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体游戏里出现的所有历史人物及背景详解(箭头后面表示对应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体的几个纪元叫什么 关于三体游戏里出现的所有历史人物及背景详解(箭头后面表示对应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

关于三体游戏里出现的所有历史人物及背景详解(箭头后面表示对应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

2024-06-15 0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三体游戏里出现的所有历史人物及背景详解(箭头后面表示对应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

(1)137号文明

伏羲(NPC):①向纣王建议竖起单摆催眠太阳(把恒星神化或拟人化,典型的拜物教)→与神话传说中伏羲创造八卦图关联不大,可能与伏(降伏)羲(太阳)表面字义有关。②结局:喝下调味料跳入大鼎里→商纣王烹煮伯邑考(周文王嫡长子)。

周文王(NPC):①认为太阳是阳,黑夜是阴,世界是在阴阳平衡中运转的,用六十四卦即可精确预测太阳运动规律(将任意事物或现象简单用阴、阳划分,与古代五行学说一样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结局:与伏羲一样被煮→历史上姬昌原是商朝的西伯侯,与纣王是君臣关系,与游戏身份契合。

纣王(游戏策划\开发者):①当三颗飞星出现时——“用文火。”纣王无力地说,然后转向其他人,“该EXIT的就EXIT吧,游戏到这儿已经没什么玩头了。”,表明他早已知道137号文明的结局。②汪淼第三次登录三体游戏进入183号文明时遇到格里高利教皇——“烧死他。”教皇温和地说,他脸上的笑汪淼有些熟悉,那是纣王的笑。\“用文火。”教皇无力地说。(对应137号文明纣王的台词)③汪淼第四次登录三体游戏进入184号文明遇到秦始皇——“走进大殿,三人看到秦嬴政正在殿中踱着步。长衣的后摆和那柄著名的长剑都拖在地上。他转身看着三位学者,汪淼立刻发现,那是纣王和格里高利教皇的眼睛。”(因此游戏里出现的三个统治者是同一个账号,但不排除多人操作的可能)④关于游戏里时代错乱问题:与游戏本身的设定有关,里面的角色寿命设定是无限长的,从角色诞生(比如纣王生于商末,与历史一致)开始一直活到该文明毁灭(137号文明进化到战国层次,因此战国时代仍能看见伏羲、周文王等角色)。⑤结局:该角色伴随137号文明在严寒中毁灭。

(2)141号文明

孔子(140号文明的NPC):认为一切都合乎礼,试图用礼法系统预测太阳的运行(将规范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推广到物理学)→在法家崛起以前,墨家与儒家并列为显学(热门学科),在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的说法,极具代表性,是小说引用他们的主要原因。结局:冻成冰柱。

墨子(ETO成员,第二部的破壁人):①发明铜球模型模拟宇宙的运行规律,铜球内外壳之间通过复杂的机构传动→模型灵感源于东汉张衡发明的漏水转浑天仪;张衡提出完整的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相比起同时代的思想家,墨子的科学思想与主观创造性更突出,其研究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精通机械制造与工程建筑。②认为宇宙是一个悬浮于火海中的大空心球,火海的变化通过影响外层壳收缩或膨胀决定了太阳的大小和光度(注:由于墨子是游戏里面的托,这里有误导汪淼的嫌疑,由此可以将物理水平不高的玩家筛选掉,此时汪淼也没理解飞星其实是远离行星的太阳),铜球本身也可以收缩膨胀→引用了1929年哈勃提出的宇宙膨胀理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另外墨子在外壳内壁安装的光源是从萤火虫中提炼出来的,因而可以发出冷光让记录员可以在球体里面长期工作。以上两点都说明墨子是现代人。③由于141号文明只发展到东汉层次,缺乏万有引力定律和近代唯物主义(赋予物质运动性)支撑的墨子只能通过引入火海(借助外界,与牛顿引入的第一推动力类似)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理论本身未能形成严密封闭的体系。④结局:该角色伴随141号文明在烈焰中毁灭。

(3)183号文明

哥白尼(汪淼本人):①第三次登录汪淼以哥白尼(1473-1543)为ID进入游戏触发中世纪剧情,遇到同时代的达·芬奇(1452-1519)、被烧焦的布鲁诺(1548-1600)、格里高利十三世(1502-1585)、伽利略(1564-1642)以及从古希腊一直活到现在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由此汪淼断定这个游戏是为每个玩家单开一个进程,副本是软件根据他的ID而选定的(与纣王③说法一致,由于玩家众多,一个人精力有限,教皇\策划的号很可能多人操作)②在183号文明中向教皇成功揭示了三体运动规律,由此三体游戏进入第二级——1、飞星的产生:太阳超出一定的距离时,从大气层里观察,大阳的气态外层突然变得透明不可见,只能看到它的发光内核。这时,太阳在我们的视野中就突然缩到内核大小(意在表明光学作用迷惑了先前的研究者)。2、当行星围绕着其中的一颗太阳做稳定运行时,就是恒纪元(对应先前周文王提及的两颗飞星现象);当另外一颗或两颗太阳运行到一定距离内,其引力会将行星从它围绕的太阳边夺走,使其在三颗太阳的引力范围内游移不定时,就是乱纪元→三体问题的原型是距离太阳系较近的三合星半人马座α(中国古代称为南门二),由两颗黄矮星(半人马座αA和半人马座αB)和一颗远离的红矮星组成。比邻星在非常遥远的距离与A和B互绕着,仍然受到A和B的引力约束。太阳系外行星比邻星b位于南门二系统的宜居带内(距离比邻星只有700万公里),在三体问题中扮演着地球的角色。③结局:跨越五个时代,最后一次登录目睹了三体舰队的远征开始;汪淼收到ETO的邀约参加聚会。

达·芬奇(NPC):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当其他人兴高采烈想烧死哥白尼时,达·芬奇对一切无动于衷,只是“坐在桌边思考着,不时用笔在桌面上计算着什么。”→原因:①与拥有神父身份的哥白尼和布鲁诺、虔诚信奉天主教的伽利略、在中世纪被视为绝对权威的亚里士多德不同,达·芬奇(1452-1519)是文艺复兴运动(主张冲破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解放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曾抨击天主教掌权者为"一个贩卖欺骗与谎言者",主张用科学方法观测世界规律。②历史上的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他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以上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③结局:该角色伴随183号文明在“三日凌空”中毁灭(下同)。

