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趋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朝多少年历史 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趋势?

2024-06-21 05: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长达五百余年的南北分裂时期,直至隋唐才又归大一统。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民族大融合,国家走向统一。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形式,一种是强制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三个阶段的民族融合:

①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了民族融合局面;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融合步伐加快;

③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的发展成果: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的这两种语言。

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尤其是鲜卑的上层贵族,孝文帝改革时,将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与汉族的上层地主通婚。

这一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与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淡化等。

为汉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也促进了隋唐时期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从民族关系角度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是什么?

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形式,一种是强制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三个阶段的民族融合: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格局?

四分五裂,南北对峙。

三国,是自汉朝统一以来,第一个国土分裂的局面,从各路诸候称雄,到三国鼎立的形成,其间经历了动荡,战乱,和弱肉强食的兼并。

两晋,因司马家族的内乱,导致了王朝的分裂,北方游牧势力的兴起,致使晋朝有东晋,西晋的更迭。

南北朝,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长达四百余年的对峙,终于结束在隋文帝时代。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

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

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

220年,曹丕称帝建魏;221年,刘备称帝建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时期,各国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的统一是短期的,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断起义、反抗,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称十六国。

383年,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和东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

前秦瓦解后,中国的南北方对峙局面更加巩固。

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

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的恶梦。这几百年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赤地千里,不闻鸡鸣,人口大幅下降。军事,科技,文学等等各项事业都停止不前。

朝代更替频繁,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吃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是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大分裂时期,基本脉络是:大一统——三足鼎立——短暂统一——大分裂——南北割据——大一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总体趋势是从大分裂、大动荡到统一再到分裂。

三国时期,经历了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到魏蜀吴三足鼎立最终统一于西晋。

西晋时期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冲击后,历史再一度走向分裂的趋势。

东晋王朝是在五胡乱华背景下建立的偏安政权。

后来,南方刘裕统一晋朝建立南朝第一个政权宋,北方又在386年建立北魏,历史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北朝则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在这一阶段战争不断,总体上处于分分合合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又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在此三百六十余年间(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共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1、三国

三国鼎立、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2、两晋

特点: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3、南北朝

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 。,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朝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分裂格局最长的时期,是第二次民族大迁徙与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权,东汉王朝日趋没落,借着出现的便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秦二世而亡,汉经历了西汉和东汉近四百年的统一后,我国再次进入了政权分立、割据分裂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至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朝的陈,南北重新统一,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分裂,其中只有西晋完成了短暂的统一。

四、东汉至隋朝疆域发展趋势?

答:总的趋势是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且偏重于东部发展。

汉末时期,疆域版图像个“右大左小”的哑铃结构,东南沿海由河西走廊与西域相连;大约面积是现代版图的三分之二,大约有609万;到汉末压缩为492万左右;三国时期魏蜀吴加起来也不过543万;西晋保持了面积,东晋丢了北方跑到南方去了,南北朝面积加起来也不过467万左右;隋朝统一南北朝后,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开疆拓土,虽然表面上面积不到500万,实际控制比较大。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和影响?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1、西晋与东晋

1、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2、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2、南朝

1、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

2、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

3、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

4、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

3、北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从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

2、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公元550年为高洋所代,东魏共历17年。

3、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公元557年为宇文觉(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4、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5、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为隋杨坚所代,共历五帝、25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时间,从确切的意义上来讲,是从公元220年曹魏立国,东汉正式灭亡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陈,统一全国止。但习惯上,人们通常将其上限延伸至公元184年,汉末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混战开始,以便于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动荡不安历史的探究。

三国两晋南北朝共历四百年,这四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经历了痛苦的煎熬,又重新再生的四百年。

在这四百年中,战争的腥风血雨涤荡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从董卓之乱到隋文帝灭陈,每次战争,都饱蘸着无数百姓的血泪。

中华大地到处是一幅幅“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凄惨悲怆的图画。

多少将士与百姓的白骨,构筑成一个个帝王的宝座。

那些乱世枭雄们踩着鲜血淋漓的尸骨,实现着他们皇帝的美梦。

中华民族在这扰攘纷争的年代里,被蹂割到最细的单位,各少数民族都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壮大,最后汇入民族大融合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国魏晋南北朝主要分三个阶段,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两晋(265年-420年)与南北朝(420年—589年)。

1、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2、两晋时期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其影响主要是以下四方面:

政治;促使封建国家分裂割据局面长期持续,汉族地主政治中心南移

民族:民族矛盾仇杀杂居和大融合,南北对立对峙

经济;北方曲折发展,南方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化:佛教文化盛行,具有民族融合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

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

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

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六、东晋思想趋势?

东晋的思想趋势向玄学方面转变,汉代儒学的神秘化、繁琐化,使之丧失了统治思想的功能,魏晋士族门阀阶层需要寻求适应自身需要的统治思想。

汉朝末期以后的长期动荡,经学传授的家法与经法的传统断裂为新的学术风气创造了条件。

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悬的意思是深奥,神秘、玄奇难测。魏晋玄学将《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为三玄,将其尊奉为最高的经典,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融合,构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神秘化的儒学体系。

玄学已三弦作为玄坛的主要思想资料,以名教、自然、性命、才性等为玄谈的作用,以聚谈变难的方式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他们谈论的主要内容,从表面上看是本末,由于无名教育,自然才与性等抽象的哲理问题,实际上,与政治的联系非常的紧密。

东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清谈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不衰。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

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废的价值观,导致东晋朝廷逸于偏安。由于佛教东传,许诣、孙绰将佛学加入清谈,与玄学互相激汤。

东晋偏安江南,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文化成就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

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南亚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

西元三三八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佛教模型,为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

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

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

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

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而在绘画、书法方面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会稽。

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善绘仕女山水,务求传神,史称”画圣”。

他所绘的《女史箴图》,强调人物在眼神的悟对与手势的搭配。

衣饰襟带的飘举,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气”环绕全身,达到中国绘画最高评价“气韵生动”[32]。

传为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亦有相同水准。

至于山水画仍处于图案阶段,尚未生动,至南朝方有起色。

[33]

书法方面,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介于楷草之间的行书,书写简易且流畅,著名有王羲之的《丧乱帖》、《兰亭序》。

思想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

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东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清谈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不衰。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三个阶段?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

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

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

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

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这一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

按照史家的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

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是对南北朝历史影响较大的一个王朝。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引起了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

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

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

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

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北政权对立的时期,历史上叫做南北朝。

八、东晋后至南北朝的历史情况?

从420年到589年,420年刘欲篡夺东晋皇位,建立宋开始,到589年隋灭陈朝结束,南朝:宋,齐,梁,陈。建立者分别为刘欲,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北朝:北魏,东魏与西魏对峙,以及东魏后来变为北齐,西魏变为北周,北齐与北周对峙。建立者分别为:北魏拓跋圭,北齐高洋,北周宇文觉!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是南朝取代东晋后的宋齐梁陈,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国.西晋统一 分裂 (南方东晋——北方五胡十六国) 分裂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统一

从公元42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589年结束期间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宋、齐、梁、陈 四朝;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

从公元422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我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

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

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

581年北周为隋所代。

隋灭陈和后梁,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

答:(公元317年一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今天列入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土地,东晋时代,也曾经內部四分五裂。

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后赵、前秦等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期什一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一近三百年的时间。

西晋灭亡后,汉族在江东建立东晋政权。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代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公元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公元420年,东晋被刘裕取代。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到589年北隋灭南陈结束,共16年。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2、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