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坊七巷图画 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2024-07-02 0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设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17号尤氏(尤贤模)民居。尤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院共三进,花厅位于主院东侧,亦为三进。鼎盛时,据称占地面积达2633平方米,当时几乎占去半条坊巷,被人称为“尤半街”,显赫一时。

       彩塑福船和“木碇”       三坊七巷大院传统布局,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天井的西面是一幅“福地宝船,海丝帆影”壁画和彩塑福船;一个用硬木制成的大“木碇”,是古代福船的木锚。

       主院一进厅堂        尤氏民居为三坊七巷大院的传统结构,主院共三进。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斗拱、方正挂洛精雕细刻。两侧厢房的门扇、窗扇、花格全部用楠木雕刻而成。两侧厢房展出福船史话图文、福船油画、福船模型。        厅堂正中横匾“海不扬波”,寓意“海丝”之路平安通畅。两侧楹联“福泽三山歌永世,船通四海乐无边”,为福州文联主席林山所撰香港著名书法家石呜(福州长乐人)书写。

       “福船史话”展       

       主院三进厅堂        尤氏民居二进厅堂比较小。三进厅堂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厅堂中间是册封疏球的的航海图,厅堂两侧是册封琉球的图文和船模。三进厅堂两侧厢房四扇对开式楠木门扇上,雕刻精细的松鹤、龙凤、蝙蝠、牡丹等。厢房内展出“明朝抗倭”和“收复台湾”的图文、油画和船模。

       “明朝抗倭”图文展

       收复台湾图文展

       花厅        花厅(偏院)位于主院的东侧,亦为三进。主要展出海底沉船、水下考古、海丝遗珍,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花厅内还有花园、假山。        海底沉船图文展

       “碗礁一号”海底沉船复原

        郑和七次下西洋图文展

      花园假山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的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濒临东海,水网密布。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先民“习于水斗,善于用舟”,从福州扬帆出海,借助江海优势,穿梭于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汉代,闽越国与倭国(日本)、夷洲(台湾)、番禹(广州)及旧交趾七郡(越南)等,已有贸易往来,福州东治港是闽越国海上交通和航运的重要港口。三国时,福州成为吴国重要的造船基地。“建安海道”是福州港对外军事、外交和贸易的重要航道。盛唐,福州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海外贸易更加繁荣。唐末,福州凭借造船业的兴起,濒临台湾海峡的独特区域优势,海上贸易勃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接点,对“海上丝绸之路”起到奠基和助推的作用。五代,闽王王审知及兄弟主闽,大量建造福船,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福州居于“海上丝绸之路”南北海运枢钮的格局。宋、元时期,福州的造船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堪称举世无双。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均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扬帆起航。明清时期,经由福州港将瓷器、茶叶、丝绸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福船建造技术的成熟,航海人才的大量培训,昭示着福州“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福州三坊七巷“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以“海丝”文化元素为切入点,以历史为脉络,以“海丝”遗迹、人物、文献、图片资料等为主要载体,向公众展示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把福州海丝遗迹,沉船考古出水的精美瓷器等,通过时尚的“触摸屏”,让观众自己动手触摸视屏,可仔细反复观赏,增加知识和兴趣。

