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俞敏洪、王强、徐小平,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剑客是谁 《中国合伙人》俞敏洪、王强、徐小平,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中国合伙人》俞敏洪、王强、徐小平,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2024-01-17 1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俞敏洪的母亲名为李八妹,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性格刚毅,能力极强。她愤怒于丈夫的不争气,因而变成一位悍妇。身材高大的丈夫,常常被瘦小的李八妹打得落荒而逃。

李八妹教子极其严格,其雷霆之威,到了瞪一眼俞敏洪就要发抖的地步。

在李八妹的严格教育和以身作则之下,俞敏洪的劳动能力极强,到14岁时,他插秧的速度超过那些干了几十年活的老农民,这样一位年轻的能人,在村里大妈们看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女婿备选对象。

不过很快,事情起了变化。文G结束后,贫下中农每户只能一人上高中的限制被取消。得到消息的李八妹赶紧找了大队领导,想尽办法让俞敏洪插班上了高中。

李八妹对俞敏洪最大的期望,是他能在村里当一位教书先生,摆脱面朝水田背朝天的农民生活,那已经是她能想象的幸福之极限。

1978年起,16岁的俞敏洪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都没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常熟师专。

李八妹叹着气,让俞敏洪最后再试一次,但是也说明,这是最后一次了,再考不上,就安安心心当个农民吧。

那一刻,俞敏洪知道,自己再无退路。于是,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学习到半夜12点,日复一日,连过年都不休息。

苦熬了9个月之后,第三次高考终于到来。最终,俞敏洪英语95(满分100),总分387。这个分数已经超过了往年北大的录取线。

老师建议俞敏洪报北京大学,但俞敏洪不敢冒险,最后老师硬是亲手帮他在志愿栏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

当从县里领到通知书,俞敏洪看着“北京大学”四个大字,兴奋得在街上大喊大叫,如同范进中举。

1980年9月,俞敏洪拎着两麻袋行李,从常州上火车,站了36个小时,来到了北京。

这一年,俞敏洪18岁,他满怀憧憬,开始了大学生活。

02 毕业留任北大英语老师,在图书馆邂逅了爱情

对很多人来说,大学都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俞敏洪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就感受到憧憬破灭。

同学们大多来自城里,一个个光鲜亮丽。而江阴县的天之骄子、葫桥村的插秧冠军、手扶拖拉机能手俞敏洪,在北京大学,就是一个被人嘲笑的土鳖。

在开学的班会上,不会说普通话的俞敏洪用江阴土话介绍完自己,班长调侃道,“这位同学,你能不能不要讲日语?”

班长名叫王强,是内蒙古文科高考状元,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如同一颗灿烂星辰,光芒万丈。在他面前,俞敏洪只能顶礼膜拜,自惭形秽。

开学时,俞敏洪由于英语成绩好,被分到了尖子班A班,结果一上课就发现,他学得全是哑巴英语,于是又被调整到C班,俗称“语音语调和听力障碍班”。

俞敏洪拼了命地学习普通话、英语,有空就去图书馆看书,就是为了能和同学们缩小一点点距离。但是两年过去,他的成绩依然在全班垫底。

大三那年,俞敏洪拼命读书,读到大口吐血。到医院一查,原来是得了肺结核。由于这病具有传染性,俞敏洪被迫休学。

在海淀温泉乡的北京胸科医院,俞敏洪整整疗养了一年。那一年,他看了将近300本书,写了200多首诗,自号为“三洞诗人”(因为肺里烂了三个洞,故而得名)。此外,无聊之余,他把市面上所有的英汉词典都背完了,到最后只能背朗文英语大辞典,日后成为全班公认的“单词王”。

一年后,俞敏洪回到了学校。此时,班长王强已经成为北大艺术团团长,是全校的风云人物。俞敏洪只能在台下当观众,仰望着王强的意气风发。

艺术团还有一位胖胖的指导老师,名叫徐小平,也是学生们仰慕的对象。俞敏洪每每挤到这位老师的宿舍,听着一帮人围着老师高谈阔论。自卑的俞敏洪插不上话,只能在旁边默默地帮忙端茶倒水。有时他偶尔不去,徐小平发现无人烧水,还会专门打电话叫他过去。

