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该怎么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笠名字怎么读 《笠翁对韵》该怎么读?

《笠翁对韵》该怎么读?

2023-06-12 05: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而后来的《礼部韵略》则只收了9590字,收韵为206韵,则与《广韵》相同。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中有206个韵部,我们可以看看有哪些韵部?(见图)

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山西平水人刘渊将《礼部韵略》进行了修编,是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原来的206个韵部归并成了107韵。因为这部书是在平水这个地方刻的,所以也称为平水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本书后来也散失了。

后来平水韵固定为106韵(分别为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写作诗词所依据的韵书主要就是平水韵。

平水韵106韵:

上平: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雨、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槛

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置、四邃、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贺、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四质、 五物、 六月、七曷、 八黠、 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 十四缉、十五合、 十六叶、十七洽

诗歌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考生不懂诗歌格律和选词用韵,那是不可想象的,用不好,成绩会大打折扣。因此,音韵和格律,是古代考生必会的内容。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笠翁对韵》,就是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诗人李渔就是在平水韵106韵中选其中30个平声韵编写的。李渔将此书分成上下两卷,各含15韵。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为孩子们学写格律诗而编的。

因为格律诗(也可简称律诗,有五律、七律)的韵脚(押韵句结尾字)都是平声,包括对联等,也是押平声,所以这本书是给孩子们学习作律诗押韵用的(押相同韵母的字音)。而格律诗是讲究平仄的,这本书中选的词语同时也考虑到平仄问题。

那么,我们要了解一些四声和平仄的知识。

我们刚才说过,平水韵106韵分别为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古代很多字的韵是有所变化了的,王力《诗词格律》说: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平、上、去、入这四声和今天的四声声调一样吗?不一样。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也就是今天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是今天的三声;去声是今天的四声。而古代的入声今天则消失了。今天的声调主要是这几种: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轻声(不标调)。

平、仄怎样区分呢?平声为“平声”,上、去声均为“仄声”。用今天的声调来说,一二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三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入声字在古诗词中曾有很多应用。比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的《声声慢》韵脚押的是入声韵,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中的“戚”、“黑”(he),“得”都是入声,急促而不舒缓,所表达的情感激动而悲怆。入声字,简单说我觉得就是那种轻声的、声音触到即止的、似乎读了半个字音中途就快速停顿了的字。如同大家听到的苏州话中常说的短促的尾音“来哉”、“哉”,轻轻一点就迅速收尾了。

入声的消失是因为都变调了。今天地方方言中还有少量遗存。

王力说: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二说说诗歌格律。

律诗是从南朝到唐宋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诗体,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按照每句5个字和7字分别被称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一般八句一首(后来在此基础上有少量排律诗,即十句以上的律诗,且往往是两句押一个韵,这种排律并不常见),而八句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或称起联(第一二句);“颔(hàn)联”(第三四句);“颈联”(第五六句);“尾联”或称结联(第七八句)。从人的首(头)、下巴、脖子、尾椎的部位来命名的顺序。

每一联两句要平仄相对。

比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代有的字平仄和我们今天有差别,平声变仄声、仄声变平声的情况也很常见。

格律诗还要讲究对仗的,因此《笠翁对韵》在每个韵部中选了一些生动的对仗词语作为例子。

格律诗一般要求中两联(即中间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偶尔会有首联也用对仗的,但很少,可用可不用;尾联是不用对仗的)。对仗就是对偶句,上下句相对应的字词要对偶。

举两首律诗的例子: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颈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看这两首诗的颔联、颈联,分别都是对偶句,讲究对仗。“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

我们今天看的这本《笠翁对韵》主要就是来解决作诗时给中间两联四句使用对仗问题的,要让孩子们训练会使用词汇进行对仗。

当然,还有一些律诗的知识,我们提几句就好。

如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每句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平仄可自由,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严格按平仄格律要求运用。五律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再如根据首联的首字和尾字的平仄声情况,全诗的平仄声有所差别,《山居秋暝》是“平起平收”的,《书愤》是“仄起平收”的,其它还有“平起仄收”、“仄起仄收”的。

五言律诗首句以不入韵(韵脚不押韵)为常见,七言律诗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律诗以仄起(首句首字为仄声)为常见,七言律诗以平起为常见。

再如不能“犯三平”、“犯三仄”。即每句的后三字不能连着是平声,或者不能连着是仄声。《书愤》首联是“仄起平收”的,第二句第五字和上句第五字相对则应该是平声才对,但是,最后两字也是平声,结尾三个字都是平声是不允许的,所以,第二句第五字只好还用仄声。

再如,要避免“犯孤平”,就是不能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还有诸如粘对、拗救等等规定和技巧就不细谈了。

在古代,对于让孩子学习写作律诗来说,平仄等技术性的知识,就如数学公式一样,只要机械地熟练使用就好。会使用这些技术就能去写诗了,但不等于在内容就能写出好诗。因此,词语的使用才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笠翁对韵》就是为小孩子们练习写律诗提供的声律和对仗等鲜活的材料,作为练习之用。