→补充资料:①地心说: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大约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认为万物源于水的古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公元前408-公元前355,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是柏拉图的学生)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完善,又让托勒密(约90-168)进一步发展。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一千多年后,“神学之王”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与德国主教大阿尔伯图斯(约1200-1280)将亚里士多德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结合成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并被教会官方认可,成为钦定学说。阿奎那在吸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时,也接受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在他看来,人是上帝根据自己形象创造的,而且月星辰又是上帝为了人而创造的,因此,人居住的地方理应在宇宙的中心。由于托马斯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思想推论出万物创造者的上帝的存在),地心说逐渐成为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义。②日心说:起源同样是古希腊时代。受到前辈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前544-前483年)关于火是世界本原思想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杰出代表菲洛劳斯(约公元前480年-?)认为火是最高贵的元素,由此提出宇宙的中心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约公元前310年--约公元前230年)是人类史上有记载的首位提倡日心说的天文学者,他的观点并未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并被掩盖在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才华光芒之下。同样是一千多年以后,1543年,哥白尼的巨著《天体运行论》(也译作《天球运行论》)正式出版(早在1514年已写成,因哥白尼害怕引起各方面的攻击,临近逝世才决定发表)。但在当时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人看不懂,而许多天文工作者只把这本书当作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方法。《天体运行论》在出版后70年间,曾经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没有挑战圣经,也没有违背基督教教义。它只是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当时最权威的科学——地心说。相反,作为神父的哥白尼热心侍奉教会,他在《天体运行论》的导言里是这样写的:"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因为人类果真见到天主管理下的宇宙所有的庄严秩序时,必然会感到一种动力促使人趋向于规范的生活,去实行各种道德,可以从万物中看出来造物主确实是真美善之源。")后来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说,危及了教会的统治,罗马教廷才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直到1835年才彻底解禁。③因为历史局限性,哥白尼的日心说存在两个重大的错误:一是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它连银河系的中心都不是。在他去世后,1609年,伽利略才发明了第一部实用的双镜望远镜(在观察太阳时伽利略没有加特殊遮光玻璃,结果伤了眼睛,老年几乎失明。)。到20世纪,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1885-1972)根据望远镜观测数据推出太阳系不在银河系中心,而是处于银河系边缘,银河系的中心在人马座方向。另外根深蒂固的天体和谐论(由公元前6世纪末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认为天体的运行秩序也是一种和谐,各个星球保持着和谐的距离,沿着各自的轨道,以严格固定的速度运行。天体运动是圆周的和均匀的。)让哥白尼认为行星围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此错误后来被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纠正,而开普勒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天空立法者”。④需要注意的是,地心说并非《圣经》的启示,它仅代表中世纪部分天主教义。与伽利略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同样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但因生活于马丁.路德领导的基督新教势力范围内,天主教鞭长莫及,开普勒并未受到教会的迫害,因此从本质上说,日心说对地心说的胜利代表正确的科学观对中世纪天主教义中错误部分的胜利,而不是科学对信仰的胜利。

布鲁诺(NPC):在中世纪副本里被判处火刑→①与哥白尼(1473-1543)同时代的布鲁诺(1548-1600)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哥白尼主义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亦有说法认为他对哥白尼的支持是为了利用他的日心说论证自己的泛神论哲学;教会对他的谴责不是针对他的天文学思想而是他实践巫术并否定基督的神性。客观来说,天主教廷因为学理不合而杀死布鲁诺,是一种霸道的思想专制;而把此事当作坚持科学真理的唯物主义进步学者对唯心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则是长期以来的思维固化。)②布鲁诺的思想进步性不可否认,他甚至跨过哥白尼主义,在著作中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大的,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中心,也不存在界限。而地球只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太阳也只是宇宙中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与现代天文学观点一致)。

格里高利教皇(游戏策划\开发者):台词很少(主要是让汪淼面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质问),除了自我介绍和提出判处汪淼火刑,中间还有一句话——“你是不是也带了份万年历?”①为什么教皇要讥讽汪淼→在137号文明周文王曾自信的对纣王说能用六十四卦为其献上一部精确的万年历,这里用“也”暗示自己在前面扮演过纣王。有趣的是,在1582年,格里高利(又译作额我略)十三世颁布格里高利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简称格里历或公历),取代公元前45年1月1日由罗马共和国凯撒大帝颁布执行的儒略历(主要内容:1、将1582年的10月5日-14日这十天删去;2、从1582年起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为平年,纠正了儒略历每400年要多出3.12日这个误差),格里历每隔三千多年才出现一天的误差,可以说教皇本身也制定了一部万年历。②为什么教皇一言不合就给人判火刑→中世纪的教皇权力几乎不受约束。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发布了《教皇敕令》(二十七条),具体地阐述了教皇的地位及其权力,包括"唯有教皇一人有权制订新法律(拥有立法权)"、"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教权高于王权)"等。次年二月,罗马公教在会议上宣布革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教籍,废黜其帝位,迫使亨利四世于1077年冬季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教皇声威大震(史称卡诺莎之辱)。号称"万皇之皇"的英诺森三世(1161-1216)组织十字军镇压阿尔比派,开教廷用武力镇压异端之先例(拥有军事权)。公元1231年,经天主教会教宗格里高利九世(约1145-1241)决意,由道明会设立宗教裁判所(拥有司法权)。更要命的是教皇任职是终身制的(除非自己辞职不做)。面对这样至高无上的权威,伽利略、布鲁诺等只能任人鱼肉。游戏里教皇执意给汪淼判刑,一是考验对方是否坚持真理(如果汪淼改口,游戏将无法进入第二级),二是借此映射叶文洁父亲与妹妹在文革时被红卫兵践踏尊严和生命权的遭遇。

伽利略(NPC):与亚里士多德一起在游戏里处处针对汪淼(第三次登录的剧情绝对是ETO对玩家的压力测试,一直保持中立的达·芬奇最后对汪淼说“系统已通过V装具记下了你的视网膜特征”也有幸灾乐祸的味道)→与游戏里的反派设定恰好相反,历史上的伽利略(1564-1642)坚定支持哥白尼主义,直到教皇保罗五世在1616年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原因是1615年某个教士集团和教会中许多与伽利略敌对的人联合攻击伽利略为哥白尼学说辩护的论点,控告他违反基督教义。),禁止伽利略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保持、传授或捍卫日心说。十多年后(1632),伽利略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此书在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却为哥白尼体系辩护,并多处对教皇和主教隐含嘲讽。次年,主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后改为在家软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判决书通报了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亚里士多德(ETO成员,第二部的破壁人):该成员对游戏设定十分熟悉——刚看见汪淼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改了ID,可我们都认识你,在以前的两次文明中,你好像到东方游历过。”给汪淼点火前的台词则是“如果你说的是真理,就不会被烧死了,游戏对走对路的人是一路放行的(事实证明汪淼说的完全正确,给他判处火刑会触发文明的毁灭)。”

