8月,初高中脱钩,学校(高中)南迁华泾地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初中则留在原址继续办学。自1999年起,学校进入“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历史阶段,于2005年2月成为上海市首批28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

中国中学

中国中学创办于1933年,学校创办人周慎修先生目睹日寇侵略气焰嚣张,民族危机日重,倍感“欲救亡图存,非教育不足以言此”,遂决定兴资办学,并以“中国”二字冠名,以“智勇仁恕”为校训。

1933年1月8日《申报》刊登中国中学及附属学校招生公告(最右第一栏)

于右任先生题写的中国中学校训

20世纪30年代,永嘉路中国中学正门及街景

1940年的私立中国中学成绩单

建校三周年之际,一百多位爱国志士为学校题词,张学良将军题写校名,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题写校训 :智、勇、仁、恕。目前老校区设在永嘉路,新校区设在钦州南路。

建校八十多年来,学校秉承“爱国兴校”办学传统,以“责任教育”为办学核心理念,以创建“特色高中、优质初中、一流完中”作为办学目标,以培育具有“中国心、世界眼、未来梦”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和优秀公民作为育人目标,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学校着力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办学质量持续攀升,社会声誉日益增强。

复兴中学

复兴中学创建于民国35年(1946年)春,但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工部局麦瑟尼克学校,始建于1886年,后又沿革为汉璧礼男童公学(Thomas Hanbury School)。上海沦陷后停办。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建,始称“上海市立复兴中学”,校名“复兴”,取“复兮旦兮,兴我中华”之意。民国36年(1947年)秋,中共地下组织在该校建立党支部。上海解放前夕,中共支部发动师生为迎接解放、保护学校财产做了大量工作。

20世纪20年代,北四川路汉璧礼男童公学校园及主楼(现今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位置)

1947年《老上海百业地图》中标注的上海市立复兴中学及周边地区

| 图片来源:《老上海百业指南》 2008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重印

解放后,师生们积极配合军管会接管学校,迅速复课。抗美援朝时期,学生踊跃参军,为此,市政府授予学校“复兴光荣”的锦旗。20世纪50年代被定为市重点中学。

1960一1966年学校作为市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78年被重新确定为市重点中学。1978—1984年进行教材改革试验。1986年,制订教法十条,确定以“求真”为校训。1990年,学校进行分层分类.因材施教教改试点。1992年起,在初三和高中年级试办理课超前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长足发展。

复兴中学使用过的校徽

1982年国家体委、教育部授予上海市排球传统学校和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称号。校男女排球队曾17次获市中学生运动会冠军,3次获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冠军,还获得第10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亚军。1986年,学校成为上海市排球传统学校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1997年,投资1.76亿元,占地83亩,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的复兴寄宿制高级中学在江湾地区动工,并于1998年8月30日建成开学。

复兴与复旦大学根出一脉,文化相承。复兴是复旦基础教育联盟成员之一,两校有着多年深厚的情感积淀,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两校就已共同探索数理化教学改革。进入2015年,复兴与复旦加强合作,共同举办“苏步青班”,积极探索大学与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新途径。2005 被评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0 成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首批实验学校。

END

内容参考

特别鸣谢:董雄飞先生 @格里董 提供珍贵老作业册资源

部分文字来源:《上海通志》《上海普教志》及各区县志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此鸣谢

《申报》资源:爱如生申报数据库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如需转载 烦请标明出处

原标题:《开学啦! | 泛黄的作业册里有没有你的回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