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时地图划分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2023-05-18 0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條目介紹的是朝鲜半岛現在的南北分治时期。关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南北分治状态,请见「南北国时代」。 围绕“三八线”的朝韩非军事区地图 从1945年到1950年,朝鲜半岛沿北纬38度线划分,从1953年至今,沿“三八线”划分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諺文한반도 분단남북 분단 汉字韓半島分斷南北分斷 文观部式Han Bando bundanNambuk bundan 马-赖式Han Pando pundanNampuk pundan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栉文土器) 青铜器時代(无文土器) 古朝鮮 辰国 檀君朝鮮箕子朝鲜卫满朝鲜 前三國時代 三韩 漢四郡樂浪帶方 東濊 沃沮 扶餘 耽 羅 三国 时代 伽倻 百济 高句丽 新罗鸡林 熊津·安东 南北国时代 统一新罗 渤海 後三國時代 新罗 後百濟 後高句麗 高麗王朝 元征东行省 元遼陽行省 朝鲜王朝 大韓帝國 朝鮮日治時期 盟軍託管與南北分治時期 大韩民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君主 · 首都 · 文学史 · 教育史电影史 · 韩医史陶瓷史 · 戏剧史韩国国宝 · 朝鲜国宝

朝鲜半岛主题 查论编

1945年之前的几个世纪,朝鲜半岛一直处于统一状态。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的起源可追溯到日治时期(1910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抗击日本的盟国领袖在日本投降后考虑了朝鲜半岛的未来问题。同盟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朝鲜半岛宣告独立,但将被置于国际托管之下直至它们认为朝鲜半岛人已做好自治准备。除这份相当含糊的协议外,朝鲜半岛的未来还有许多不确定性。[1]:5-17

因此,随着1945年盟军占领朝鲜半岛,至此朝鲜半岛进入分治时期。按照达成的协议,美苏在战争的最后几天,苏军和美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占领区。根据该协议,苏军于1945年8月占领朝鲜半岛北部,美军于1945年9月占领朝鲜半岛南部。[1]:37-45

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背后的一个隐含假设是,这只是临时措施,直至朝鲜半岛托管协定生效,从而在该领土上建立统一国家为止。随后,1945年12月的莫斯科外交部长会议达成一项涉朝鲜半岛的托管协议(有效期五年)。但由于冷战开始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包括朝鲜半岛人对托管的反对),故美苏在未来两年内就实施托管而进行的谈判无法进行,从而为在朝鲜半岛重建一个统一国家而制定的协议成了一纸空文。[1]:45-154

因此,朝鲜半岛问题被转交联合国处理。1948年,在联合国的决定未能得到苏联支持后,联合国监督的大韓民國制憲國會議員選舉仅在美国控制区(北纬38度线以南)举行。美国扶持的李承晚赢得了大选,而苏联扶持的金日成巩固了其在苏联占领区(北纬38度线以北)的地位。此举导致大韩民国于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建国、随后(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朝鲜半岛北部建国。美国支持南方,苏联支持北方,双方都宣称其拥有朝鲜半岛的完整主权。

在多年的敌对后,1950年,朝鲜为以共产主义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而侵略韩国。随后的朝鲜战争(从1950年持续到1953年)最终以僵局告终,截至目前,朝韩一直被朝韩非军事区分离。

2018年4月27日,时值南北韓高峰會期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韓國總統文在寅通过《平壤共同宣言》。同年晚些时候(9月朝韩首脑会议之后),两国采取若干行动以统一边界(例如拆除警卫哨所和设置缓冲区以防止冲突)。2018年12月12日,朝鲜人民军和大韓民國國軍的士兵首次跨过军事分界线进入对方的领土。[2][3]

目录 1 历史背景 1.1 日治时期(1910年-1945年) 1.2 二战 2 二战后 2.1 分治(自1945年9月2日起) 2.1.1 苏联对朝鲜半岛北部的占领 2.1.2 美国对朝鲜半岛南部的占领 2.2 美苏联合委员会 2.3 联合国干预与独立政府成立 3 朝鲜战争 4 停战 5 停战后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 6 流行文化 6.1 电视节目 7 参见 8 註釋 9 参考文献 10 延伸阅读 11 外部链接 历史背景[编辑] 日治时期(1910年-1945年)[编辑] 主条目:朝鮮日治時期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时,大韓帝國沦为日本的保护国,并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朝鮮高宗及朝鮮純宗亦先後遭到廢黜。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朝鲜半岛广大民族主义者和激进组织涌现为争取独立而向日本当局斗争。这些团体的观点,方法分歧很大,他们也因此无法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统治。[4][5]:156–160在中国流亡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亦未得到广泛认可。 :159–160

二战[编辑] 主条目:第二次世界大战 呂運亨于1945年8月16日在京城府筹备朝鲜独立委员会上发表的演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的1943年11月開羅會議上,美國總統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國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一致认为日本“应该失去它用武力征服的一切领土”。在会议结束时,三国(美国、英国和中国)宣布:“铭记朝鲜半岛人民的奴役,……决定朝鲜将在适当时机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6][7]罗斯福提出了对朝鲜半岛实行托管的想法,但未能得到他国同意。罗斯福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和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对斯大林提出该方案。斯大林虽不同意,但主张托管期不应过长。[5]:187–188[8]

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答应在欧洲战争胜利后的两到三个月内加入同盟国并介入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8日(即在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两天,但在对长崎投下第二枚炸弹之前),苏联对日宣战。[9]战争初期,远东苏维埃总司令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呼吁朝鲜半岛人民对抗日本,并称“自由和独立的旗帜在首爾[註 1]升起”。[10]