(4)184号文明

莱布尼茨(NPC):为争夺微积分的发明权与牛顿决斗,落荒而逃→①莱布尼茨(1646-1716)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除了发明微积分(依据莱布尼茨的笔记本,1675年11月11日他便已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学。1684年莱布尼茨发表了第一篇微分论文,采用了微分符号dx、dy;两年后他又发表了积分论文,采用了积分符号∫)、二进制(1679),他还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之一(与笛卡尔、斯宾诺莎齐名,哲学思想详见补充资料)。②牛顿(1643-1727)研究微积分比莱布尼茨早一些(1665年牛顿提出流数法),可能觉得自己目前的体系还不完善,牛顿一直对自己的成果秘而不宣,直到1687年才出版了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并在该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莱布尼茨的通信中(可见当时牛顿对莱布尼茨的评价很高),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然而到了1695年,英国学者宣称:微积分的发明权属于艾萨克·牛顿;1699年又说:牛顿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人"。1703年,牛顿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11-1712年,莱布尼茨连续两次向学会秘书长递交言辞激烈的抗议,表达对牛顿的不满。皇家学院之外,莱布尼茨更是和数学家约翰·伯努利(1667-1748)联手写下匿名传单,寄送给全欧洲各大学术机构,表达自己发明了微积分。171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此案,1713年初发布公告:"确认艾萨克·牛顿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人(但后来人们发现公告的评论结语是由牛顿本人书写,因此该调查结果遭到质疑)。"牛顿的打压最后影响到了莱布尼茨自己的阵地:先是约翰·伯努利被打脸之后,不再敢于同牛顿正面冲突;自己协助登上国王宝座的乔治一世刚刚上任便抛弃了功臣,为了防止莱布尼茨和牛顿的争端影响自己在英国的统治,乔治一世甚至拒绝莱布尼茨随同自己前往英伦就职。莱布尼茨只能在废弃的汉诺威宫廷里度过余生(对应游戏里莱布尼茨的落荒而逃)。这场争论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数学家间划出了一道鸿沟,并可能阻碍了英国数学至少一个世纪的发展(由于对牛顿的盲目崇拜,英国学者长期固守于牛顿的流数术,只用牛顿的流数符号,不屑采用莱布尼茨更优越的符号,以致英国的数学脱离了数学发展的时代潮流)。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茨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不存在互相借鉴的情况。/不过莱布尼茨对牛顿的评价也很高,在1701年柏林宫廷的一次宴会上,普鲁士国王腓特烈询问莱布尼茨对牛顿的看法,莱布尼茨说道:"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了一半。"(引用百科词条上的一句话——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几何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

补充资料:①关于决斗:三体游戏用两人击剑决斗来展示历史上莱布尼茨与牛顿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本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为生动→决斗是欧洲旧时的一种习俗,当两人争执各不退让时,约定时间、地点,请证人到场,然后用武器决最后胜负。关于历史名人的决斗很多(如天文学家开普勒的老师第谷在决斗中被削去了鼻子、“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与人决斗后腹部受重伤而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数学家伽罗华(1811-1832)为了一个舞女发起的所谓“爱情与荣誉”的决斗(也有说法是政治动机造成的)。伽罗瓦短短21岁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中学时期,伽罗华已创立了能彻底解决了根式求解代数方程问题的群论。遗憾的是,当他在世时,他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未被世人所认知。他曾向法兰西科学院呈送过3篇学术论文,均被退回或遗失:第一篇由于鉴定人柯西的因病缺席而被“遗忘”,第二篇因鉴定人傅立叶的不幸病逝而再次遗失,他第三次送交科学院的论文却又得到了泊松的评价——“完全不能理解”。18岁那年伽罗华中学毕业,报考巴黎综合技术学校时把黑板擦布扔到嘲笑自己的主考人头上而落选;其后父亲由于受不了天主教牧师的攻击、诽谤而自杀,这给了伽罗华很大的触动,他的思想开始倾向于共和主义;大学期间因揭发了校长吉尼奥对法国七月革命政变的两面派行为而被开除;1831年又因“企图暗杀国王”的罪名被捕——这一切的经历似乎注定了伽罗华性格的偏执和命运的悲剧,他在决斗中被子弹打穿了肠子引发腹膜炎而死。②关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布尼茨早期倾向于原子理论,但他不接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的原子理论(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与现代物理思想比较接近)。而在莱布尼茨看来,作为物质实体的原子无论多小,都是空间的一部分(跟庄子提出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同理,有限的物体,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占有空间一部分的东西是可分的,而可分的东西必定由某些部分组成,所以不可能是终极的实在(可以理解为莱布尼茨在这里要找一个不可再分的源头)。因此莱布尼茨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但不是德谟克利特的物质的原子,而是精神原子,莱布尼茨称之为“单子”。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没有部分,所以是不可分的(介乎“在物质世界里”和“不在物质世界里”,这样的定义同时也让单子变得不可证伪——看不见摸不着,但不能说它们不存在)2、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3、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4、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5、单子与单子之间有质的区别。莱布尼茨认为,只承认惟一无限的实体(上帝),是无法解释其与杂多的样式之间的联系,因此,必须承认实体的杂多性。6、单子具有知觉(或表象)和欲望。单子的变化,就是在欲望的推动下,从一种知觉向另一种知觉的变化。(过去的形而上学一般认为实体是静止的,莱布尼茨则承认实体具有运动性)7、单子分为四个等级:最低一级的单子只有微知觉,这类单子根本没有清楚明晰的表象,无生命的东西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较高级的单子具有较清晰的知觉和记忆,有感性灵魂,一般的动物就是由这些单子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单子,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觉和记忆,而且有理性灵魂,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人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具有最完满的智慧。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据其单子的高低之分,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系列,宇宙中没有也不可能有飞跃。8、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也就是说,单子与现实的世界没有实际的联系,同样,单子之间也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莱布尼茨在指出单子没有“窗户”时,却承认了一个例外,即上帝,一切的单子共同起源于最高的单子——上帝。上帝在创造单子的时候,也规定了它们存在于一定的秩序之中,这个一定的秩序就在于使一切单子身上具有关于同一个宇宙的知觉。单子之间的理念上的联系是这样规定的:上帝在规定某一单子后来发展的内容和历程时,还同时考虑到了周围其他单子的发展的内容和历程,使其发展变化相互和谐一致地进行。上帝在创世之初,就规定了各单子之间这种理念上的联系,莱布尼茨把这种理念上的联系称为“前定和谐”(借助“前定和谐”,莱布尼茨推出了他最著名的乐观主义神正论:既然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的宇宙,而只能有一个宇宙存在,这就必定有一个上帝进行选择的充足理由,使上帝选择这一个而不选择另一个;既然上帝在无数可能的宇宙中选择这个世界而不选择别的,这个世界也就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

