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3回:风韵梁园秀水奇石,舞狮禅城木版年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藏法师达毗耶舍 第3173回:风韵梁园秀水奇石,舞狮禅城木版年画

第3173回:风韵梁园秀水奇石,舞狮禅城木版年画

2024-07-13 13: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离开清远后,很快就到达了佛山市,我从车站坐出租车到达禅城区卫国路71号原文苑大酒店的7天连锁酒店617房间,也称佛山祖庙百花广场店,房间很大,我放下行李就出来找地方吃饭,酒店旁边是佛山体育馆,走到十字路口右转,经过宝岛眼镜店和我国农业银行大厦,旁边还有另外一家7天连锁酒店。

我继续走到百花广场附近,看到小吃一条街,就找了一个餐馆坐来来吃饭,花费约二十多元,不久看到一个穿高根鞋的年轻妈妈带着女儿过来吃饭。

之后我走回旅馆休息。这次已经是我多次造访佛山,但以前皆是出差过来办事,行色匆忙,并没有关注佛山的历史建筑,这次可以说是我专门过来研究佛山的古建筑及其历史的。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是粤剧的发源地,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兴盛之地,崇文尚武彰显佛山精神,

黄飞鸿等武术名人当时均活跃在佛山。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佛山古称忠义乡、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590年(隋开皇十年),从番禺县分置南海县,因旧置南海郡得名。

628年(唐贞观二年),季华乡称“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

五代十国时佛山、顺德属咸宁县,宋初重新并入南海县。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置三水县,意为“三水合流”。1912年(民国初期)设立南海县府于佛山镇。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到唐朝时,这里又变成了一片岗地。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1992到1994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后撤县设市(县级),由佛山代管。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聚”,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四大名镇,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佛山狮头、佛山扎狮和佛山灯色工艺名扬海外,我国南狮在广东,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汉,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我国冶炼中心,以至“佛山之冶遍天下”,此地的观光景点也非常多,佛山河网密布,生态环境优美,是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

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现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园。还有岭南天地(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大旗头古村、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等文化景点。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岭南文化气息浓郁。同时,佛山也是我国粤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武术之城、民间艺术之城、陶瓷之都、美食之乡。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据《广东文物》描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证明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

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是岭南汉族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我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

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佛山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永乐年年间,历经清一代的繁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

清乾隆、嘉靖年间到抗日战争前期为佛山年画生产的鼎盛时期,店铺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者数千人,鼎盛时单门神就日产11000多对,成为佛山重要手工行业。春节张贴年画的风俗由来已久。在明以前,人们多用石刻虎、狮放于门前左右,以示驱邪示威。自年画兴起后,人们在腊月廿四以后,便开始张贴春联、挥春和门画,民间俗称贴门神,以作驱邪纳福。佛山木版年画为当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

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门画(俗称门神)、神像画、灯画、榜边画以及民国初专销越南、柬埔寨等国俗称“安南画”的木版画等,以门神年画为最大宗,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过去大多是“神荼郁垒”、“秦叔保”、“尉迟恭”、“福禄寿全”、“金钱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关公”、“包公”以及其它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

题材十分广泛,表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建国后,佛山木版年画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新年画,如“三面红旗”、“妇女半边天”等。2007年广东省调查木版年画的现状,发现完整传承这门传统工艺的,广东省仅存佛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木版年画作坊”这间老铺。而佛山木版年画,也只剩下冯氏一家了,而冯炳棠成为这门艺术唯一的传承人。冯炳棠是佛山唯一一位掌握木版年画全套工序的人,雕版、印制、工笔、开相、描金无所不能。

在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分工很细,每一道工序都有各自的高手把关,不可能出现掌握全套工序的人。冯炳棠技术的全面也正意味着木版年画的衰落。2002年在河南召开的“首届我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佛山木版年画还存在着。正因为如此,冯锦强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扩大佛山木版年画的影响。他不仅把木版年画制成小巧方便的袖珍年画藏品、礼品和纪念品;还把年画图案印制在衣服上,做成纪念品,也开过一个木版年画的培训班,但是,大多数尝试都失败了。

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仅剩冯氏一家,急需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让这一富有价值的年画制作工艺继续延续下去。冯氏世家是广东佛山仅存的木版年画代表。冯氏世家从祖父冯均开创“冯均记”的字号,获得“门神均”的美誉,成为民国时期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

木版年画的历史在“文歌”中被打断,冯均一夜之间忍痛劈碎了两百多块雕版,自此之后,佛山木版年画式微。后来,从业者老的已然作古,年轻的纷纷改行。到了“门神均”的后人冯炳棠、冯锦强父子时,仍然在坚持木版年画的制作。

