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处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声部的歌有什么特点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处理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处理

2024-07-10 17: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 沛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宿州,234000

《大江东去》是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开创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先河[1],这首歌曲对后来的中国音乐发展和声乐教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当代男中音的必唱中国曲目。《大江东去》在旋律发展和音乐结构上都具有典型的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其演唱方式和音乐处理方面也自成一派,非常具有代表性。

1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音乐风格1.1 《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积累了大量出色的声乐作品。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期开始,大量的外国作品被填上中国词被国人传唱,著名的歌曲《送别》就是学堂乐歌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一些进步作曲家也开始尝试使用西方的音乐体系创作歌曲,这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雏形。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如黄自、青主、赵元任、萧友梅等音乐大家,更出现了如《春思曲》《叫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我住长江头》等传世经典曲目。《大江东去》的音乐正是作曲家青主于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这首歌是经过考证的第一首中国艺术歌曲,歌词来自宋代豪放派大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歌艺术成分极高,风格自成一派。

1.2 对西方音乐的借鉴

《大江东去》是中西方音乐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艺术歌曲初步成型的标志之一。该作品创作受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是当时“洋为中用,中西交融”理念在音乐创作领域中的发展硕果[2]。中西方的音乐体系差别很大,西方音乐体系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八度均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法,调式大部分为自然大小调等。而古典的中国音乐使用的律制为三分损益律,即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并不完全相等半音的律法,且多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大江东去》虽然为中国艺术歌曲,但是律法和调式却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全盘西化。

一般的中国传统歌曲相对来说律动简单,旋律的安排较为单一,而《大江东去》这首歌在这些方面设计得非常出色,精彩的旋律安排使这首歌听起来荡气回肠,歌曲中转调和律动变化使这首歌极具张力。这些作曲手法也都是中国之前的音乐创作中没有使用过的。

中西方音乐的最大区别体现在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上。一般来说中国之前的音乐创作都是以单声部旋律发展为主,西方音乐的创作以和声的进行为基础。和声为主的写作思维贯穿了整个《大江东去》的创作,这首歌歌词的安排在很多地方都是一字一音,钢琴在歌曲的开头也是以柱式和弦为主,从谱面上来看就像是在做和声的连接,并且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正谱伴奏是一起创作出来的,写作方式和西方浪漫曲完全一致,相当专业。

1.3 对东方文化的继承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而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但是这首歌曲的艺术成就却不仅限于此。除了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和借鉴,更重要的还在于这首作品完美地继承了中国东方古典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讲究意境、儒雅和中庸,这些特点在这首歌曲中都有所继承和发展。首先,这首歌曲歌词使用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非常有特点,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于黄州两年后所写,时年四十七岁。赤壁壮丽的景色让作者感触良多,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借着感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抒发自己惆怅的心情。这首词作为歌词,其内容和意境奠定了音乐作品的基本风格。

其次,在音乐写作上,作曲家通过旋律的保持和休止来表达歌词的意境,用乐句之间的强弱关系来诠释歌曲的情绪发展,用厚重的柱式和弦来表现出歌曲磅礴的气势,完美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2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曲式特点

《大江东去》这首歌曲的节拍为4/4拍,其曲式不同于大多数歌曲的A+B基本曲式模式。关于《大江东去》曲式结构,学术界有一些不同的说法。这主要因为曲作者将歌词的上阕分成了两个基本部分(第1-8小节和第15-22小节),并以6小节的间奏(第9-14小节)予以隔开,使得仅上阕就有三个部分的感觉[3]。它的音乐完全是根据歌词的形式进行写作,宋词分为上下两阙,歌词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上下对称,是一个带尾声的并列二部曲式,但是从旋律发展上来看则更为符合中国音乐“起”“承”“转”“合”的特点,开头为“起”,间奏为“承”,对比的第二部分为“转”,尾声为“合”。

