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毛散文的自由意识–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毛的故事视频大全 论三毛散文的自由意识–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

论三毛散文的自由意识–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

2024-04-08 2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三毛是一位个性极为鲜明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当中满含神秘色彩。她极尽一生都在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同时也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与本质追求写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笔者在本篇文章的论述过程当中,主要结合《撒哈拉的故事》来深入探究三毛自身所具有的自由意识,通过深入探究这种自由意识的形成、对三毛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这种意识在三毛文学作品当中的具体呈现来展开深入的论述与分析。并且深入研究三毛散文当中所蕴含的自由意识,能够使读者今后在阅读其作品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作品当中的内容产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三毛;散文;自由意识

 一、三毛自由意识的形成

  (一)三毛的性格因素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三毛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异类”,她喜欢独处和独自远行,不喜欢交际。笔者在对三毛的生平进行研究之后,从中发现这种性格的形成也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毛在1943年的时候出生于重庆,在三毛5岁的时候跟随家人移居台湾,这段经历使得本身就内向的三毛,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重新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在刚到台湾之际,由于三毛的数学成绩极其不好,从而导致他被数学教师当堂侮辱,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三毛来说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此后她便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后来更是到了辍学在家自学的地步,在三毛休学期间,她能够集中时间阅览了大量的名著,但也正是因为在家自学的这段经历,使得三毛已经习惯了这种沉闷、封闭的生活氛围。三毛在童年的时候,内心当中便极度向往外界的自由生活。可能正是由于三毛在上学期间被同学排斥,被老师侮辱,乃至不被家人所理解的经历,使得她更向往外界的自由,使得她渐渐养成了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兴趣。生活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当中,三毛开始选择用新的方式去面对和了解这个世界,她开始将自己内心当中的真实情感倾注到文字当中,她放荡不羁,走遍万水千山,不断排解深藏在内心当中的绝望与压抑。著就了独具神秘感,且情感真挚的文学作品,吸引了一大批的忠实读者。

在三毛的文学作品当中,她总是娓娓动听地在向读者倾诉生活当中的各种经历,惊心动魄的经历能被她通过波澜不惊的文字表达出来,而日常的各种普通琐事,也能够被她表达的极为生动有趣。三毛自己曾经说过:“我的心境无论经历什么事情,都始终如同白开水一样,经不起任何的波澜。”[1]。三毛能够产生这种情感,正是由于她读过许多书籍,并且对生活有自己的独到看法,才逐渐修炼成了内心当中稳如泰山般的沉静。三毛看待人世都是极为真诚而敏感的,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敏感才最终使他的心灵无法忍受生命当中的一些不堪和沉重,最终选择了用死亡来面对。正如三毛自己所言:“倘若是我自己做出自我结束生命这个选择,你们一定要知道,那样对于我来说将会是一个好的结局。”[2]于是三毛在1991年1月4日的早上,选择了她认为最好的这个结局,让无数的人唏嘘不已。在三毛初次走出国门之际,她曾说道:“一天见音乐,他们就会毫无顾忌的翩翩起舞,无论是在什么场合都会如此。他们怎会如此开放?”[3]久而久之,这种毫无约束的天性也深深的融入在了三毛的骨子里,她也变成了一个自己所喜欢的那种不羁、豁达之人。虽然三毛一生只活了短短48个年头,但是他的足迹却遍布北美、西班牙、撒哈拉以及南美等多个地区,她用极短暂的一生活出了别人不曾有过的绚烂。三毛将她的足迹概括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将许多神秘多彩的故事讲给读者们听,她是一朵亘古不衰的花,她用自己充满魅力、多愁敏感且向往自由的灵魂,为广大读者带来了许多诗意和涤荡灵魂的呈现。