       福船史话        中国帆船源远流长,在唐、宋、元时期最负盛名,其帆船的建造与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领先于西方,有力地佐证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这其中,福船功不可没。        公元1000年前,北宋著名的二百卷地理总志《太平襄宇记》载:“漳(漳州)、泉(泉州)、福(福州)、兴化(今莆田),凡滨海所造舟船,乃自筹财力,兴贩牟利”。这是历史文献对福建海船的最早记载。唐、宋、元时期,福建民间航海事业十分发达,是因为福建境内物产丰富,盛产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铁、桐油、蛎灰、藤、棕、麻、生漆等,为建造大型帆船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季风和洋流,又为帆船提供了可行的自然环境。福船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海船。        福船,又称福建船,是中国古帆船的一种。宋元时期,中国出现了单龙骨的尖底船,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记载,宋代的海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        大福船,高大如楼,面阔底尖,方头阔尾,横向舱壁式船体结构,多重船底板,水密隔舱。其突出特征是:底舱加装压舱石,以最大程度提高船在大风大浪中的稳定性。可升降深插舵,使福船操纵灵活。首尾舷弧大,以避免海浪拍上船甲板;甲板梁拱大,容易迅速排水;船艏多为平板状,前头上宽下窄,当船艏下陷水中时,宽形的船艏产生较大的浮力,避免船头下陷;船尾安装可操纵尾舵升降的绞车等;代表了当时世界造船技术的先进水平。        明嘉庆年间,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描述福船“高大如城,吃水一丈一二尺”。抗倭时,“福船乘风而下,如车辗螳螂(指倭寇小船),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          “福船史话”图文展

       福船油画展

       福船模型展

 

      花厅露天展出:按1:2比例复原的福船锚缆船

       福州邢港码头(油画和雕塑),是福州历史上有名的码头之一。

       福州台江中洲岛、台江码头油画        福州台江码头,是福州历史上有名的码头之一。从元、明开始,特别是清朝“五口通商”以后,台江成为码头重镇,内外货物的转运站,是福州最著名的商贸中心。

       福州闽江上繁忙、运载货物的福船油画

            

       册封琉球,开启宗藩贸易        册封琉球(今冲绳),始于明洪武五年(1327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遗杨载出使琉球,通知即位建元,并承认琉球王国中山王察度的国王地位,与琉球确定了宗藩关系,这是册封琉球之始。        明代,派往琉球的册封使“凡十五次,二十七人”。历来册封使都是率领一个大型使团出使,人数在350~600人之间。按明朝规定,福州是对琉球开放的唯一港口,也是册封使团起航的起始站。册封使由朝廷委任后,即到福州筹建乘坐的使船,称为“册封舟”,简称“封舟”。明朝廷对册封舟的基本尺度做了严格的规定,以册封舟外型的高大、壮观来体现宗主国的地位,以达到“威临四夷”的目的。同时,朝廷为此拨出专款,在福州设立“册封舟”造船工场,场址就没在福州府城正南的南台江边。“册封舟”的人员配备也以福建人,特别是福州人为众。随着明朝与琉球宗藩关系的确立,开启了宗藩之间海上货物贸易。        册封舟常“以夏至后乘西南风至琉球,以冬至后乘东北风回福州”。册封舟出海前,由琉球王国派出的看针(指南针)通事和善驾舟者来福州迎接册封使团。        册封琉球图文展

       册封琉球航海图

               册封舟油画展

       册封使出使琉球乘坐八抬轿子

       三坊七巷与琉球册封使        三坊七巷先后有三位福州人齐鲲、林鸿年、赵新担任册封使,出使琉球。

       册封使齐鲲简介

       册封使林鸿年简介

    

       明朝抗倭,维护宗藩贸易         明代开始,来自海上的倭寇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与琉球的宗藩贸易;不断侵扰中国沿海地区居民正常生活。沿海官兵、民众奋起抗倭。明三十三年(1605年),参将俞大猷、汤克宽率舟师夜袭浙江普陀山,俘斩倭寇数百人。明三十四年(1606年),副总兵俞大猷于王江泾(今嘉兴北)大败倭寇,斩杀倭寇两千余人。明四十年(161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转战浙江台州,九战皆捷。明四十一年(1613年),戚继光移师福建剿倭,涉海搗毁横屿倭巢。明四十二年(1614年),福建巡抚谭纶指挥,总兵俞大猷、副总兵戚继光和广东总兵刘显,一举荡平倭巢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东南)。此后,俞大猷、戚继光挥师横扫流窜广东沿海残倭。明四十五年(1617年),清除了明代近二百年的倭患。        明朝抗倭图文展