2.1 歌曲的起始

这首作品为E调,在乐谱的左上角写着“Largo”(缓慢地、宽广地、庄严地),说明了演唱这首歌时需要的基本情绪和状态。歌曲没有前奏和引子,人声和钢琴在小节的第四拍同时进入。按一般的作品强弱规律来说,4/4拍的最后一拍是弱拍,但是由于作曲家在正谱第一个音符上标了力度记号“f”(力度强),紧接着在歌词“浪淘尽”的地方,作曲家又标了力度记号“p”(力度弱),和第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在“千古风流人物”上,力度先渐强再减弱,在“风流”两个字上力度最强,而在唱到“人物”时力度最弱。在歌曲的起始,力度就不断起伏,使歌曲也充满情绪地起伏,如图1。

图1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开头

在伴奏织体和旋律安放方面,作曲家几乎以一个音一个字的方式去设计歌曲,钢琴伴奏织体也几乎都是一拍一个柱式和弦,这种歌曲的写作手法多用于庄严肃穆的歌曲中,如著名的《婚礼进行曲》也是这种音乐写作形式。

在歌曲“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处,作曲家在意境上做了一些变化。“故垒西边,人道是”在音乐上是一个由弱到强的递进,到“三国周郎赤壁”时力度最强,并且这一乐句的伴奏织体也非常有特点,除了和声的烘托之外,钢琴左手由弱到强的跳音和音符的休止都极大地使这首作品充满了东方意境,如图2。作曲家在此段的力度安放上标明了“cresc”(渐强),并且在最开始的“故垒”上标记“pp”(很弱),而“故垒西边”之间又有四分休止符,“故垒西边”这四个字在音量弱的同时又要断开,这种断开的感觉一直持续到“人道是”的位置,而力度在唱到“人道是”时也变成了“sf”(特强),在“三国周郎赤壁”的位置又标上了“ben marcato”(充分突出),而且这句歌词又是弱起,重音的位置有所改变。作曲家在一句歌词中力度和表情的变化非常激烈,这种激烈的力度和休止的碰撞淋漓尽致地表达 出了属于东方、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独有的意境。

图2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意境的变化

2.2 间奏的承接

间奏在歌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乐段的延伸,又是下一乐段的引子。这首歌的间奏听起来乐句之间冲突不断,间奏的中间力度最强,随后慢慢弱下去,在间奏的最后部分力度极弱,力度记号为“pp”,音响效果极具张力。这个部分在所有的音符上都标注了表情记号“>”,这个记号在乐理书上的解释是强调音,在实际演奏上要演奏原时值的3/4,如图3。

图3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间奏

这首歌的间奏写作手法非常高明,作曲家用音符在模仿江水滔滔拍打着岸边石壁的情景,间奏的前三个乐句在描写江浪一波大过一波,仿佛能看到江水向岸边冲去,然后拍打在石壁之上,溅起无数水花,浪越来越大,在第三个乐句时达到顶峰。第四个乐句开始变弱,第五个乐句作曲家使用了一连串下行音阶描写江水退潮的场景,然后在间奏的最后,江水慢慢地恢复平静。这种写作手法让听众身临其境,为歌曲增添了灵性。

2.3 律动和调式的转换

在这首词的后半阙,作曲家使用了和上半阙完全不一样的调式和律动,在歌曲的风格上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从“遥想公瑾当年”开始,歌曲的速度和风格变成了“andante con moto”(稍快的行板),与刚开始的“Largo”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作曲家还标了演唱提示,表明了基本演唱情绪为“dolce”(温柔的)。

从此处开始,歌曲也从E调转成了bD调,调性也从小调转变成大调。后半阙的词主要是对周公瑾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追忆,所以这里使用明亮和富有光彩的大调非常合适。这一个乐段在音乐和情绪方面是一个大的递进,如图4。

从歌曲的钢琴伴奏谱来看,伴奏织体也从大段的柱式和弦变成了琶音织体。一般来说,琶音的织体都是由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构成,而这种三连音的伴奏织体则使这首歌的演唱变得更为流动,就像往江心中投了一粒小石子而荡起了涟漪。这一大段的旋律都在一直不断地起伏,这种写作手法很符合词作者脑海中想到周瑜的风华正茂而心神激荡的感觉。歌曲的音乐完全按照歌词的内涵来安排,完美地和歌词相结合。

