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读后感5篇1500、1600、2000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体最震撼的片段2000字 《中国震撼》读后感5篇1500、1600、2000字

《中国震撼》读后感5篇1500、1600、2000字

2024-07-09 16: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震撼》读后感5篇1500、1600、2000字

百问中文 / 2020-04-21 浏览

整理了读《中国震撼》有感、读中国震撼读后感(1490字)等1500字、1600字、20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中国震撼读后感_1490字

今天我想谈谈《中国震撼》这本书我的读书心得。

这部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他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这部著作,给我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强调了"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一概念。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因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性质的国家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个人认为,这个见解对于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部著作,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全面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动力源泉。他认为,大量人口、民主体制等并不表示必然会带来经济腾飞。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而且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但经济上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的优越正是在于能够有效开发人口红利――通过制度的改善和限制的逐步放松,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自由和保障,才能建设起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一方面,中国逐渐放宽管制、推动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强大的底层动力;另一方面,强政府的政治形式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动员力量,确保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张教授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自信".是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当今的时代仅仅是物质丰盈已经不能满足综合国力竞争的需求。很多时候国家安全的保障仅靠强大的国防力量是没用的,更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健康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张教授的著作为国人再一次"开眼看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国人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脉搏,有利于辩证的看待自己的国家。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成语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如:《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又如: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成语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如:先秦・管仲《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3章:“尽管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但基本上和新的环境融为一体。”

读中国震撼读后感_1505字

去年下半年在党校轮顺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名叫《中国震撼》的课外读本。首先是作者张维为先生的经历钩起了我读一读这本书的兴趣。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曾经做过邓小平的翻译,现在是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他长期生活在外国,游历了100多个国家,接触到过形形色色的外国人。我期盼通过他的著作来解疑答惑:外国人怎么评价中国?中国的问题外国有没有?怎么样看待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他没有辜负我的期盼。

这部著作,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动的事实回答了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中国问题”。比如,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他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电视连续剧《蜗居》引来无数国人对房价高涨的感叹,其中女主人公有句台词:‘咱俩加在一起,都快70岁了,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话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没人敢说。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岁前就拥有自己的房子对绝大多数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都是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的。”

这部著作,给我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强调了“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一概念。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因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性质的国家崛起,“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个人认为,这个见解对于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部著作,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全面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动力源泉。他认为,大量人口、民主体制等并不表示必然会带来经济腾飞。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而且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但经济上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的优越正是在于能够有效开发人口红利――通过制度的改善和限制的逐步放松,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经济自由和保障,才能建设起高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一方面,中国逐渐放宽管制、推动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强大的底层动力;另一方面,强政府的政治形式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动员力量,确保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三十几年中国经济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要回过头去看一看已经走过的路及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要向前看一看前进的路上会有哪些困难和风险,这一前一后一看,各种各样的议论包括质疑就随风而起,有的人的头脑里甚至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念头。对于这样的社会心态,既不必过度解读,也不能疏于引导。读一读《中国震撼》,对于我们怎么样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怎么样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怎么样认识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有好处的。

成语发人深省: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如: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又如:以当清夜闻钟,发人深省。――《虞初新志・金忠洁公传评》

成语各种各样: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如:罗瑞卿《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各种各样的人,抱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川流不息地来访。”又如:社会上的人各种各样。

中国震撼读后感_1578字

省委书记罗志军的推荐,使我有机会看到了张维为的新作《中国震撼》。这是一本介绍中国崛起,中国崛起的原因分析,通过对印度、东欧国家、东亚国家在经济、民主等上分析,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及价值观。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可能我们感受不深,甚至我们怀疑是否是媒体的误导,让人民沉醉在虚幻的海市蜃楼。数字是真实的,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也许有人说,我们的人均还在世界排名的多少名之后,这也是事实。但我国的GDP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高速增长,这也是事实。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源于她独特的文化、广阔的地域、庞大的人口,源于她的悠久历史、语言,她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是推动这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她是仅存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她能够历经劫难而屹立在世界东方,这与她的文化密不可分,她强调和谐、她重视家庭、家族,每一次外敌的入侵,不是她文明的消失,而是文明的包容与再生。她广阔的地域,东方日出西方雨,她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资源,保证她的发展需要,也使任何一个入侵者无法将她彻底消灭。人口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包袱,巨大的人口基数将使任何发展的平均数缩小,换个角度,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不论外面风云变幻,中国自身的需要都可以消化一切生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中国人民二十世纪最正确的选择,这条道路使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作者到过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也曾经担任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广博的阅历和深邃的眼界,使他有机会、有能力将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对比研究。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也是文明古国之一,近年来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亮眼的国家。印度的领导人、舆论都在讲要超越中国,西方世界也越来越看好印度,其重要原因是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究竟如何?作者从直观视角,既看到了这些年印度软件产业、医药产业的较快发展,也指出了印度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的种姓差别、政治制度的软弱、家族化等问题,印度与中国的差别不是一、二年,差别是明显的,民主的印度不能解决印度的发展。