其实,律诗中讲究对仗的一联两句,单独拆出来往往还能当作对联使用。因此,对对联(对对子)同样要讲究平仄和对仗等等。

提一段相关的题外话:诗歌中的绝句(分为律绝、古绝)是四句的,古绝不受律诗格律束缚。而律绝就要讲究平仄韵脚等格律要求,有的律绝常常是首二句用对仗,就像八句律诗中的后四句;偶尔也有后二句对仗的,这就好比是八句律诗中的前四句;而四句都对仗的绝句则不少见,这就像是从律诗中将颔联、颈联抽出来一样,比如杜甫的那首大家熟知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些声韵和诗歌格律知识不一定就要给孩子讲,父母老师们可了解些,并适当答疑用。

三谈《笠翁对韵》

前面说过,《笠翁对韵》是按照平水韵的平声韵选字编写的。平水韵的106韵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其中平声有30韵。以每个韵部按顺序将各自收录的字中第一个字作为该韵部的代称,就称为了“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东”、“二冬”(再如“六鱼”“七虞”等)这样相同的韵怎么能分到不同的韵部呢?

高本汉就曾说:“在方言里这两韵的分别一点遗迹也没有”。也就是说,今天人们无法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了。虽有论者偶从不同方言中论证略有区分,但并不普遍,也不明显。

按照《广韵》,“东,德红切”、“冬,都宗切”(古代切音法,即拿两个常用字切出前一字声母、后一字韵母,放到一起拼出的音即为生字的读音),似乎有差别。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音韵》中对这两字进行了拟音,认为“东”韵腹为“u”,“冬”韵腹为“o”。但人们也发现,在中古(5-15世纪,大约唐宋左右)诗中这两个韵还不能一起押韵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是照顾南北方言的区别,是同音,但南方为“o”,北方为“u”。但即使如此,王力也仍然觉得无解,他在《诗词格律》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至此,我们就知道了《笠翁对韵》的前身渊源和用处了。

目前,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的《笠翁对韵》有全本的,也有简本的。其中,较好的版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笠翁对韵精解》,2009年1月版,这个版本属于简本,将一些生僻艰涩的内容有所删减。

在跟孩子共读《笠翁对韵》,给孩子进行阅读指导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孩子阅读过程中将平仄、押韵等诗歌音律知识穿插其中,让孩子理解。

《笠翁对韵》这样的传统文化内容的书,如果不带入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文学知识,而只让孩子去诵读和背诵,则是很大的浪费,对孩子来说则是缺乏更多知识的刺激和吸引,孩子只获得一些词汇而已,背诵一些顺口溜之类的内容,这样学习传统文化书籍很难得到更多益处。

因此,在给孩子一个韵部一个韵部地进行讲解时,可以将平仄、押韵等律诗格律知识随时在书的内容中不断运用和讲解出来。

比如讲“一东”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时,就告诉孩子平仄声是怎么回事,告诉他们,在诗歌中上下句对应使用时,不但内容上是相对的,而且“天”和“地”是一平一仄,“雨”和“风”是一仄一平……并且告诉他们平声才能做押韵的韵脚,而且讲解何为押韵,并根据韵部中的词语,寻找律诗中平仄和押韵的各种例子讲给孩子。王力著的《诗词格律》可以延伸阅读。让孩子获得知识,并学会以此学习更多诗歌,这些都是基础性的知识。

《笠翁对韵》的注释本或解读本,如果有编者能够将含有书中词语的更多诗句举例出来,就更好了,能够让父母老师和孩子一一对号熟悉。

比如“天对地”,选出“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李叔同《送别》),甚至进而将全诗都列出来,让读者延伸阅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种延申性的阅读,就使得读者不仅仅是读此书,而是以此书为底本和基础,去接触更多书外的内容,读书善于按图索骥以及自主搜集开发,更有研究和拓展的意义。

这种更细致的延伸,如果图书编者不做,父母老师们可以在和孩子共读前做做功课,提前找出相关诗句或全诗。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找含有那些词语的诗句和诗歌,这会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的。

2、熟悉对仗的各种使用

让孩子知道每年春节贴的对联,就是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还要告诉孩子律诗中是中两联用对仗。

在共读和阅读过程中,告诉孩子一些相关对仗的不同词性知识,律诗对仗的字词大约有下列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一般来说,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的,如动词对动词,再比如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2、外貌……

对仗得非常工整的,我们称之为工对。

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句子,可以称之为工对。而其中名词可以分更多小类,则同一小类相对,就更是工对。在一幅对联中,多数的字对得工整也是工对。比如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工对,上下句之间每个相对的字词都完全相对。

如果名词中的小类比如植物对动物,比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这种则属于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也可以说是宽对。

如果再稍宽一些相对的,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而更宽一些,一些律诗的首联会半对不对地进行对仗(本来首联可不对的),如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等等。相对与工对来说,这些是属于宽对。