牛顿(NPC):三体游戏里的牛顿反派气息浓厚——对秦始皇阿谀奉承、人列计算机出错时“一脸阴毒”要求处置出错的士兵、当知道计算结果有误马上溜走→①牛顿与胡克的恩怨:胡克(1635-1703)是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因多才多艺被称为“伦敦的莱奥纳多(达.芬奇)”。1655年,年仅20岁的胡克成为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1627-1691,1661年一般被公认为近代化学元年,因为其所著的《怀疑派化学家》在此年出版)的助手,并在不久之后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声誉。1660年他在实验中发现螺旋弹簧伸长量和所受拉伸力成正比(即物理课本提及的胡克定律)。1665年,胡克根据英国皇家学会一院士的资料设计了一台复杂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了已死亡的植物细胞,他使用单人房间的cell一词命名植物细胞为cellua(是历史上看到并命名细胞的第一人),并于同年出版了《显微图谱》(又译作《显微术》或《显微制图》)。牛顿是胡克的晚辈,早在1662年,胡克已成为英国新成立不久的王家学会的实验主管,负责演示王家学会的实验,并在次年成为学会会员。而此时牛顿还是剑桥的本科生。1669年,牛顿当上剑桥的教授,开始讲授他的光学研究。1672年年初,牛顿被选为王家学会会员,做为见面礼,他给学会寄去一篇证明白光是不同颜色光的混合的论文,提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遭到了认为光是一种波的胡克的猛烈抨击。胡克的评论让牛顿非常生气——据说他是“因为被人捉到毛病而生气”。牛顿是个内向的人,刚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作为新人来科学界初试啼声,就遭到胡克泼来兜头冷水,确实大受打击。在1672年12月5日给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登伯格的信中,牛顿幽怨地说:“我已经受够了,因此决定今后只关心我自己,不再关心促进哲学计划的实现。”(有些研究者相信,牛顿当时不愿发表他在微积分方面的发明,也与此有关)而次年当他得知起先赞成他光学理论的大权威惠更斯(1629-1695)也站到胡克阵线否定自己时,更是心灰意冷,竟致信奥登伯格,表示打算退出皇家学会(后来奥登伯格向牛顿并提出免去其缴纳会费的条件把他留下来了)。1675年,牛顿发表的另一篇光学论文招来了胡克更猛烈的抨击。胡克认为牛顿论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从他在1665年发表的《显微图谱》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中搬来的,只是做了某些发挥。两人进行了一番貌似彬彬有礼其实暗藏讥讽的通信。牛顿在给胡克的回信里写下了那句名言“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ulders of Giants”(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后来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但如果我们知道牛顿着重实验和数学计算而蔑视胡克的哲学思考,加上此前被后者各种打击,也就不难理解他其实在暗讽胡克的矮小、驼背而并非表达谦虚。1679年,胡克写信给牛顿,信中认为天体的运动是由于有中心引力拉住的结果,而且认为引力与距离平方应成反比(胡克只是提出了这么一个猜想,却无法证明它的正确性,因为需要借助当时还不存在的数学工具微积分)。牛顿对此没有回信,但接受了胡克的观点,以后在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基础上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1686年,牛顿将载有万有引力定律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卷一的稿件送给英国皇家学会时,胡克希望牛顿在序言中能对他的劳动成果"提一下",但遭到牛顿的断然拒绝。他给胡克回信,说这个定律根本不是胡克提出的,而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早在1645年,法国天文学家布利奥就已经提出了此定律。所以作为对胡克要求的回应,牛顿直接删光了《原理》中所有涉及到胡克的文字。《数学原理》的出版给牛顿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越发让胡克觉得自己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他在1689年2月15日的日记评论此事时,抱怨“利益没有良心”。1690年2月在王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他讽刺的说道:“牛顿帮了我大忙,我本人多年前首先发现并向学会展示的引力性质被他当成自己的发明印刷出版。”他后来又写下一篇未出版的备忘录叙述他与牛顿的争执“真相”。但胡克的抱怨无人理睬。1703年,胡克在备受疾病折磨后逝世。同年牛顿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为报复胡克,他直接动用自己的会长权力把胡克在皇家学会里的实验室、图书馆通通拆除,同时又把学会中唯一一张有关胡克的肖像画给毁掉,以至于在胡克死后人们再难知道他的真实面貌。在胡克逝世的第二年(1704),牛顿重启光学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于当年出版巨著《光学》,紧接着他将波动说无法解释的问题一一提出,并对惠更斯当年的《光论》加以驳斥。当时惠更斯已在九年前病逝于荷兰海牙。波动说连失胡克与惠更斯两大支柱,牛顿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光学两大理论交锋局势,此后的一个世纪,微粒说一直牢牢占据着光学研究的主流。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子的概念来解释光电效应,物理学者才开始意识到光波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②牛顿与弗兰斯蒂德的恩怨:约翰·弗兰斯蒂德(1646-1719)是英国天文学家。1675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成立格林尼治天文台,并任命弗兰斯蒂德为首位皇家天文学家(同时担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虽然成为台长,国王却没有给他充足的经费,还经常拖欠薪水。无奈之下,弗兰斯蒂德在观测之余,不得不去3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兼任教师,以教书的收入,购置设备并支付其中一位助手的薪水。可以说,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绝大部分仪器设备都是弗兰斯蒂德自己出资购买的。尽管如此,弗兰斯蒂德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观测天文是其一生的爱好与追求。他为了这个爱好甚至拒绝了富商父亲给他安排的人生,他父亲留给他的钱也被他用来购买了仪器。在天文台工作期间(1676-1689)他共作大约2万次观测,其中对3000颗星的测量结果被收入了著名的“不列颠星表”,弗兰斯蒂德可谓现代精密天文观测的开拓者。同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弗兰斯蒂德和牛顿得以相识,在1681年频繁来往的书信里,两人不吝赞扬之辞。牛顿从弗拉姆斯蒂德这里,获得了最新的观测资料,为自己书中的理论提供了足够的观测数据支持。然而6年后(168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的出版令弗兰斯蒂德颇为不快——因为他慷慨提供观测资料,协助牛顿发现新理论,可对方在书里并没提及他的名字。此后牛顿为了验证万有引力理论,还多次写信给弗兰斯蒂德索取资料,他都满足了牛顿。然而当时牛顿已是皇家学会主席,在索取资料时经常对弗兰斯蒂德的工作指指点点,有时还利用自己的高位来羞辱他。这大大激怒了这位天文学家。另外,牛顿还想要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仪器,这些仪器都是弗兰斯蒂德自己出资买的,肯定不可能给牛顿,所以他写信给朋友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和主席(牛顿)的另一个争执是,他形成了一个阴谋,想攫取我的仪器......我预先告诉他,别动我的东西,并说明在观象台的所有的仪器都是我自己的。”1709年,当弗兰斯蒂德逾期未缴纳会费时,牛顿立即将他从会员名册中删去。1712年,牛顿和哈雷未经弗兰斯蒂德的同意私自出版了他以毕生精力得到的观测星图,共印刷了400册。弗兰斯蒂德看着这些未经认真校核、充满错误、并且根据牛顿和哈雷理论的需要删改过的印刷品十分生气,一边宣称被盗版的书“走样且被糟蹋了”,一边买回市场上全部大约300本书,在天文台付之一炬。除此以外,牛顿在皇家学会担任主席时还打击了弗兰斯蒂德的好朋友斯蒂芬·格雷(1666-1736,因发现了电的传导现象和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而被称为电之父),让格雷在20多年间仅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学报,同时他还禁止学会向格雷提供学报。格雷的科研天赋非常高,如果不是被排挤,他对电的应用应该可以推前很多。③牛顿为什么痴迷于炼金术→我们要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17世纪,炼金术和化学掺杂在一起,因为这时的化学还没有从炼金术中脱离出来,一个人要想研究化学而不接触炼金术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可以找出一本17世纪的没有炼金术内容的化学著作。而牛顿对于化学充满了求知欲,他像研究数学、物理、天文学那样去研究化学,而可以供他参考自学的书只有炼金术著作,所以他不得不选择炼金术。由于当时科学界流行错误的燃素学说,加上电力没被人类广泛应用,牛顿在化学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成就。④牛顿为什么是神学家→很多人误认为牛顿晚年开始研究神学,其实牛顿的一生都在研究神学。经文分析批判等神学研究才是牛顿的主要事务,他只是“偶尔”被自然哲学(当时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现代科学还被笼统的称为自然哲学,17世纪是宗教气息浓厚的时代,远高于自然哲学的地位。直到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现代科学最终确立了它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宗教学和神学研究成了边缘)和炼金术打断。牛顿为后人总共留下50多万英文单词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单词的神学手稿,他对神秘学有着更深的追求,他有一句被世人选择性遗忘的名言:“我的一生,就是在为证明上帝的存在而工作。”牛顿的哲学观始终与上帝挂钩——他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对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但是牛顿不相信三位一体论和救恩,而且讽刺的是,他是神圣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士。著名科学哲学家李察·威斯科称牛顿为“原型自然神论者”,所谓“自然神论”,是相信神创造世界之后,就让自然规律去统治这个世界,自己再不插手,世界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运转。牛顿正是抱着这种宇宙观,所以牛顿对事情的解释是自然规律加概率,当然没祷告什么事。所以牛顿在物理学和数学等自然哲学上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导致他对自己的宗教信仰产生任何质疑。⑤结局:该角色伴随第184号文明在“三日连珠”的引力叠加中毁灭(下同)。

