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展“三国志”:从文物里看真三国(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时期文字真迹 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展“三国志”:从文物里看真三国(上)

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展“三国志”:从文物里看真三国(上)

2024-07-16 1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展览中的三国人物手办

三国的故事数千年来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还先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广泛流传,尤其受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喜爱。日本自江户时代(约17世纪初—19世纪中叶)就出版了以图说为主的《绘本通俗三国志》,受到平民的广泛喜爱。三国的故事从此在民间广为人知。近现代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当属吉川英治,他略去了冗长的战斗描写,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

横山光輝《三国志》之桃园三结义

现如今,日本仁川市中区的唐人街上有135米长的“三国志壁画”,展现了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到三国的统一共77个场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北方谦三出版的《三国志》,全套13册,已再版数十次;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日本动漫、游戏产业中大量使用三国故事也早已屡见不鲜。可见日本人对“三国”乃至中国古典作品的喜爱十分热烈也十分直白,其狂热可能并不亚于中国人。

展览现场 草船借箭

二世纪末,东汉王朝渐露衰态,有势力的地方武将争先登上历史舞台。魏、蜀、吴三分天下,开创波澜起伏的新时代。近年来,以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为代表,关于三国时代的研究呈现空前盛况。实物所具有的说服力,远远凌驾于各种史书和演绎。“知道《三国演义》并不意味着你就了解了三国。”东京国立博物馆副馆长井上洋一在发表会上这样讲道。而这场特别展的目的就是要极力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三国”。

序章 传说中的三国志

约1800年前,由于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局势,三国志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它与英雄豪杰的兴衰成败共留青史,并逐渐演变为以史实为背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根据三国时期的传说,诞生了诗词、绘画等,还有像关羽这样被人们奉为神明的武将。多姿多彩的“三国志文化”由此诞生,其影响直至今日。

关羽像

青铜制,明代,15-16世纪

河南省新乡博物馆藏

在这一部分的展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来自河南新乡博物馆的青铜关羽像。关羽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受人喜爱的角色之一,在数千年风风雨雨的文化迁徙和浮沉中,关羽因其忠义勇武的性格被后世历代帝王所推崇,关羽其人也逐渐被神圣化。

关公堪称是一位与孔子具有相同地位的人物。孔子被称为圣人,属文;关公也被称为圣人,属武。一文一武,共同成为传统社会信仰崇拜的两大人物。其实,关公也有着多重身份,一是“夜读《春秋》”的文关公像,一是“跃马提刀”的武关公像。然而此尊明代造像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见的关羽造像,既不是关羽一手拿书,一手捻髯的夜读春秋像,也不是关羽跨上战马的出征像,而是一种威风凛凛的戎装像。

此铜像关羽头戴包巾,巾带飘垂于双肩。面庞方阔,卧蚕眉,浓眉高挑凸起,不怒自威。鼻与眉弓高突,丹凤眼,二目微合。鼻孔较大,抿嘴,唇线棱角分明。五绺胡须飘散胸前。身穿宝甲,虎头护腹,护肩,腰束带成结,自然飘垂,下着战裙,脚穿战靴。左手按在左腿上,右手握拳平放于右腿上。右腿多为弓起,脚向右瞥,而左腿向前,脚向左瞥,整体造像流畅而又敦实。造型庞大独特,铸造精美。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佚名《孔明出山图》轴,明代

上海博物馆藏

两汉以来,宫殿庙堂画中出现了纪念性的肖像画,汉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汉光武帝刘秀重兴汉室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28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阁,汉灵帝曾命蔡邕在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因其辅助蜀汉大业,留给后代 “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崇高声誉,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背影,长期以来成为画者创作,用绘画来表现对他的崇敬的灵感来源。

现代人认识诸葛亮的模样,大都来自各地武侯祠的塑像、文学著作、戏剧舞台和画师的作品。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子?因没有留下当时的图画可以参考,也没有考古发掘材料可以证明,后人无从得知。关于诸葛亮的样貌,《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而人们最为熟悉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形象,其实是魏晋时期名士的标准装束。羽扇、纶巾、鹤氅都是魏晋时期名士的常用之物。当时的文人雅士为避祸而远离政治,他们追求思想独立和人格的完整,外形上更是崇尚自然。

关帝庙壁画,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这些关帝庙堂内的壁画,以鲜艳的色彩描绘了《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的一幕。

