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里的灵蛇传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丁虫是什么 巴蜀文化里的灵蛇传奇

巴蜀文化里的灵蛇传奇

2023-12-26 02: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史籍中曾将蜀人称为“人首蛇身”之民,蛇在古文中也作“虫”,因此有学者认为,“蜀”其实就是蛇,或者蕴含蛇的因素。以蛇入名,也就是说蛇也是蜀人的图腾,至少是图腾之一。

“蜀”字不见于甲骨文,而金文有之。也就是说,至少在商周时代,蜀人是(或者被当时的其他地区、族群的人认为是)崇拜蛇图腾的。

在成都博物馆曾举行的“灵蛇传奇”展中,就展出了一件出自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的铜蛇。

商代铜蛇(广汉 三星堆博物馆)

这件铜蛇蛇身挺直,尾部卷曲,双目炯炯,浑身遍布神秘花纹。毫无疑问,这件铜蛇是当时祭祀仪式中的一件物品。

这样的器型,不像是单纯的摆件,更像是一柄用来握在手中的权杖。

三星堆祭司为什么要手持蛇形权杖作为法器?

事实上,无论是“巴蛇吞象”的传说,还是“蜀有毒”的特性,都表明了在远古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类,尤其是生活在原始森林遍布、剧毒蟒蛇肆虐的巴蜀地区的人,对于蛇是毫无抵御办法的。

那么能够手持大蛇而安然无恙者,自然是族群中力量最高、最受尊敬的人。

与此同时,在远古人类对蛇这一生物的观察中,他们还发现了蛇具有生殖力强、能够蜕皮重生的特点。

这两点就足以让蛇从诸如熊黑虎豹等一众猛兽异类中脱颖而出了。

纵观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无论是中华民族对于伏羲、女娲等人文始祖“人首蛇身”的想象,还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幼年与蛇搏斗、长大斩杀九头蛇许德拉的神话,或者古埃及神话中与太阳神分庭抗礼的巨蛇阿波菲斯、象征着法老王权的眼镜蛇,抑或是玛雅文化中的至高神、人类的教诲者羽蛇神“库库尔坎”,要么是蛇本身即是神力的象征,要么是制服蛇的人成为至高无上的神衹。

年幼赫拉克勒斯与蛇搏斗像

公元160-180年 罗马卡皮托利尼博物馆新宫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堪比赫拉克勒斯、敢于追求和奋斗的人非夸父莫属,夸父逐日的故事孩童也耳熟能详。

《山海经》载:“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能够体现夸父神力的一个标志,就是他敢把蛇挂在耳朵上作装饰,拿在手上把玩。

因此,蛇本身作为具有神力的圣物也好,以灵蛇为媒介与上天沟通也好,握蛇以示个人力量伟大无匹也好,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铜蛇,都表明了古蜀人对于蛇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中小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篇目《蜀道难》中有一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险峻

这个“壮士死”说的是“五丁开山”的典故。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

(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曳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电视剧《芈月传》中就有秦惠王召集张仪、司马错和赢荡、赢稷商议伐蜀的情节,“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之后。

电视剧未详细演出这一段故事,想来这样的奇情异事也并非史实,而是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经验敷演附会而来的。

但其中揭示了一点信息:五丁之死系因“曳蛇出洞”致使山崩。

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眼里,蜀中多蛇,蛇几乎就是蜀的一种象征,蛇离蜀的后果就是秦并蜀,蜀王卒。后代文人有许多曾吟咏此事的,上文李白就是一例。

唐代诗人胡曾也有诗《金牛驿》:“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蛇是巴蜀的一个重要象征。

石蛇·晚商-西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历史浩浩汤汤,变化无穷,蜀地崇蛇之风却一脉相承,直至西汉仍无断绝。

古蜀国为秦所并,从“蚕丛及鱼凫”传承的古蜀王朝结束了,但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前行。到五胡十六国的时代,益州蜀郡为成汉所据,巴人后裔李雄在成都称帝建国。

五代·双人首蛇身陶俑

纷乱的两晋化作历史的烟云后一千七百年,成都浆洗街桓侯巷成汉墓被考古发掘,其中出土了一件握蛇陶俑。

陶俑双目仍然突出,依稀让人想起距成汉近两千年以前的三星堆青铜面具。

陶俑双手握蛇,蛇绕颈而过,垂在胸前,而陶俑面色坦然,丝亳无惧,俨然一副勇士气概。

陶俑 成汉(公元304-347年) 成都博物馆

当此之时,巴人与蜀人的崇蛇习俗已经合流,起自远古的巴蜀崇蛇文化,还将在此后的许多故事里投下蛇影。

旗照龙蛇影,波涵星斗文

“青城山下白素贞”实际上反映了四川古代莽苍原始的生态环境,所以能出产巨蟒;也说明了四川道教文化影响深远,道教的神仙妖怪故事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结合,于是产生了中国人最熟悉的民间传说故事。