冯·诺伊曼(ETO成员,第二部的破壁人):①从他自我介绍时鞠躬“姿势更现代些”、向汪淼讲川军笑话解释人体门部件原理可以得知其身份是现代中国人→川军是民国时期地方军阀部队。光绪二十八年(1902),岑春煊署四川总督,从山西赴四川上任,并在成都开办四川武备学堂,这是四川编练新军之始;解放战争(1946年6月26日,此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1950年5月1日,海南岛战役胜利,这是国共内战期间最后一场主要战役,一般被认为是解放战争的结束标志)时期,1949年12月9日,西康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1895-1976)和西南行政副长官邓锡侯(1889-1964)、潘文华(1886-1950)联名从彭县向毛泽东、朱德发出起义通电,郑重声明:刘、邓、潘三部从即日起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竭诚服从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领导,川军的历史宣告结束。②利用秦始皇的三千万军队组成人列计算机,借助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和微积分试图解出预测太阳运行的方程,但仍以失败告终。在引力叠加被吸向太阳时才想到用电元件做成门电路→大多数历史资料认为秦朝大一统时期总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之间,常备军的数量不超过100万,如果是这样秦始皇可谓举全国之力进行不眠不休的运算了。但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游戏里秦始皇可以一直活到该文明毁灭(详见纣王④),按照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以后的生活年代计算,此时已是清朝康熙(1661—1722)时代(按理说冯·诺伊曼(1903-1957)并没出生,但由于他和汪淼一样是真人,不受历史年代限制),中国人口远超一亿。③关于牛顿台词里提及的维纳→1946年2月14日,美国工程师莫奇利(1907-1980)、埃克特(1919-1995)等人继承了ABC计算机的设计者约翰·阿塔纳索夫(1903-1995)的主要构想发明了重达30吨的ENIAC(埃尼阿克)。同年6月,在帮助ENIAC改进的过程中,冯·诺伊曼提出了用二进制存储程序的新思想,并发表了名为《关于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的初步探讨》的报告,明确规定了电子计算机必须由运算器、控制器、存贮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构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此他被誉“现代计算机之父”。1948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1894-1964)以“控制论”为主题,“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信的科学”为副题写了一本书,从而揭开了控制论发展的序幕。电子计算机和控制论结伴而生、携手发展,计算机是控制系统强有力的运算工具和组成部分;控制论是计算机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行的重要方法论。三体游戏里维纳遭遇海盗而牺牲为下文冯·诺伊曼的人列计算机设计埋下伏笔(因为没有人提供更好的主意),以至于三日凌空灾难发生后才想到用电元件做成门电路。