1985年,俞敏洪毕业了。由于北大公共英语教育大扩张,英语老师奇缺,以班级倒数几名毕业的俞敏洪,居然也成功留校,成为了北大的英语老师。

此前,比俞敏洪早一年毕业的班长王强,也是选择了留校任教。俞敏洪正好被分到王强所在的教研组。

奋斗了5年,俞敏洪终于和王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不过,俞敏洪很快又感受到了什么碾压:他和王强开同样的课,学生全跑到王强的班上听课,只留给他一个空荡荡的教室。好在俞敏洪早就已经习惯了被王强碾压。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学校分了一个8平米的地下室作为宿舍,俞敏洪每周除了教8节课以外,剩下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他躲在地下室昏天暗地地看《百年孤独》,快乐得像一位国王。

1986年初春的某个日子,俞敏洪从他的地下宫殿出来,看到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生,一下子就给迷住了。

由于多年的自卑,俞敏洪没敢上前搭讪,而是离着两百米远,默默地跟着她走。这一跟,就是三个月。

女孩常常上图书馆的教师阅览室看书,俞敏洪就在离着很远的另一张桌子坐着,也不看书,就痴痴地盯着女孩看。

有一天晚上,俞敏洪正在深情凝望着女孩,突然眼前一黑——图书馆停电了。

也许是黑暗给了俞敏洪勇气,他走到女孩桌前,问道:同学,你是不是找不到书包?女孩说是的。俞敏洪问:我有火,可以和你一起找吗?女孩说,可以啊。

后来,俞敏洪知道了,女孩名叫杨桂青,天津人,就读北大德语系大三。两个月之后,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又过了两年,他们结婚了。

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而言,最有出息的不是当大官、发大财,而是出国留学。俞敏洪他们班上,大部分人都已经出国。杨桂青也吼令俞敏洪:“如果你不走出国门,就永远别进家门!”

当时申请美国学校,每次要花30美元的申请费。而俞敏洪的工资是120元,只够申请半次。加上俞敏洪学习成绩不好,录取概率低,只能靠广撒网,投几十个学校,才有可能被哪个不长眼的学校录取。所以,俞敏洪的所有收入全部用来申请,都还不够。

无奈之下,俞敏洪开始利用北大教师身份,在校外兼职,做英语培训赚钱。

俞敏洪已经在北大教了3年书,摸索出自己的一套以幽默、励志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他当培训老师以后,很快生源就滚滚而来,俞敏洪的腰包迅速鼓起来。

不过,春风得意的俞敏洪没有注意到,他的行为在学校已经引起了众怒。

当时,北大校内有英语系官办的培训机构,凭着北大的牌子,收入颇丰,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能雨露均沾,得些好处。而俞敏洪是在非官方的培训机构上课,与系里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俞敏洪的生意火爆,系里的收入就急剧下降,连带大家的奖金都少了。

1990年的一个秋日,王强到俞敏洪家喝酒。俞敏洪在熬鱼,小小的单间里烟雾弥漫,王强去开窗透气,就听到北大的高音喇叭在播放一则关于俞敏洪的处分通知。背上这么一个处分,俞敏洪以后分房子和升职加薪,都要受到牵连。

就这样,俞敏洪在学校待不下去了。年底,他递交辞职信,离开了整整待了10年的北大。

03 说服徐小平、王强一起创业,组成新东方“三驾马车”

俞敏洪有勇气走出北大,也是自信凭着外语培训就能赚大钱。但是一出来,就遇到三个拦路虎:注册机构、找校舍、招生。

最初的招生,是在校园的布告栏和街上的电线杆张贴广告,以“原北大英语老师俞敏洪”作为招牌。

这个名头倒挺好使,很快就有人来报名了。不过,来的人一看报名处的简陋架势,再看报名表上全是空白,疑心是骗子,大多扭头就走。后来俞敏洪心生一计,把空白的报名表填上一堆假名字,制造火热报名的假象,才招揽了一些生意。

但几天下来,俞敏洪知道,这样毕竟只是小打小闹,赚个糊口钱而已,要想生意红火,还得想别的法子。

俞敏洪思来想去,决定搞免费讲座。

1991年的初春,天寒地冻,俞敏洪揣着二锅头,拎着浆糊桶,在夜色的掩盖下,往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都贴了广告。他心想,应该至少能有40人过来吧?

