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个人所得税下月薪、全年一次性奖金、劳务报酬等收入计税方法(附税率表、预扣率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次性劳务收入的个人所得税 新个人所得税下月薪、全年一次性奖金、劳务报酬等收入计税方法(附税率表、预扣率表)

新个人所得税下月薪、全年一次性奖金、劳务报酬等收入计税方法(附税率表、预扣率表)

2024-07-07 2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什么是居民个人?什么是非居民个人?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

个人所得税法所称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

特别提醒,非外籍人员一般都为居民个人,无需判断;只有外籍人员才需要判断是否为居民个人。

外籍人员为非居民个人的情况:某外籍教授短期来华两个月,在此期间集中授课取得课酬;某外籍专家临时入境一个星期,在此期间取得讲座费劳务报酬;某外籍专业人士未入境,但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单位提供设计方案,取得劳务报酬等。

2、2019年1月1日以后取得的工资薪金每月如何计算预扣预缴税额?劳务报酬等所得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关于全面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若干征管衔接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56号)规定,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后扣缴义务人对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对非居民个人上述四项所得扣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公告如下:

(1)居民个人预扣预缴方法

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时,按以下方法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表》。年度预扣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纳税额不一致的,由居民个人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税款多退少补。

①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应当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计减除费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

上述公式中,计算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税额的预扣率、速算扣除数,按《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一》(见后文附表)执行。

例1(每月收入和扣除数相同,且税率未跨档):某职员2015年入职,2019年每月应发工资均为10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为1500元,从1月起享受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1000元,假设没有减免收入及减免税额等情况。以前三个月为例,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各月预扣预缴税额:

1月份:

累计收入=10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15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0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10000-5000-1500-1000=25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2500×3%=75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0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75-0=75元;

2月份:

累计收入=10000×2=20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2=10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1500×2=30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000×2=20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000-10000-3000-2000=50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5000×3%=150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75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150-75=75元;

3月份:

累计收入=10000×3=30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3=15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1500×3=45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000×3=30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30000-15000-4500-3000=75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7500×3%=225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75+75=150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225-150=75元;

进一步计算可知,该纳税人全年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0元(2500元×12),一直适用3%的税率,因此各月应预扣预缴的税款相同。

例2(每月收入和扣除数相同,且税率有跨档):某职员2015年入职,2019年每月应发工资均为30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为4500元,享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两项专项附加扣除共计2000元,假设没有减免收入及减免税额等情况。以前三个月为例,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各月应预扣预缴税额:

1月份:

累计收入=30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45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20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30000-5000-4500-2000=185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18500×3%=555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0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555-0=555元;

2月份:

累计收入=30000×2=60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2=10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4500×2=90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2000×2=40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60000-10000-9000-4000=370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37000×10%-2520=1180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555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1180-555=625元;

3月份:

累计收入=30000×3=90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3=15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4500×3=1350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2000×3=60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90000-15000-13500-6000=555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55500×10%-2520=3030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555+625=1180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3030-1180=1850元;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2月份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37000元,已适用10%的税率,因此2月份和3月份应预扣预缴税款有所增加。

例3(每月收入和扣除数有变化):某职员2015年入职,2019年1月应发工资为8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为1000元,享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两项专项附加扣除共计1500元,假设没有减免收入及减免税额等情况:

1月份:

累计收入=8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10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5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8000-5000-1000-1500=5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500×3%=15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0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15-0=15元;

假定2019年2月因业绩突出,该职员应发工资为89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仍为1000元,但该职工女儿当月刚满3岁,享受新增子女教育附加扣除500元(即选择夫妻分别扣除500元),因此本月享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两项专项附加扣除共计2000元,假设没有减免收入及减免税额等情况:

2月份:

累计收入=89000+8000=97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2=10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1000×2=20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500+2000=35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97000-10000-2000-3500=815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81500×10%-2520=5630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15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5630-15=5615元;

假定2019年3月单位生意不好,该职员应发工资为5000元,其余情况不变:

3月份:

累计收入=89000+8000+5000=102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3=15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1000×3=30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500+2000+2000=55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102000-15000-3000-5500=785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78500×10%-2520=5330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15+2615=5630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5330-5630=-300元,实际为0元;

注意,此时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为负数,负数说明本要去税务机关退税,但税务机关暂不退税,发工资时单位也不退税,实际只能下月抵扣回来。

假定2019年4月,该职员应发工资为9000元,其余情况不变:

4月份:

累计收入=89000+8000+5000+9000=111000元

累计减除费用=5000×4=20000元

累计专项扣除=1000×4=4000元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500+2000+2000+2000=7500元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11000-20000-4000-7500=79500元

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79500×10%-2520=5430元;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15+2615+0=5630元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5430-5630=-200元,实际为0元;

4月继续不扣税,但应退还税额减为200元,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再过两个月税就抵完了。如果随后收入减少或附加扣除增加,到12月税还未抵扣完,再由职工个人汇算清缴时向税务机关要求退税。