图4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律动和调式开始转变

2.4 歌曲的结尾

在歌曲的结尾,调式又回转到了E调,调性也再次变成了小调。小调的调式特点为忧郁、阴暗、惆怅等,和大调的光彩明亮完全不同,转变为小调更能体现作者在歌词结尾时的感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共才10个字,但是作曲家却使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写,而且歌词的安放非常有特点。“人生如梦”这四个字每个字都是八分音符,力度为“pp”,谱子在力度记号后面标注了“sotto voce”(低声的),表明了这个部分应该使用的演唱情绪,而且“人生”和“如梦”之间隔了一个多小节,旋律在这一个多小节的时间内都是休止的,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在酒后对着江面随意发出的感叹,声音不强,但是直击人心,如图5。

图5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休止

歌词“人生”和“如梦”之间有着一个多小节的休止,像是在体会着繁华散尽后的落寞。这里的钢琴伴奏也在不紧不慢地填补着旋律的空白,在经过三个多小节以后,旋律的力度变成了“ff”,谱面上的演唱提示变成了“con forza”(有力的)和“molito vivo”(非常活跃)。歌词“一尊还酹江月”是一句渐强,在音乐情绪的最高点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音乐效果,如图6。

3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

作品《大江东去》,虽然用的是古诗词,但是却不同于一般中国古曲的处理方法,也不同于国外浪漫曲的演唱风格。这首歌既要以美声唱法为歌唱基础,又要在声音上唱出属于中国的意境和古典诗词的韵味。

艺术歌曲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歌词富有艺术性,富有诗意;二是为歌唱家写的独唱歌曲;三是有伴奏,一般是钢琴伴奏,钢琴部分是整体歌曲的不可分割的艺术组成[4]。但是由于西方音乐体系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声乐和声部划分体系的概念也相对模糊,中国作曲家的大部分作品都只适合高音声部,且会忽略钢琴伴奏的部分。而《大江东去》这首歌的作曲风格沿用了西方艺术歌曲的特点,形式别具一格,不仅在歌曲的旋律和伴奏的写作上符合西方艺术歌曲的概念,更是明确了歌曲的声部,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声部划分概念,打破了中国以往古曲和民族歌曲的传统写作模式。

3.1 对于歌曲唱腔的选择

《大江东去》这首歌是男中音声部的必唱曲目之一,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美声男中音的音色温暖、宽广、大气,非常适合于这首歌曲的表达。但是在每首歌的实际演唱和表达中,歌者不可能一直用一种音色和演唱方式,所以对于歌曲唱腔的选择就成了歌者在演唱歌曲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首歌的演唱难度比较大,在实际的演唱中,要求歌者的演唱方法必须能做到收放自如,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歌曲开头“大江东去”四个字的演唱中,歌者的音色既要宽广大气,又不能用力。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歌者有着较低的喉位和较好的喉位打开方式,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歌者的气息畅通无阻,才能更好地将声音的威力传递给听众。其次,在“乱世崩云”处,要求歌者的声音能弱得下来。这个地方音调不高,音量也不大,但是声音一定要集中,在声音弱的时候仍然要有共鸣,腰腹部要有一定的紧张度。再次,在歌曲下半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处,要在保持住声音位置的前提下,仔细注意气息的流动。在吸气以后保持住两肋打开的状态,然后慢慢地收小腹,使歌唱的气息连绵不断,这样既可以将声音连贯,又可以避免喉部用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教授这首歌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唱这首歌曲前几句的时候加上一些昆曲的元素,用加装饰音的方法在“大江东去”的“去”字的尾音处,以及“千古风流人物”的“物”字处加一个上方三度的装饰音,配合上歌曲的强弱变化,使这首歌曲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3.2 对于歌曲情绪的把握

这首歌曲的演唱难点在于如何在美声男中音的音色特点之上对歌曲演唱情绪进行设计,情绪的调控方式根据作品的角色定位来确定。苏轼生在内忧外患的北宋中期,当时北宋社会相权和皇权、中央和地方这两对矛盾日益严重,再加上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占,社会矛盾尖锐。这首词便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他上阕写赤壁,下阕写周瑜,托物言志,用写周瑜的壮志未酬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5]。这首歌曲的情绪表达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在歌曲正谱上所有标明力度强的地方都要演唱出词作者对于江景的赞叹以及对“千古风流人物”的缅怀,所以这些地方的演唱情绪既要激烈大气,又要对气息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做到声音有威势,而音色又不会刺耳。其次在“故国神游”处要唱出和歌曲上半阙完全不同的感觉,在回想过去英雄和神游故国时心生向往,情绪不再激烈,所以在演唱时,气息的运用要均匀,情绪要温和,语气要亲切。这些情绪决定了歌者一定要以一种很陶醉的状态去演唱。最后,在演唱到“人生如梦”处,情绪又有变化,演唱到这里,已经接近了歌曲的尾声,而歌词的情绪也从陶醉和心潮澎湃中变得深沉。虽然一共只有四个字,但是却将作者历经人生苦难,看尽世间冷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歌词演唱声音不能太大,速度不能太快,但是语气却要非常有力度,情绪就像一个老者在喝完酒以后对着江水发出的感慨。