1945年12月,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举行抗议盟军托管之游行

苏联军队迅速前进,美国政府急切希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1945年8月10日,两名年轻军官(既迪恩·拉斯克和查尔斯·波涅斯特)被调入美国占领区。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工作且毫无准备,他们使用《国家地理杂志》地图确定以北纬38度线作为分界线。他们选择它的理由是:它将朝鲜半岛分割了约50%(但将首都京城府置于美国控制范围,且没有咨询朝鲜半岛的专家)。两个人不知道四十年前,日本和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曾讨论过在同一时期分治朝鲜半岛。拉斯克后来说:“如果他知道,他‘几乎可以肯定’会选择另一条经纬线”。[11][12]他们把2500万朝鲜半岛居民以9:16的比例划分给苏联和美国。[13]鲁斯克说:“即使苏联不同意,即使这条(38度)线比美军实际能够到达的更北,……我们认为将朝鲜半岛的首都划入美军责任范围内很重要”。他指出,他“面临着可立即调用的美军十分稀缺以及时间空间因素问题,这将使得在苏军进入该地之前难以到达很远的北方”。[14]令美国人惊讶的是,苏方立即接受了分治提案。[10][15]该协议已被并入日本一般命令第一號(1945年8月17日批准)。

苏军于8月14日开始两栖登陆朝鲜半岛,并迅速占领了朝鲜半岛东北地区,8月16日登陆元山。[16]8月24日,红军到达第二大城市-平壤。[15]

自1945年8月开始以来,末任朝鲜总督阿部信行将军已与许多有影响力的朝鲜半岛人建立联系以准备移交权力。在整个八月,朝鲜半岛人民组织了人民委员会分支机构参加“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左翼政客呂運亨行使主任一职。1945年9月6日,代表大会在京城府召开,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但仅存在了极短的一段时间。[17][18]本着协商一致的精神,提名當時流亡美国的保守老年政治家李承晚为韩国首任总统。[19]

二战后[编辑] 分治(自1945年9月2日起)[编辑] 苏联对朝鲜半岛北部的占领[编辑] 1945年10月14日于平壤举行的欢迎红军庆祝活动

苏联军队进入平壤时,他们在朝鮮民族主义者曹晚植的领导下找到朝鲜独立预备委员会的一个地方分支。[20]苏联军队允许这些“人民委员会”(对苏联友好)行使职能。1945年9月,苏联当局颁发“红军获胜”货币。[10]1946年,捷连季·福米奇·什特科夫上校上任后开始游说苏联当局寻求资金以缓解经济不景气的局面。

1946年2月,临时政府(临时人民委员会)在金日成领导下成立。他们在战争末期长期在满洲与苏军一起训练。由于不同政见者为获得政府权力而发动冲突,平壤当局因此发生了冲突和权力斗争。1946年3月,临时政府颁布一项全面的土地改革计划:将原属日本人和及其合作者的土地重新划分给贫农。[21]在人民委员会的组织下,广大贫民和农民,工人组织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土地革命,摧毁旧土地阶级。地主只能保留与曾经租过土地的贫穷平民相同数量的土地,从而使土地分配更加平等。朝鲜半岛的土地改革暴力程度低于中越。援引美国官方消息称:“从所有方面看,前村长被改造为政治力量,没有采取流血行动,但仍采取了极其谨慎的态度以防止他们得到权力。”[22]农民反应积极;许多合作者,前地主和基督徒脱北,其中一些人在后来成立的韩国政府中获得了职位。根据美国军政府消息,有40万朝鲜半岛人以难民身份脱北。[23]

重点行业被国有化。北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几乎与南部地区一样糟糕,因为日本殖民者将第一,第三产业集中在南部,并将第二產業集中在北部。

苏联于1948年从朝鲜半岛撤军。[24]

美国对朝鲜半岛南部的占领[编辑] 1945年9月9日,日本将总督府移交给驻扎在京城府的美军

由于美国政府担心苏联的扩张加之日本朝鲜总督府发出“权力架空”警告,所以美军提前三日登陆。[5]1945年9月7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宣布,中将约翰·R·霍奇将负责管理朝鲜半岛事务,霍奇第二天随部队在仁川跳伞。由于缺乏明确指示或华盛顿特区的主动行动,麦克阿瑟作为駐日盟軍總司令在1945至1948年间管理朝鲜半岛南部。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务院没有为麦克阿瑟提供任何统治朝鲜半岛的计划。在军管期间,霍奇直接向位于东京的麦克阿瑟和盟军总部报告,而不再向华盛顿特区报告。与1945至1952年间美国占领日本时期的和平稳定相比,美军占领的三年期充满混乱和动荡。霍奇和他的第二十四军经过了战争(而非外交方面的训练),并与在后殖民时期出现的各种政治团体(前日本合作者,亲苏共者,反苏共者,右翼团体,韩国民族主义者)进行谈判。1945年末,位于远东地区的军队或国务院中,没有任何美国人能够使用韩语,当地民众笑称“驻朝翻译官如何控制朝鲜半岛南部”。[25][26]位于中国的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派遣了一个代表团和三名口译员帮助霍奇,但他们拒绝与美方会面。[27]同样,霍奇拒不承认新组建的朝鮮人民共和國及其人民委员会,并于12月12日将其列为非法组织。[28]

1946年9月,广大劳动人民发起反军政府示威。但很快就遭到镇压,预定于当年10月的韩国临时立法议会选举未受到影响。

曾经担任临时政府总统,后在美国担任亲韩游说者的反共分子李承晚成为南方最杰出的政治人物。李承晚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当局放弃托管谈判,并在南部建立大韩民国政权。[29]1947年7月19日,末位致力于双方对话的高级政治家呂運亨被19岁男子汉·基根暗杀,他是朝鲜最近的难民,他是一名脫北者,是民族主义右翼组织的活跃成员。[30]

占领政府后被新成立的大韩民国政府取代,当局对左翼分子发动多次军事行动。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有三万[31]至十万人被杀(伤亡最多的是濟州四·三事件)。[32]

美苏联合委员会[编辑]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会议上,同盟国批准苏美中英四国参加朝鲜独立前托管(持续五年)。但诸多朝鲜半岛民众在会后要求立刻独立。但与苏共紧密结合的朝鲜共产党支持这个方案。[33][34]据记者费奥多尔·特特斯基称:1945年的文献表明,苏联政府没有永久性分裂的计划。[19]