       明朝俞大猷、戚继光、卢镗、牛天锡抗倭图

       抗倭名将俞大猷

       抗倭名将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抗倭不为功名,只为百姓安宁之志。

       抗倭浮雕

       抗倭油画展

       抗倭中,戚继光在闽浙沿海组建了一支抗倭船队,戚继光认为“福船耐风涛,且御火”,因而船队主要采用福船。戚继光亲自督造了用于抗倭作战的福船,船上装备大发贡(一种大炮)、碗口铳、鸟嘴统、喷筒等大小火器。福船有三种,即大福船、海苍和艟。大福船高大如楼,共有四层。底层装压舱石,二层住士兵,三层是操作场所,四层是作战场所。海战时,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射,每每克敌制胜。海苍比福船稍小,艟又比海苍小。戚继光曰:“福船乘风而下,如车碾螳螂(指倭寇小船),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倭舟甚小,一入里海,大福、海苍不能入,必用苍艟逐之,冲敌便捷”。        大福船示意图

       中福船“海苍”示意图

       小福船“艟”示意图

       收复台湾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亲率25000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以福船为主)的水师,从金门科罗湾横渡台湾海峡,抵达澎湖。四月一日,水师大小战船乘大潮通过鹿耳门后,步兵分别从北线尾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战斗中,港内的荷兰大型战舰赫克托号,被郑成功的战船紧紧围住,郑成功一声令下,60多艘战船一齐开炮,把荷兰的赫克托大型战舰击沉。同时重创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战舰,后又俘获两艘从巴达维亚前来增援的荷兰战舰及三艘小艇。赤嵌城荷兰驻军的水源被切断,在外援无助之下,向郑成功投降。盘踞在台湾城的荷兰驻军企图负隅顽抗,在被围困八个月之后,于次年逼使荷兰守军签字投降,沦陷了三十八年的台湾,被郑成功收复了。这场战争同时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海战油画

            台湾民众热情欢迎郑成功油画

       福州“海上丝绸之路”        自古以来,闽越人就“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故有“闽在海中”之说。盛唐之后,福州凭借造船业的兴起,濒临台湾海峡的独特区域优势,海上贸易勃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接点。五代,王审知及其兄弟主政福建,大量建造福船,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福州港居于“海上丝绸之路”南北海运枢纽的地位。        宋元时期,福州的造船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举世无双。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均在福州长乐的太平港驻泊、扬帆。明清时期,经福州港将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越洋过海,远销异域他乡。福船建造及航海技术的成熟,昭示着福州“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福州港扬帆起航,越洋过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图

       福州“海上丝绸之路”遗迹-海底沉船

       1995年,从菲律宾潘达南岛西南部海域发掘的明代Pandanan沉船;1997年,从巴拉望东北角发掘的明代Iena Shoal沉船;2001年,从三描扎士省发掘的明代Santa Crul沉船。这三艘明代沉船,都运载大量的景德镇青花瓷,很可能是从福州港起航的福建帆船。

       水下考古

      “白礁一号”沉船        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历时十年,四次对福建连江“白礁一号”沉船发掘,出水大宗“仿建盏”茶具黑釉盏,青瓷、青白瓷碗。经水下考古:推定为宋元时代的沉船,初步考证为福船  

      “华光礁一号”沉船        1998年至1999年,对西沙群岛“华光礁一号”沉船水下发掘和考古,出水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闽北青瓷、泉州青瓷和大量的闽清义窟青瓷,推断该沉船是从福建沿海起帆,前往东南亚的商船。

         “碗礁一号”沉船        2005年,中国水下文物考古队,在平潭县屿头乡北侧的碗礁海域附近发现沉船。同年,对该水下沉船遗址进行发掘,共打捞出水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窑各种瓷器17000多件,是福州港作为外销转运枢纽港的有力佐证。

       “碗礁一号”沉船复原

       “南海一号”沉船考古        2007年,广东川山群岛阳江海域,整体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沉船,运载景德镇窑、闽清义窑、德化窑、晋江磁灶窑的陶瓷器。初步判断,是一艘从福州或泉州起航前往南洋的福建帆船。