 (二)家庭因素

在三毛5岁之际全家移居台湾,她全家有着忠实的基督教信仰,父亲是位谦卑正直的律师,受到家人的影响三毛在童年时期便表现出了对于传统书籍的极大热爱,在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熏陶之下,三毛独具悲悯情怀和博爱精神,对于生性聪敏的三毛来讲,在少年时期便就具有主体价值观念了,但是客观外在世界并不会因此而为它稚嫩的幻想所改变,因此三毛便同其他大多数的少年一样陷入了彷徨苦恼的深渊。正如三毛自己所言:“在对生命价值的汲汲探索过程当中,一个天性聪敏的孩子往往会拼命寻找却不得答案,因此一股无法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在之后的许多年伴随着他,使他永远无法释怀。”[4]

三毛是无比一个崇尚真善美之人,当她发现周围环境比较“丑陋”之际,她便无法接受和释怀,这种无法释怀,逐渐会演变成为她内心当中永远都无法排遣的迷茫和苦闷,使她一直在彷徨中度过。三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她成为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但是她敏感的内心又使她养成一个冷淡、独立的性格。可以说,三毛在青少年时代她的内心之中多带有一种忧伤和迷茫,她一直在苦苦追求自我和天性的释放。但是她在青少年时期的这种追求曾被一位严厉、不近人情的数学老师残酷的打破了,这位数学老师的羞辱使三毛的一生都无法忘怀。正是数学老师对她的当众体罚,在她的眼睛上画圈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羞辱她,才使得她逐渐变得封闭,甚至休学开始了长达7年的自学生涯。

在长达7年的自学生涯当中,父亲为了能让三毛内心重新变得活泼开朗,就送她去学习国画,后来三毛却爱上了西洋画,并受到了国学老师的欣赏和鼓舞。但是虽然父亲特别关爱她,但是对于天性敏感的三毛来讲,他们的教育方式却是有些不当的,正如三毛日后所说:“爸爸,虽然小的时候你一声都没有责骂过我一次,但是小时候你的忍耐对于我来讲,就像是一层无法洗掉的阴影,浸润在我的骨髓当中,因为你天天都对我说,我是一个让您伤透心的孩子,说我是一个有罪的孩子。”“爸爸,虽然我知道你从小到大一直都特别关注我,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始终逃脱不了您永无止境的叹息声,更无法逃脱您用念力对我所实施的那种操控,天地之大,无论我走到哪里,好像始终也无法逃脱您对我的这种操控。”[5]——在三毛的作品集《一生的战役》当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三毛这种内心的压抑之感,正是由于父母沉重的爱,才始终是三毛对于生活感到窒息。三毛一生都在探索挣脱这种束缚的方法,但遗憾的是,他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逃离之路,这种困顿和压抑是青少年时期的三毛便在内心当中产生了对于家庭的逃离感。即使她游历过各个国家,但始终无法挣脱这种迷茫、压抑家庭气息的捆绑,这种家的氛围已经成为了她心中永远都无法抹去的阴霾。三毛曾经说过:“‘家’在我的心目当中,好像是一个距离很遥远的词汇,好像于我并非有缘。”[6]

三毛内心当中对于那种自由范围的渴望,既是她的天性使然,同时也是他对于父母那种束缚和捆绑的一种无形反抗。在她的记忆当中,充斥着爸爸的叹息和妈妈的眼泪……这种无形的束缚和捆绑剥夺了三毛独立的空间,在三毛的内心当中,父母始终犹如“可悲的守望天使”,始终在用自己的翅膀守护着孩子,直至孩子产生想要逃离这种翅膀的保护,寻找真正的自由之感。

三毛的父母穷其一生的经历,都在为孩子的将来做谋划,甚至他们还为三毛争取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显然他们也已经开始知晓对于三毛这样敏感、聪敏的孩子来讲,应当为他创造条件,使他学会真正的独立。当然事实也能够证明父母做出送三毛出国留学的选择是对的,正是在出国留学的那段时间之内,三毛才真正摸索出了一套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相融合的“生存哲学”。虽然在国外留学的那段生涯当中,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父母,但是与以往不同,她已经学会了独立,并且可以自主解决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三毛的内心当中,她极为珍视亲情,但是却又不想被这份沉甸甸的亲情所束缚。正如她在自己作品当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独立与坚强的渴望,真挚而热烈,令人能够在阅读之后产生深深的共鸣。

