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中的梅雨与伏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七月梅雨八月伏旱 开学第一课,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中的梅雨与伏旱

开学第一课,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中的梅雨与伏旱

2024-07-14 04: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你还能学会如何了解自然,如何评价人类的活动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

分析人文特征

地理不只是研究大自然的诸多地理特征,它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

在地理的学习中,你还能接触到人口民族、农村农业、交通物流、地方美食、美景旅游、民俗文化等人文地理知识,探索不同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充满诗情画意

地理不只是一门科学,它还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你知道这些诗词描述的地理知识吗?

地理即生活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地理。

不同地区的衣食住行都有自己的特色,都体现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人民币中的景观图片也蕴含着地理知识。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防御措施,都离不开我们的地理学习。

02

如何学习地理

怎么样?同学们,地理的魅力足够大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地理呢?

锻炼关键能力,关注核心素养

首先要了解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程设置、高考地理要求的四大关键能力,以及咱们地理学科要培养同学们的四大核心素养。

讲究方法,注重探究

其次重点学习在课堂,我们要学会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地理学习,如何发现探究的方法,培养起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方能练就扎实的学习本领。

拓展资料,开阔视野

由此及彼,拓展资料,开阔视野。

梅雨与伏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一个特别的气候现象。每年6、7月份,少则20天,多则40天,会进入梅雨季。因为是梅子成熟期间,所以又称为梅雨。古有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说的就是这个阶段。

梅雨

1.什么是梅雨?

梅雨通常指江淮梅雨,每年夏初,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8到34度之间的江淮流域常会出现的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又因这时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有“霉雨”之称。国际上常将中国东部整个地区的夏季降水称为梅雨(plum rains)。

梅雨期的长短及降水量的多少,对该地区的影响很大。例如梅雨期短,降水量少,可给这一地区带来干旱;相反,梅雨期长,降水量大,则又可给这一地区带来洪水灾害。因此,做好梅雨天气的预报,对国计民生、工农业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2.梅雨天气的主要特点

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很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连续性,但常间有阵雨和雷雨,有时可达暴雨程度。梅雨结束以后,主要雨带北跃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雨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温度升高,天气酷热,进入盛夏季节。梅雨是中国东部季节性雨带从南往北跳跃停滞的结果,是大型的降水过程,它的年际变化很大。一般把梅雨期开始称为“入梅”,梅雨期的结束则称为“出梅”。

3.梅雨期的重要天气系统

江淮切变线:江淮切变线通常是指活动在青藏高原以东,北纬25至35度之间,850、700百帕高空,近于东西向的风向、风速的不连续线。它处于北面西风带小高压和南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之间的低压槽内。

4.梅雨期的暴雨是怎么产生的?

梅雨期间的暴雨通常是在有利的环境背景形势下,由梅雨锋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这些中尺度对流系统在梅雨锋上常常表现为中尺度扰动和对流性云团,并常常在江淮流域造成大暴雨甚至洪涝灾害。

梅雨锋常与江淮切变线相对应,其上有西南涡不断形成和东移,可产生强烈的降水。同时,在切变线之南,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存在西南风低空急流,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伏旱

伏旱天气出现在每年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的三伏天内,特点是酷暑干旱,晴朗少雨的气候现象。

1.简介

伏旱,是一种气象灾害,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于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在此期间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如果没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会发生旱情,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和人畜饮水困难。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特点

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中国长江流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比较频繁。

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的形成,对来年的冬小麦和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盛夏伏天期间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干旱。伏旱发生于梅雨期之后,通常为7月中旬﹣8月中旬的三伏时段内。伏旱期间高温闷热、晴朗少雨、蒸发旺盛、旱情灾害严重。

3.原因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

4.降水影响

伏旱期间的降水量明显地减少,一般为95~120毫米,与5~6月的春雨、梅雨季节相比,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蒸发量偏大是伏旱的显著特征。7~8月的蒸发量可达255~280毫米,与5~6月相比,约增加80%。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是表现伏旱程度的重要指标。降水量少于蒸发量则为负值,负值越大则伏旱强度越大。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