美蘇共同委員會(朝鲜语:미소공동위원회)于1946年和1947年间举行会议致力于建立统一政权,但由于冷战对立和朝鲜半岛民众反对托管而未能得到进展。[35]1946年,苏联提议呂運亨作为朝鲜半岛领袖,但遭美国拒绝。[19]同时,两地之间的鸿沟加深。占领国政策差异导致政治两极化和南北人口迁移。[36]1946年5月,擅自越过北纬38度线被列为犯罪行为。[37]在1947年9月的联合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上,苏联代表捷连季·福米奇·什特科夫(苏联人)提议双方都应撤军,并给予朝鲜半岛人民组建独立政权的机会。但仍被美国拒绝。[38]

联合国干预与独立政府成立[编辑] 韩国在1946年支持美苏联合委员会的示威游行 韩国于1948年5月10日举行的大选 1948年8月15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麦克阿瑟与李承晚总统在权力交接仪式上

由于联合委员会对朝鲜半岛问题未能得到任何进展,美国于1947年9月向联合国提出了这个问题。而苏联反对联合国介入此事。[39]联合国于1947年11月14日通过的一项决议要求:

“ 朝鲜半岛应当举行自由选举,撤回外国军队和设立联合国朝鲜事务委员会,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 ”

苏联抵制该决议且不认为它具有法律效力。亦认为联合国无法保证选举的公平性。故联合国决定只在朝鲜半岛南部举行的选举进行监督。[40][41]此举违背委员会主席K.P.S. Menon的报告(该报告反对重新选举)。[42]朝鲜临时委员会的一些代表认为:南部条件给右翼候选人带来不当优势,但仍被否决。[5]:211–212

许多朝鲜半岛民众认为举行独立选举的决定不受欢迎,他们理所当然地将其视为全岛永久分裂的序幕。抗议该决定的罢工潮于1948年2月开始。[37]4月,济州岛民发动示威以对抗该国迫在眉睫的分裂。韩国军队出兵镇压。他们杀死了数以万计的居民,据估计,韩国军队烧毁了七成的村庄。[43]起义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再度出现。[44]

1948年4月,南北组织会议在平壤举办。南部政客金九和金奎植出席会议并抵制联合国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选举,而其他政客和政党支持了他们对联合国选举的抵制。[5]:211,507[45]会议要求建立联合政府并让外军撤出。[46]李承晚和霍奇对此表示谴责。次年,金九遭到暗杀。[47]

1948年5月10日,南方在广泛的暴力和恐吓中举行大选。同时也遭到了李承晚的反对者的抵制。[48]8月15日,大韩民国接管美国控制区,李承晚担任第一任总统。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任首相。

1948年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批准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的报告,并宣布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权”。[49]但是,朝鲜临时委员会的成员中无人认为此选举建立了一个合法国民议会。在该委员会有一名澳大利亚政府代表宣布对此选举“不满意”。[48]

朝鲜半岛南部的动乱仍在继续。1948年10月,麗水-順天事件发生,部分国军军团拒绝镇压,该叛乱更是延及政府。[50]1949年,李承晚政府设立國民保導聯盟(朝鲜语:국민보도연맹)以关注其政治对手。保導聯盟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无辜的农民和平民,他们被迫加入该机构。[51]成员在朝鲜战争初期被处决,连亲人也遭到牵连。1949年12月24日,韩军屠杀了被疑似共产党同情者或与他们相关的聞慶平民,并将事件起因归咎于共产党。[52]

朝鲜战争[编辑] 主条目:朝鲜战争 北纬38度线上的马里兰国民警卫队第231运输卡车大队的士兵

朝鲜半岛统一1000余年以来,民间普遍认为这两个政权都具有争议或为临时政府。从1948年直到1950年6月25日内战爆发,两国的军队在北纬38度线发生了一系列流血冲突。1950年,当朝鲜人民军攻入韩国发动朝鲜战争时,冲突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干预以保护韩国,并派遣了一支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朝鲜占领韩国大片地区后,金日成当局为让朝鲜半岛统一,实施工业国有化,土地改革和重建人民委员会[53]。

当联合国的干预被认为是恢复原本的国界(即北纬38度线)时,李承晚认为,朝鲜的进攻已毁灭边界。联合国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也表示,他打算统一朝鲜半岛,而不仅仅是将朝鲜军队打回边界[54]。朝鲜占领韩国领土约九成时联合国军和美军通过仁川登陆发动反击,随之朝鲜人民军被赶出韩国,韩国军队于10月1日越过北纬38度线,一周后又跟随美国和其他联合国部队向北推进,没有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的警告:如果美军越过边界,中華人民共和国将会干预[55]。大韩民国在占领朝鲜时,其政府亦试图统一朝鲜半岛,韩国国家警察则对民众进行政治灌输[5]:281–282。当美军进一步进攻朝鲜时,中国人民志願軍发动反击,将美军赶回南方。 1951年,战争在北纬38度线附近基本结束,双方开始考虑停战。但李承晚要求继续战争直至在他的统治下统一朝鲜半岛[56]。而中朝方面提议以北纬38度线为基础划分停战线,但联合国方面提议以双方领土为基础划分停战线,认为在军事上是有充足的理据[57]。美国人提出的联合国立场违背了谈判产生的共识[58]。最初,美国人提出了一条穿越平壤的边境线,该路线距原有边境线北端很远[59]。双方的分歧让谈判进程曲折而漫长,中朝方面最终同意在军事分界线上划分边界,而非在北纬38度线上划分边界[60]。

停战[编辑] 从太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韩国在太空中的亮度明显强于朝鲜(摄于2016年)

战争持续三年后,《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署。朝韩双方同意在国境线周边地区建立一个寬4公里(2.5英里)的缓冲区(称为朝韩非军事区,简称DMZ)。这个新边界公布了战后的双方领土,对角线平行于北纬38度线。李承晚拒绝接受停战协定,并继续敦促韩军武统朝鲜半岛。[61]尽管双方都为统一祖国做出了努力,但战争使朝鲜半岛分裂持续极长时间,并导致了美韩之间的永久联盟以及美国在韩国的永久驻军。[62]

根据《朝鲜停战协定》规定,1954年举行的一次日内瓦会议谈及了朝鲜半岛问题。尽管许多有关国家作出了努力,但到会议结束,也没有宣布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政权的任何决议。

