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桥:评述《小学语文教材拼音标注规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出发千岛湖二日游 宋欣桥:评述《小学语文教材拼音标注规则》

宋欣桥:评述《小学语文教材拼音标注规则》

2024-05-08 1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给语文教材注音,特别是给小学语文教材注音,把这类所谓“轻声字” 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例如除少数语气词外,只列出“的、们、了、么”等有限的几个。表述上可以考虑改为“极少数读轻声的字音,如‘的、们、了、么’等可以标注轻声”。

“语言片段中(包括从词到语篇的各种语言单位)注语流中的实际读音(包括儿化、轻声与其他音变)”这段表述斟酌得不够。 “实际读音” 容易误解为语流音变的实际描写。采用汉语拼音难以完成标注“实际读音”的任务。

例如,标注“儿化”,汉语拼音只是在儿化音节末尾加上一个字母 “-r”罢了,并没有标注出所有不同儿化韵的实际读音。语气助词“ 啊” 的音变,也不能表示出舌尖前浊擦音的音变等现象。而且,音变中的变调现象通常只是标注“一”“不”的变调,其他的变调现象一律不标注,实际上汉语拼音也很难标注出种种变调的实际读音。这段表述,似可改为“语言片段(包括从词到语篇的各种语言单位)标注出语流中的儿化、轻声与“一”“不”的变调等音变现象”。

(原文二)

二、主要参考资料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语委制定的《普通话常用儿化词词表》《普通话常用轻声词词表》(尚未正式公布)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

意见二:

主要参考资料部分,列入最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一般注音问题可以基本上解决了(目前已经出版第7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是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权威用书,已经积累了20年的实际教学测试的经验,值得参考。

主要参考资料列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并列在参考资料的首位是个重要的突破。

长期以来,内地语文教材把汉语拼音局限在给汉字注音上。“‘汉语拼音’顾名思义,是拼写‘汉语’的,不能仅仅理解为是给‘汉字’注音的。”内地的语文教材,全文注音的情况通常只出现在小学一年级,从二年级开始,语文教材很少出现全文注音的课文。

因此,内地语文教材参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注音就局限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而“按词连写”这个《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实质特点,并不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得到体现。因此,《标注规则》中全文注音的具体规则中并未真正体现出《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实质内容。

全文注音在普及通用语言的作用上不可低估。台湾省《国语日报》以及给少儿阅读的《国语日报周刊》初级版、进阶版均为全文标注注音字母,在推广国语和语文教育上发挥着显著作用。在小学识字阶段为了减少对拼音的依赖,新加坡华文教材在小学中年级(小三、小四)强化单元采用全文注音。香港中小学普通话教材和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版本各年级均采用全文注音的方式,是特別可贵的,值得提倡的。

香港普通话教材和中文教材全文注音方式为全面实践《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提供了条件,也不必因循内地给小一教材的注音方式,应该在参考这个规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关阐述可以参见2008年拙文《香港中文教材的注音策略与方式》。

(原文三)

三、注音的具体规则

(一)全文注音的具体规则

1.标注儿化的规则。

(1)一会儿、一点儿(也包括“有点儿”等派生形式)标注儿化。

(2)具有区别词汇意义作用的标注儿化。

(3)为了保持一些文学作品风格原貌,或具有鲜明的语用意义(如搭配、色彩等方面)的,标注儿化。

(4)“鱼儿、花儿”等在特殊语境中(如韵文中的“小鱼儿”“鸟儿”等)标注为“儿”的本音。

(5)标注方式如下: 

yí huìr

一 会 儿

意见三:

“全文注音的具体规则”把“标注儿化的规则”放在了首位。

其中(1)只列出“一会儿”“一点儿”要标注儿化。笔者曾在八十年代对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本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出现在教材中的最为常见的儿化词语有六个:这儿、那儿、哪儿、一块儿、一点儿、一会儿,包括“有点儿”“等会儿”等派生形式在内。如果只是举两个例子,建议后面加上“等”字。

(4)其中表述的情况,实际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鸟儿、花儿”等在口语里一般可以儿化,而在韵文或散文以及语句节律中需要占一个音节的时候,不儿化。例如“花儿朵朵”“鸟儿飞翔”。第二种情况,只出现在书面语中,如“月儿”“蝉儿” 的“儿”只作儿尾,没有口语儿化的读法,应该标注为“儿”的本音。从语感上细致地分析,尽管“鱼儿”有口语儿化的读法,但通常是在“小鱼儿”中才出现。单音节“鱼儿”的儿化形式是不常说的,类似于第二种情况,而加上“小”就不同,语感上一定倾向儿化,“鸟儿”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就是儿化“表小”功用的具体体现。

(原文四)

2.标注轻声的规则。

(1)需要标注轻声的内容。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了、着、过(其他义项的“过”均标注本调)”。

语气助词“呢、吗、吧、啊、了”。作为后缀成分的“么”“子”“们”等。

重叠名词(如“星星、泡泡、奶奶”)第二个字。姓名的第二个字标注本音。

动词重叠VV(如“看看、逛逛”)第二个字。

“V一V”(如“试一试”)中的“一”。而“V不V”(如“走不走”)中的“不”,“V不B”(如“说不定”)中的“不”,标注为本调或实际变调后的读音。

“这个、那个、哪个”的“个”。

(2)《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收入《必读轻声词语表》的,则标注为轻声。

意见四:

