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中国考古通论》笔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学名词解释 NO.4《中国考古通论》笔记

NO.4《中国考古通论》笔记

2024-07-05 06: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金石学

①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近似于欧洲的铭刻学。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定义)

②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著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有的著作还曾记录一些器物的图像,判明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但不足之处是,未曾进行形制、花纹的深入分析,也没有进行断代研究,因而未能发展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开端)

③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以后,仍有一些学者对非科学发掘所得的铭刻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但这种研究已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因而金石学作为独立的学问已不复存在。(发展)

02三期论

①三期论是指从年代学方法入手,根据石、青铜和铁技术发展的框架确立了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将古物按照这一序列进行早晚的分类。(定义)

②汤姆森的三个阶段分期的学说,创立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没有这种相对年代的思想,史前考古学就绝对跳不出古物学的窠臼,古物学也就只能停留在单纯描述古物的工作上。正因为如此,汤姆森的三期论被称为“史前学的基础”和“现代考古学的柱石”。(意义)

03类型学

①汤姆森在《指南》一书中强调,必须按照器物的形制分类,并探讨器形学和装饰风格在史前器物断代上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确定古物的准确年代,另外还可以采取一种方法,这就是调查器物的形式和花纹装饰,仔细进行对比,找出各种类型的组合关系。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断定连续变化过程的顺序,而且仅仅通过观察装饰就能确认器物所归属的时期。”这就是类型学的开端。(原理/开端)

②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类型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划分器物类型更为细密和准确。除了按照形态的变化把器物排成“系列”外,还根据出土物的地层关系来确定系列中各器物类型的年代先后。瑞典的O.蒙特柳斯继沃尔索之后,大量使用比较考古学和类型学的方法进行考古研究,并将类型学的方法加以理论化。(发展)

04化石

①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骸、遗物和遗迹。它是研究早期人类和古生物的根据。由化石发现的地点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地理分布和当时的生态环境,依据生物发展的顺序和化石发现的层位,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关系。(定义与作用)

②生物的遗体形成化石叫遗体化石,如动物的骨骼、牙齿、贝壳,植物的茎叶、花和种子等,均属遗物化石。

人类和生物的遗物所形成的化石,称为遗物化石,粪便化石蛋化石和古人类所制造的工具等,都属遗物化石。

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保存下来的遗迹,则称为遗迹化石。虫迹、足印、生物皮肤及外壳所形成的印模等,都属遗迹化石。(分类)

③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生物体得到埋藏,免受外界的风化和破坏,其次,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要发生石化作用。(形成)

05埋藏学

①埋藏学是恢复古环境的基础。埋藏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要分析和恢复原来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分为原地埋藏、搬运埋藏和遗址埋藏。(定义)

②原地埋藏是指某一个体死亡之后,或是群体突遭外力作用而集体死亡之后,在原来位置被掩埋起来。

搬运埋藏是指生物体死亡之后,由于各种自然力的搬运,在某一地点停积而被掩埋起来。搬运埋藏绝大部分在水成岩里,如江河湖海的沉积层。最集中的地点是古湖滨区和河流缓流地段。

遗址埋藏主要不是自然力形成的,而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如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中的动物化石就是遗址埋藏的结果。(分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