       “南海1号”水下考古

               

      

       “海丝”遗珍展示厅内的“触摸屏”-“碗礁一号”沉船考古        观众通过自己动手,触摸“触摸屏”,可以看到“海丝”沉船考古出水的精美瓷器;也可以看到福州考古出土的瓷器和丝织品。可以反复仔细观赏,增加知识,陶冶情趣。        清康熙青花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图碗

       打捞出水的青花瓷器

       打捞出水的青花瓷器       

       各种青花瓷瓶

       “碗礁一号”海底沉船考古队

       青花人物故事凤尾尊

       青花湖石牡丹纹盘

       “海丝”遗珍展示馆内,展出的唐、宋、元、清瓷器(第1张照片为网上下载)

      唐青瓷双系罐

       唐青瓷双系罐

       宋青釉梨形带盖瓷壶

       宋青釉刻划云气花卉纹葵口瓷碗

       宋青白瓷马鞍形高圈足瓷枕

       宋黑釉盏

       宋酱釉罐

       元末龙泉窑青釉划花印花纹瓷盘

       元末龙泉窑青釉划花印花纹瓷盘

       元末龙泉窑青釉瓷盘

       清康熙青花黄釉瓷葫芦瓶

       清康熙五彩开光杂宝花卉纹瓷盖罐

       清青花花卉带盖瓷将军罐

       清康熙五彩八开光花卉慱古纹瓷盘

       清康熙青花牡丹纹瓷盘

       清康熙青花雏菊纹菱口瓷盘

       清康熙景德锳窑青花渔家乐瓷盘

       清康熙青花凤穿牡丹浅腹瓷碗

       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浅腹瓷碗

       清康熙青花折枝花卉菊瓣深腹瓷杯

       清康熙青花折枝纹薄胎菱口深腹瓷杯

       清康熙青花折枝花卉纹深腹瓷杯

       清康熙青花愽古纹高足瓷杯      

       福州“海丝”遗珍:考古出土的瓷器        福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9~10世纪怀安烧制的瓷器,就远销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宋元时期,福州及福州所辖闽清、福清、连江等地窑口烧制的瓷器,蜚声中外,远销海外。

       福州西郊怀安窑

       福州闽清县闽清窑

       福州福清东张窑

       福州仑山区洪塘窑

       福州连江县浦口窑

       宋青白釉瓷执壶

       宋青白釉瓷执壶

       福州“海丝”遗珍:考古出土的丝织品

      

       郑和下西洋        明初,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它将中国的航海事业,铭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同时也成为福州与世界相连的重要桥梁。明清,福州皆为期廷指定的与琉球进行贸易往来的唯一合法口岸。鸦片战争后,福州又首当其冲成为中西贸易交汇点,与汉口、九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茶市”,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茶港。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福州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海外资易传统和优秀的航海人才优势,成为郑和下西洋整装、补给和始航之地。郑和在此集结队伍,招募水手,操练舟师,装载货物。大量的陶瓷、茶叶和丝织品等汇集福州,再经郑和船队远销海外。        伟大航海家郑和        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名言:“欲国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七次下西洋图文展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与历史上欧洲航海家在航海时间、人数、船只数量的对比表。

       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先后到过的国家(共十八个国家)及其丝绸贸易品种一览表        郑和船队先后到过的国家: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阿曼、南也门、北也门、索马里、肯尼亚、埃及、沙特。

       1856年~1866年,福州销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茶叶一览表

       1843年~1859年,福州港出口茶叶数量及占比一览表

       福州长乐太平港        福州长乐太平港,原名吴航头、马江。明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将此地奏改为“太平港”,一直沿袭至今。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在太平港驻泊、休整、补给、择机起航。         福州长乐 (下面4张照片为网上下载)

        长乐太平港郑和雕像   

       长乐太平港日落

       长乐太平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