这是其中一幅为《张飞怒鞭督邮》的壁画。刘备与关、张等人起兵征伐黄巾军,因屡立战功,刘备当了安喜县尉的小官,不料才干了四个月,便有一称督邮的官,名义上来巡视检查,实际上是索要钱财,而刘备两袖清风,没有钱财给他,此人便想办法折腾刘备。张飞得知后大发雷霆,直闯进督邮所在的馆驿后堂,上前一手揪住督邮的头发,一直扯出馆驿,掀到县前系马柳上缚住,攀下几根柳条鞭打督邮。壁画中惟妙惟肖地呈现了此画面,既有张力又不乏戏剧性。

木雕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17—18世纪,清

亳州市博物馆藏

赵云怀抱遭遇曹操袭击而来不及逃跑的刘备之子刘禅,驾马疾驱。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场面,也是赵云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战。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备军力不足以抵抗,败逃江陵,因荆州十余万百姓相随,致使行军速度缓慢。曹操派精骑快马追赶,在当阳长坂附近追上了刘备。危急之下,刘备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等人逃跑,混乱中不见了赵云。有人说赵云投靠了曹操,刘备却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而后,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并护卫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此战之后,刘备任赵云为牙门将军。

第1章 曹操、刘备、孙权—英雄豪杰的来历

曹操继承了其父亲及先祖的势力地盘,在掌握东汉王朝实权的同时为日后的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功称霸。蜀国刘备自认拥有汉朝皇室血统,并借此高举复兴汉王朝的大旗。吴国孙权则采取了独具一格的手段措施,通过巧妙利用海洋资源扩张势力范围等。让我们通过精选的文物,详细解读这些被后人誉为英雄豪杰的人物们的来历吧。

玉 猪

东汉

亳州市博物馆藏

东汉至三国时期,统治者在墓葬上不再追逐豪华,转而崇尚朴素。正是曹操第一个提出了薄葬,他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定下《终制》说:“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而在他之前,东汉时期提倡厚葬,墓葬地标上都有高大封土,且坐北朝南,王侯一级的还有回廊。

曹操宗祖墓出土的葬玉,古人相信置于死者手中,可护肉体不腐,象征财富的“猪”形玉握,自汉代起就很流行。此件玉猪出土于曹操宗族墓群董园一号墓,以“汉八刀”手法雕刻,没有穿孔。

人物画像砖

东汉

亳州市博物馆藏

“会稽曹君丧躯”文字砖

东汉

亳州市博物馆藏

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字砖。人物画像砖,人物脸庞丰满,八字胡须,头戴冠帽,身穿大袖长衫,双手合于胸前,寥寥数笔刻画出典型汉代人物形象;文字砖“会稽曹君丧躯”,记录曹操宗族成员姓名,是难得的东汉时期文字真迹。

错金青铜豹镇

西汉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刘备是贫农出身,所以能打着恢复汉室的大旗,全因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立为中山王,在位42年,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是中山国第一代王。1968年,这对夫妇的墓在河北省被挖掘出来, 奢华的文物象征着王室的压倒性财富和力量。该墓随葬品丰富,年代明确,对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刘备究竟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虽然《三国志》上是这么记载的,但是,其实还是很值得怀疑的。虽然汉朝也有族谱,但是经过了三四百年,再加上中间东西汉又断过代,因此,很多皇室的子孙,其实并没记入皇室族谱中。刘备之所以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也许正是因为中山靖王儿子特别多。《汉书》记载,他有儿子一百二十多人。而这些儿子后代几百年后的情况,那就更加理不清楚了。所以,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有个很好的好处,就是避免别人刨根问底。没人刨根问底,刘备作为皇室之后这个事,就只能由刘备一个人说了算。

附鼓俑红陶船

东汉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藏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梁君垌14号墓出土,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蔵。在汉代和三国时期,这种船模型在堡垒沿岸的墓葬中被大量挖掘。东吴沿岸的墓葬中出土的“附鼓俑红陶船”,应证了东吴对外海洋贸易的盛行。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主要是其人才接替稳定、司马氏的战略(蜀弱吴强,先灭蜀国),特别是依仗长江天险、拥有强大水军。

第2章 汉王朝的光与影

汉王朝发展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巨大帝国,全国各地均在其强大的势力控制之下。然而,自二世纪末起朝廷的政治内乱逐渐表面化,皇帝的权威性一落千丈。正值此时,地方的原始道教崭露头角,并点燃了新时代的导火索――黄巾之乱,身处汉都的董卓也开始大施暴政。自此整个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石狮子

