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制丨支撑北魏百年之久的基层管理制度,为何会销声匿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长制度 三长制丨支撑北魏百年之久的基层管理制度,为何会销声匿迹?

三长制丨支撑北魏百年之久的基层管理制度,为何会销声匿迹?

2024-07-12 18: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史料《魏书》记载,三长制的内容大概就是,邻里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现代历史学家关于北魏最常提起的,就是北魏的三长制,那么就有人很疑惑,为什么一提起一个王朝想起来最多的却是一个制度?不得不说北魏的三长制确实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古代的信息交流没有现代这样便捷与迅速,所以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也是限制古代王朝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长制为何会兴起?谁最得益?

1.三长制的辉煌时刻

通过从底层往上的设立,确保了基层情况的真实对于中央,同时也确保了在发生应急情况下国家机器可以迅速的将物资与安排输送到每一家一户。这是最不同于以前的集权方法。因此,它完成了他的辉煌时刻。得已成为百年根基。

后来,在一系列的平衡之下进一步的完成了皇权的集中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且保证了中央政府的触手,可以到达北魏的每一个底层人员的手里,保证了国家赋税的顺利收缴。从多个方面来看,三长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空前的决策,空手套来了不止一只狼,不仅废除了旧的制度还收拢了权力同时也推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平衡了国内的各方平衡。

变法是偶然也是必然的,随着北魏统一步伐的迈进,北魏政府渐渐的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当初在北方的部落联盟的那一套已经渐渐的不能适应社会形态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有最重要的中央的方针在当时的政府形态下是不能实现的,而北魏初期经历的多是战争和扩军之路,随着统一之路的前进,战时的经济政策,已经不能够满足北魏的社会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普通百姓与官吏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在当时大地主阶级和地方官吏相互勾结,中央政府的命令渗透不进地方,地方真实的情况反映不到中央政府。

由于地方与国都的信息不对等必然会导致政策的实施不利,再者北魏时期的新晋贵族也苦于没有足够的利益蛋糕让之分配,新晋贵族与老牌地主阶级的矛盾,百姓与官吏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内部安稳与外部的矛盾甚至于朝廷中的不同的利益团体之间也有矛盾。

北魏正是在这些矛盾中艰难的前进着,在局势稍微稳定下来以后,当时的北魏帝在李冲的建议和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为国者若不能保护老百姓的生活安康与基本的生存需要那么这个国家是走不长远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老百姓的反哺,那么这个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历史的矛盾总是在利益冲突中产生的,战争过程中的新晋势力与老牌势力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在战争年间时哪呢这个矛盾可以通过外部的侵略来进行缓和,但当时的北魏国家状况基本稳定,这种情况下的变法势在必行,收拢权力于中央也是当时所面对的。三长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步步走向辉煌。

2.三长制扩大国库的同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在这种措施下,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基层政府的控制有了一定的约束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减少了地方的偷税漏税现象充实了国家的国库,对于战后经济活动的顺利复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央的权力也进一步的进行了收拢,同时也为许许多多的新进贵族势力提供了充足的利益打压了老牌势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长制”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影响,还是由于他是一个可以将中央的权力政策等,下达到国家的每一个地方,有利于中央对于权力的收集,和对整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后进行宏观的调控和干预。所以说三长制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和进步对于北魏从游牧文明转化为农耕文明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但是凡事有他的利就有弊,再好的政策也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随着变法刚开始对于老派势力的打压,一群新晋之人取代了当初老旧势力的位置,但是屠龙之人最后终究会变成恶龙,权力是最好的毒药,慢慢的新晋贵族也变成了老旧势力。

三长制的初衷是很好地,但是再好的制度都经不起历史和人心的考校。

百年基层管理制度三长制的没落

1.制度的没落代表着时代的进步

历史总是相似的,历史同样也是充满着哲学思考的重复,正如北魏以前的那些加强集权的措施一样,三长制有过辉煌但是还是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北魏时期,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相成,如果说三长制提供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均田制就提供了三长制成长起来的土壤,大地主阶级从古一直存在,一少部分人占有了社会生产资料的绝大部分,往往一县一城之地的官吏与地主阶级相互勾结共同压榨劳动人民还有欺瞒中央政府,古代的信息传递太慢这就为官民勾结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政府的管理到达不了地方,地方的情况反应不到政府。这样不仅底层的百姓遭受了苦难,并且国家的赋收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正是有了三长制和均田制,解放了广大的劳动人民并且使国家可以管理到具体的一家人,大大的加强了皇权的集中也激发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基础

北魏三长制也为北魏以后的朝代的制度确立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随着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活动的进步,慢慢的三长制也没落了。三长制的没落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官吏的腐败以及权力的侵蚀都是压垮三长制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北魏的灭亡,三长制也走到了它的人生终点。在历史的进程中三长制在那个时期已经是没有办法的最好办法了,在那个社会背景下也只有三长制可以让北魏这个以战争为主旋律的国家停下来去面对国内的矛盾并想着如何去解决这个矛盾。

可以说三长制的一生都是艰辛的,它诞生就是为了将北魏的历史拉长远,它的没落随着北魏的灭亡也早已注定。三长还是为达官贵人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更加导致了后期的腐败,其实任何制度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有权衡利弊,合理的利用它制度会为人类带来比较大的便利一旦越过界他更可能成为摧毁人类的一根稻草。

新进贵族势力和老牌势力的争斗是整个历史的主旋律,不是哪一个制度能够改变的,三长制改变不了,其他的制度也改变不了。但是在北魏,三长制带去了希望。

三长制的没落,既是一个朝代的结束,也代表着下一个朝代,下一个时代的开始。

2.百年制度的历史地位

《魏书》中均有明确记载。《高祖纪》称行均田在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立三长在次年二月;但据同书卷五三《李安世传》,均田制的颁行应晚于立三长。而《南齐书·魏虏传》确有永明三年(485年,北魏太和九年)立邻、里、党三长的记载。在这学记载中,三长制的历史地位被牢牢的确立以及巩固。

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与三长制的实施有密切关系。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影响深远。三长制的实施为北魏百年历史打下了根基以至于后来的北齐,随时期都受此制度的影响。

现在这种模式在某些方面、比如群体性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模式中,衙门对聘用的“三长”明确了职责任务。规定“三长”要本着“一快二准三不漏”的原则,向衙门随时反映影响农村稳定的情况和信息;调解民间纠纷,力争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好防火、防盗、防事故等防范工作;掌握人口底数,对常住人员建立家庭档案,掌握流入、流出人员的基本情况;如辖区内发生了案件或事故,“三长”应及时赶到现场,尽一切可能使现场保持原样,掌握现场动态和群众呼声。

同时,“三长”还是警风监督员,对民警的个个面面进行进行监督。为防止人们被欲望冲昏头脑,公安部门对此做了严格的规定。

结论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三长制度的没落与时代的进步密不可分,这些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国家公开授田,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它支撑北魏制度百年之久,最终走向没落,它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发展的代表。时代的发展终究不能超过其所在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尽管从秦朝开始便有了中央集权的意识和初步的尝试,但是北魏却推陈出新创建出了一套让底层执行人员不得不去维护的制度,那就是三长制。

参考文献:

1.《魏书》

2.《南齐书》

3.《高祖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