3.3 对于歌曲咬字的处理

中国歌的咬字有其独特的韵味,这首歌的咬字在中国歌中较为典型。歌唱时,歌唱者在口腔内吐字行腔,把歌词转化成元音和辅音[6]。想要把这首歌唱出中国的味道,就必须在歌曲的咬字方面进行研究。

中国歌曲的咬字和外国歌曲完全不同,外国歌曲有辅音和元音,在意大利歌曲中,元音有 a、e、i、o、u五个,在歌曲的演唱中就像在做元音的连接,快速地从辅音唱到元音,辅音和非重音的元音不占时值。如著名的意大利歌曲《Caro mio ben》中第一句Caro mio ben,演唱的元音分别是 a、o、i、e,而 c、m、o、b、n这些辅音和非重音的元音是不占歌唱时值的。而中国字的咬法则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中国字分字头、字身、字尾,一般来说在实际演唱中,字头(声母)和字尾(韵母的韵尾)不占时值,延长的是字身(韵母的韵腹),中国字独特的咬字韵味在于咬字时要圆滑地从字头过渡到字身,然后再从字身过渡到字尾,难点在于过渡的这个过程既要圆滑,又要快速。

简单来说,咬字的方法就是外国字延长元音,中国字延长归韵。而韵母按结构可以分为单韵母(如:a、o、e)、复韵母(如:ai、ei、ou)和鼻韵母(如:ian、iang、ang)。在这首歌的实际演唱中,要严格按照这个规则来咬字,如第一句“大江”两个字中的“大”字要从d音平滑地咬到a音,然后延长a音,而“江”字则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咬字方式要用j音过渡到i音再过渡到ang音上,然后延长ang音。再如“人道是”的“人”字,演唱时则是从r音快速过渡到en音上。

中国咬字最有特点的地方在于字头、字身、字尾之间需要过渡,过渡的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都会使听众听不清咬字,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对某个字进行合适的过渡调整直接决定着歌曲的风格和中国古典的韵味。如《大江东去》这首歌中,第一句的“江”字,如果稍微拉长一些过渡的时间,会更加增添歌曲的气势和古曲的味道。另外,这首歌的咬字要有倾向性,如“故垒西边”处,在音量不大的时候更要向前将字咬出去,把每个字的力量都传递给听众。

4 结语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接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仍然不能使之褪色。这首作品现今仍被当作各类音乐会、声乐教学的优选曲目,地位不容忽视[7],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瑰宝。通过研究《大江东去》的音乐风格和曲式特点,发现这首作品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最佳融合的典范,从而分析出演唱时需要注意的处理事项。中国艺术歌曲风格鲜明,韵味独特。在中国音乐迈向世界舞台的伟大时代,研究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大江东去》对推进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间奏咬字艺术歌曲 间奏辽河(2022年4期)2022-06-09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年3期)2022-03-05关于敦煌琵琶谱的深入探析北方音乐(2020年7期)2020-06-01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北方音乐(2019年11期)2019-08-12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成才之路(2018年23期)2018-09-12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黄河之声(2018年19期)2018-01-25钢琴在流行歌曲前奏和间奏中的编配探索艺术评鉴(2017年19期)2017-11-13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音乐生活(2015年3期)2015-12-19

宿州学院学报2018年8期

宿州学院学报的其它文章皖南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汉语常用饮食类动词历时更替考察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基于不同收入来源视角安徽省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结构变动的偏离-份额分析(SSM)玉竹多糖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基于知识图谱和文献引用关系的旅游地理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