东汉·2世纪

山东博物馆藏

此石狮子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学署旧藏,颈部刻有隶书题铭“洛阳中东门外刘汉所作狮子一双”。根据史料记载,狮子这个生物出现在汉朝的典籍上。据说是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作为两国友好象征的礼物,西域诸国将其进贡给汉朝皇帝的。

东汉时期,狮子这种来自西域的动物并不多见,还只是饲养于皇家苑囿里供玩赏之物,也只有皇家及内廷的人员能够一睹狮子的芳容,社会上一般的中下层民众根本无法亲眼见到狮子。狮子的图像式样,经由各地石匠相互交流,流传于各个地区。这件石狮体现了汉代对外文化交流及当时的石刻技艺与风格特征。

“仓天乃死”砖

东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块出土自曹操先世宗祖墓的壁砖上,刻划有26个字,其中“仓天乃死”与184年东汉末期的黄巾起义所提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相合,反映的正是黄巾起义前夕太平道传布的广泛和民众推翻汉朝的普遍心情。

仪仗俑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队”是此次重磅展品之一——这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队,99件全套车、马、俑排列组合的武装出行队列,被赞誉为“地下千年雄狮”。

其中,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鎏金错银铜尊

东汉・2–3世纪 

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件尊高14厘米,口径23.8 厘米。折沿平底,腹部有对称的兽面衔环铺兽两个。兽面上镶嵌红、绿宝石,兽口涂朱色。器身内外和器盖内外都以鎏金错银组成精美的花纹。口沿和腹上部饰以汉代时行的流云纹,下部为四“瑞兽”纹间以流云纹。器内底部为蟠龙纹,腹内壁为龙、虎、朱雀纹,间以流云纹。盖顶中心有钮,穿环。钮周饰柿蒂纹,其外为“四灵”纹,间填云纹。

盖沿还有“瑞兽”间云纹一周。盖内正中饰蟠龙纹,周围饰朱雀、“瑞兽”等,间以流云纹。整个樽面鎏金错银,纹饰密布,有汉代时行的“瑞兽”,“四灵”、蟠龙及流云纹。构图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自如,显示出汉代上层统治阶级华贵奢侈。从中也反映出汉代精湛的青铜铸造和工艺水平。这是从东汉末期的墓葬中挖掘出来的最豪华的青铜容器之一。在当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在充满混乱的动荡世界中埋葬这些精美的物品。

熹平石经

东汉时代·2世纪

上海博物馆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由议郎蔡邕主持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

该石经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九年。字体方平正直,中规入矩,极为有名。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据记载,石经刻于46块高一丈、宽四尺的长方形石碑之上,共20多万字,因仅用隶书一种书体刻成,所以又称'一体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

彩绘陶镜台

东汉·2世纪

涿州市博物馆

彩绘陶神灯

东汉·2世纪

涿州市博物馆

涿州是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名将张飞的故里,是“桃园三结义”之地,三国文化从这里发源。在涿州博物馆带来日本参展的展品中,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彩绘陶镜台和彩绘陶神灯。

彩绘陶镜台高114厘米,由底座、支架和镜三部分组成,可根据需要升降,如此形式的用镜方式,在国内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彩绘陶神灯通高130厘米,通体由上下四组套接而成,可分七层,各层均在口沿部或外壁贴塑彩绘塑像。这件神灯形体巨大,造型独特,装饰精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五层彩绘陶仓楼

东汉

焦作市博物馆

汉代是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的河南是汉代的中心地区,建筑成就更为突出。在素以庭院建筑著称的中国,但凡提及高楼,普通人都会联想到西方,将其看成外来物。可是,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高楼的祖先应当在中国。1973年,焦作市马作村出土的汉代五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就是最好的物证,堪称中国古代的“摩天大楼”。

中原的两汉墓葬中,陶器出土极为丰富,焦作市出土的陶仓楼,以其古朴的造型,雄伟的气势,高超的技艺,深厚的内涵在数以万计的汉代陶制冥器中脱颖而出。东汉陶仓楼作为当时建筑的实物模型,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建筑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在诸多陶仓楼中,连阁式彩绘陶仓楼当属其中的精品。仓楼前院内有一卧姿陶狗,这只狗的神态十分逼真,一下子就会把观者的思绪带回到2000多年前的一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