到了讲座那一天,乌泱泱的人潮把俞敏洪吓了一大跳。现场起码来了四五百人。俞敏洪当机立断,把讲座地点临时移到操场,就在黑暗之中,冒着寒风,扯着嗓子讲了两个小时。

这一下,报名的人数立马剧增。俞敏洪找到了最好的营销之路,从此免费讲座一发不可收拾,连做了很多年。

但是,俞敏洪一个人要招生、要教学,要与社会方方面面打交道,忙得身心俱疲。班级扩展后,他不得不招很多新老师来授课,于是又要管理和培训老师。有时候实在太累了,他就在上课时用放录音的方式来讲课,自己坐在录音机后头休息。

到了1993年,俞敏洪的培训班已经成为北京最火的出国考试培训班,年收学生一万多人。

1993年11月16日,属于俞敏洪个人的全新培训机构正式成立,它的名字日后将响彻中华大地:新东方!

新东方高歌猛进,到1995年,已经做到营收千万的规模。

这时,俞敏洪全班50个同学,49个已经出国留学,他成了唯一一个没能出去的。

俞敏洪有了一个想法:他要到美国转一圈,让自己的同学看看,被你们瞧不起的俞敏洪,今天也混出了名堂。同时,他还憧憬着,如果能够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北大精英一起做新东方,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1995年11月,俞敏洪安排好新东方的业务,换了一堆美元,踏上了去北美的装X之路。

俞敏洪第一站先去了加拿大温哥华,看望他崇拜的徐小平老师。

徐小平出国后刷了几年盘子,读了个音乐硕士,结果出来找不到工作,一事无成。1993年曾经回国,想搞一个唱片公司,结果很快失败,又灰溜溜地跑回加拿大。俞敏洪去的时候,他正处于失业状态。

俞敏洪在温哥华整整待了10天,大部分时间和徐小平在一起喝酒聊天。徐小平给俞敏洪朗诵自己作的诗,唱自己写的歌;俞敏洪给徐小平讲自己搞新东方的经历。

俞敏洪为徐小平的才华与理想感动,他心想,新东方就是需要这样的人。而徐小平则看到俞敏洪掏出的大把美元,眼睛都绿了。

第10天,徐小平请俞敏洪上餐馆吃饭。到了地方,他开着车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不进去。

俞敏洪问:不是有那么多停车位吗?干嘛不停?

徐小平说:那些是收费的。我要找免费车位。

俞敏洪心酸地提出,徐老师不如回国吧,我们一起干。如果你要办唱片公司,我出30万。

徐小平接受了这位从前“烧火童子”的好意,答应回国。

俞敏洪又去找王强。寒冬时节,俞敏洪从波士顿冒着鹅毛大雪,凭着一张地图,一路开车直达王强在美国新泽西的家中。

俞敏洪找到王强时,他已经是年薪7万美元的贝尔工程师。当然,俞敏洪也没有想过要拉王强入伙。那可是俞敏洪一直顶礼膜拜的王强啊!拉他入伙?俞敏洪最疯狂的梦里都不敢这么想。

王强把剩下的年假都留给了俞敏洪,他们也是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俞敏洪讲了这些年的经历,并告诉王强,徐小平准备回去了。

王强并没想着新东方和自己能有什么关系。俞敏洪是什么底色,他一直很清楚,他不认为俞敏洪能做出什么让自己羡慕的事情。看到俞敏洪吹得眉飞色舞,王强就忍不住挖苦道:你坦率告诉我,这学校规模有多小?

