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兵多,为何还是输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国战争司马懿阵容 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兵多,为何还是输了?

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兵多,为何还是输了?

2023-04-19 1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打仗,有时候真的是靠天吃饭的。

按照惯例,先交代一下当时的背景:

在诸葛亮病逝四年后,在关中领兵的司马懿魏明帝曹叡召入洛阳。

曹叡希望他带着中央军征辽东。

当时的魏国境内,大约有三个大的军区:东方以淮南为中心,重点防备吴国;西方以关中为中心,主要抵御蜀国;北方则由幽州刺史与护乌丸校尉驻燕国(今北京),防御来自草原的军事威胁。

相较于东西两线巨大的军事压力,魏国北部边界是比较和平的——彼时匈奴帝国早已崩溃,鲜卑还尚在崛起之中,好不容易出现一位有壮志的雄主,还被幽州刺史王雄的斩首行动给成功秒了。

而在这一年,曹叡盯上了割据辽东的公孙渊。

至于公孙渊的故事,一句话可以概括:趁着汉末天下大乱,公孙度霸占了辽东,历经三代后,传至公孙渊,已经割据了快五十年。

之前双方关系尚可。曹操当年追剿袁氏兄弟时,袁氏兄弟曾远走辽东投奔公孙度之子——公孙康,但被公孙康所杀,送首级于曹操。曹操因此借献帝的名义,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此后,双方一直大致保持着这种和平关系。

直到公孙康之子公孙渊继位。

公孙渊是个不省心的主。他接位之后,一反之前臣服于曹魏的姿态,开始跟孙权暗通款曲。但之后孙权派人来辽东册封公孙渊,并准备顺便买几匹马的时候,他却又不守信了,杀了孙权的人向曹魏讨功。曹叡因此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

在册封时,还出了一点小状况:公孙渊竟然派军包围了使者的驻地,然后才接受册封。

这件小事,给双方的关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加上公孙渊之前两面三刀的行为,魏国最终决定: 一定要解决辽东分裂的问题。

景初元年,魏幽州刺史毋丘俭带兵征讨公孙渊,至辽河东岸,失败而归。

转年,曹叡派司马懿远征辽东。

征辽东最大的问题,在于远。有鉴于毌丘俭之前的失败,曹叡这次决定派司马懿带领曹魏的四万中央军进行远征。

曹魏中央军,是一支战略机动部队,平时屯住于洛阳,战事纷争时则策应前线。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第四次北伐和孙权第四次围攻合肥时,曹叡均曾率这支中央军进行过支援。

曹叡之所以敢把这支军队派出去,诸葛亮之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诸葛亮去世的同时,魏国东线前线获得了相对的和平,故而曹叡才可能把中央军派出去远征辽东。

而公孙渊之所以敢以一郡之力抗衡一国,所依仗的也不是兵精粮足,而仅仅是地利。

辽河由北至南注入渤海,辽河西侧在当时是一片巨大的沼泽地,被称作辽泽,绵延有几十里,于行军极为不便——你大约对比一下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情形,就能想象得到通过辽泽有多难了。

截图来自于日本光荣公司的游戏《三国志11》,其形象的描绘了辽河、辽泽和公孙渊的老巢——襄平之间的地形关系

而且穿过了辽泽还不算完,之后还要面临强渡辽河的困难。司马懿是远来疲惫,公孙渊却以逸待劳。四万大军要渡过一条防守充分的大河,难度可想而知。

这依然还不是全部。司马懿即便能安然渡过辽河,公孙渊也依然有办法反败为胜。司马懿远来,求的是速战,但公孙渊却可以退守襄平。

他并不见得要战胜司马懿,只要能坚守住襄平,同时派出一支部队不断袭扰司马懿的粮道,到时候司马懿进退不得,就很有可能会在襄平城下全军覆没。

这便是公孙渊的计划,也是他敢于对抗魏国的主要原因。

这边厢,大部队还是出发了。

曹叡问司马懿多久能回来。司马懿说去一百天,攻一百天,回一百天,休息六十天,算下来一年肯定能回来了。

但司马懿还是高估了行军的速度。大军正月从洛阳出发,直到六月才到达辽河。公孙渊早已陈兵在此,甚至还在辽河河畔修筑起了围垫,防止魏军过河。

司马懿令偏将于下游布疑兵,自己则率主力从上游偷渡,打算偷袭襄平。但偷袭计划没有成功,司马懿的主力被公孙渊一方发现。

两军于是交战,魏军击败了公孙渊的部队,后者退回襄平城内。司马懿进而包围襄平。

进入七月后,天降大雨,司马懿营地中的积水甚至已达数尺之深。属下纷纷劝司马懿移营,但司马懿坚令不可。而公孙渊一方则笃定司马懿难以久驻,军队逐渐向城内集结。

但大雨也并不全是坏处。辽河的水位因此不断暴涨,船舶竟然能直接驶至襄平城下。

借此机会,魏军的补给从隔渤海湾相望的营州出发,被大量运至前线,司马懿所忧虑的补给问题终于不再是困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期间,有人劝司马懿急攻襄平,但司马懿反对。他认为此次远来作战,除恶务尽,且不能留下隐患。此时敌军尚未全部进城,如果现在就开始攻城,很可能会迫使一部分敌军逃离襄平。到时即便攻破了襄平,只要大军一走,又必将生变。

因此,直到七月雨停,司马懿才终于开始围城。这个时候的襄平城内,粮草已经捉襟见肘,甚至发生了吃人的事情。公孙渊大为恐惧,遣使求和。但司马懿不许,并于两军阵前将使者斩杀。