《停战协定》促成了中立國監察委員會的成立,该机构负责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状况。自1953年以来,瑞士军[63]和瑞典国防军[64]是长期值守在非军事区的中立國監察委員會成员。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是朝鲜选择的中立国,这些观察员在东欧剧变后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朝鲜遂驱逐了两国的观察员。[65]

停战后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编辑] 主条目:朝鲜半岛南北关系 文在寅与金正恩在朝韩分界线握手

战后,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朝韩亦处于冲突状态,双方都声称自己是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府。零星的谈判未能在实现统一方面取得持久进展。[66]

2018年4月27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和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朝韩非军事区举行会晤。二人签署的《板门店宣言》呼吁结束边界附近的长期军事活动并实现朝鲜半岛统一。[67]

2018年11月1日,双方在非军事区建立緩衝區以结束陆海空敌对行动。[68][69]缓冲区覆盖范围为:德积岛北部延伸到西海(黄海)鳥岛南部、东海(日本海)束草市北部和通川郡南部[68][69]。此外,禁飛區亦未建立[68][69]。

2022年5月10日,韩国第20任总统尹锡悦就职,并强调其任期内将扩大美日韩之间的合作,并对中朝采取更强硬的态度。[70][71]

2022年10月24日,南北韓在朝鮮半島西部海域互相開火示警。[72]

2022年12月26日,朝鮮無人機越界侵犯韓國領空,在韓國首爾、仁川江華等地上空飛行約7小時。韓國軍隊雖實施了射擊等應對作戰,但未能命中目標。[73]

2023年1月17日,南韓指,北韓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在勞動黨八屆六中全會上將韓方界定為「明確的敵人」。[74]2023年2月16日,南韓國防部發佈2022年版《國防白皮書》,明確指出「北韓政權和北韓軍是我國(南韓)的敵人」,是時隔六年再次出現「北韓是敵人」的表述。[75][76]

2023年2月24日,韩国统一部表示过去两年,南北之间人员往来完全中断。[77]

