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制有多复杂?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荣誉官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品官员都是什么职位 唐朝官制有多复杂?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荣誉官职!

唐朝官制有多复杂?宰相只有三品,一品都是荣誉官职!

2023-05-22 1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到了唐朝中后期,勋官数以万计,上柱国一抓一大把,总不能人人都视为正二品吧。除了壮壮声势,获得纳妾特权等,勋官基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散官

散官倒不是说闲散的官,而是用来表示官员身份高低的,跟品级有些重复的意思。

举个例子,现在拉出来一个某某局长,他的职务是局长,他的级别可能是正科级、正处级乃至正厅级,职务决定权力,级别决定待遇。

散官就是用以表示级别的,职事官的品级不以官职为准,而已这个官员身任的散官品级为准。唐朝官员的俸禄和衣服颜色都是根据散官品级来定的,如三品及以上穿紫色,四品官员敢穿紫色就是逾制,分分钟受审。

唐朝散官分九品,有正有从,但无正一品,四品及以下分上下,一共29级,还分文散官和武散官两类。

职事官

顾名思义,职事官就是办事的官,在政府各部门有编制的岗位,比如户部尚书、户部侍郎等等。

但职事官也分两种,一种是等级很高的,如二品及二品以上的,多为荣衔,名义上是无所不统,实际上什么事情也管不了,就是表示身份尊贵,要处理具体事务得兼任低级官职;第二种就是实际上做事的,真正的实权在握。

唐朝中后期使官泛滥,第二种职事官的权力也被架空,大多数职事官的作用只剩下了表示品级。而这恰恰是原本散官的功能,职事官等于架空了散官。于是中晚唐时期,职事官被用来表示地位品级,散官被用来决定官员服饰的颜色。

使职

使职类似于特派员,它没有等级,也没有待遇,但却直接处理具体事务,也就是拥有权力。

唐朝的职事官体系比较明显,最主要的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非常齐整,能够在在律令制下有条不紊地管理整个国家,但对于一个不断膨胀的巨大王朝来说,随着事务越来越多,这种整齐的体制就越发显得死板有余而灵活不足。

怎样最灵活?当然是因事设官。

到高宗年间,就已经出现不少事务没有具体官员负责的情况。朝廷就从中央官员中选一个人,临时负责这个事务,如营田使就是管屯田的。

朝廷一看,这个方法好用,使职也就越来越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节度使,节度使下属的幕僚,自然也是使职。随着时间推移,到唐朝中后期,使职遍布天下。

不过使职没有等级和待遇,相当于只办事、不收钱,可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想想都不可能,所以使职都会兼任一个有等级有待遇的职事官(一般前面会加个检校),这样才有钱拿。

正是因为这种并存关系,使职最终抢了职事官的饭碗,职事官转身又抢了散官的饭碗。

宰相

唐朝的宰相并不是一个实际官职,而是一个称号,获得某项官职的人便可称为宰相,在不同时期,这项官职是不同的。

在初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严格执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最先退场的是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因为李世民当过这个职务,后面没人敢当了,尚书令的副手左右仆射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

这样宰相的数量还是比较少,几个宰相达成一致,皇帝的命令都有可能驳回,不利于皇权,于是皇帝开始吸收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进入决策机关。

三省长官的名额就那么多,不能再加人,皇帝干脆增设一个宰相的新名,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表示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平级,那就是宰相了嘛。类似的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是差不多的。

从官名就知道,这个官职是三品的,还是正三品。在初唐之后,这个官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之职,不论等级高低,只要不加上这个官职,那就不是宰相,只能在旁边看着。

那左右仆射(从二品)和中书令、侍中(正三品)哪去了?初唐以后,这几个官职的授予越发稀少,尤其是中唐时中书令和侍中被提到二品后,全都成了荣衔,只是给人荣誉,不给权力。

一品大员

那唐朝有没有一品大员呢?当然是有的。

职事官有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从一品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散官有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和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封爵有正一品的王、天策上将(李世民一人),从一品的嗣王、郡王、国公。

如果不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这种官职的话,这些一品大员都不是宰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