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北大学生还原事件现场(组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台发言的先向台上鞠躬还是台下 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北大学生还原事件现场(组图)

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北大学生还原事件现场(组图)

2023-07-21 06: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助理称于丹一早已出国

该事件发生后,网上传闻愈演愈烈,甚至有网友说当时全场喊“滚”。对此,有网友称转述太离谱,认为“全场喊"滚"这种事儿不太可能出现在兼具昆曲戏迷和北大学生双重主体的地方,实际上这种事儿放在今天中国大多数公众场合都很罕见”,“现场观众非常文明,这可以从演出时台下只闻呼吸的安静到最后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致敬欢呼看得出来”……为进一步求证事件始末,还原现场真相,中国青年网记者昨天上午9:54分电话联系了于丹助理袁圆。袁圆称:“今天早晨,于丹老师已经出国,想要采访只能等下个月了。”问及去哪个国家了?袁圆说,你问这么详细干吗?出国了就是出国了,想要采访等她回国再说吧!

于丹连发三条微博回应

昨日上午于丹先是在微博中说,“昨晚北大的百年讲堂,一场无与伦比的昆曲盛宴,十位最卓越的艺术家演出整整三个半小时!外有载歌载舞,内有至情至性……73岁的侯少奎老师念做俱重的《夜奔》,73岁的张继青老师维妙维肖的《痴梦》,71岁的汪世瑜老师倜傥儒雅的《西园记》……他们演绎得风华绝代,观众欣赏得酣畅淋漓!”

随后于丹又表示,“[折桂令][朝元歌][山桃红]……每支品牌响起来的时候,我都能听见这三十年间我每一次伴着这支曲子的心跳……当年的"张三梦"从慕尼黑载誉归来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也是这样痴迷地从台下望着她……汪老师的《拾画叫画》和《琴挑》各自看过都有十几遍吧,眼风光彩一如当年……”从于丹的微博可以看出,她对于昆曲艺术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最后于丹称,“昨晚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

网上评论有“倒丹”有“挺丹”

这三条微博发布时间不到20分钟,累计转发和评论都超过了200条。于丹第二条微博中谈到的“每支品牌”更引发笑谈。网友@susie李舒:快点说微博被黑客黑了,谁坑于老师啊,品牌曲牌,傻傻分不清楚!!!!网友@优秀面条师傅:“每支品牌”亮了。昆曲拥有好多品牌呀。真正的国有老字号。”也有网友表达了对于丹的支持,“JY0217”说,“于丹老师不要介怀,我对网上某些说北大学生值得喝彩的言论感到可笑,生命中连别人在台上的五分钟都等待不了的人,如何能期待学术甚至梦想的坚持?”而网友“网络改变我的生活之2012”则分析,“台下的人不愿意被她代表,可以理解。”网友“老徐时评”更尖刻地指出:于丹这些年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脱离社会现实无视民众疾苦,矫揉造作胡说八道,成了鲁迅笔下的帮闲文人到处得瑟。这是于丹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对于这种人,难道不该轰吗?

而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则发表微博,引述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的话语称:“于丹对昆曲的热爱要从她的父亲开始,她爱昆曲并且非常钻研,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那种"粉丝"。于丹是一个奇女子,对昆曲的这些台词不能说倒背如流,至少都能够很顺畅地背下来。作为我们一个昆曲演员要做到这点也很难,而她做到了。”

据《北京晨报》报道,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丹被轰下台一事。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

赞成

名人崇拜早该被炮轰

看完这则新闻,我认为,于丹北大谈昆曲遭炮轰,活该!北大学生做得对。

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北大学生的高呼,其实,针对的不是于丹,而是主办方的名人崇拜热,是对当前名人崇拜热风潮的强力反击,很好!

当然,作为于丹本人,面对这样的邀请,也应该坚决拒绝,而不应该自讨没趣。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尤其是明星般的学者,更应该自尊、自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发言权,在其他领域最好不要发言,实在不应该如同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那样,在什么领域也能广告一番;或者如同某些官员,什么地方也可显摆一番,那实在是失落了教授形象,丢了专家的脸。

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或许一些人会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我不这么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

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的呼唤。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

于丹是我较为喜欢的文化名人,但对于其被观众呛声尴尬下台的遭遇,我觉得并不冤枉,这也似乎给更多的名人明星们上了一课:别动辄就代表观众或公众,因为“被代表”不出声的时代终已过去了。

昆曲演出结束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做总结。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遭到台下观众喊“请下去”。于丹赶紧说了一句什么,转身从后台下去了。

这就是说,不是大家不许于丹登台发表讲话,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谁也没有请你做代表(主办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观众请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全体观众的委托,你咋就随便代表起全体观众呢,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也许于丹会觉得委屈,我也就仅仅说了句“代表全体观众”,这只不过是说顺了嘴罢了,台下观众何至于如此反感呢?然而,就是这样的随意代表大家形成了惯例,也才惯坏了我们一些名人明星,岂不知过去大家不予计较不做反应但绝不是不加反感啊!

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公民时代,或者叫大家行进在公民社会的路上,那种总是“被代表”从不发声拒绝的时代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安于“被代表”,并在权威人士面前敢于说“不”之时,这何尝不是极其宝贵的公民意识?