东欧巨变以后,民主同样没有使她们与西方坐在同一条凳上,她们是欧洲的二等公民,民主化以来,这些国家有的分裂了,有的经历了战争,民主没有带来玫瑰,是斗争、是痛苦、是经济下降、是生活困难,一句话,没有他们想象的美好。

东亚是我们的周边国家,许多国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在不同时期走上了西方的民主制度,菲律宾有了近百年历史,日本在二战后也走上了这条路,韩国、台湾地区在经济现代化以后也走上了西方民主之路,事实证明,民主没有消灭腐败,民主只是政客斗争的工具,政客们将精力用在了如何赢得选举,而不是如何治理好国家。

中国要有自信、要有信心,我们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尽管这条路还有艰难险阻,我们还有许多的不完善,但我们要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决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我们要与世界接轨,但我们发展了,作为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发展了,世界也应该与我们正确的标准、经验、做法接轨。世界上决不是只有一条发展道路,只有一个价值标准,我们要探索,西方也应该探索。

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中国理念对世界的可能影响: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成语兼收并蓄:收:收罗;蓄:储藏,容纳。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如: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又如:古来藏书家,亦不乏兼收并蓄。――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

成语俱收并蓄:把各种不同的东西一同吸收进来,保存起来。如: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又如:要把那些蝇营狗苟,奴颜婢膝,昏夜乞怜,白昼骄人的各色人等,俱收并蓄,无不宽容下去。――聂绀弩《鲁迅的褊狭与向培良的大度》

读中国震撼读后感_1590字

中国的发展有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完美,但其总体的成功还是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而西方国家本身也因此而受到了震撼。

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仍心存疑虑,他们对这种特殊的中国模式产生怀疑,甚至认为中国走这条道路,是死路一条。但事实上,《中国震撼》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此刻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

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

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和 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创新――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这种国家的特点,四个超级因素,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资源,有最大的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完全为西方话语捕获,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崩溃的世纪浩劫。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

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成语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如:《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又如: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

成语望尘莫及:望尘莫及[wàng chén mò jí],意指只能远望前面车马扬起的尘土,而无法赶得上。比喻远远落在他人之後。语本《庄子・田子方》。[源]《庄子・田子方》颜渊问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後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尸子》(据《意林・卷一》引)鹿驰走无顾,六马不能望其尘,所以及者,顾也。[典故]“望尘莫及”的意思就是看着前面的人扬起的灰尘自己却无法赶上。这句成语或者是出自於《庄子・田子方》。《庄子・田子方》中有一段孔子和颜渊的故事:有一天颜渊请教孔子:“夫子走的时候,我也跟着走;夫子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夫子快跑时,我也跟着快跑。可是当夫子奔走速度达到非常快速的时候,我却只能在後面瞪着眼睛直看。”颜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麽,他也跟着做什麽,但是却发现某些地方是无法跟上脚步的。有些时候,孔子不需要说什麽,众人就自然信服;不曾亲近或偏袒,但情意却自然而周到;没有爵位,而百姓却自然的归向。这些在颜渊的心中,一直无法解释是什麽缘故,总觉得孔子像是在前面快速奔跑,自己在後面,却怎麽样也追不上。《庄子》原文的“夫子奔逸绝尘,回瞠若乎後者”,後来也许就演变成“望尘莫及”这句成语,用来比喻远远落在他人之後。

中国震撼读后感_2055字

中国近30年发展创造的经济奇迹,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结中国模式离不开房地产,进行中外对比也离不开房地产。