有一种借对的情况,包括借义、借音。这是一个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和读音时,诗人用其中一个意义,但借用另一个意义去构成工对。比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寻常”和“几度”本不是工对,但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寻”、“常”二字在古代均是长度单位的意义,与下句的“几度”构成字面上的工稳,而诗中内容上用的确实它另一个表示“平常”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再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沧”本不是表示颜色的词,但它借用了“苍”字的音,与下句的“蓝”相对,这就是借音。

还有一种流水对,即两句诗内容上平行,各有独立性。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还有大量的对仗情况,诸如:联绵词对仗(如“鹦鹉对鸬鹚”等,各自拆开就失去意义的词语相对)、叠字相对(如“雷隐隐,雾蒙蒙”,“三三暖,九九寒”,“燕出帘边春寂寂,莺闻枕上漏珊珊”等)、同旁相对(如“珊瑚对玛瑙,琥珀对玻璃”等等)、双声相对(声母相同的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清浅”、“黄昏”分别都是声母“q”“h”各自相同)、叠韵相对(如“蹴鞠对秋千”,韵母各自相同,而且还是双声词)等多种丰富的对仗形式。

熟悉了以上的对仗内容后,还可以选一些律诗让孩子从中寻找运用了对仗的句子,并分别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3、熟悉用典的情况

古诗特别是律诗经常大量运用典故。典故,就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笠翁对韵》中有很多词语是有典故的,编者往往会比较详尽地讲述这些典故,要把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细细讲给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多知识,并理解诗歌运用典故的手法。

4、诵读

当孩子熟悉了《笠翁对韵》的内容后,再让孩子诵读、熟读乃至背诵。人们受传统的诵读方式的影响,多是接触传统经典后,先让孩子去背诵,背诵熟悉了,再适当做点解释,有的则是背诵下来就完了,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受益。这种作法,其实是不符合儿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的。只是让孩子进行了记忆训练的诵读和背诵,对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有损害的,而且所获得的很有限。因此,用更多时间给孩子讲解,让孩子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诵读记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诵读次数多了,孩子们自然会记住的。另外,诵读时要讲究节奏会断句。可以下载一些《笠翁对韵》朗诵mp3等音频播放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怎样来诵读传统文化书籍的内容。

5、练习对对子、写律诗或绝句。

运用《笠翁对韵》中的词语或延伸更多此书之外的词语,进行对对联、律诗写作练习等,这既是巩固所读书籍内容的好办法,也是活学活用,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活动,从中让孩子获得乐趣。孩子们会为了创作出好作品而广泛阅读更多的作品的。其实,孩子们对语言细节的留意和关注,是我们所低估了的。有人说,孩子天生是诗人。曾经接触过几位小学老师,他们可以通过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启发,让孩子很短时间内学会作诗,旧体诗,也包括新诗。

6、延伸阅读

《声律启蒙》,(清)车万育编著;

《训蒙骈句》,(明)司守谦编著;

《诗词格律》,王力著。

过去的私塾先生,应付孩子们吟诗作对子,手中有“吉祥三宝”:《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和《训蒙骈句》。这三本书中,《训蒙骈句》是明人司守谦编的,《声律启蒙》是清人车万育编的。三本书在音韵归类的基础上,都有大量的好词,且都有大量的典故。

司守谦的《训蒙骈句》更有好词好句汇编的感觉,试举例:

一东

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蒙蒙。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轲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清暑殿,广寒宫。诗推杜甫,赋拟扬雄。人情冷暖异,世态炎凉同。丝坠槐虫飘帐幔,竹庄花蝶护房栊。高士游来,屐齿印开苔径绿;状元归去,马蹄踏破杏泥红。龙泉剑,鸟号弓。春傩逐疫,社酒祈丰。笛奏龙吟水,萧吹凤啸桐。江面渔舟浮一叶,楼台谯鼓报三通。时当五更,庶尹拱朝天阙外;漏过半夜,几人歌舞月明中。

李渔的《笠翁对韵》与车万育的《声律启蒙》颇相似,更清楚地将相对的词语一一对列。

也以“一东”举例:

《笠翁对韵》:

一 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曚。腊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声律启蒙》: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按照时间来看,清人李渔的《笠翁对韵》更像是明人车万育《声律启蒙》的跟风之作,但李渔本人作为大学者更知名些,所以流传就更广了。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这三本书让孩子多诵读,对积累优美的词汇和了解典故故事是很有好处的。还是要强调一下,不一定就要通通背诵下来。诵读多了,自然也就有记忆了。一旦强制让孩子背诵,孩子就会当作负担,从而失去了美感。

要学会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在理解了全部内容后,去有滋味地诵读,自然就达到让孩子记住的效果了。过些时间即使忘记了,重新再诵读,依然会迅速恢复记忆的。这样,词汇积累才可能是活的,孩子也就会在写作时能够积极应用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