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文学天花板」是什么?听双雪涛朗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帝到底存不存在 你心目中的「文学天花板」是什么?听双雪涛朗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你心目中的「文学天花板」是什么?听双雪涛朗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2024-07-11 01: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思想内涵:上帝到底存不存在?

19世纪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欧洲启蒙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涌入,社会上下都浸入一种怀疑论中——上帝存在吗?宗教信仰问题几乎成为了当时俄国社会最亟待解决的危机。陀翁也深陷这一巨大的悖论之中:如果上帝存在,为什么还有恶呢?这也成为了这部作品的核心话题。

在《反叛》一章中,当伊万论及人类的作恶是如何伤害孩子的时候,阿辽沙惊恐万分。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惨绝人寰的恶呢?就算成年人是偷吃了禁果的罪人,那与无辜的孩子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位大将军放狗将一个无辜的小孩子在他母亲面前活活给撕咬至死。当伊万问阿辽沙大将军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时,善良的阿辽沙脱口而出“枪毙!”这位修士无法解释这一切,也无法拯救那些孩子。那么如果至善上帝真的存在,他为什么要安排这一切呢?

Q:但如果上帝不存在,人类就能获得幸福吗?

小说中是斯乜尔加科夫杀死了老卡拉马佐夫,但罪魁祸首是伊万的理性主义——他否定上帝的存在,认为“百事可行”,因为没有上帝,也就没有善恶,那么也就没有惩罚,一切归于虚无。斯乜尔加科夫正是听了伊万的这一番论调杀了人。

如果这套说辞是真理,那么“弑父”成功之后,这两个无神论者应该能够获得幸福:伊万可以得到父亲的遗产,或者斯乜尔加科夫可以实现自己开餐馆的愿望。但是真正的结果呢?伊万疯了,斯乜尔加科夫也自杀了。

陀翁借此表达了对人的自由的质疑。西欧理性主义赶走了上帝,没有上帝,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真理,每个人都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但是人类心灵固有的恶使得自由既可以导向善,也可以导向恶 。无论老卡拉马佐夫是多么的罪不可恕,“弑父”这一行为总归违背了自然法则。伊万所遵奉的“理性”源自人,可如若没有更高的法则来约束人类,纯粹的“理性”只会造成社会的失序。

所以陀翁说,如果获得真理的代价是这样,那么他“宁愿与基督而不是真理在一起”。陀翁跳脱理性逻辑论证的思维,通过“弑父”案反证了上帝存在的必要。

Q:那么上帝当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当陀翁看到当时的罪恶、苦难,以及人与人之间日益封闭的相处方式时,他觉得一切社会制度都是无效的,唯有道德的重建才能改变这样的隔绝,而这一任务应当交予上帝来完成。在陀翁那里,上帝确实是一个超验的存在,但不是一个要求信众愚忠的人格化暴君,而是普遍真理、道德法则的代表。上帝不掌控整个世界秩序,不是奇迹的施行者,而是作为“真善美”的道德追求存于每一个具体的心灵之中——就像佐西马神父和阿辽沙所践行的那样。

其实,除了罪恶和苦难,作品也处处都隐含着希望——德米特里在法庭上的认罪与牺牲、宗教大法官在耶稣默默亲吻自己后的颤抖,甚至伊万的发疯、斯乜尔加科夫的自杀,都是人类的向善之心战胜了罪恶。陀翁写遍了恶,最后却通过阿辽沙在伊柳沙葬礼上的演说,传达了那些感人的话语:

“或许将来我们甚至会变得凶恶,甚至不能悬崖勒马而干出丑行坏事,或许会拿别人的眼泪开心。刚才郭立亚说他愿为全人类献身,或许将来我们会嘲笑那些像他这样说话的人,或许我们会恶毒地挖苦他们。不管我们会变得多么狠毒——但愿上帝保佑,别让我们走到这一步!——但只要我们回忆起我们曾为伊柳沙送葬,在他最后的一些日子里我们是多么爱他,此刻在这块大石头旁边,我们曾这样聚在一起友好交谈,——那么,即便是我们中间最狠毒、最好挖苦的人(如果我们变成那样的话),他在自己心里毕竟不敢嘲笑自己此时此刻曾经那么善良、那么仁爱!不但如此,也许恰恰只有这段回忆能制止他作大恶、闯大祸,那时他可能回心转意,可能会说:‘是的,当初我曾经那么善良、勇敢和正直。’” 三、艺术技巧:复调