不过,第二天的经历,让王强对俞敏洪产生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

当时,他俩一起逛普林斯顿校园,时不时有中国人模样的学生过来和俞敏洪打招呼,甚至他们到一个湘菜馆吃饭,服务员都过来恭恭敬敬地说“俞老师好”——那几年从中国来美国读名校的留学生,大多数都在新东方待过。

王强一边冷眼旁观,一边心里想,“俞敏洪现在是个人物啊。”

王强是特别希望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的人。俞敏洪在学生中的地位,让他看到了自己一直想要追求的东西。但是让他回去跟俞敏洪干,心里又觉得非常别扭。毕竟,俞敏洪是自己一直俯视的人。

徐小平回到北京,从此开始了他的奇幻人生。

俞敏洪和徐小平的联合授课堪比黄金搭档。徐小平讲国外生活,激发学生的梦想;俞敏洪讲怎么才能出国,提供实现梦想的路径。两人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学生们听得如痴如狂。

工作之余,俩人隔三岔五就一起喝酒聊天,喝高兴了就给王强打电话。王强问,你们在干嘛呢?俞敏洪答:我们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呢。

王强说,你们怎么总是这么快活?

俞敏洪大笑说:因为我们在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啊!

几次以后,俞敏洪顺理成章地邀请王强回来。王强问,我回来能干什么呢?

俞敏洪说,目前听、说和口语这块没人管,你来了以后我们可以从零做起。

1996年10月,俞敏洪和徐小平开着帕萨特,拿着鲜花,从首都国际机场接回了王强。

一上车,王强就说:老俞我问你一个问题,现在我还没做出任何东西,我说有一天我要超过你了,你还会像今天这样欢迎我回来吗?

俞敏洪说:当然,请你们回来就是让你们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

王强吃下了定心丸。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未来他们会一起做出那么大的事业,又互相把对方伤得那么深。

04 因为利益分配,兄弟情谊出现裂痕

从1996年一直到2000,新东方超速发展,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亲密无间,常常一起喝酒,聊天到凌晨两三点。

那或许是他们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当新世纪的曙光来临时,新东方正陷入成立以来最大的困局。这个困局并非存在于外部,而是存在于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人的内心。

新东方的业务发展蒸蒸日上,但是,三人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

事情的起因是新业务的拓展。按照原来的格局,三人各管一摊,并无矛盾。但是,随着很多新的业务机会摆在新东方面前,这些香喷喷的蛋糕,应该由谁来吃,就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例如,电脑培训业务蓬勃发展,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搞,但是谁来负责?新东方的图书出版业务也势在必行,又该由谁来领衔?

刚开始,大家还能接受主导者占项目股份60%,其他人分另外40%的方案,王强管了电脑培训,俞敏洪管了图书出版。但是,随着类似的项目越来越多,事情就全乱了套,相互之间的矛盾剧增。

在朋友介绍下,俞敏洪请来了和君咨询的创始人王明夫。王明夫提出,你们为何不上市?

一语惊醒梦中人。俞敏洪等人一合计,要解决这些矛盾,上市是最好的办法。于是一致同意上市。

上市就需要先建立公司结构以及现代管理制度。这就涉及到三个关键问题:谁应该占多少股,谁该居什么位,家族成员如何处理。

当时,由于俞敏洪无法阻止李八妹的影响,他的姐夫,以及杨桂青的姐姐姐夫等人也在新东方担任要职。

王强和徐小平一直都把家族和事业分得很清楚,没有一个亲戚在新东方,就连王强的弟弟找不到工作,王强也坚决不许他来新东方。但越是这样,他们眼里就越是容不得沙子,要求必须清理家族成员。

后来,俞敏洪的姐夫不想让俞敏洪太为难,主动要求退出。俞家人一退出,其他合伙人的家庭成员自然就跟着退出了。于是就剩下分金银和排座次的事。

最后决定,新东方折算为一亿股,俞敏洪个人拿45%,另外代持10%,留给后来人。徐小平和王强各占10%,其他8个股东占0.5%、2%、3%不等。

股份制以后,氛围马上不一样。本来,当时公司只有俞敏洪一个人有车,就是为了迎接徐小平而买的帕萨特。其他人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但是股份制会议后,第一个会议就是讨论,11个董事会成员,应该每人配一辆车,于是统一买了10辆桑塔纳。