②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次或者按月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具体预扣预缴方法如下: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减除费用: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按八百元计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百分之二十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的超额累进预扣率(见后文附表《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预扣率。

劳务报酬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

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

例4:假如某居民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2000元,则这笔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计算过程为:

收入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2000-800=1200元

应预扣预缴税额:1200×20%=240元

例5:假如某居民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20000元,则这笔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计算过程为:

收入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20000-20000×20%=16000元

应预扣预缴税额:16000×20%=3200元

例6:假如某居民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30000元,则这笔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计算过程为:

收入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30000-30000×20%=24000元

应预扣预缴税额:24000×30%-2000=5200元

特别说明,上述所得预扣预缴税款的计算,和年度汇算清缴税款的计算方法是有区别的。主要差别为:

一是收入额的计算方法不同。年度汇算清缴时,收入额为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预扣预缴时收入额为每次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其中,“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费用按八百元计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费用按百分之二十计算”。

二是可扣除的项目不同。居民个人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及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工资、薪金所得属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时以四项所得的合计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而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外的其他三项综合所得日常预扣预缴税款时暂不减除专项附加扣除。

三是适用的税率/预扣率不同。年度汇算清缴时,各项所得合并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预扣预缴时,劳务报酬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预扣率。

(2)非居民个人扣缴方法

扣缴义务人向非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时,应当按以下方法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按月换算后的非居民个人月度税率表(见后文附表《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三》)计算应纳税额。其中,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非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7:假如某非居民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20000元,则这笔所得应扣缴税额计算过程为:

收入额=应纳税所得额=20000-20000×20%=16000元

应扣缴税额=16000×20%-1410=1790元

3、2019年1月1日以后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如何计税?

根据《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64号)第一条第(一)项规定,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以下简称月度税率表,见后文《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三》),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也可以选择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纳税。

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如何计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7号)第二十五条规定,取得综合所得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情形包括:

(1)从两处以上取得综合所得,且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的余额超过6万元;

(2)取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中一项或者多项所得,且综合所得年收入额减除专项扣除的余额超过6万元;

(3)纳税年度内预缴税额低于应纳税额;

(4)纳税人申请退税。

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计税公式为:

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年度速算扣除数(见后文附表《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一》)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全年累计综合所得-6万元-全年累计专项扣除-全年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全年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全年累计综合所得=全年累计工资薪金所得+(全年累计劳务报酬所得+全年累计特许权使用费)×80%+全年累计稿酬所得×80%×70%

当年要补缴或者退税额=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年中综合所得已申报预缴的税款

例8:假设前述例1和例5中某居民个人为同一人,其2019年全年全部工资薪金所得只来源于该一个单位,且全年只有例5中一笔劳务报酬所得,没有其他综合所得,则该居民年度汇算清缴时应补缴或退还的税额计算过程为:

全年累计工薪所得=10000×12=120000元

全年累计劳务报酬所得=20000元

全年累计综合所得=120000+20000×80%=136000元

全年累计专项扣除=1500×12=18000元

全年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000×12=12000元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36000-60000-18000-12000=46000元

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46000×10%-2520=2080元

年中综合所得已申报预缴工薪所得税款=75×12=900元

年中综合所得已申报预缴劳务报酬所得税款=3200元

综合所得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2080-900-3200=-2020元

即汇算清缴后该居民个人可收到退还税款2020元(分析可知退还的税款全部是劳务报酬所得预扣时多预缴的税款)

例9:假设前述例8中该居民个人其他情况不变,但2019年获取劳务报酬不是如例5中一次性取得劳务报酬所得20000元,而是在不同的单位分25次取得,每次均取得800元,则2019年累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合计仍为20000元,但每次预扣预缴时,因金额没有超过800元,故每次预扣预缴个税均为0元,则该居民年度汇算清缴时应补缴或退还的税额计算过程为:

全年累计工薪所得=10000×12=120000元

全年累计劳务报酬所得=800×25=20000元

全年累计综合所得=120000+20000×80%=136000元

全年累计专项扣除=1500×12=18000元

全年累计专项附加扣除=1000×12=12000元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36000-60000-18000-12000=46000元

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46000×10%-2520=2080元

年中综合所得已申报预缴工薪所得税款=75×12=900元

年中综合所得已申报预缴劳务报酬所得税款=0×25=0元

综合所得年度应纳个人所得税=2080-900-0=1180元

即汇算清缴后该居民个人须补缴1180元(分析可知补缴的税款全部是劳务报酬所得预扣时少预缴的税款)

附表:

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一

(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适用)

级数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预扣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36000元

3

0

2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10

2520

3

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20

16920

4

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25

31920

5

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30

52920

6

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35

85920

7

超过960000元的部分

45

181920

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二

(居民个人劳务报酬所得预扣预缴适用)

级数

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预扣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20000元

20

0

2

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40

7000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三

(非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与居民个人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相同,2021年底前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同样适用)

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3000元

3

0

2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10

210

3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20

1410

4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25

2660

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30

4410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7160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45

1516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