“冯均记”已经成为沿用手工绘制佛山木版年画的代表,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家正宗流派的木版年画。1998年,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支持下,冯氏父子建立了佛山民间艺术社木版年画作坊,再度恢复了佛山木版年画生产。2003年,我国木版年画成为晸府的首批重点抢救项目。2006年5月20日,佛山木板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近中山博物馆也在展示冯均记的木板年画。除了民间工艺的衰落,佛山武馆也萎缩得很厉害,如今的佛山已经很难找到像以前武术界的张炎、梁赞、叶问、黄飞鸿、李小龙、黄麒英、苏黑虎、潭济筠、铁桥三等那样的高手了。广东历史上曾出九位文状元,其中就有五位出自佛山,分别是南汉的简文会、南宋的张镇孙、明代的伦文叙、黄士俊和清代的梁耀枢。

2015年1月14日,早上早起后我背着包出门,走到百花广场附近找家沙县小吃店吃了十元的早餐,之后开始徒步走到ICC和华辉大厦附近,道路左侧是在建的高楼,

再走一会就经过了祖庙地铁站,一群白领丽人在急步往车站走,之后走到佛山岗那里,除了土坡和亭子,旁边已经被高楼占据。

我走到祖庙那里,景区尚没有开放,如是我打算先去远的地方逛一下。徒步走了一会经过佛山图书馆,也没有开门,旁边是新建的居民楼,

不久我上了一辆公交车,坐了几站路就下车了,走到松风路左侧一处被围起来的古民居附近,因为无法进入古巷,故暂时把这一群民居称为松风古巷,

围墙上都贴满了赞美盛世的标语,通常开发商在建高楼之时,都会先把工地圈起来,然后在围墙上写满和与谐社会或我国梦之类的大好话标语,有些还会大谈道德祖训,似乎开发商都是与时俱进的。

之后我过马路来到了梁园,广场上很冷清,梁园两侧都有一些古民居,即将被拆除。其实梁园也就是一座客家围的规模,因为小巧玲珑且保护完好,

竟被评为广东四大名园。正门写着部曹第三个字,此楼被改为博物馆。梁园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其中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其他则位于松风路西贤里及升平路松桂里。

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时至民初,一代名园已濒于湮没。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地方晸府首先对现存的群星草堂群体进行了抢救保护,

1990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于1994年开始大规模的全面修复,总面积达21260平方米,使名园重光成为现实。梁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东莞可园并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

园中亭台楼阁、石山小径、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布局巧妙,尽显岭南建筑特色。梁园素以湖水萦回、奇石巧布著称岭南;园内建筑玲珑典雅,绿树成荫,点缀有形态各异的石质装饰;不仅如此,梁园还珍藏着历代书家法贴。秀水、奇石、名贴堪称梁园“三宝”。

梁园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尤其是以奇峰异石作为重要造景手段。其中的四组园林群体因各自构思取向不同而风格各异,各种“平庭”、“山庭”、“水庭”、“石庭”、

“水石庭”等岭南特有的组景手段式式具备,变化迭出。与各建筑物和景区主题紧密结合的诗书画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诗情画意比比皆是,园内精心构思的“草庐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趣;

展示文人园林特质的“石斋寄情”、“砚磨言志”、“幽居香兰”、“庄宅遗风”四景,将岭南古园林的多种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读书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赋闲等多种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相传梁园奇石达四百多块,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其中,群星草堂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石庭”。

它讲究一石成形、独石成景,在岭南私园中独树一帜。梁园的主人通过对独石、孤石的整理,突显个体特性,在壶中天地中表达了对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格的追求。园内巧布太湖、灵璧、英德等地奇石,大者高逾丈,阔逾仞,小者不过百斤。

在庭园之中或立或卧、或俯或仰,极具情趣,其中的名石有“苏武牧羊”、“童子拜观音”、“美人照镜”、“宫舞”、“追月”、“倚云”等。景石大都修台饰栏,间以竹木、绕以池沼。梁园的山都不是“叠”出来的,而是与整个造园质朴的风格是相统一的,不求恢宏的气势而求石的神态韵味,以小代大,表现山川之奇。梁九图在诗中描述到,“衡岳归来意未阑,壶中蓄石当烟鬟。”

这种以石代山取代“叠山”的方法,摒弃了石块的积压堆砌,省却了石头纹理及形状的比照磨合,可以更灵活自由地表达不同思想情感。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

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备、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

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梁园展现了古代佛山文人对远离大都会凡嚣、享受林泉之乐的追求,也体现了“广府文化”中对花园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间环境的向往;

其典型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荟萃、文风鼎盛的重要实物例证。由松风路先锋古道进入梁园,映入眼帘的是部曹第、佛堂、梁氏宅等和刺史家庙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全为砖木结构,饰以木雕、砖雕,高雅精致。