流行文化[编辑] 电视节目[编辑] 《黎明的眼睛》(1991-1992年MBC电视剧) 《野人时代》(2002-2003年SBS电视剧) 《首尔1945(英语:Seoul 1945)》(2006年KBS1电视剧) 参见[编辑] 朝鮮半島衝突 朝鮮半島統一問題 朝鮮半島南北關係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歷史 大韓民國歷史 越南分治 註釋[编辑] ^ 日治時期,這座城市正式名稱爲京城府,別稱首爾(서울)。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1.2 Lee, Jongsoo. The Partition of Korea After World War II: A Global Hist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ISBN 978-1-4039-6982-8.  ^ Troops cross North-South Korea Demilitarized Zone in peace for 1st time ever. Cbsnews.com.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 North and South Korean soldiers enter each other's territory. The Economic Times.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31–37. ISBN 978-0-415-23749-9.  ^ 5.0 5.1 5.2 5.3 5.4 5.5 Cumings, Bruce.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A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ISBN 978-0-393-32702-1.  ^ Cairo Communique, December 1, 1943. Japan National Diet Library. 1943-12-01 [2012-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6).  ^ Savada, Andrea Matles; Shaw, William (编), World War II and Korea, South Korea: A Country Study, GPO,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1990 [2006-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691-11847-5  ^ Walker, J Samuel. Prompt and Utter Destruction: Truman and the Use of Atomic Bombs Against Japan.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7: 82. ISBN 978-0-8078-2361-3.  ^ 10.0 10.1 10.2 Tertitskiy, Fyodor. How Kim Il Sung became North Korea’s Great Leader. NK News. 2018-11-06 [201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 Oberdorfer, Don; Carlin, Robert. The Two Koreas: A Contemporary History. Basic Books. 2014: 5. ISBN 9780465031238.  ^ Seth, Michael J. A History of Korea: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0-10-16: 306 (2010) [2015-11-16]. ISBN 97807425671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请检查|publication-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53. ISBN 978-0-415-23749-9.  ^ Goulden, Joseph C. Korea: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 New York: McGraw-Hill. 1983: 17. ISBN 978-0070235809.  ^ 15.0 15.1 Hyung Gu Lynn. Bipolar Orders: The Two Koreas since 1989. Zed Books. 2007: 18.  ^ Seth, Michael J.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Korea: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Hawaìi studies on Korea. Rowman & Littlefield. 2010: 862010 [2015-11-16]. ISBN 97807425671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9).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53–57. ISBN 978-0-415-23749-9.  ^ Robinson, Michael E. Korea's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105–106. ISBN 978-0-8248-3174-5.  ^ 19.0 19.1 19.2 Tertitskiy, Fyodor. Why Soviet plans for Austria-style unification in Korea did not become a reality. NK News. 2018-08-08 [201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54–55. ISBN 978-0-415-23749-9.  ^ Robinson, Michael E. Korea's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106. ISBN 978-0-8248-3174-5.  ^ Cumings, Bruce.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Libe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Separate Regimes, 1945–1947.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ISBN 0-691-09383-0.  ^ Millet, Allan R. The War for Korea: 1945–1950. 2005: 59.  ^ Gbosoe, Gbingba T. Modernization of Japan. iUniverse. September 2006: 212 (2006) [2015-10-06]. ISBN 97805954119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Although Soviet occupation forces were withdrawn on December 10, 1948, [...] the Soviets had maintained ties with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  请检查|publication-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https://history.army.mil/books/wwii/MacArthur%20Reports/MacArthur%20V1%20Sup/ch3.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trieved 26 March 2021 . Retrieved 26 March 2021 ^ https://history.army.mil/books/pd-c-02.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trieved 26 March 2021 . Retrieved 26 March 2021 ^ Hart-Landsberg, Martin. Korea: Division, Reunification, & U.S. Foreign Polic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8: 71–77.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57. ISBN 978-0-415-23749-9.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49, 55–57. ISBN 978-0-691-11847-5.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65. ISBN 978-0-415-23749-9.  ^ Millet, Arthur. The War for Korea, 1945–1950. 2005.  ^ Halliday, Jon; Cumings, Bruce. Korea: The Unknown War. Viking Press. 1988. ISBN 0-670-81903-4.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59. ISBN 978-0-415-23749-9.  ^ Bluth, Christoph. Kore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8: 12. ISBN 978-07456-3357-2.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59–60, 65. ISBN 978-0-415-23749-9.  ^ Robinson, Michael E. Korea's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108–109. ISBN 978-0-8248-3174-5.  ^ 37.0 37.1 Hyung Gu Lynn. Bipolar Orders: The Two Koreas since 1989. Zed Books. 2007: 20.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Melbourne: Hardie Grant. 2018: 43. ISBN 978-1-74379-393-0.  ^ Lone, Stewart; McCormack, Gavan. Korea since 1850. 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1993: 100–101.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66. ISBN 978-0-415-23749-9.  ^ Jager, Sheila Miyoshi. Brothers at War – The Unending Conflict in Korea. London: Profile Books. 2013: 47. ISBN 978-1-84668-067-0.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Melbourne: Hardie Grant. 2018: 45. ISBN 978-1-74379-393-0.  ^ Ghosts of Cheju. Newsweek. 2000-06-19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 Robinson, Michael E. Korea's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112. ISBN 978-0-8248-3174-5.  ^ Jager, Sheila Miyoshi. Brothers at War – The Unending Conflict in Korea. London: Profile Books. 2013: 47–48. ISBN 978-1-84668-067-0.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Melbourne: Hardie Grant. 2018: 46. ISBN 978-1-74379-393-0.  ^ Jager, Sheila Miyoshi. Brothers at War – The Unending Conflict in Korea. London: Profile Books. 2013: 48, 496. ISBN 978-1-84668-067-0.  ^ 48.0 48.1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Melbourne: Hardie Grant. 2018: 47. ISBN 978-1-74379-393-0.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67. ISBN 978-0-415-23749-9.  ^ 439 civilians confirmed dead in Yeosu-Suncheon Uprising of 1948 New report by the Truth Commission places blame on Syngman Rhee and the Defense Ministry, advises government apology. The Hankyoreh. 2009-01-08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 Gov’t Killed 3,400 Civilians During War. The Korea Times. 2009-03-02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4).  ^ 두 민간인 학살 사건, 상반된 판결 왜 나왔나?'울산보도연맹' – '문경학살사건' 판결문 비교분석해 봤더니.... OhmyNews. 2009-02-17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3) (韩语).  ^ Lone, Stewart; McCormack, Gavan. Korea since 1850. 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1993: 112.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87–88. ISBN 978-0-691-11847-5.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89. ISBN 978-0-691-11847-5.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41. ISBN 978-0-691-11847-5.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9, 180. ISBN 978-0-691-11847-5.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Hardie Grant Books. 2018: 187–188.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Hardie Grant Books. 2018: 188.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Hardie Grant Books. 2018: 188–189.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89–193. ISBN 978-0-691-11847-5.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88–189. ISBN 978-0-691-11847-5.  ^ NNSC in Korea (PDF). Swiss Army.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29).  ^ Korea. Swedish Armed Forc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5).  ^ Winchester, Simon. Pacific: The Ocean of the Future. William Collins. 2015: 185.  ^ Feffer, John. Korea's slow-motion reunification. Boston Globe. 2005-06-09 [200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 Taylor, Adam. The full text of North and South Korea’s agreement, annotated. 2018-04-27 [2018-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68.0 68.1 68.2 이치동. Koreas halt all 'hostile' military acts near border. Yonhap News Agency. 2018-11-01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0).  ^ 69.0 69.1 69.2 Two Koreas end military drills, begin operation of no-fly zone near MDL: MND - NK News - North Korea News. 2018-10-31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1).  ^ 分析:韩国强硬回应朝鲜 助推日本军力发展 - 大纪元. 大纪元 www.epochtimes.com. 2022-06-08 [2022-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中文(简体)).  ^ Sang-Hun, Choe. 韩国新总统尹锡悦就任,对朝政策转向强硬.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2-05-11 [2022-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中文(简体)).  ^ 南北韓清晨在西部海域開火示警 互相指責對方船隻越境.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 朝鮮無人機在韓國領空飛行7小時 韓軍射擊未命中.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年12月27日 [2023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2月29日).  ^ 장리리. 韩统一部展望朝将增强军备恐致紧张局势持续 | 韩联社. 韩联社(韩国联合通讯社). 2023-01-17 [202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6) (中文).  ^ 韩《国防白皮书》时隔六年恢复“北韩是敌人”表述. world.kbs.co.kr. [202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中文).  ^ 손문정. 2022韩国防白皮书将朝军表述为敌人 | 韩联社. 韩联社(韩国联合通讯社). 2023-02-16 [202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0) (中文).  ^ 韩朝人员往来连续两年完全中断. www.yzwb.net.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5). 

 

