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第一次备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七律长征隶书书法作品 《七律·长征》第一次备课

《七律·长征》第一次备课

2024-07-14 1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岁月”。《七律·长征》被编排于本单元第一课,是对学生进行主题熏陶的始发站。然而战争与革命的话题毕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离甚远,理解起来容易隔靴搔痒,教师在教学前须布置学生预习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在教学时充分创设情境,引入背景资料,开展深入的体验探究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感受红军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即将胜利的喜悦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概。教学的难点是抓住诗中呈现的反差,感悟红军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教师要抓住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把握全诗朗读基调,用声音传递诗情。在对诗歌反差写法的解读中,深入理解诗意,以理性之眼打量诗的气概和境界。同时结合历史背景,领悟诗的意境,解读红军将士的革命理想,继而使学生理解“反差”背后的伟大革命精神,以诗养心。

二、教学目标

1.读准“逶迤”“磅礴”等生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诗读正确、

读流利;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诗歌。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

等关键字词的意思,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

3.小组合作,探究诗歌运用“反差”的写作特点;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七律·长征》,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查找红军和长征的相关资料;观看关于长征的图书、电影或纪录片。

教师:制作相应课件,准备拓展教学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诗题

1.出示毛泽东照片,请学生简单介绍。

2.师简介: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我们四年级时学过的《卜算子·咏梅》。出示词,齐读。

3.揭题:齐读诗题。(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律诗的特点:“七律”是指七言律诗,一句七字,全篇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交流谈话,检查预习:同学们,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万里长征。老师提前布置同学们去收集了长征的资料,观看了长征的电影,你能用几句话来简单说说红军长征给你的感受或其中发生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故事吗?

(二)朗读为径,感知诗韵

1.在万里长征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请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一句。这首诗中有很多字发后鼻音,注意发音到位。

2.指导:重点关注“逶迤”“磅礴”。

(1) 请学生观察“逶迤”,提示学生两个“辶”隐含了“曲折”的意思。理解“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的样子。读准“逶迤”: weiyí。

(2)请学生观察“磅礴”,都有石字旁,“磅礴”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引导:这两个字不仅都有石字旁,笔画还都特别多,这么多笔画堆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一样。

读准“磅礴”:páng bó。(三)紧扣中心,感受诗境

1.什么是长征?长征到底有多长呢?请学生阅读资料袋。

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王树增《长征》

(1) 齐读这里面出现的一些数据:十五个省份,二十多座大山,三十多条大河,行程两万五千里……读完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艰难、危险、困难、勇敢、了不起……)

(2)诗中哪一联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的豪壮之情?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不怕远征难、只等闲)

2.默读这首诗,找一找,长征经过了哪些山、哪些水?

(1)师用课件出示地图,请一生上台找出地点,用红笔一一圈出。什么是泥丸?用手比划一下。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平均海拔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是脚下的一个小泥丸,多么巨大的反差。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战士们坚强、勇敢、藐视困难)

这就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谁能来读一读这句诗?指读点评。(2)金沙水拍云崖暖。

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的。

引导:红军不费一兵一卒就渡过了金沙江,把敌人骗得团团转。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将士们的心情吗?这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都化作了一个字:暖。

小结:本来是地势险要,军情紧急,然而将士们化险为夷,轻松巧渡,心里感到暖洋洋的,这又是一种反差。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点拨:反映了红军将士面对困难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气势)

齐读,读出红军将士的机智、英勇。(3)更喜岷山千里雪。

播放视频:红军爬雪山片段。

追问:雪山上明明是极其艰苦的环境与条件,却说“更喜”,这又是一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说明了什么?(红军将士在必胜信念鼓舞下的无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出示“三军会师”的配图。

引读:“战士们,不要害怕,只要翻过岷山,我们就胜利了。”读出扬眉吐气的感觉来。

(五)以诗解诗,了悟诗情

1.同学们,虽然长征最后取得了胜利,但这两万五千里征途的艰险和残酷,是空前绝后的。到底是什么让红军将士们坚持下来的呢?

2.欣赏歌曲 MV《过雪山草地》片段,谈感受;截取一段歌词,请你看

看这里面有没有“反差”之处。出示歌词片段: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生说“反差”:“风雨侵衣”与“骨更硬”,“野菜充饥”与“志更坚”。3.能从这种反差里面找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原因吗?(革命理想)

4.拓展读诗句:是的,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不管环境多么艰险,局势多么危急,红军从来就没有怕过。毛主席在长征途中还写下了许多这样豪迈的诗句: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十六字令》生逐句朗读,师逐句简单讲解。

小结:这就是红军长征的精神,也是红军将士们的革命理想。

出示毛泽东《七律·长征》书法作品,全班起立,配乐高声齐诵。

(六)丰富积累,拓展提升

1.总结:二万五千里长征被毛主席气势磅礴地浓缩于这一首诗中,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令人折服,而诗中洋溢的壮志豪情更是振奋人心。

2.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两句,工工整整地写下来。

反馈,展示。(点评:大小匀称、结构合理、笔锋有力)

3. 拓展阅读:最后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岷山之后毛主席写的。大家试着读一读,你是否也找到了那种“不怕”“只等闲”的非凡气魄?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七)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暖      寒

逶迤 

乐观    大无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