标注轻声的规则,笔者首先对(1)中的前四种情况表示认同。。

“重叠名词”一类情况无疑是轻声,但表述上需要斟酌。“姓名的第二个字标注本音”大概指的是名字里面同音叠字的情况吧?!那么应该是“姓名”的“名”,不包括“姓”,例如李芳芳、王圆圆。当只称呼叠字名字时,如“芳芳”“圆圆”的时候第二个音节通常应读作轻声。另外,作为单姓双名的三音节姓名的情况,第三个音节处在三音节词语最常见的重音位置,符合三音节轻重音格式,读作重音也可以认同。另外,所谓“重叠名词”是指单音节叠字名词,似可改为“叠字名词”。

笔者认为 “动词重叠”“V一V”(如“试一试”)“V不V”(如“走不走”)以及“这个、那个、哪个”的“个”这四种情况实际上并非轻声,而属于轻音的范围,在轻重音格式中属于“次轻音”。

“动词重叠”是指单音节动词重叠,也称作重叠式动词,与叠字名词不同。叠字名词的第二个字是典型的轻声,而重叠式动词第二个字则是“次轻音”。“标注轻声的规则”沒有把“V一V” (如“试一试”)和“V不V”(如“走不走”)两种情况作统一处理。

笔者在拙作《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2004,商务印书馆)有一段表述:“当‘一’嵌在重叠式的动词之间,‘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夹在动词补语之间轻读,属于‘次轻音’。例如:听一听﹑学一学﹑写一写﹑看一看﹑穿不穿﹑谈不谈﹑买不买﹑去不去﹑会不会﹑缺不缺﹑红不红﹑好不好﹑大不大﹑看不清﹑起不来﹑拿不动﹑打不开。由于‘次轻音’的声调仍依稀可见,当‘一’和‘不’夹在两个音节中间时,不是依前一个音节变为轻声的调值,而是当音量稍有加强,就依后一个音节产生变调, 变调规律如前。” 尽管这三种情况属于“次轻音”,但笔者认为可以把它们作为轻声看待,按照轻声标音,对于普通话语音学习有利无弊。

“这个、那个、哪个”《现汉》标作轻声,而在语感上与“一个”“几个”“八个”没有明显差别。是否要标作轻声,可以再斟酌。

(原文五)

3.其他音变现象。

(1)“一”“不”等音变现象,标注为变调后的实际读音。但有几种情况的“一”标注本调:

a.表示数字“一”或顺序、序数的。如:一号楼;第一名,略知一二;一五一十;一而再,再而三;一不做二不休。

b. 词尾或句尾。如:统一、唯一、天人合一。

c. 表示时间日期时。如:一二·九运动、一九一一年一月一日。

d. 表示逐个的,一个一个地。如:一一道来、不一而足。

(2)ABB式词语原则上标注本音。

(3)“啊”的音变及标注,两种规则并用: 按照音变原则(参见现汉P.2)书写(呀、哇、哪),拼音也按照音变的实际发音标注。 保留“啊”的形和音。在朗读时自行音变。 需要注意:一篇文章内应达到规则的局部统一;应尽量保持作者作品的原貌。

(4)“谁”等文白两读的情形,如两读没有别意的作用,一律标注文读。

(5)古今异读的情况。

全文注音的册次,在字上注本音(今音),另附注释。如: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①,

①古音中也读xiá。

非全文注音的册次,另附注释。

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①,

①古音中也读xiá。

4.拟声词原则上标注为阴平。

意见五:

3.其他音变现象的五种标注原则和4.拟声词原则上标注为阴平,笔者十分认同。不过,对其中两处表述提出疑问,希望再确认,再斟酌。

其一,“其他音变现象”中的(4)的表述。以“谁”为例,shuí 为文读,shéi 为白读,而《现汉》第6版把义项归在白读下。“文白两读”本来就是义同音不同的,自然应该没有“两读别意”的情况。例如:“薄” 文读bó 白读báo ;“蔓” 文读màn 白读wàn ;“剥” 文读bō 白读bāo ;“露”文读lù 白读lòu 等是否一律标注文读呢? 似可改为“一般标注文读”。

其二,对“古今异读的情况”的标注原则,笔者十分认同。不过,“古今异读”的提法值得探讨。

“古音”是泛指古代的语音或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见《现汉》“古音”词条),与现代的语音(今音)自然有分别。从每个字音的个体来看,是否可以说每个字音的古音今音都存在差别,都有异读。另外,何谓“古音”?古代没有录音机,今人对古音只是一种推测和构拟罢了。

因此,此处“古今异读”实际是指白话读法和文言读法,是要解决现代人读文言文碰到的读音问题。文言文的读音十分复杂。现代人读文言文,包括诗词歌赋,如何读音存在不同的意见。

笔者十分赞成苏培成先生就这个问题提出的意见:“现代人只能用今音来读文言文。因为汉字具有超方言的性质,使得用今音来读文言文成为可能。今音有共同语语音和方言语音的差别(不同的方言又有不同的读音),我们主张用共同语,也就是用普通话来读文言文,不赞成用方言来读文言文。”(苏培成, 2002) 例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如果用粤方言读“儿”,近似普通话的yi音,这与语言学家构拟的古音相似,而且更押韵。尽管如此,我们也不会主张在教学中把“儿”读作yi。

(原文六)

(二)随文注音的具体规则

所有的随文注音都注语流中的实际读音,在课后及全书后的生字表中标注本音。

如果某个字首次出现但语流中发生音变,则尽量安排该字作为当课生字学习。

意见六:

“随文注音的具体规则”的表述,似与“注音的基本原则”的表述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斟酌。

语文教材在识字阶段的编排上,“如果某个字首次出现但语流中发生音变,则尽量安排该字作为当课生字学习”,应该在课后及全书后的生字表中标注本音,这是识字教学的需要,也是体现教材注音的基本原则。

全文完

原文见1752~1753号《语言文字周报》

原文见1752~1753号《语言文字周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