 (三)社会环境因素

在1967年三毛正式开启留学生涯之后,她的脚步先后踏遍了西班牙、哥斯达黎加、美国等54个国家和地区,在三毛短短的一生当中,有很多时间都处于到处漂泊的状态当中。但是三毛在游历各国的过程当中,也从东方人的视角上发现了国外不同国家当中的风土人情和人生准则。与此同时,中西方的思想也在他的脑海当中相互碰撞。在三毛的游记散文当中,更是多次表达了自己在游历期间的所感所思,正是这些宝贵的游历经历,才使他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感想和处事哲学。

在三毛游历的过程当中,她亲身感悟和体验到了万物万景的美妙与动人之处。例如,安静雄壮的沙漠、美景如画的洪都拉斯都令三毛为之着迷。并且在三毛游历世界的过程当中,她还深深被异地风俗文化所折服。例如,印第安人的表演、撒哈拉的婚俗,都在三毛的内心当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游历过程当中,三毛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各地人民的风俗与信仰,这些都是三毛在游历过程当中所积攒下来的宝贵体验。三毛的足迹踏遍万水千山,也体验到了世界各国的风情,而这些宝贵的体验都被她写进了文学作品当中,使她的文学作品当中也带有许多迷人的异域色彩。

 二、自由意识在散文中的具体阐释

  (一)散文写作风格上的自由意识

在三毛的文学作品当中,大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满满的真实感,让人在阅读三毛文字的作品当中,能够体会到她丰厚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三毛的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悟到她并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异域风景而游历的,她真正的游历目的是从中寻找人生哲学,寻找本真,因此在三毛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也看不到华丽的词藻,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自然叙述。例如,《收魂记》、《娃娃新娘》以及《沙漠中的饭店》等等作品,都能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能够追寻作者的情思,而产生深切的共鸣。读者在阅读三毛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朴实自然的体验,主要是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作者三毛在游历过程当中所沉淀下来的人生哲思所致。真实是阅读三毛文学作品最为直观的体验,人们可以在她的哭声、笑声当中与三毛进行对话,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验到人生当中的真实。正如读者们在阅读《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的过程当中,也能够从中得知三毛在撒哈拉所经历的一切真人真事,真切地感悟到她生活当中那些妙不可言的趣味。

三毛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写道:“我自己便喜欢真实喜欢真实的事物,如果在作品当中写的是自己假想出来的东西便会觉得特别假,不忍足读。”正是因为三毛骨子里的真实,才使我们在阅读她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感到能与自己的所思所想相重叠,从三毛的人生经历当中,我们可以从中感知:青少年时期三毛的心境是敏感脆弱的,国外留学时期的三毛是自由快乐的,与荷西成婚之后的三毛是幸福满足的,失去丈夫后的三毛是孤独苦闷的。除此之外,在三毛的文学作品当中,大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大都是以“我”为中心而展开缓缓的叙述,能够使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亲和力。例如,读者们在阅读《撒哈拉的故事》这部作品的过程当中,会发现三毛主要是以一个小夫人的口吻来轻松讲述她与河西在撒哈拉沙漠当中的点滴趣味。正如文章当中所写我与荷西亲手在沙漠上建出了我们心目当中最美丽的房子,举办了独属于我们二人的简单婚礼。沙漠对于三毛来讲,是她与荷西的幸福归宿,在沙漠当中所发生的这些点滴趣味,都是三毛用心感悟出来的,亦体现出了他对这片沙漠浓浓的眷恋之情。三毛在讲述在撒哈拉沙漠的点滴趣味时,口吻朴实平淡,并不时通过一些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赋予了普通的故事许多趣味。例如,文章当中曾写道:“连续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嘶叫的仙人掌……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从这段描写当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三毛将沙丘比作了女人的胴体,对此我们在阅读过程当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撒哈拉沙漠沙子的平滑与细腻;而作者在文章当中还写到了仙人掌,向天空伸着长手臂,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沙漠中现象的顽强品质。同时作者还在文章当中刻画说山峦是黑色的,流露出作者对于山峦威严庄重的深深敬佩之感。除此之外,作者在文章当中还写到:“他(荷西)所说的话就像一个耳光似的打在了我的脸上,我瞬间说不出一句话来。”三毛在文章当中仅用了几个简单的字,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三毛在听到荷西话之后,内心说不上来的一种痛楚和酸涩。除此之外,文章当中还写到三毛与荷西在观浴之时内心当中的所思所感,十分形象。例如:“之前所看到的那些均是像木乃伊一样被包裹着的女人,现在突然看到他们全裸的身体原来是如此的庞大,与他们相比而言,我就像是生长在大胖乳牛旁边的狗尾巴草,毫不起色。”从这一段当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三毛文笔的幽默之处。三毛的文章让人整体读起来随性、幽默,但又不失风度,正如她所提倡的那种“我手写我口”式的写作方式,极具洒脱和真诚,体现了三毛绚烂多彩的人生经历和高洁纯粹的写作观念。