中国人向来特别谦虚,总是爱用国外的语言体系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这样一衡量,就麻烦了,没自信了,没话语权了,没自己的模式了,也没了对未来的信心。这是错的,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理论体系,得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即便要用国外的,也要把它的实质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比较。

中国的“平均温度”没有意义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按人均计算,却只能排到一百名以后,真是一会儿膨胀,一会儿难受。为什么会陷入这么麻烦且说不清楚的境地呢?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本身没有进行细分,这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来判断全中国的情况。

打个比方,拿气温来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可以说平均气温多少多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就全中国说平均气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岛,有时气温相差好几十度。所以,如果总是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或标准来描述中国的情况,就有可能总也描述不清,甚至越描越乱。中国的事得分片儿来说。说平均气温,如果分成东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北、青藏高原,就会相对比较准确了。分析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也一样。

“准发达板块”与“发展中板块”

我们一提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就说高得离谱,完全可以跟纽约、东京、香港比了,而中国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很低,这个悖论让中国房地产人都很纠结。如果懂得“中国即世界”,我们就能知道,中国即使是房地产行业,也要分块儿来讲。我们不能把整个中国跟一个欧洲国家比。事实上,中国光苏州一个城市的人口就跟瑞士差不多,所以拿苏州跟瑞士比就比较合适,如果拿整个中国跟瑞士比,那人均就没法比,就好比拿大海比小湖,容易对比出问题来。

中国的房地产也可以大概分成两个板块,一个以东南沿海及一线城市为主,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这个板块叫“准发达板块”。另一个叫做“发展中板块”,就是中西部地区,这个板块更大。

比的应该是家庭净资产

用购买力平价(注解见文章末尾)来说,可以认为“准发达板块”人均GDP大概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整个发达板块经济总量有多大?大概是30个中等欧洲国家之和。单单一个上海的经济总量,就接近芬兰一个国家的量,相当于两个希腊了。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的公共投入,像是地铁、高铁以及体育馆、图书馆等,都是参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比如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北京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这样看来,上海、北京正在跟纽约、东京这些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比肩,广州、深圳等也是一样,瞄准的是世界最发达的城市。

再来看人均情况。如果按照纳税收入来比,中国人均收入很低,世界排名很靠后,甚至落后于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菲律宾、泰国这些国家。但中国的情况实际上是人为偏低,因为中国人的很多收入是没有计入纳税收入的,我们和其他国家不在一个同等可比较的范围内。深圳农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他们几乎没有收入,但在深圳人人都知道当地农民非常富裕,有好几套房子在出租,这些却都没纳入收入统计。这样比就显然不对了。

应该比什么呢?应该比家庭净资产,即家庭总资产减去负债。这么一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沿海板块的家庭净资产不比美国家庭差。去年的统计,美国中位家庭净资产约合60――70万人民币,而中国沿海板块家庭比这高多了,甚至城镇也跟这差不多。当然,美国有过度消费、过度借债的问题,而中国人很勤奋、很省钱。但即便这样,也是可比的。美国次贷,就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也给你贷款,而在中国则绝对不给你贷,当首付涨到3成甚至5成时,楼价却都不跌,这是解释为什么中国沿海房价高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很多疑问需要解开,否则房地产从业者都没有自信了。

两个板块间的互通与流动

中国同时存在着一个“准发达板块”和“发展中板块”,这使得中国的未来更有前途,因为“准发达板块”和“发展中板块”之间有人口流动。中国每年新参加工作的人口中,仅包括大学和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就将近130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比如捷克的人口。而由于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又减少了这种流动性的障碍。再加上高铁的四横四纵,连起整个中国,使得中国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是一个小国家,例如瑞士以手表为主要产业,如果手表卖不动,国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中国有很大的腹地,像是现在“准发达板块”的生产成本高了,便可向“发展中板块”转移,富士康、TCL这类企业正在进行这种转移。中国的沿海“发达板块”带动内陆“发展中板块”,两个板块之间的互动推动中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强,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这就是中国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去跟其他国家做比较,要不然无法弄懂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中国问题要有国际视野,但又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语言模式和话语体系,这有利于目前中国解决自身问题。

阅读全文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