“复调”是陀翁小说的根本艺术特征。这一理论由前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又称“多声部”,顾名思义,就是“不同的声音各自唱着同一个主题” 。其理论基础是“对白”,陀翁和巴赫金认为人的生活在对白中产生,“我的名字得之于他人”,没有面向别人的相互关系,自我意识就不可能产生。

陀翁之前的传统小说都属于“独白小说”,作者主导人物,人物只是作者统一意识的传声筒,两者之间不是平等的。这样也许会导致创作不自由也不真实,有时作者可能会为了抒发自己的立场而改变故事应有的逻辑结果。

陀翁开创了“全面对白小说” ,他笔下都是具有主体性的独立人格,而不是作者控制的扯线木偶,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都处于平等对话的关系,每个人物都自成一套思想系统并不断为之与别人辩论,外部世界对他来说则是客体。

在陀翁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物怎样存在于世界,而是世界怎样存在于人物的意识。陀翁敲击每一个灵魂的多块碎片,使之发出不同的声音,再整合成整体 。

这样的艺术视角十分利于灵魂的深层剖析及事物本质的揭示,比如伊万与斯乜尔加科夫的对话,表面虚饰又充满暗示,可以看出两人都想要否认上帝却又存有疑虑。甚至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也包含着与别人的对白或是两种人格的对白,比如德米特里花光了卡捷琳娜的钱后,既自责自己成了“贼”,又向别人辩解自己不是贼,自己会还的,这层层对白在德米特里一个人物的头脑中展开,就显示了他思想的重重矛盾;再如伊万和幻觉中的自己对话,体现了他灵魂深处因否定上帝而产生的痛苦挣扎。

每一个主人公都是独立思考的思想家,他们与周围的环境不断对话,不停地自我剖析,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动态的,作家根据人物的观念逻辑来推演出其讲话的内容,但这一内容却并不一定是作者的主张,所以这种人物不是明晰、静态的社会典型,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者本人也不能预先看到他笔下的人物究竟是个什么形象,这就给予了艺术创造以无限可能。

不仅仅人物的微观心理,小说的结构也是“多声部”组成。比如,关于“上帝是否存在”,既有伊万的高谈阔论,也有佐西马神父叙述他为何笃信上帝的长篇自白。这也体现了陀翁创作时的平等对话原则,他并不给统一的处方,只负责展现各种观念,将分辨抉择的权利留给读者。其实这也是陀翁本人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他不像提出“合理利己主义”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托尔斯泰主义”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样,以人民的导师自居,而是与所有普通人一样,是一个痛苦的诘难者。

四、其他影响

陀翁的作品对20世纪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领域不用说,名家巨擘如托马斯·曼、罗曼·罗兰、卡夫卡、纪德、加缪等深受其启发,文学思潮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奉其为鼻祖;哲学领域则有东正教哲学、存在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也是直接受到《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启发而提出;甚至还有心理学领域如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死本能”等。

总言之,陀翁是当之无愧的“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加缪曾说:“还没有人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赋予荒诞的世界以如此令人亲切和痛苦的魔力。”《卡拉马佐夫兄弟》完美地证实了这一点。荣如德在译后记中写道:“极而言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俄罗斯。” 看完这本书,毫不夸张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全世界。

陀思妥耶夫斯基 图源网络

如果大家对于「SCI/SSCI期刊论文发表」、「SCOPUS、CPCI/EI会议论文发表」、「名校科研助理申请」等科研背景提升项目有任何想法的话,十分欢迎大家来戳一戳InVisor学术科研(https://www.tutorcamp.cn/)呀!

参考

^ab姜桂栩.弑父情节与上帝的存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神学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8-25

^ab陀思妥耶夫斯基.(2015).卡拉马佐夫兄弟.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abc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04)

^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巴赫金的叙述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87(01):30-4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