 (二)散文中人物形象上的自由意识

三毛曾经说过,自己用尽一生的时间都在汲汲追寻梦想中的那棵“橄榄树”,此处所说的“橄榄树”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讲,亦代表着三毛对于“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三毛曾经在《白手成家》这篇文章当中将撒哈拉称作为自己的“梦里情人”由此可见,三毛对于撒哈拉沙漠的情感之浓之深。正如三毛自己在文中所说到的那样:“我自己对于撒哈拉的情感是无法作出解释的,可能那里属于我前世回忆式的乡愁,我竟如此毫无保留、莫名其妙、心甘情愿的将自己交给了那片陌生的地方。”[1]三毛正是怀着这种毅然决然的心态,才决定与荷西一起来到撒哈拉沙漠定居,虽然两人在出道撒哈拉之际,生活比较拮据,挤在一个破旧的房屋当中,里面的家具仅供日常生活所需。但是三毛不仅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趣意盎然,三毛将自己与荷西的小家庭经营得有声有色。虽然两人在撒哈拉沙漠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家具,于是三毛便捡来被人们所丢掉的“棺材”自己做,并自嘲到自己是在棺材上睡觉的。即使是在家里缺吃少喝的情况下,三毛也能够从远处挖些花草来点缀家中的景致,并且三毛和荷西还会捡废弃的轮胎来改造成座椅……正是在三毛与荷西充满生活情趣的心境支持之下,他们在撒哈拉的破旧小房子,反而看起来像一座充满艺术性的殿堂,但美好的生活总是容易消逝的。上天对于三毛这样的精神拾荒者也并不是特别慷慨,它在三毛逐渐燃起对生活的热情的同时,将她最心爱的荷西带到了世界的另一端,自此之后留给三毛的只有对于撒哈拉与荷西无限的怀念与眷恋。正如三毛自己所言,即使在最贫瘠的生活当中也永远扑不灭对于生活的热爱之心。三毛还在《哑奴》这篇文章当中刻画了黑努一家的生活,黑奴自小便在财主家做帮工,到了中年时期,心灵手巧的黑奴逐渐成为了沙漠最好的泥水匠,也因此被地主当做赚钱的工具,地主将黑奴出租给沙漠当中的其他人家,来帮助别人建造房屋。黑奴平时自己吃的是最坏的东西,住的是最差的帐篷,他将一些好的自己舍不得吃的啊,食物留给自己三个幼小的孩子和白痴妻子,但即使黑奴的命运如此悲惨,上天也没有多给予他一份怜悯。最后黑奴又被地主所卖,成为了真正连自己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但是黑奴是哑巴,他说不出话来,只能够用手来比划着新的自由,尽他所能来回报那些曾经给予过他帮助的人。《哑奴》一文充满艰辛,但又有着实实在在的真情,使人们在唏嘘黑奴悲惨命运的同时,也被文章当中的丝丝温情所感动。正是由于三毛与荷西接受了镇上极有钱的沙哈拉威财主邀请,才得以有机会同另外三对西籍夫妇去财主家做客。也正是因为此次机遇巧合,而使三毛结识了负责伺候他们的小黑奴,在三毛得知小黑奴的努力身份之后,在临走之际偷偷塞给他200块钱,还在隔天亲自跑到西班牙所属的当地法院抗议蓄奴制度。但是三毛所做的这些都是徒劳的,他最终所得到的答案只是来自于秘书的长生叹息:“每当西班牙人与沙哈拉威人出现冲突之际,都是将西班牙人关起来匆匆了事的。对于像沙哈拉威这样的暴民,除了安抚之外,别无他法,更别说去过问他们自己的事情了,大家害怕还来不及呢!”[1]通过这段语言描写,我们在同情黑奴的同时,也了解了落后制度的顽固性和不可抗衡性,虽然当时撒哈拉还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但西班牙人对于撒哈拉的居民已经产生不了明显的威慑力了,从三毛的极力抗议和西班牙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撒哈拉被奴隶人们的悲惨命运难以改变。与此同时,同撒哈拉地区财主的刻薄无情相对应的正是被压迫奴隶们的热情与善良。