“白娘子”是蜀地灵蛇故事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却绝不是最早的,更不是唯一的。

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

关于前面提到的成汉皇帝李雄,就曾流传一个其母梦见大蛇而生李雄的故事。将蛇作为一种祥瑞,来为帝王合法性证明,这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掌故?

《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斩一白蛇,有老妪夜哭,云:“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白帝,在中国传说中系司秋之神、黄帝之子,出生于四川。所以这其实又是一个将蜀拟人化,又物化为蛇的象征性文本。

汉高祖斩蛇

蜀先民与蛇图腾的精神象征从未被抹去。刘邦斩白蛇起义之后,这样的故事就层出不穷了。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则:

永嘉末,豫章有大蛇。长十余丈。断道,经过者,蛇辄吸取之,吞噬已百数。道士吴猛与弟子杀蛇,猛曰:“此是蜀精,蛇死而蜀贼当平。”既而果杜弢灭也。

杜弢是当时西晋末年流民首领,籍贯成都。在这里,与李雄、白帝的传说一样,蛇仍然是蜀人的一种象征。

还有一则,讲的是后被民间奉为文昌帝君的梓潼县张亚子,张亚子本身也被尊为龙神、蛇神。龙可以说就是蛇的“究极进化体”,龙神、蛇神名异实同。

龙可以说就是蛇的“究极进化体”

文昌帝君张亚子事实上也是多种神话形态的集合体,是将历史人物张育、梓潼蛇神信仰、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等融为一体的结果。

顺便一提,梓潼即五丁拔蛇之地。

另有一则,也是讲蜀地灵蛇的民间传说,情节起伏,颇具可看性:

益州邛都县有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有角,在桦之间。姥怜而饲之,后渐渐长大丈余。县令有马,忽被蛇吸之,令因大怒,收姥。姥云:“在床下。”遂令人发掘,愈深而无所见,县令乃杀姥。

其蛇因梦于令日:“何故杀我母?当报仇耳!”自此每常闻风雨之声。三十日,是夕,百姓咸惊相谓日:“汝头何得戴鱼。”相逢皆如此言。是夜,方四十里,整个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邛河,亦邛池。其母之故宅基独不没,至今犹存。鱼人采捕,必止宿。又言此水清,其底犹见城郭楼槛宛然矣。

纵观世界各国关于蛇的民间传说故事,“报恩” 乃是一大母题,在中国著名的就有“隋侯珠”“白蛇传”,在韩国民间,也有着相似的“蛇报恩”的故事:

有个小孩在去私塾上学的路上碰到一条蛇,从那之后这个孩子每天都把自己的饭分给蛇吃,在孩子的精心喂养下,蛇逐渐长大。

日子一天天流逝,孩子长成了一个小伙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小伙子喂食大蛇时,嘱咐大蛇第二天不要出现。到了迎亲这天,大蛇偷偷跟随小伙子到了新娘子家中。新娘子之前有个相好的奸夫,他们二人合谋想要杀害小伙子,此事被大蛇提前识破,大蛇将新娘子和奸夫二人一起杀死了。

后来小伙子因为杀妻罪被抓入监狱看押,大蛇施计将小伙子救出,小伙子和使道(郡守)大人的女儿结了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也有的故事中说大蛇将新娘子二人杀死之后,国王下了搜查令,将小伙子关押起来,后来大蛇突袭国王,将国王杀死,小伙子成了国王,从此过上了富贵荣华的日子。

爬梳中国蛇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蛇故事,不难看出,蛇总是亦正亦邪、善恶兼具,这不正是人自身的投影吗?

从最远古的人首蛇身始祖神,人将蛇奉为神衹,祈求庇护;到后来蛇化成人,甚至拥有情感,修成人身,与人结合;再到蛇化身成为各种故事里的角色,或者干脆以蛇喻人,赋予其常人的智慧和狡黠……

如此历程,其实体现的是人类从荒古走来,逐渐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

《九龙图》南宋 陈容

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在巴蜀文化中,蛇从神异到图腾,再到自然界的一种生灵,其实一直贯穿着的是一种万物有灵的朴素情感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认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