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月的节日有哪些英语 多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多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2024-07-15 02: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古时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每年的三月三日,不再进行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临水宴宾、郊外踏青游春的活动。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描绘“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唐朝“三月三上巳节”风俗的写照。相传“三月三”是黄帝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同时,“三月三”也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黎族“三月三”-对歌

黎族“三月三” 

农历每年的三月三日是黎族纪念祖先、追求幸福爱情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打击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以歌会友,以舞传情,沉醉在幸福的爱河里,直到天将破晓,才会依依惜别。

黎族“三月三”活动的基本内容有:

祭祀祖先。黎族人祭祀以黑色为美的标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年轻的姑娘穿着黑色长桶裙,结着黑色头巾,男青年手执黑伞子,携带着山兰酒、糯米酒、腊肉等到约定集会的山上祭祀祖先,之后一起吃用、欢度节日。

对歌择偶。姑娘手持“布任”(一种香树枝叶)遮面,躲在绿树丛中,成群结队的男青年主动邀其对歌,你唱我和、你问我答,从相互问候到倾诉爱慕之情,择中对象后互赠礼品订亲。

歌舞娱乐。最为常见的是男女结群跳打柴舞。打柴舞是先将两根较粗的大圆木平行置于地面,再在上面横架数对2米多长的细木棍或竹竿,相距数尺宽。棍旁蹲数对男女青年(打柴者),相对执着细木棍,按舞蹈节奏击打。木棍时分时合,舞者(跳柴者)人数不限,在一分一合间跳跃表演。

游艺竞技。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有射箭、荡秋千、爬树、打狗棍、骑牛、拉乌龟、放竹排、攀藤、粉枪射击等,后来又增加了球类、棋类、田径类比赛。 

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内容之一:斗牛

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内容之一:跳竹竿

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武鸣壮族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先、祀玄天、拜龙母、会男女的盛大节庆文化空间。明清时期,壮族受民间道教真武信仰影响,由祀真武迎神赛会演化成具有壮族特色的、以五色糯米饭祭祖为主要内容的“三月三”节日;抢花炮是其特色活动。

龙母庙是壮族“三月三”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壮族民间传说龙母“娅浦”是在“三月三”去世的,壮族民间社会广泛祭祀。明清时期,广西壮乡兴建大量龙母庙,目前,武鸣县罗波镇罗波街南面保存的一座龙母庙,名为罗波庙,是武鸣壮族“三月三”活动的中心场所。

壮族“三月三”主要活动有:1、在祖神庙里摆祭坛,供猪、牛、羊三牲和五色糯米饭,请师公和道公班主持祭祀祖神“娅浦”;2、用彩轿抬出“娅浦”,师公扮“骆垌”(即戴傩面鸟神和蛇神)跳舞开路,巡游各村寨,驱邪祈福;3、村民在家中祭祀祖先,需要还愿的主家请戏班唱戏,将“娅浦”彩轿抬至戏台前安放,意为请“娅浦”看戏;4、抢花炮。主持人点上火药放炮,将红炮圈射上高空,炮圈落下时各队的选手争先抢夺,一般是抢三炮结束比赛;5、对歌,包括对歌择偶、赛歌、赏歌等。此外,还有抛绣球、 “斗蛋”、斗牛、跳竹竿等活动。

报京“三月三”-吹芦笙和木叶

报京“三月三”-烤田鱼

报京“三月三”

报京“三月三”历史悠久、风味古朴,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侗族所独有的传统节日,又名“播种节”,俗称“讨葱蒜”。传说报京“三月三”起源于古代的耕种。侗家以桐子树开花为播种时节,但某年桐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致当年饥荒,于是,寨老决定不再以桐子开花为播种的日子,而改为每年“三月三”播种。又传说一对侗族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遭到寨老惩治,这对情人悲愤至极,投入深潭殉情。为纪念这对情人,报京侗族的未婚后生在“三月三”期间,都要到洗葱塘边向心爱的情妹讨笆篓、讨葱蒜,互相定情,共表倾心,而“三月三”也由此被人们称为报京侗族的“讨葱蒜”。

清晨,未出嫁的姑娘相约来到寨边水田中、溪沟里捞鱼虾,燃起篝火烧烤或煮酸辣汤锅,与前来讨笆篓的侗族男青年一起享用。在野炊过程中,姑娘们暗自选择自己的心上人。野炊结束,她们到菜园里扯葱蒜,再拿到寨中池塘清洗,之后按照当地风俗,手提竹篮列队站好,等候心上人来讨取。男青年看准心仪的姑娘,便走过去讨要。在得到竹篮后,拉起姑娘撒腿就跑。这时,人群中发出欢呼声,双方亲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午时,大寨的各个入口都有侗族妇女把关,外寨的客人要喝上一口“拦门酒”才放行。寨老与贵宾相携进入芦笙场,铁炮响起,人们手拉手随着芦笙的节奏感,围成圈缓缓踏步起舞。