正是在三毛抗议蓄奴制度无果而归的那天晚上,一个中年黑人敲响了三毛家的房门:“那位中年黑人穿着特别破烂,破烂道几乎像是用破布片挂在身上一般,当他看见我之际,马上有礼貌地弯下了腰,并双手交握在胸前作礼。这位中年黑人的举止,与沙哈拉威人的无礼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2]作者在写作文章的过程当中,将哑奴首次露面之时的肖像、行为以及黑人奴隶们所处的穷困处境交代得极为清楚,由于这位黑人是哑巴,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讲话,因此他只能够通过打手势语的方式来告诉三毛自己是小黑奴的父亲,此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归还三毛给孩子的200块钱,三毛告诉眼前这位中年黑人说这200块钱是小黑奴为他烤肉的感谢。即使如此,中年黑人还是想要谢绝三毛的好意,正如文章当中所写:“中年黑人看了看手里的这200块钱,好像这200块钱对于他来说是天大的数字,中年黑人想了一会儿,仍旧执着要将这200块钱还给我,我与荷西推辞了好久,他方收下,有礼貌的弯腰施礼,又合上手向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道谢,方才离去。”[3]后来,之后黑人奴隶又在三毛与荷西家的门口放了一颗洒了水的碧绿生菜,来作为谢意。从三毛的描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生活极为困顿的人仍不忘记向别人一遍又一遍的表达自己的谢意,也让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当中,从中感受到了黑人的谦卑善良以及知恩图报。之后,又过了两个月,三毛与荷西的邻居要盖房子,此时哑奴再次出现了在三毛与荷西的面前,当时撒哈拉沙漠8月的太阳极为炎热,几乎令人窒息。但正是在这样的高温之下,“哑奴仍在炙热的天台上盖房子,可怜的像是一只挣扎不动的老狗……在三毛去看望他时,他好似哭泣似的慢慢抬起头来望着三毛。”[4]这段话尽显黑人奴隶在撒哈拉沙漠当中被奴役的悲惨。在三毛的再三邀约之下,哑奴推辞不过去了而三毛家中做客,稍作休息,在休息之时,他嘴里吃的仍是沙哈拉威人去军营里要来的给山羊吃的旧硬面包,三毛可怜哑奴,于是在冰箱当中拿出许多食物请他吃,哑奴只在许多食物当中捡了一块极不起眼的干面包。在三毛与荷西帮助哑奴之后,却受到了四周邻居的敌视,因为种族歧视已经在当地人的心目当中根深蒂固。此时,三毛主动鼓动哑奴去反破抗压迫,争取自由。“哑奴只是呆呆的望着天空,然后比了比自己的肤色,默默的叹了口气,但是过了一会儿,哑奴又重新笑了起来,他对着我们指了指天上的小鸟,又指了指自己的心。”三毛此时已经知道哑奴想要说的话了:“‘虽然哑奴的身体并不自由,但是他的心灵却像鸟儿一样是自由的。’”[5]当晚,三毛与荷西被邀请到哑奴的家中做客,在三毛的眼中,哑奴的家是这样的——“一个极为破旧的帐篷,孤零零的坐落在镇外沙谷的边缘,在阳光下显得尤为苍凉和寂寞。直到我们走近之际才发现,里面还有两个光着身子的小孩子,他们跑到哑奴身边,哑奴开心的将他们抱了起来。此时,才发现帐篷当中又走出来了一位女人,这位女人可怜的只穿了一个破烂不堪的裙子。……帐篷里有一个汽油桶,桶里装着半桶水,住在帐篷中的人连喝水都要用一个很旧的茶壶来传着喝。”[6]由此可见,哑奴的生活已经足够悲惨,只是勉强度日而已。命运的不堪,使得黑人奴隶跌落到了更为悲惨的境遇当中,因为会为骆驼接生,有序的管理羊群,哑奴又重新被财主卖到了另一个地方,三毛无法救赎哑奴,因此只能够把手上现有的钱和铺在床上的彩色毯子送给了他。此时的哑奴“突然抱住了毯子,大哭的叫了起来,他用力的跳下车子,没命的朝着家的方向奔去……然后又没命似的扑向了自己的孩子和太太,把毯子和钱交给了他的太太。”[1]待哑奴新的买主重新捉住之后,“他茫然地上了车,白发在风里翻飞着……眼眶里干干的,只有嘴唇仍在难以自控的抖着。

