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个鱼念念什么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2023-12-28 19: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厨们把酸甜苦辣咸在各式菜品中演绎的出神入化,但有一味,谓之“鲜”,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完全是靠食客那条挑剔的舌头来评定。袁枚的《随园食单》洋洋洒洒展现世间美味,也毫不吝啬的展示自己对“鲜”的追求,然而最终也无法定义,到底什么是“鲜”。

每个人对“鲜”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熟练掌握了“鲜”的用法:形容美食是“鲜美”、而“尝尝鲜”则将每一个吃货对美食的热爱表达的淋漓尽致……最终,文字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有鱼有羊,就是鲜。

鱼羊同煮,最早源于商代。在一座商代高级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腹内有许多动物骨骼的青铜圆鼎,埋葬时鼎内应该是盛有炖好的美味肉食,时经数千年,肉质朽尽,仅余骨骼。经鉴定,这些骨骼有羊、鱼、猪。由此推测,至迟在商代,人们已经开始把羊和鱼放在一起合炖,并感知到鱼羊搭配的鲜美滋味。但是在甲骨文中却并未见到“鲜”字,想必是商人的这种鱼羊配的感觉尚且朦胧模糊。

关于“鲜”字的由来,据说与孔子有关系。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举步维艰,弟子们只能四处乞讨。一日弟子们偶然间得到一些羊肉和鱼肉,就混在一起煮,发现味道鲜美无比,既没有了鱼腥味,也没有羊肉的膻味,至此便有了“鲜”字。《诗·大雅·韩奕》中有“炰鳖鲜鱼”的记载,《老子》中也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说法,说明至少到两周时期,“鲜”字不仅已经出现,而且用法已很熟练。

鱼与羊碰撞的美味

鱼与羊的组合流传到今天,味道自不必多说,这对“黄金搭档”也有不少经典组合。

鱼腹藏羊

鱼腹藏羊是鲁菜系的名菜,传说是春秋时期齐国人易牙所创。北方水产以鲤鱼最鲜,肉以羊肉最鲜,将鲤鱼整鱼剔骨后加调料稍微腌制,将羊肉、冬笋、香菇等切成米粒状,加调料放入锅中煸炒后填入鱼腹中,两鲜并用,烤制而成,色泽光润,外酥里嫩,鲜美异常。

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是三个鱼字,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但是易牙所创制的“鱼腹藏羊”一菜,比单食鱼肉更为鲜美,因此,后来“鲜”字的写法才改为“鱼”加“羊”。

鱼咬羊

鱼咬羊是皖菜的代表菜,与鱼腹藏羊有异曲同工之妙。

传说清代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乘船渡江,仓小拥挤,不小心把一只成年公羊挤进了河里,被附近的鱼争食而尽,鱼儿吃饱后行动缓慢,恰巧被附近渔民一网打尽。渔民切开鱼肚子,见里面装满了羊肉,十分新奇,便将鱼洗净,封好刀口,连同腹内的碎羊肉一起烧煮,鱼酥肉烂,不腥不膻,汤味鲜美,风味独特,久而久之,当地人便将这样烧成的菜取名为“鱼咬羊”。

羊方藏鱼

据《大彭烹事录》记载:彭祖小儿夕丁喜捕鱼,彭祖恐其溺水不允。一日,夕丁捕得一鱼,无奈家中正炖羊肉,其母趁彭祖不在,把鱼藏羊肉中同烹,鱼熟取出,夕丁食之。彭祖回,食羊肉时觉有异香之味,即问其故,其妻详告,彭祖如法重制,果然鲜美异常,由此创制了这道“羊方藏鱼”。

如今人们舌尖上的鲜味越来越丰富,但“鱼羊为鲜”还是深深的留在人们舌尖上的记忆中。夏秋食鲫鱼,冬秋配鳜鱼,羊肉,当然首选山泉羊。一只食百草、饮山泉的山泉羊,不腥不膻、肉质鲜美;在青山绿水间自由生长,肆意奔跑,唤醒你记忆深处“鲜”的感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