延伸阅读[编辑] Fields, David. Foreign Friends: Syngman Rhee,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the Division of Korea.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9, 264 pages, ISBN 978-0813177199 Hoare, James; Daniels, Gordon. The Korean Armistice North and South: The Low-Key Victory [Hoare]; The British Press and the Korean Armistice: Antecedents, Opinions and Prognostications [Daniels] (PDF) Discussion Paper No. IS/04/467. London: The Suntory Centr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February 2004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31).  Lee, Jongsoo. The Partition of Korea After World War II: A Global History.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220 pages, ISBN 978-1-4039-6982-8 Oberdorfer, Don. The Two Koreas : A Contemporary History. Addison-Wesley, 1997, 472 pages, ISBN 0-201-40927-5 外部链接[编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题 大韩民国主题 近代史主题 统一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韓文)(英文) 朝鲜中央通讯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朝鲜文)(英文) 朝鲜半岛网络周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NDFSK (韓文)(英文) Koreascope(韓文)(英文) Rulers.o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的二战后美苏行政人员列表(英文) 朝鲜半岛统一研究会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概覽 起因 伤亡 战役 戰鬥(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軍事行動(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会议 領袖 同盟國 軸心國 指挥官 参战国同盟国(领袖) 美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苏联 英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中国 法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埃塞俄比亚 澳大利亚(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Australia during World War II) 巴西(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Brazil#World War II) 比利时 波兰(英语:History of Poland (1939–1945)) 丹麦 菲律宾(自治领) 芬兰(1944–45) 古巴(英语:Cuba during World War II) 荷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加拿大(英语:Canada in World War II) 捷克斯洛伐克 卢森堡(英语:German occupation of Luxembourg during World War II) 波多黎各(英语:Puerto Ricans in World War II) 墨西哥(英语:Military_history_of_Mexico#World_War_II) 南非(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南斯拉夫 挪威 希腊 新西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 Zea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意大利同盟军 战役 印度(英语:India in World War II) 轴心国及其盟友(领袖) 德国 意大利(至1943.9)(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 日本 匈牙利(至1944.10) 罗马尼亚(至1944.8)(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 保加利亚(至1944.9)(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 芬兰(至1944.9)(英语:Finland in World War II) 泰国 伊拉克(至1941.5) 斯洛伐克 克罗地亚 汪精卫国民政府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匈牙利 满洲国 维希法国 抵抗运动 阿尔巴尼亚(英语:World War II in Albania) 奥地利 波罗的海国家 比利时(英语:Belgian Resistance) 捷克(英语:Resistance in the Protectorate of Bohemia and Moravia) 丹麦(英语: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爱沙尼亚 埃塞俄比亚(英语:Gideon Force) 法国 德国 希腊 香港 印度 中国 意大利(英语:Italian resistance movement) 犹太人(英语:Jewish resistance in German-occupied Europe) 韩国 拉脱维亚(英语:Latvian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1941–1945) 卢森堡(英语:German occupation of Luxembourg during World War II) 荷兰(英语:Dutch resistance) 挪威(英语:Norwegian resistance movement) 菲律宾(英语: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波兰(英语: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反共(英语:Anti-communist resistance in Poland (1944–1953)))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 anti-communist resistance movement) 泰国 苏联(英语:Soviet partisans) 斯洛伐克 西乌克兰 越南 南斯拉夫 主要战场及战役欧洲(西欧)(东欧) 波蘭戰役 假戰 冬季战争 大西洋海战 威悉演习行动 荷蘭戰役 比利時戰役 法國戰役 不列顛戰役 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巴巴羅薩行動 继续战争 基辅战役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拉塞尼艾戰役 列寧格勒圍城戰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莫斯科戰役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藍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 迪耶普戰役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下第聶伯河攻勢 纳尔瓦战役 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霸王行动 诺曼底战役 巴格拉基昂行動 坦能堡防線戰役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华沙起义 龍騎兵行動 雅西-奇西瑙攻势 贝尔格莱德攻势 解放巴黎 齐格菲防线战役 市場花園行動 拉普兰战争 突出部之役 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 中歐會戰 巴拉頓湖戰役 柏林戰役 布拉格攻勢 布達佩斯圍城戰 德国投降 投降书 地中海中东非洲 西部沙漠战役 地中海戰役 馬耳他圍城戰(英语:Siege of Malta (World War II)) 塔蘭托戰役 斯巴提芬托角海戰 馬塔潘角海戰 希意戰爭 羅盤行動 南斯拉夫戰役 南斯拉夫战线 希臘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 波恩角戰役 英國伊拉克戰爭 英苏入侵伊朗 第一次錫德拉灣戰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Sirte) 突襲亞歷山大港 第二次錫德拉灣戰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Sirte) 加查拉戰役 大力行動(英语:Operation Vigorous)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火炬行動 法國艦隊土倫自沉事件 突尼西亞戰役 西西里島戰役 入侵義大利 意大利投降 卡西諾山戰役 鵝卵石行動 哥德防線 葡萄彈行動 东亚东南亚太平洋 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冬季攻势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二次泰法戰爭 珍珠港事件 馬來亞戰役 香港保衛戰 第一次菲律宾战役 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 印度洋空襲 緬甸戰役 帝汶戰役 珊瑚海海战 科科達小徑戰役 中途岛海战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英帕尔战役 轟炸拉包爾 (1943年11月) 吉爾伯特-馬紹爾群島战役 常德会战 豫湘桂会战 菲律賓海海戰 馬里亞納群島及帕勞戰役 海堤行动 雷伊泰灣海戰 第二次菲律宾战役 硫磺岛战役 沖繩島戰役 鄂西会战 湘西会战 马尼拉战役 婆罗洲战役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廣島 長崎 蘇日戰爭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日本投降 终战诏书 投降书 没落行动 相关主题宏观 空战 闪电战 各国军衔 外交史 密码学 大后方(英语: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租借法案 曼哈顿计划 军事勋章 武器装备 