[2]三毛通过缓缓的叙述,向读者们展示出了哑奴在无力的反抗着悲惨的命运和被动的接受不堪的压迫,即使自己被卖掉了,在最最艰难的时候,心中所想的仍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让读者们能够从中读出他胸怀的博大以及内心的善良。

纵观三毛一生的文学创作,在撒哈拉沙漠居住这段时间,她的文学著作颇丰,同时还接受了《联合报》的要求,开始结集出书。虽然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条件困苦,但是他的内心却极为富足,在撒哈拉的这段时间,三毛真正找寻到了内心所向往的自由。并且《撒哈拉的故事》这部作品也为三毛后续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无数的国人从中发掘原来女子也可以生活得如此洒脱,将日常的琐碎生活过得如此有滋有味。另外,在《撒哈拉的故事》这部文学作品集当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对生活怀有诸多向往的小妇人,在向读者们娓娓道叙自己的日常生活,让人们从中发现,原来平淡无奇的生活也可以变得如此如此美好。在读者们阅览《白手起家》这部著作之际,同样也会发现三毛笔下的景物居然如此生动,虽然可以在三毛作品当中也有可能会品读到人性当中丑的一面,但这些平淡而又真实的作品,像我们呈现出了许许多多朴实无华而又自由自在的生活,引人深思。