秦始皇(游戏策划\开发者):①关于秦始皇的疑问——“你们是西洋人,干吗不去找凯撒?”→凯撒(公元前100-公元前44,因宣布终身执政遭到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是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7)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有历史学家甚至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公元前44年)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历史书上一般把凯撒的养子盖维斯·屋大维视为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古罗马文明如同中国的秦汉两朝,为欧洲奠定了基本政治制度和历史走向,甚至很多欧洲国家一度把“重建罗马帝国的荣光”当作民族奋斗的终极目标。因此这里可以理解为凯撒代表罗马,罗马代表西方(同理秦始皇代表东方)。值得注意的是,凯撒与秦始皇并非同一时代——秦朝大一统期间,正对外扩张的罗马共和国经历着长达十余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公元前202);公元前60年,凯撒与克拉苏(约公元前115年-前53年,在对安息帝国发动的卡莱战役中全军覆没,本人也死于征战中)、庞培(前106年-前48年,在罗马内战中被凯撒打败之后逃到埃及,被托勒密十三世的宠臣伯狄诺斯刺死)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目的是使“这个国家的任何一项措施都不得违反他们三人之一的意愿”,此时中国正处于西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的统治下。②认为人列计算机的训练整体复杂,但每个士兵要做的很简单,“比起以前为粉碎马其顿方阵进行的训练来,这算不了什么。”→马其顿方阵是古马其顿(公元前808年-前168年,后被罗马共和国吞并)国王腓力二世(前382-前336,在位时基本完成希腊本土的统一,前337年成立科林斯同盟,旨在联合整个希腊世界的军事力量与波斯较量,在准备进军波斯前夕死于刺杀)在希腊重步兵方阵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其子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仅20岁就继位了。他镇压了希腊人反马其顿运动,并于公元前335年组建起一支由三万步兵、五千骑兵构成的军队,在第二年初春渡过赫沦斯滂海峡开始长达十年的东征(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战和公元前331年的高加米拉会战(两次都是与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交战,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约前380-前330)在高加米拉会战后被杀,波斯第一帝国(前550—前330)灭亡)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离开中亚,经过开伯尔山口,南下侵入印度,企图打到"大地终端"。他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他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向恒河流域进发。但此时亚历山大的士兵已厌倦了长期的紧张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将大部队撤出印度。前324年春,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东征结束。在巴比伦,亚历山大还打算整编一只庞大的军队,将3万波斯青年编入马其顿部队并准备继续进行远征。他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和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从发病到生命结束仅10天时间,他匆匆离开了世界。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0–前197)中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随着投射武器的发展,马其顿方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条件允许不撤军,亚历山大东征有可能打到当时尚未实现大一统的秦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抛开游牧民族不谈,秦国将是亚历山大东征中国的第一个对手),而此时秦国正处于秦孝公之子、秦始皇高祖父(爷爷的爷爷)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其中公元前337—前311在位)的统治之下。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后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此时商鞅变法已取得明显效果,威望极大的商鞅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惠文王借此机会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公元前330年-公元前328年,嬴驷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魏国在秦军数次强大攻势之下,被迫割让上郡15县(今陕西东北部地区)给秦。随后,嬴驷任命魏国人张仪(?-公元前309,连横派)为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张仪奉命出使游说六国入秦,以“连横”破“合纵”。公元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更为秦惠文王元年。为对付秦的连横策略,出任魏将的公孙衍(与苏秦同为合纵派)于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朝权威的彻底消失),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军于修鱼,斩首八万,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然后又设计激怒楚怀王(指熊槐(约前355年―前296年),以区别于秦末项梁等拥立的后楚怀王熊心),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使秦军在丹阳(指今陕西、河南二省间丹江以北地区)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315年,秦伐取义渠(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在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二十五城。从以上史料可见该时期秦国周边的威胁不少,倘若此时亚历山大来搅局,最后很可能会出现双输的局面——亚历山大帝国虽然大,但是后勤补给跟不上,同时由于西域沙漠的阻隔,这将是一场双方都没有准备的战争。秦国虽是本土作战,但统帅能力(当时还没有白起和王翦)和打法(对阵冲锋的方式,面对马其顿方阵会损失惨重)都比亚历山大的军队弱。秦军在最开始的战斗中会吃亏,但过后如果坚守城池,马其顿方阵的灵活性不足就会暴露无遗。马其顿方阵只要保持阵型,秦军也无法用野战击败他们。双方相持不下,亚历山大最终也会因为军队内部出现厌战情绪或瘟疫流行而主动退军;秦国因为国力消耗加上东方六国合纵攻秦而变成弱国,最终能否实现大一统还是未知之数。③冯·诺伊曼认为秦始皇拥有一支三干多万人的大军,准备去征服欧洲,“整个世界都要由他统治了”。但秦始皇认为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远征西洋,“我的船不行,从陆上走,漫长的供应线无法维持”。→早在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为争霸北方联合几个小国由海路北上攻齐(吴军战败),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纪录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秦、汉时期的水军被称为楼船士(“楼船”系战国末期出现的一种具有三层楼的大型战船,船上士兵称楼船士)。秦朝虽有海上军事力量(主要是吞并了靠海的齐、越两国,收编了他们的造船),但因为其军队长期在内陆作战,本就落后的航海技术发展十分缓慢,再加上后勤补给问题,大大制约了秦朝的对外扩张。秦始皇与亚历山大、成吉思汗都有对外扩张的野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就着手制定北讨匈奴、南平百越的战略),但最终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文化意识的冲突。换句话说,即使条件允许,秦始皇光靠武力去征服欧洲文明是不可能的,除了对被征服地区源源不断投入军队,还需要为此制定法律、推行思想教育、保持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民生稳定、建立相对完整且统一的文化基础......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的迅速土崩瓦解便是“得天下易,守天下难”的佐证。相反,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难以相比。④秦始皇对人列计算机发出号令时需要卫士拔出“本人无法抽出的长剑”、冯·诺伊曼和牛顿搬来纸卷在秦始皇面前展开到尽头时,汪淼感到头皮发紧,“但他想象中的匕首并没有出现”→荆轲刺秦,发生于秦灭燕之战(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年-前222年))前夕。当时秦已灭韩赵(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并兵临易水,威胁燕国。末任国君燕王喜之子燕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经过田光的引见,太子丹结识了著名的侠士荆轲。荆轲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但太子丹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致使荆轲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了让荆轲接近秦王,樊於期拔剑自刭,头颅被盛入盒中;太子丹得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用毒药煮炼,交给荆轲。又派了一个勇士秦武阳,做为荆轲的副手。公元前227年,荆轲作为使者携带夹有匕首的燕国地图朝见秦王嬴政。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给秦始皇看,直到图穷匕现。