造园者巧妙地将住宅、祠堂、园林和谐地连结在一起。群星草堂为梁九华所建,占地数千平方米。建筑群体由草堂、客堂、秋爽轩、船厅和回廊组成。建筑精巧别致,引人入胜。虽体量不大,但却小巧精致。

“半边亭”结构奇特,首层六角半边,二层四方完整,屋顶平缓,飞檐斗拱,可称是“求拙”之作。“船厅”三面为大型满洲窗,四周景物尽收眼底,真是斗室容环宇。更为突出的是“荷香小榭”,精美纤巧、四周通透、里外交汇,把天、地、人完全融为一体。

这些建筑物以石庭、山庭、水庭为基调,建筑宽敞通透,四周回廊穿引,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引人入胜。汾江草庐既有一般的叠石置景,又有独石成景;既有潺潺流水,又有一泓湖水,碧水中,成群的金鱼、锦鲤时浮时沉,湖面涟漪连绵,这静中有动的景观,令人赞叹。

岸边有一座造型优美的石舫。遥望湖面,则见一块形态奇特高约三米的石块屹立于湖中,此石名叫“湖心石”。湖心石周围有白鹅及鸳鸯在戏水,

群星草堂群体和汾江草庐群体都用松、竹、柳和盆景于以点缀。园中除有十余株古树外,还种有富岭南风韵的玉棠春、鹰爪兰(即鹰爪花)、鸡蛋花等。正是:“两处园林都入画,满庭兰玉尽能诗”。

沿着柳树成行的堤岸走约五分钟,便到达松竹寮景观。这里的建筑物以竹、木为基调,显示出缚紫为扉,列柳成行,一水画堤的意境,展示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田园风韵,

体现造园者追求远离烦嚣、贴近自然的独特构思。之后我从培德里附近走到梁园的左侧,看到几处残破的民居。居民楼里的人都搬走了,这一带是安左街,紧靠梁园,估计晸府想扩建梁园,把周围的老民居都拆掉。

安左街走到尽头就是福厚里,我从一片废弃的楼梯爬上三楼,所有房间都扔满了垃圾,似乎群众是连夜被仓促地赶出门一样,我坐在阳台上拍摄梁园的建筑,之后意外地走进一个废弃的老宅中,房间非常凌乱,

一个房间的墙壁上还挂满了胸罩和一个挂包,似乎屋主并没有准备好搬家,以至于行李细软等都来不及打包,挂包被人翻过,一张工作证露了出来,上面写着佛山市福贤金融服务部办事员016号,是一个女性。

离开安左街,继续沿马路走,发现街道两侧都是漂亮的高楼,但只要走进巷子,就能看到不少残破的老宅,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大煞风景。从西贤里过来,可以看到一处高大的古民居,

保护得不好,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条巷子叫什么名字,因为这里的出口被封住了,我是后来走到外面的筷子路时才看到这群古民居的名字的,叫翠葵里,这里分布着一些老房子,住着老人,非常安静。

我返回主街,再走到筷子路时,看到这一带老房子非常多,骑楼都被写对联的老头占据了,大部分挥舞毛笔写春联的老者还没有过来上班,倒是良叫挥春的佛山人已经开始在春联摊前忙活了,此人的毛笔字写得不错,不久走到寿禄福的挥春摊位,一个老头趁隔壁“字大福同”摊位的人不在,强行把别人贴在墙上的春联全部撕毁了,看来同行如仇啊。

继续走到古洞街,这里民居的大门依然使用推拉门,中间是圆木栏,趟栊门(亦称推拢门)是一种独特的岭南两广明清承传的古门窗艺术。大部分取材为铁力木。

趟栊的结构相当了不起,上上下下都找不到一颗钉子,关键部位全部用榫连接,经历数百年的历史也不易腐烂倒塌。“趟”在粤语里有滑动着推的意思;

在广府话里,“栊”指木箱。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横向开合,开即“趟”,合为“栊”。

一些老人正在送孙子上学,再继续走到老巷的尽头,能看到一些老居委会,这年头兼并的村子可不少,很多社区也合并在一起办公了。兰桂福贤里也在附近,老巷子里有很多低调的大宅院,逛了半天,

我又走回主街,经过张鹏挥春的摊位,老者正在准备笔墨,文歌时期的知识份子混到这步田地,真是江河日下。之后经过了破败的龙道笔艺馆,这一代挥春的群众更多了,街上古树参天,老人非常多,还看到了黄生挥春,此君的字非常豪迈,

他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有梦想敢追求三分天注定,齐兴业同努力爱拼才会赢”,后来我经过了佛山文联美术创作中心,在一处老房子里。继续走到路口,看到更多的挥春的摊位,到达升平路,看到右侧有几栋高大的古民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