 (三)散文中爱情上的自由意识

在《撒哈拉的故事》这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寻到许许多多有关于三毛现实婚姻生活的足迹。里。正如三毛自己在《白手起家》当中所言:“我生在这个世界上,从不觉得自己是普通大众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反而觉得自己是普通大众圈子之外的一个特殊分子,常常跑出普通人的生活思维,做出难以解释得通的事情。在我的精神层面当中,认为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精神文明所在。并且在大漠深处,观看日出日落下的一群群藏羚羊时,我才会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的自由自在。生命的许多过程我都经历了一番,也不枉在这世间走这么一遭”。[3]三毛在重返校园之际遇到了自己的心慕对象梁光明之后,便对其勇敢的表白了心意,在两人在一起三年之后,三毛像梁光明提出结婚的请求,但是却被梁光明以工作为重婉绝了。之后三毛便开始决绝前往西班牙去留学,也正是在那里,三毛遇到了荷西,荷西用自己的深情和耐心唤醒了三毛最初对于爱的所有向往。使得三毛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跟随荷西前往撒哈拉定居。在撒哈拉,三毛和荷西结婚之际什么都没有,他们只是在沙漠当中的教堂当中,通过最简单的方法举行了婚礼仪式。在结婚的时候,荷西问三毛说:“你想要一个月薪多少的丈夫呢?”三毛还说出了一句名言:“只要我看不顺眼,千万富翁也不嫁,只要我看得顺眼,亿万富翁也嫁。”[1]她的婚姻,除了爱情没有多余的物质东西。但是三毛与荷西的幸福生活是相当短暂的,荷西在1979年9月份的时候溺水身亡,可惜的是也带走了三毛对于人世间的所有留恋,从此三毛没有了精神支柱,荷西也成为了她脑海当中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回忆。自此之后,三毛便选择离开撒哈拉这个给予她极度幸福,也给予她极度哀思的地方,自此之后,三毛的作品逐渐归于深沉和平淡,背后总感觉隐藏着无限的凄凉。

在荷西去世之后,三毛对于他的哀思从不曾中断过,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而自杀。最终在好友琼瑶一遍又一遍的劝说之下,才使得三毛立誓不再自杀。虽然在阅读三毛后期的文学作品时,能够看出三毛对于荷西的深深爱思,但正因为好友们都知道三毛是一个极为重诺言的人,才相信他以后不会再自杀了,能够为了亲朋好友而坚强的活着。但是一向信守诺言的三毛这一次却违约了,她最后还是选择通过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沉重不堪的生活,但是三毛在人生后期已经历经了生死的极限,也开始尝试着从自我之外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四)三毛在创作上的自由意识

纵观三毛一生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它是第一个通过游记散文的形式来书写自身生命体验的女性作家,并且通过阅读三毛的作品,还可以从中发掘其中所流露出来的真、善、美。除此之外,三毛的作品充满了人文情怀,而这也凸显了深藏在三毛骨子当中的善良以及人性的美好和光辉。三毛作为80年代的知名作家,她的散文至今仍经久不衰,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意义,究其缘由最为明显的便是她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于自由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于人生的哲思,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们的共鸣。

通过三毛文学作品的选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美篇都是以作者自身的所见所闻而展开的,一切均从“我”的立场上而出发,并以”我”为最终的归宿。可以说,在三毛的文学作品当中有着鲜明的个性体验,她通过纯天然的个人感觉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记录了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和感触以及呈现在三毛自己眼中的人生百态。正如,在《撒哈拉的故事》这部作品集当中记录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当中的传奇经历,记录了他们神仙眷侣般的爱情故事,同三毛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这部《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以三毛自己的所经所感为中心而展开叙述的,并从她自身的经历过程当中选取题材,真实的再见了生活当中的所思所感以及三毛自己对于人生历程的独特体验。

从另一个层面来展开分析,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三毛文学作品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由意识”,在三毛的文学作品当中,最为明显的地方便突出表现在:三毛喜欢孤身游离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且三毛犹如闲云野鹤般行踪不定,不仅个性如此,行为也是如此。三毛能够在各种场合不顾形象的大哭大笑,甚至是向周边的人发脾气……而这一系列的人格特点均体现出了三毛骨子里的真实,因为她什么事都完全顺应自己内心当中的真情实感,所有的情绪都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出来,而这种真实也是自由意识的另外一种体现。

迄今为止,阅读三毛的文学作品,仍能够从中感受到巨大的魅力,而自由意识也是三毛文学作品独具魅力的表现之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于这种自由意识,而三毛在80年代便写出了极具自由意识的作品,不得不承认,三毛所具备的思想和独立意识是十分超前的。