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用刀剑等刺)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挣断袖子)。拔剑,剑长,操其室(握住剑鞘)。时恐急,剑坚(指剑在剑鞘插得太紧),故不可立拔。荆轲逐(追赶)秦王,秦王还(绕着)柱而走。秦王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官员中有个叫夏无且的侍医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箱对准荆轲扔了过去。此时其他官员急忙提醒秦王:"王负剑!王负剑!"( 关于“王负剑”的解释古今学者说法不一——观点一:大多数翻译认为负剑是把剑放在背上,拉出来比较方便。观点二:认为秦王跑的时候剑都给跑颠倒了,剑柄朝下了,因此官员提醒他“覆剑(把剑倒过来,负通覆)”。观点三:负有抱的意思,把剑贴在胸前,一手向上拔剑,一手把剑鞘往下拉,这样就可以完成拔剑的动作。)秦王成功把剑拔出,断荆轲左股。荆轲还想拿匕首扔秦王,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受了八处伤)。左右既前,斩荆轲,刺秦失败。秦王政对燕国派人行刺非常恼怒,便派将领王翦率军攻打燕国,并于公元前226年占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喜听信代王嘉的话,派人到太子丹藏身之所,斩杀太子丹,将其首级献给秦国,以此躲避战祸。秦国虽然得到太子丹的首级,但照样攻打燕国。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3年),秦军俘虏燕王喜,灭亡燕国。⑤人列计算机的硬盘由三百万名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构成,冯·诺伊曼说“您上次坑儒时把他们留下是对了,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记录本和笔,负责记录运算结果”→焚书和坑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历史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齐国博士(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1)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即烧六国史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诗指《诗经》,因为诗经中多赞颂各国历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书指《尚书》,因为《尚书》记载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医学、药学、农学、占卜之类的书籍不用烧毁)。(2)有敢偶语(私底下说)诗书者弃市(在人众集聚的闹市执行死刑)。以古非今者族(灭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为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指筑城四年的劳役)。(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拜官吏为老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全国各地就点燃了焚书之火。结果:秦国之外的六国史书烧得最彻底,而《诗》、《书》尚有余烬。至于百家语(即诸子百家之书),由于卷帙不重,容易藏在山岩屋壁,所以未遭秦火。从道、法、名、墨、阴阳诸家之书的流传情形看,百家语确实未被焚毁。在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事件的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古代研究天文星相、长生仙术的职业群体)、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方士侯生、卢生等人答应帮助秦始皇寻求长生不死药。按照秦律,若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专任狱吏、贪于权势等等。结果:秦始皇听到这些话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现代观点认为里面也有儒生)。总结:焚书坑儒实质是统一思想的运动。秦朝初年,战国时代刚结束,百家仍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都在施行"阳儒阴法"或是"实法名儒"——表面上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法、术、势,古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帝王术,作为驾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主要强调仁和礼,仁和礼最大的益处就是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用采取暴力措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汉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从这一角度看,他们与秦始皇的手段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更为隐蔽了。⑥三体游戏里的人列计算机由人体担任元件,需要三千万人几乎在不眠不休的情况下进行一年多的运算,“即使是乱纪元,朕的军队也照样训练,以后,他们也会在乱纪元完成你们的计算。”→映射秦朝建立后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工程:(1)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需要注意的是,此举并非秦始皇首创,因为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竣工,历时39年。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末年著名将领)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挖掘秦始皇陵,使地面建筑毁于一旦。此后二千多年,秦始皇陵被多次盗掘。1978年,法国前总统、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来到古都西安参观了位于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陪葬坑后将其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在雕塑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2)秦驰道: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著名的驰道有九条,其中最为后世熟知的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30万工人修建的秦直道。秦直道全长700多公里,起点咸阳,终点九原郡(现包头附近)。两年多以后(公元前210年)秦直道基本建成。同年,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拥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逼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尽,随后扶苏自刎于秦直道。秦朝灭亡以后,直道仍然发挥着抗击匈奴的作用。(3)灵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率兵50万分五军南征百粤,却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监御史:官职名,有兴修水利的权力。禄:人名,姓氏已不可考,秦代水利专家)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4)秦长城:公元前215年,为抵御匈奴进攻,秦始皇下诏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郡(今吉林省中南部)的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工程十分艰难,就像三体游戏里说的那样,“为此饿死累死和冻死热死的人不计其数”。(注: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秦昭襄王攻灭义渠后筑长城以拒胡)、赵长城(分为南北二段,北段由赵肃侯下令修建,南段由其子赵武灵王下令修建)、燕长城(燕昭王时期大将秦开却胡攻取辽东,效赵之所为,动员军民大修障塞,是为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5)阿房宫:被称为“天下第一宫”,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此时阿房宫尚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秦二世胡亥将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陵填土。公元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时的阿房宫工程已停工了7个月。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同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帝国危在旦夕,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赵高诬为谋反,腰斩于咸阳市。公元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将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二世既死,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直到秦帝国灭亡。考古发掘也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⑦总结: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没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而是继续以严苛的秦律管治百姓。从上述诸多史实可知,秦始皇的价值观追求极致,宫室要大,都城要大,疆域要大,而且要调动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秦帝国确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很多伟大的工程、奠定了历代延续的制度,但同时也超过了当时的社会承受能力。秦始皇一旦余威耗尽,农民与六国贵族起义是迟早的事。即使赋予秦始皇三体游戏里的无限寿命设定,也不会让秦朝的国祚延续多久,更不可能持续到牛顿时代。