而我们的名人明星每当在开口讲话时随口代表全体和大家的习惯的确该改改了,因为被代表们不再沉默,他们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不再甘于“被代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语境。

于丹的这次尴尬尽管有损情面,但却对她以及更多名流是个极好的“教育”,当你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昭示于人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恐怕是个基本的常识,而不随意代表全体和大家方能阻击自高自大和自说自话。毕竟那种对权威的盲从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权威与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反对

被哄的是思想自由

尽管于丹的发言有悖于某些人的心理底线,但也要学会尊重别人。你可以不同意于丹的观点,但请尊重他人的发言权。表面上看,被哄的人是于丹,实际上哄走的不是于丹而是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粗暴地哄一个人,让北大校训为此蒙羞,并非仅仅北大之悲哀,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缺失。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学精神的迷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沦丧。重新塑造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兴盛的根本之路。中国高等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症结在于大学缺失了思想自由。

话又说回来,于丹的观点即便让你听起来不舒服,你大可一走了之,没必要哄人下台吧?须知,中国自古是一个宽和谦卑的民族,不论是儒家的“大德敦化”的“和”,还是庄子“相忘于江湖”的“忘”,抑或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后”,均成就了中华文明虚怀若谷的胸襟。北大学子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下,更不消多说。

这些年来,一股“于丹热”,其中有褒有贬,是什么使得于丹变得这么红火呢?其实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尽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以“于丹热”为代表的古典热潮,对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功不可没的。可见,对他人的独立思想没必要动辄上纲上线,哄人下台更是肤浅之举。

人天生一副大脑,大脑的天性就是思想,于丹概不例外。最近这几年,陈寅恪先生主张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而这种追捧,恰恰证明我们缺失了“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中国高等学府的表现最能证明这一点。

一言概之,可以看不起于丹,但请尊重思想自由。这是因为,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不懂尊重别人权利的人,根本配不上谈论素质,更遑论学术思想。相信每一个北大人都知道怎么写“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但真正读懂又能立身躬行的究竟有多少呢?

多元表达比对错更重要

这一事件需要厘清的是:一是几个高呼的学生未必代表北大,人为将“于丹”和“北大”形成对垒显得以偏概全;二是即便有学生“轰”于丹,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仍然值得尊重,尽管我们不赞同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北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喝止,并施以劈头盖脸的批判,与他们对于丹所施加的行为毫无二致。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包容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并允许各种认知的冲突与碰撞,是比探究对错更加重要的事情。本来,文化无所谓高低对错,贵在“兼容并包”。将北大学生对于丹的驱逐上纲上线为道德和涵养的高度,不仅有失公允,也透着一股娱乐气息。如果说于丹在台上侃侃而谈是一种预设的、常态的文化剧情,那台下叫倒好的声音却像极了一声恰到好处的锣鼓点,尽管不太和谐,但剧情却因此飙分不少。

其实,完全没必要纠缠于北大学生“轰于”的对错,正如我们无法界定于丹的心灵鸡汤是否给这个社会带来了真正的慰藉。核心的价值在于,我们是否允许多元化的表达,是否允许表达过程中出现的激烈冲突的存在,是否对这种冲突秉持正确的认识态度。

基于这种文化理性,应该倡导并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多元价值并存互容,理性批判不失气度。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只有兼容并蓄,方能生机勃发;只有理性批判,方能纠谬回偏;只有良性碰撞,方能激发灵感。几个青年学生的激情表达,与其视作缺乏涵养,倒不如将这种情怀当做文化前进的动力。

宽容于丹,宽容北大学生,宽容他们之间的“故事”,才是文化发展应该秉持的态度,也是社会能够给予文化的最好环境。

-三言两语

演讲是公共或政治人物时常正面民众的主要方式。他们是被砸臭鸡蛋还是西红柿,或者是被掌声与鲜花包围,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这既无关私德,也无关素养。举例而言,那些在讲台下起哄的北大学生,真面对于丹的时候,果真会如此虚浮轻狂?弄懂这个道理,自然不会进行简单的道德谴责。

邓海建

于丹被学生(不全是)起哄,最后只能尴尬下台,给一个美好艺术享受的夜晚带来了遗憾,不但是对于丹教授的不尊,更是对那些昆曲大师的不尊,背后折射了一些大学生和社会观众对艺术的肤浅认识和不宽容,提高艺术修养,不但是能够会欣赏像昆曲这样的国宝艺术遗产,更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艺术包容。

赵小婷

从来没喜欢过于丹,觉得她特装。

黄毛毛

这事实上在提醒各类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术业有专攻,术业也会有盲区,不分场合地对任何主题都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把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只能自毁形象。

刘化喜

于丹被“呛”,或许也是一剂清醒剂,让其知道自己并非真的是“万人迷”,也不是永远的“万人迷”,更不是谁都欢迎的“大人物”。当然对于那些盲目追捧名人的“主办方”也是一个警告,请名人也有风险,需谨慎。

王军荣

听众对于丹发出唏嘘,抑或对于丹鼓掌欢迎,本质并无不同,都是听众表达对演讲者的态度,只不过唏嘘声不太礼貌罢了。尊重归尊重,如果听众实在不愿听这些无趣甚至令人反感的演讲者发言,那么放下这些礼貌有何不可呢?

余燕明

于丹被轰的深层次原因是不是得归咎于长期以“学术超女”的形象示人却淡化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气息而引发了大家的不满?

温国鹏

一个于丹被轰下台去,才有更多的公民个人走上台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当然是好事。

王朋

来源扬子晚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