八月,襄平城破。公孙渊父子出逃,但最终被追斩。在襄平城内,司马懿大开杀戒,杀公卿大夫以下七千多人,筑为“京观”(不知道这两个字意思的童鞋,可以上网搜一下)。

跟大部分人印象中的认知不同,司马懿是从46岁才开始接触军事的,他的军旅生涯并不算特别长。

他生平最重要的军功,应该就是在诸葛亮第四、第五次北伐时,阻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正是这两次战争,确立了他在魏国军界的地位。

但于司马懿而言,跟诸葛亮的对阵主要以防守为主,并没有多少能显露才华的地方。他真正展现出了军事才能的,其实是这次远征辽东。

在此次战斗中,他几乎展现出了一个名将所必备的全部素质,无论是战前的庙算还是长途行军,无论时强渡辽河还是围攻襄平。

他知时变,一直等到公孙渊的军队全部入城后才开始攻城;能坚毅,对下属想要移营的请求做了果断拒绝。

攻则必胜,击退了敌军的狙击,并最终攻克襄平;胜则必取,城破后屠杀七千余人,丝毫没有妇人之仁,彻底消除了辽东所有可能再生的不安定因素。

他毕其功于一役,真正平定了辽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辽东一战,也可以让我们看到战争的真相: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战略战术,其实只是战争中的一部分。后勤补给的压力、坚忍卓绝的意志力,以及来自后方的支持,都会对一场战争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多久之后,司马懿带兵返回。这个时候,曹叡也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他在弥留之际急召司马懿进京,嘱以后事,然后溘然长逝。

此刻的司马懿并不知道,就在他回京的前几天,魏国皇宫中刚刚经历了一番明争暗斗,因此才最终有了曹叡对他的那一番托孤之辞。

而这一场争斗导致的结果,也最终决定了魏国未来的命运。

这里不妨再补充介绍一下此战的相关内容。

公孙渊在得知魏国大举进攻后,曾派人到吴国称臣,希望吴国能出兵救援

孙权看着公孙渊派来的人就气不打一处来。前些年,公孙渊刚派人骗过他一次。这才没几年呢,居然好意思又来了,孙权恨不得把这些人都拖出去剁了喂狗。

但他被大臣们给拦住了。

大臣们跟孙权说:陛下,您先别忙着杀。我们和辽东隔这么远,救肯定是救不了的,但不妨先答应了,再真的派点人过去。到时候如果公孙渊守住了,那我们能卖个人情;如果他们打得正凶,我们也犯不着去拉架,抢点东西回来就行了呀。

孙权觉得办法很好,就跟公孙渊的使者表明了态度。使者喜出望外,满意而归。

咦?可是刚才压根儿就没有吴国的军队出现呀?是孙权后来食言了吗?

不是,他只是去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孙渊求救是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的事。当年六月,司马懿便已抵达辽河河畔。两个月后,司马懿攻破襄平。公孙渊望穿秋水,也没有盼到吴国救兵来的那一天。

直到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四月,吴国人才晃晃悠悠的从海上登陆了辽东,然后他们发现,仗已经打......完......八......个......月......了......

他们抢了些人,就又从远路返回。

什么叫连口shi都吃不上热乎的,这就是了。

现代读者对于战争的概念,更多的是战场厮杀。但其实,战争的实质远不止于此——比如,刚才提到的行军。

司马懿带兵出征,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从洛阳走到辽东,为什么这么慢?

因为士兵们都是走着过去的。

从洛阳出发的时候,还可以坐船经黄河、漳河至邺城,但从此以后就只能下船,靠两条腿走路了。朝廷没可能给每个士兵都配上一匹赤兔马。

而且,因为士兵们走到辽东以后立即就要应付大战,所以途中还要注意保存他们的体力,不可能走的太快。

现代的读者是很难体会到这种行军的困难的。这不是现代人那种轻装上阵的健步竞走,军士行进,是要各自带自己的武器行李的。这种长距离的负重行军,不论对将领还是普通兵士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北上的士兵们肯定一路都在想:还是到邺城之前的行军轻松啊,有船坐多好啊!

不止他们这么想,司马懿肯定也这么想,但那又能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要是能人工开出一条河来就好了!

这样的话,东北一旦有异动,中原王朝就可以迅速发兵了。说到底,公孙父子能够割据东北达五十年之久,不就是因为中原用兵,大军不敢轻离么?

但当然,在三国时代,这种想法几近于空想。开凿一条如此长度的运河,在人力和财力上都不是曹魏所能承担的。

不过,总有人愿意这么做。五百年后,隋炀帝杨广就凿通了自洛阳至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这段路,司马懿走了整整一百五十天。一样的路,运河修好之后隋炀帝也走了一遍,花了五十多天时间。

从整个中国的历史来看,隋唐大运河对于沟通中国南北,促进民族交流,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无奈的是,巨大利益的背后,是惊人的成本。

没有人敢开工这么大的一项工程,是因为代价实在太大。隋炀帝倒是敢为天下先,但结果,却是隋文帝几十年的积累被挥霍一空,大隋的繁华就此戛然而止,天下重新大乱。

隋炀帝开凿的这条大运河,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此,唐人并不讳言。但同时,对于炀帝不恤民力、好大喜功所带来的代价,他们也有了更为刻骨的认知。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 皮日休

扯远了,拉回来,就到这里吧。

以上,节选自:

打仗,有时候就是靠天吃饭

- Review -

很多年前的郭嘉遗计定辽东公孙渊与孙权的“忽悠”往事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战场对抗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