补充资料:秦国天文大臣提到的西洋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利用老师第谷(1546-1601)多年积累的观察资料仔细分析后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天空立法者”;赫歇尔(1738-1822)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第一任会长。他用自己设计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发现天王星(1781)和太阳的空间运动、确认银河系为扁平状圆盘、大大扩充了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1730-1817)的星团星云列表。因在恒星观察领域业绩卓著,他被后人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5)192号文明

联合国大厦取代了前四次均出现的大金字塔→1945年10月24日,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法国、中华民国、苏联、英国和美国)以及大部分其他成员国在美国旧金山签订并批准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1946年至1952年,联合国临时驻扎在纽约州成功湖斯佩里陀螺仪公司的一处产业中。联合国总部大楼(亦称联合国大厦)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曼哈顿区东侧,始建于1947年,1949年10月24日奠基,于1952年落成。随后联合国迁移到此处办公。

爱因斯坦(NPC):①自认为是一个对上帝充满信仰却被他抛弃的可怜人→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的哥尔德斯坦牧师从纽约发出一份海底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您信仰上帝吗?回电费已付。请至多用五十个字回答。”爱因斯坦在接到电报的当天,就发了回电:“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他以万物之秩序示现,不会干涉人的命运和行为。”斯宾诺莎(1632-1677)是荷兰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详见184号文明莱布尼茨词条及下面补充资料②)齐名。作为泛神论者(Pantheism,又称太一论,认为神就是万物的本体,“自然法则”是神的化身,与牛顿信仰的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自然神论Deism(详见184号文明——牛顿词条④)相对,上述两种理论还有一个杂交概念——泛自然神论Pandeism:认为神创造宇宙以后变成宇宙本身),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属于典型的理性主义。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此观点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一切事物具有必然性、因果制约性和客观规律性,否认偶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关于爱因斯坦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这句话来自爱因斯坦在1926年12月4日给M.玻恩(1882-1970,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因对量子力学的基础性研究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信,他提到:“量子力学(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旧有的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微观系统,于是经由物理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初创立量子力学,解释了这些现象。)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这个理论说的很多,但是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们更加接近于上帝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后人常常误把这句名言当做爱因斯坦断然否定量子力学的证据(因为量子力学把随机性看作是物理世界的内禀性质)。事实上,爱因斯坦并没有否定随机性,他所不能接受的是随机性是大自然的基本原则这一观点,他暗示着物理现实存在一个更加深刻的层次,只是量子理论还不能解释。1927年,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海森堡(1901-1976,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提出测不准原理: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遵守不等式。爱因斯坦批判了测不准原理,因为他信奉物理实在论——物理规律并不是由人去随机决定的,而是客观实在的(注:实在论与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波尔(1885-1962,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主张的反实在论相对,反实在论认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不存在”。但与斯宾诺莎的机械决定论不是同一个概念)。爱因斯坦认为,只要数据足够,就能精准预测粒子在过去和未来所有已发生和未发生的变化,虽然目前测量结果都是不确定性的,但是应该还有人们还未发觉的变量在影响着测量结果。所以“上帝不掷骰子”其实想表达量子力学并非物理学的终点,将来必然有更强大的理论取代之。随机性或不可精确预期性不是客观世界的根本方面,只不过是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完备而已。//三体游戏里的爱因斯坦在牛顿的基础上对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加入了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摄动(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按二体问题的规律运动时,因受其它天体的吸引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轨道上产生的偏差,这些作用与中心体的引力相比是很小的,因此称为摄动)的部分,但运算结果依旧不能得到天文观测的证实;此后还有其他数十种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完成了运算,结果确切地证明三体问题无解,所以爱因斯坦认为自己乃至整个三体星球彻底被上帝抛弃了。最后,他无奈地补上一句“上帝是个无耻的老赌徒,他抛弃了我们”(赌徒喜欢掷骰子,此话表明爱因斯坦此时已经完全放弃上帝不掷骰子(实在论)的立场)。②三体游戏里被时代抛弃的爱因斯坦靠拉小提琴行乞→历史上,爱因斯坦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在5岁左右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但在那时他并不喜欢小提琴。当他13岁时,他接触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并爱上了莫扎特的音乐。从此,他开始系统性地练习小提琴,音乐(特别是莫扎特的)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室内乐是他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同爱因斯坦一起演奏室内乐的人还包括普朗克(1858-1947,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③关于爱因斯坦对汪淼发的牢骚:“......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我,哪里都不要我,普林斯顿撤销了我的教授职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个科学顾问的职位都不给我,以前他们跪着求我我都不干呢;我甚至想去以色列当总统,可他们说他们改变主意了,说我不过是个骗子,唉——”→1933年10月17日,爱因斯坦携第二任太太爱尔莎(也是爱因斯坦的表妹)逃离纳粹德国,前往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就任高级研究院终身教授,因院长弗莱克斯纳强行确定他的年薪并定的太高(1.7万美元,当时美国人平均年薪约1500美元)而强烈抗议。爱因斯坦认为一年内要花掉这么多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所以坚决要求降薪(后经双方谈判降至1.6万美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爱因斯坦拒绝高薪水绝不是作秀,因为他一生都厌恶豪华,并认为“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1933年底,爱因斯坦甚至将年薪中的1.5万美元交给陪自己谈年薪的曼哈顿会计师莱德斯多夫去理财。//1943年,64岁的爱因斯坦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便与周围的阿拉伯国家爆发战争。此时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1874-1952,犹太复国主义的最高领袖)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1886-1973,以色列国父)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一样。他能胜任,但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而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④结局:该角色在四百五十一年后(与137号文明纣王④解释相同)伴随着192号文明(进化到原子和信息时代)在双日凌空的烈焰中毁灭(下同)。

联合国秘书长(NPC):①历史身份→《三体》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此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是加纳人科菲·安南(1938-2018,第七任秘书长,任期:1997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2001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从作者描述他是“面貌和善的黑人”也可推断出来。②汪淼从他口中得知的信息:1、之前191轮文明的艰苦探索全是徒劳的,无论算法多么先进,三体问题无解;2、三体人无法依靠文明的高度发展在乱纪元生存下去,三体星系在遥远的时间前曾有过十二颗行星,而现在只剩下一颗(其余都被三颗太阳吞噬),加上第191号文明发生过大撕裂,其实只剩下大半颗。而下一次的飞星不动灾难必然会发生,只是迟早问题;3、恒星存在有规律的呼吸(指恒星的外围气态层以漫长的周期不停地膨胀和收缩,像呼吸一样)现象,太阳气层每膨胀一次,就会吞噬一到两颗行星;4、第192号文明确定了今后三体文明全新的走向——飞向宇宙,寻找新的家园。

总结:三体游戏巧妙地借用了地球文明发展史上一些标志性人物的哲学思想或数学、物理、天文学、信息学理论去解释三体运动,从侧面展现了三体历史的艰苦探索过程,并向玩家揭示了三体运动的无解和三体人必须飞出母星的必然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