但接着又出了问题。

按照以前的分配原则,各人管的一摊是属于个人赚的钱,交完费用之后,自己拎回去。现在如果要上市,必须得靠利润,就要全部留在公司。于是一下子,除了俞敏洪以外,所有人心里就不踏实。

当时新东方学校的法人还是俞敏洪,由于政策限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没办法把学校装进去,等于是个空壳。大家觉得俞敏洪把所有权力收回去了,自己分的只是一个空壳,就组成了小股东联盟,和俞敏洪斗争。

但是斗来斗去,每个人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俞敏洪也不知道该给大家什么。

一群人只能又吵得天翻地覆。一会儿徐小平被赶出董事会,一会俞敏洪又被剥夺董事长和总裁的位置,不许参加总裁办公会和校长办公会。

至此,兄弟之间,都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从前的亲密无间,早已烟消云散。虽然他们还会一起喝酒说笑,一起做演讲并在台上互相调侃,显得感情非常好,但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到过去。

哪怕是最善良的人、最伟大的理想、最纯真的友谊,在利益面前,都是如此脆弱,如此丑陋不堪。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悲哀。

05 他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却恨不得从未做过新东方

2004年底,美国老虎基金作为外部投资者,向新东方注资3000万美元,占10%股份。也就是说,新东方估值3亿美元。老虎基金并宣称,如果其他人愿意出售股份,其都愿意以这个价格收购。

此举一下子解决了所有矛盾。因为大家都看到,自己手里拿的股票,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随时都可以变成钱。困扰了新东方数年之久的利益纷争,一举平息。

俞敏洪开始仔细研究上市的有关规则,但越是研究,他却越是不想上市了。因为上市后,他将面临着资本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很多理想主义的做法。此外,作为创始人和董事长,他和新东方是密切绑定的,所有人都可以套现离开,但他却将在很长时间内被锁死,无法退出。

但是,事情走到这一步,早就已经由不得他。不上市,老虎基金不同意,大家也不同意,他将面临众叛亲离的局面。公司内部的矛盾,也将永远无法解决。

哪怕俞敏洪内心再抵制,他也无法抗拒所有人的压力。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忤逆众意的人。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终于登上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第一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公司股票。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一举成为亿万富翁。俞敏洪以16亿元的身价,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当晚的庆祝宴会后,已经成为中国最有钱老师的俞敏洪,一个人悄悄来到哈德逊河边,默然静坐了两个小时。他的心中没有太多喜悦,只有无比的惶惑。

他认为,上市是新东方的里程碑,却是他个人苦难的开始。他想要办的是一家理想主义的教育机构,但从此以后,市场将要求新东方每年20%-30%的增长。他将从此苦苦挣扎于教育理念和增长理念的夹缝之中,不管有多痛苦,都退无可退。

徐小平和王强退出新东方后,成立了真格基金,在投资领域混得风声水起。

三人一起走来,最后只有俞敏洪一个人承担着所有,用俞敏洪的话说,“真正送命的只有我一个人”。

2013年,俞敏洪接受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访谈时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新东方放掉,我恨不得从来没有做过新东方……”

王利芬问:“等于说你奋斗这么多年,其实得到了一个你自己并不想要的结果?”

俞敏洪:“对,就是这样的,百分之一百是这样的。”

俞敏洪的人生故事,似乎在上市的那一刻,就已经到此为止。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能让人记住的事情几乎都发生在2006年以前。近些年来,他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有浑水做空、《中国合伙人》上映、新东方年会神曲事件、“中国女性堕落”言论等寥寥几件,甚至连“新东方在线”登录港交所,都没能引起太多关注。

俞敏洪多次和人说过,最想做的,就是像弘一法师那样遁入空门,但是,他却根本就无法像李叔同那样斩断凡尘。

其实,俞敏洪想要过遵从本心的日子,随时可以,只要他舍得放下。只要他认识到,地球没了俞敏洪,会照样转动;新东方没了俞敏洪,照样能发展得很好。

即使退一步讲,就算他走以后,新东方逐渐没落,但那又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恐怕,俞敏洪很难这样想。他的性格早已注定,他就是要为别人而活,他的生命不能有自己。哪怕他把弘一大师的传记读一百遍,他依然看不破“放下”二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