军工(英语: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纳粹劫掠 科技(英语:Technology during World War II) 总体战 战略轰炸 孟加拉饥荒 战后影响 全球:冷战 去殖民化 流行文化(英语:World War II in popular culture) 欧洲:驱逐德意志人 摩根索計劃 回纹针行动 严责行动(英语:Operation Keelhaul) 占领德国 占领奥地利 德国领土变更 希腊内战 马歇尔计划 莫內計劃 英法联合 亚洲:占领日本 日本引揚歸國 殘留日本兵 国共内战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印度独立运动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 日本道歉发言 战争罪行 同盟國戰爭罪行 苏联 美国 英国(英语:British_war_crimes#World_War_II) 德国战争罪行 納粹大屠殺 诉讼 意大利戰爭罪行 日军战争罪行 南京大屠殺 731部队 慰安妇 诉讼 克罗地亚独立国对塞尔维亚人的种族迫害 分类 主题 时间轴 查论编冷战  美國  蘇聯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结盟运动 第二次冷战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买加政治冲突(英语:Jamaican political conflict) 希腊十二月冲突(英语:Dekemvriana) 英苏百分比协定 雅尔塔会议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冲浪行动 丛林行动(英语:Operation 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诅咒的士兵 不可思议行动 没落行动 波茨坦会议 古琴科事件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支配行动 围困行动(英语:Operation Beleaguer) 四十黑名单行动(英语:Operation Blacklist Forty) 伊朗危机 希腊内战 巴魯克計畫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鲁门主义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机(英语:May 1947 crises) 马歇尔计划 莫洛托夫計劃 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月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瓦思巴起义(英语:Al-Wathbah uprising)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苏南冲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铁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国共内战 臺灣戒嚴 台湾海峡两岸分裂 馬來亞緊急狀態 缅甸共产党叛乱(英语:Communist insurgency in Burma) 1949年3月叙利亚政变(英语:March 1949 Syrian coup 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变(英语:Albanian 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朝鲜战争 麦卡锡主义 茅茅起義 阿尔及利亚战争 7月23日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东德六一七事件 罗森堡夫妇案 《馬德里條約(英语:Pact of 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语:Bricker Amendment) 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 1954年日內瓦會議 绿山战争 越南战争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塞浦路斯紧急状态 黄金行动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东战争 “我们要埋葬你们” 伊夫尼战争 格拉迪奥行动 阿拉伯冷战(英语:Arab Cold War) 1957年叙利亚危机(英语:Syrian Crisis of 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机 7月14日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区骚乱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语:1959 Mosul 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影响(英语:Aftermath of the Cuban Revolution) 赫鲁晓夫解冻 厨房辩论 中苏交恶 1960年代 刚果危机 辛巴叛亂(英语:Simba rebellion) 1960年U-2擊墜事件 猪湾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变 苏阿决裂 伊拉克–库尔德冲突(英语:Iraqi–Kurdish 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英语:First Iraqi–Kurdish 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独立战争 幾內亞比索獨立戰爭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埃爾·波特納佐(英语:El Porteñazo) 中印边境战争 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 斋月革命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北也门内战 1963年叙利亚政变 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 亞丁緊急状态(英语:Aden Emergency) 1963年塞浦路斯危机(英语:Cyprus crisis of 1963–64) 越南战争 叛乱战争(英语:Shifta War) 墨西哥肮脏战争(英语:Mexican Dirty War)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危地马拉内战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边境战争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语:Transition to the New Order) 新秩序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东盟宣言 寮國內戰 1966年叙利亚政变(英语:1966 Syrian coup d'état) 阿根廷革命(英语:Argentine Revolution) 朝韩非军事区冲突 希臘軍政府 鉛弹岁月 普韦布洛号危机 第三次中东战争 埃以消耗战争 佐法尔叛乱 南也门战争(英语:Al-Wadiah War) 尼日利亚内战 六八运动 五月风暴 文化大革命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兰政治危机(英语:1968 Polish political crisis) 马来亚共产党叛乱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正常化 7月17日革命 中苏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利比亚绿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产主义 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 纠正行动 1970年代 缓和政策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70年约旦内战 阿爾科拉演習 叙利亚校正运动 西撒哈拉冲突(英语:Western Sahara conflict) 1970年波兰抗议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战争 胡差暴動 现实政治 乒乓外交 埃及校正运动(英语:Corrective Revolution (Egypt)) 1971年土耳其备忘录政變(英语:1971 Turkish military memorandum) 1971年苏丹政變(英语:1971 Sudanese coup d'état) 柏林四强协定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1972年尼克松访华 南北也门1972年边境冲突 第一次也門戰爭(英语:Yemenite War of 1972) 慕尼黑惨案 孟加拉国共产主义骚乱(英语:1972–1975 Bangladesh insurgency) 第一次厄立特里亚内战(英语:Eritrean Civil 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语:1973 Uruguayan coup 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机 康乃馨革命 苏联绕飞日本常规化 西班牙民主转型 印度尼西亚占领东帝汶 希腊民主转型(英语:Metapolitefsi) 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第二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英语:Second Iraqi–Kurdish War)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安哥拉内战 赫尔辛基协议 莫三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语:Oromo 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马里政变(英语:1978 Somali coup d'état attempt) 西撒哈拉战争 埃塞俄比亚内战 黎巴嫩內戰 中阿决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变(英语:1976 Argentine coup d'état) 利比亚–埃及战争(英语:Libyan–Egyptian 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冲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开放 NDF叛乱(英语:NDF Rebellion) 乍得—利比亞衝突 1979年葉門戰爭(英语:Yemenite War of 1979) 麦加禁寺围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战争 中越边境冲突 新宝石运动 1979年赫拉特起义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语:Struggle