 三、结语

在阅读三毛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可以从中发掘许多同“沙漠”相关的描写,而这不仅与三毛和荷西在沙漠多年的生存经历有关,同时还与三毛自身的思想特点相关。由于三毛本身就喜欢寂静和独来独往,因此她喜欢沙漠这种带有极度荒凉之感的地方,同时在沙漠当中还有一种超脱尘世之感,没有大城市当中的那种喧嚣和繁杂。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当中可以自由自在的观察世事,洞察自己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物。在三毛的内心当中,蕴藏着极大的热爱,虽然她在喧嚣的世界当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躲避世俗,抗拒人相处的姿态,但是深藏在她骨子当中对于悲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和无私帮助却能够体现出他的善良与热情。正如同三毛为自己所起的名字“三毛”,那正是一个历经苦难却依然对生活抱有极大热爱之心的流浪儿的名字,而这也正流露出三毛,内心当中对于美好人世的喜爱。三毛对于人生的绝望是从小便有的,在她数学成绩不好,被数学老师侮辱之际,便打下了烙印。之后家长对于三毛的过分担忧,以及她自身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都渐渐使她开始产生厌世之心。即使在三毛遇到荷西之后,内心当中突然开始重新燃起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但是荷西所能够为三毛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却是极为短暂的,伴随着荷西的离世,也彻底浇灭了三毛内心当中对于人世的最后一点留恋。与荷西在一起的那段时间,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期,在与荷西一起待在撒哈拉沙漠的这段时间当中,三毛倾注了大量的热情来叙述自己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见所感。但无论三毛的骨子里多么喜爱沙漠,都无法改变撒哈拉沙漠当中野蛮的风俗习惯这个事实,并且在撒哈拉沙漠当中也存在着许多丑陋落后的制度以及生活习俗。被压迫的人们只能够一味的妥协,沙漠当中的人们将争夺食物和水源、或者是逃避战争而当做生存的目标,三毛也在文学作品当中,或多或少地刻画了撒哈拉沙漠当中的丑恶与良善,同时也在窥察这里人生百态的过程当中,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窥察人性当中的丑陋与美好。以至于在离开沙漠之后的多年生涯当中,三毛一直在怀念这片土地,也在用文字回忆这片土地,仍觉得这片土地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三毛是一个用文字叙写生命的作家,透过《撒哈拉的故事》这部作品也能够从中看出三毛对于自由的深切热爱,对于美好人性的赞美,对于爱情的坚持。时至今日,通过阅读三毛的作品集,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三毛的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地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目当中。三毛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用尽一生的时间都在追求自由远离繁华都市的束缚,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将这些经历凝结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

参考文献

[1]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3.

[2]三毛.送你一匹马[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3]贾月莹.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J].时代文学,2015(下半年):215.

[4]姜涛.浅谈作家三毛与她的《撒哈拉的故事》[J].商业文化,2011:318.

[5]何海明.浅谈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26卷):第2期.

[6]刘慜株.《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博爱精神与审美价值[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5.

[7]郭惠玉.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水恒魅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lS)

[8]陈倩.真情应在淡泊中–三毛及其创作简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67

[9]陈倩.《独具风韵别样美–兼评三毛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19.64-65

[10]赵红.三毛作品艺术风格之我见[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

[11]]殷晓明.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1

[12]何海明、孙连珍.浅析三毛散文的艺术魅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致谢

直到论文的完成,才真正意识到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抛弃了许多。大学的教育让我学会了从更多方面去思考一件事情,论文写作的过程十分漫长也很枯燥,由于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浅陋,往往一个很简单的概念都得翻阅好多资料才能理解。老师针对我提出的问题以及论文中所出现的不规范之处,都及时回复,解开了我在论文写作时的许多疑惑。虽然这次论文选题有点仓促,但我却很享受论文写作这个过程。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在这次论文中老师孜孜不倦的学者态度令我钦佩不已,值得我去敬仰和学习。

论三毛散文的自由意识--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 论三毛散文的自由意识--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 VIP月卡¥免费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28日 已付费?登录 或 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81748.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