晚饭吃“龙席”,长桌上放着美味佳肴,主客分两边围坐。饮酒时,要唱酒歌来调节气氛,一唱一答,饶有情趣。晚上,人们来到花坡和竹林大树下,观看青年男女吹木叶、唱情歌,那缠绵悠扬的歌声一直飘荡到深夜,有的则通宵达旦。

畲族“三月三”-畲民采乌稔叶以石臼捣汁,用做浸制糯米

畲族“三月三”-操石磉

畲族“三月三”-畲民多在三月三举行传统的婚礼

畲族“三月三”

浙江景宁的畲族“三月三”是畲民世代相传的节俗,分布在畲民生息繁衍的畲村畲寨,尤以畲族聚居的澄照、鹤溪、外舍、大均、郑坑、东坑等乡镇为主,同时畲族子孙后代又星移四散至省内兰溪、龙游、泰顺、建德、青田、遂昌、丽水、云和等县市,最远的迁至四川省同庆县,畲族“三月三”也由景宁幅射各地。

畲乡景宁“三月三”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1、吃乌饭。乌饭,是用畲语称“乌枝”,汉语称“山馒头”的小灌木嫩叶(即乌稔),捣汁或放在锅边煮,使饭染成黑色制成,不仅可口,还有青草香味,据说吃了乌饭,上山不怕蚂蚁咬。2、对歌。畲族对歌是“三月三”活动的重头戏。当日,夜幕降临,畲民围在熊熊燃烧的篝火外,唱起山歌。内容大都是歌颂真善美,也歌颂祖国和畲村的巨大变化。3、赶舞场。“三月三”这天,畲族男女身穿节日盛装,赶赴舞场。舞场内有极富民族特色的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杆舞等。那些颇具地方色彩的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更是呈现出一片吉祥喜庆的气氛。4、畲族民间传统体育竞技。畲族民间传统体育竞技内容有操石磉、问凳、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竞技性强,活动场面欢快热烈。

布依族“三月三”-舞着草龙进村扫寨

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姐妹运筹对歌

布依族“三月三”

布依语称“三月三”为“庚香三”。传说古时候,有一年三月初三这天,掌管农业生产的山王神出生,把各种蚊蝇、蝗虫、蚂蚱等害虫都放了出来,导致庄稼受灾,人畜患病。后来,每到三月初三,布依族村寨都要举行扫寨赶鬼、祭祀山神等活动,祈福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种祭山活动,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布依族的“三月三”,有少部分地区在三月第一个寅日过,称“三月虎”。但不论是“三月三”还是“三月虎”,内容基本相似,都包括过扫寨、祭山、躲虫、对歌这样的过程。

草龙扫寨驱鬼

扫寨意为“驱妖魔、保丰收”。“三月三”当天早晨,寨子里要进行庄重的扫寨仪式,由两个补摩(布依族的摩公先生)手执法器,带领寨老和扫寨队伍舞草龙、鸣锣击鼓,浩浩荡荡一家一户进行扫寨。扫寨完毕后返回河边,人们用水枪向草龙泼水,表示风调雨顺,称作“戏龙”或“草龙戏水”。最后,在摩师的组织下,集中到寨外三岔路口或河边焚化草龙、龙船等物件。从这时起至第三天,三天之内不许外人进寨,也不许本寨人拿东西进出寨。

祭山求雨祈福

山神在布依语中叫“墙苏”,“墙苏”是全寨人丁繁盛、六畜兴旺的保护神。祭祀山神要在扫寨之后进行,中午时分,祭祀吉时一到,全村不分姓氏、不论亲疏远近,各户男性家长主动到山神前集中,由寨老主持祭祀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重申“议郎古规”

“议郎古规”即当今的村规民约,参加祭祀活动者,皆静听寨老宣布或重申“议郎古规”。寨里男女老少都要严格自觉遵守,监督执行。所以说,布依族的“三月三”,实际上是全寨开一次民主制定村规民约的会议。

上山“躲虫”避灾

“三月三”这天,每户除了男性家长参加祭祀山神活动外,其余人听到祭山神鸣放的鞭炮后,都要上山“躲虫”,也就是躲避各种虫害、灾难和瘟疫。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分头在各路口标记、挡路,以示“封寨”。上山“躲虫”的老少,要待负责祭供山神的两个寨老把害虫“封死”后,派人到各路口传令,或鸣放鞭炮发出信号,人们方可回家。之后,家家户户杀鸡杀鸭,煮五花糯米饭等欢度佳节。

“浪哨”对歌

“浪哨”对歌就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活动。上山“躲虫”的过程,也是青年男女“浪哨”对歌的最好机会。节日当天,年轻女子身穿节日盛装,拿着花包,三五成群相约到花园吹奏“木叶调”,召唤邻村的男青年前来相会,通过甩花包、吹木叶、吹勒尤、弹月琴、拉四弦胡、对唱竹筒情歌、对山歌等形式,选择自己心中的情意人进行“浪哨”活动,增进了解、加深情感,如果双方真心实意互相爱慕,便互赠礼物,直到结婚成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