against political abuse of psychiatry in the Soviet 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战争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秘鲁内部冲突 第二次厄立特里亚内战(英语:Eritrean Civil Wars) 1980年土耳其政变(英语:1980 Turkish coup d'état) 两伊战争 乌干达丛林战争(英语:Ugandan Bush War) 锡德拉湾事件 西方-81演习 卡萨芒斯冲突(英语:Casamance conflict) 福克兰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边界战争(英语:1982 Ethiopian–Somali Border War) 1983年苏联核警报误报事件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星球大战计划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东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语:1986 Black Sea incident) 南也门内战(英语:South Yemen Civil War) 豐田戰爭 圣灵抵抗军叛乱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英语:1988 Black Sea bumping incident) 布干维尔内战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团结工会 苏联对团结工会的应对(英语:Soviet reaction to the Polish crisis of 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阿富汗内战(英语:Afghan Civil War (1989–1992))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门事件 新思维 经济改革 開放政策 东欧剧变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墙倒塌 德国国内边界的撤除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 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湾战争 兩德統一 也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冷冲突(英语:Frozen 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语:Abkhaz–Georgian conflict) 臺灣 朝鲜半岛 波多黎各(英语:Political status of Puerto Rico) 科索沃(英语:Political status of Kosovo) 南奥塞梯 德涅斯特河沿岸 中印边界 北婆羅洲(英语:North Borneo dispute) 情報組織 中央情报局 联邦调查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 秘密情報局 克格勃 史塔西 摩萨德 對外安全總局 技術競賽 军备竞赛 核軍備競賽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鲁门主义 围堵 艾森豪威尔主义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尔斯坦主义 甘迺迪主義(英语:Kennedy Doctrine) 三和路线 东方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主义 尼克松主义 乌布利希主义 卡特主義 里根主义 推回 意識形態资本主义 反共主義 麦卡锡主义 凯恩斯主義 货币主义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芝加哥經濟學派 里根经济学 供應面經濟學 撒切尔主义 基督教民主主義 新保守主義 新自由主義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斯大林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左翼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铁托主义 霍查主义 卡斯特罗主义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产主义 胡萨克主义 纳萨尔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极端民族主义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义 帝国主义 族裔民族主义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种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权威主义 独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兰社会主义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体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导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欧洲经济共同体 华沙条约组织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不结盟运动 东南亚国家联盟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狩猎俱乐部(英语:Safari 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语:Active measures) 《消息报》 《真理报》 《美利坚报(英语:Amerika (magazine))》 《俄罗斯生活报(英语:Russian Life)》 自由十字军(英语:Crusade for 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亚洲电台 红色恐慌 俄通社-塔斯社 美国之音 莫斯科广播电台 參見 白令海峡 仙人掌幕 朝韩关系 末日之鐘 福達缺口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中东战争 邊緣政策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语:Russian espion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蘇關係 美蘇首腦會議 第二次冷战 1917年俄国革命 查论编朝鲜战争列表(军队) · 空战(米格走廊) · 朝鮮停戰談判 · 紀念建築背景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 朝鮮半島統一問題朝鲜人民军攻势甕津 · 開城-汶山 · 高浪浦 · 抱川 · 长沙里 · 東豆川 · 春川 · 議政府 · 第一次漢城 · 江陵 · 彌阿里 · 漢江 · 注文津港(英语:Battle of Chumonchin Chan) · 始興-安養-水原联合国军介入注文津港(英语:Battle of Chumonchin Chan) · 烏山 · 平澤 · 天安(英语:Battle of Chonan) · 同乐里 · 丹陽郡 · 鎭川郡 · 忠州 · 梨花嶺 · 鳥致院邑(英语:Battle of Chochiwon) · 大田 · 化寧場 · 盈德(朝鲜语:영덕-강구 전투) · 安東 · 浦項 · 马山(英语:Battle of Masan) · 多富洞(英语:Battle of Tabu-dong) · 倭館(朝鲜语:왜관 전면 융단폭격작전) · 釜山 · 慶州 · 海州 · 仁川 · 第二次漢城 · 282高地(英语:Battle of Hill 282) · 沙里院 · 永柔(英语:Battle of Yongyu) · 靈興島 · 金川郡 · 平壤-元山(平壤 · 元山) · 順川-肅川 · 熙川 · 楚川郡 · 第二次東豆川(朝鲜语:제2차 동두천 전투)中国人民志愿军參戰第一次戰役温井 · 云山 · 博川第二次戰役清川江 · 瓦院(英语:Battle of Wawon) · 長津湖 · 第31团级作战队 · 葛岘岭第三次戰役第三次汉城 · 原州第四次戰役汉江南岸 · 雙子隧道 · 圍捕(英语:Operation Roundup (1951)) · 橫城 · 砥平里 · 第三次原州(英语:Third Battle of Wonju) · 殺手(英语:Operation Killer) · 開膛手(第四次汉城)第五次戰役雪馬里(朝鲜语:설마리 전투) · 加平 · 美羅洞 · 縣里 · 铁原 · 冷枪冷炮运动 · 朝鲜停战谈判僵持1951年1951年夏秋季 · 血染嶺 · 伤心岭 · 漢江(英语:Naval Battle of the Han River (1951)) · 馬良山 · 潘趣缽盆地(亥安盆地)(英语:Battle of the Punchbowl) · 智陵洞1952年1952年春夏季 · 順川(英语:Battle of Sunchon (air)) · 1952年平壤—江西地震 · 俄里山(英语:Battle of Hill Eerie) · 第一次上浦防东山 · 哈德森港 · 巨济岛事件 · 1952年秋季(高阳岱西山 · 白馬山) · 上甘嶺 · 杰克逊高地(英语:Battle of Jackson Heights) · 碧潼战俘营模拟奥运会1953年丁字山 · 第二次上浦防东山 · 马踏里西山 · 381东北无名高地(哈里哨) · 第一次猪排山 · 坪村南山 · 石峴洞北山(豬排山) · 1953年夏季(马踏里西山—梅砚里东南山 · 马踏里东山 · 座首洞南山 · 第二次猪排山 · 沙尾川 · 金城) · 朝鲜停战协定 · 战俘遣返(志愿军归国战俘)战争罪行美軍老斤里事件 · 信川良民虐殺事件 · 云川里屠杀 · 朝鲜战争细菌战指控大韓民國國軍濟州四·三事件 · 漢江大橋爆破事件 · 保導聯盟事件 · 國民防衛軍事件 · 衿井窟屠殺事件 · 山清·咸陽屠殺事件 · 居昌屠杀事件 · 江華島屠殺事件 · 南楊州屠殺事件朝鮮人民軍漢城國立大學附屬醫院屠殺事件 · 303高地屠杀 · 斗滿屠殺事件后续停戰後至1980年代新潟日本紅十字會爆炸未遂事件 · 青瓦台事件 · 普韋布洛號通用環境研究艦 · EC-121击落事件 · 實尾島事件 · 文世光事件 · 板门店事件 · 仰光爆炸事件 · 大韓航空858號班機空難 · 1990年代至2000年代江陵潜艇渗透事件 · 麗水(英语:Battle of Yeosu) · 能登半島沿海不明船事件 · 第一次延坪海战 · 奄美大岛海战 · 第二次延坪海战 · 大青島海戰2010年代天安号沉没事件 · 2010年韩朝边境冲突 · 延坪岛炮战 · 韓國士兵誤向客機開火事件 · 朝鮮操縱2012年韓國總統選舉輿論事件 · 2013年朝鮮半島危機 · 2017—2018年朝鲜危机 · 2018年4月南北韓高峰會 · 2018年5月朝韩首脑会晤 · 2018年朝美首脑会晤 · 2018年9月南北韓首腦會談 · 2019年2月北韓—美國高峰會 · 2019年美韓朝三方會談2020年代南北共同聯絡事務所炸毀事件 · 延坪岛海域枪杀韩国公务员事件其它海州攻击说各阶段主要交战及事件加粗显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