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大盛世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

2024-07-16 0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盛世

河北省卢龙县教研室  孟凡永

 

所谓“盛世”,是相对而言在某一特定时代,社会秩序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的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几个“盛世”“治世”“中兴”的朝代。但是最为典型的当属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康、雍、乾盛世。西汉盛世从汉初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大一统”,大唐盛世包括唐初的“贞观之治”和中期的“开元盛世”。三个盛世都长达一个世纪之多,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一、在清除内忧外患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三大盛世都是在平定内乱和外患的基础上,使社会趋于稳定,从而出现“治世”。汉初,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打击和废除了一些地方侯国势力。唐代从太宗时,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又北上抗击突厥的进犯。清代从康熙朝起,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胜利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收复台湾等。

二、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经济发展是“盛世”出现的物质基础,也是盛世的主要表现。西汉初期经过“文景之治”,经济恢复,洛阳出现了“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富足景象。唐代立国后的几十年,经济迅速恢复,到开元盛世之时,“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忆昔》,非常鲜明地描述出大唐的繁华。“康、雍、乾”时期,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超过前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为增加,各地商业日臻繁荣。当时中国产品丰富,在与外国进行产品交换时往往是出超。16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全世界的白银总产量为12万吨,其中约一半流入了中国,中国的古代经济实力和财政储备创造了历史巅峰。

三、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和睦

汉初,与匈奴保特“和亲”关系,至武帝时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整个西汉西北边境的威胁,汉匈恢复了和亲关系,南匈奴归附了西汉。唐太宗更是提倡“华夷一家,应绥之以德”,对少数民族实施友好政策,如和亲政策。在西突厥旧地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玄宗时,先后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中央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大大加强。清代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康熙帝以抚慰为主,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对清政府的向心力。比如漠西蒙古土尔扈特虽然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府就是证明。雍正时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派遣流官;又通过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四、文化高度繁荣

文化昌盛也是“盛世”的表征之一。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2000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奠定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此外《史记》在历史编纂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唐代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乃至雕刻、绘画等多方面大放异彩,形成我国文化史上壮观的图景。贞观年间,都城长安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康、雍、乾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康熙字典》及900卷《全唐诗》的编纂,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地位。清代古典文学达到鼎盛,四大名著以其突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

 

三大盛世出现的原因

一、三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

农业在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是封建经济的主要部门。三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他们的指导思想。汉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等田,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武帝时期,陂塘兴筑已很普遍,还实施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建立了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大力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至开元时期,随着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清初为恢复农业生产下令停止圈占土地,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推行了“更名田”的土地制度,将明朝皇室和官有的庄田划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开垦的无主荒地均归农民所有;又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花生、白薯等经济作物,粮食的产量迅猛增长。康熙六十年(1721年),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二、借鉴前朝之鉴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盛世”时期的统治者比较爱惜民力,不轻易征发徭役,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文帝多次“除田租税之半”,曾把租率减为三十税一,以后成为汉代定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坚持轻徭薄赋,清代实行了“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赋税制度,我国的人头税制度废除了,减轻了农民的生产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三、法制规范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代在继承前代统治经验的基础上,都通过实施立法维护社会稳定。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只有“执道生法”的权力,而不得犯法。文帝废除肉刑,改革刑制以体现“德政”。唐太宗时制定的《唐律》,更是以儒家礼教思想作为立法根据,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三代适时调整法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公平正义,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官吏奉其职,老百姓乐其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四、帝王的励精图治

“盛世”的出现与一些帝王个人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三代君主大多勤政爱民,厉行节约,广开言路和虚心纳谏。汉文帝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法,鼓励大臣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监督”和进谏。唐太宗更是独具慧眼,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得人善任,从谏如流,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传为美谈。康熙帝通过御门听政、共议国政,全面了解大臣的才学、品德,甚至其性情、生活。这些措施,都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