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这五年】阜阳,变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句话介绍阜阳 【皖美这五年】阜阳,变了

【皖美这五年】阜阳,变了

2024-06-17 0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合肥出发,沿合淮阜高速一路往北再往西,车行约200公里,入阜阳。

从地图上看,阜阳像一片美丽的枫叶,镶嵌在淮河北岸的广袤平原上。打开历史的画卷,这里有过“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佳话;这是一个历史上被看重的商贸重镇,千万人口;这里是国家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这是一个以全国0.48%耕地产出1%粮食的“百亿粮仓”。而这里,也一度备受舆论关注。

“你看到的阜阳,比你听到的要更好。”这是当地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低调,务实,埋头做事,心里有奔头,这是阜阳人普遍的精神状态。

今天,我们走进阜阳,通过一户、一村、一园、一城,窥视阜阳之“变”。

为什么回阜阳?

——名校夫妻回乡种菜的故事

“就这么定了吧,走,回俺老家卖菜去!”

7年前,一对年轻的南开大学教职工夫妻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和城市生活,毅然回到老家阜阳。这次回来,夫妻俩决定不走了。

这个男人叫马涛,家住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庙前村。2008年,马涛从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行政岗位工作,因此也得以认识了同校工作的妻子刘宁,并与之喜结连理。

在常人看来,名校工作,光鲜体面,生活美满,没有理由放弃大城市的繁华。考虑到在阜阳瑶海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做生意的父母,逐渐年迈,加之岳母也被查出重病,除了沉重的医药负担,也离不开人照顾,夫妻俩萌生了辞职回乡的念头。父母反对,亲朋不理解,可2014年,马涛夫妻最终还是选择了辞职回到家乡颍州区,卖菜。

回乡头两年,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生意也小有起色,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蔬菜批发销售渠道。用刘宁的话说,“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经过两年的考察和准备,马涛成立了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在颍州区三合镇流转土地300亩,发展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做起了“新农人”。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自己的努力,7年多来,夫妻俩事业越做越红火,基地已经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马涛夫妻俩富了,没有忘记乡邻。在他们的帮扶下,村里103户群众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了稳定的收益。而且,15名贫困户常年在马涛的蔬菜基地上班拿工资,人均年收入1.6万元至3万元,很快甩掉了贫帽。

刘宁告诉记者,回到阜阳这些年,马涛夫妻俩没有后悔。正是近年来省、市、区各级部门推出的各类支持创业的政策,让回家的游子心更定了。

现在,马涛夫妻的大棚蔬菜基地已经做到从育苗、种植、加工和销售产业一条龙。未来几年,他们已经谋划筹建科技产业园和更大规模的种植基地,进一步推进“农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为乡亲们搭建更广阔的培训和就业平台。 

为什么来阜阳?

——三星村的“新”生活

茅台酒厂来了。

茅台带来了“大单子”,签下了两万亩小麦专供采购合同。这纸合同改变了三星村粮食种植结构,改变了三星村的土地经营模式,也改变了三星人的精神面貌。 

“这是我们专有的粮仓,专供茅台的!”在颍州区三合镇三星村的粮库,指着存储着专供贵州茅台酒厂使用的“金小麦”,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三星村党委书记杨坤山难掩内心的喜悦。为什么说它是“金”,因为它的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一倍,单这一项,平均每户就能增收几千元。

山东的企业也来了。

除与酒厂签订优质小麦收购协议外,三星村还与山东一家公司对接,签订了花生种植协议,平均每亩地可为农户增收500元。从不敢尝试到吃下一颗颗定心丸,从担心收益到积极种植,三星村村民在产业增收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短短数年,从村集体筹资3000元都拿不出来,到集体经济账面上的300万元,用来改善村居环境 钱有了,用来为村民交医保、社保的钱也有了。如今,三星村集体经济总量是一年翻一番,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得益于脱贫攻坚方面的突出表现,三星村不仅获评“ 阜阳市脱贫攻坚先进示范点”,还在两次第三方检查中获得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的好成绩。

而三星村的蝶变,可以看成是阜阳农村集体经济和村风村貌变化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阜阳最大的特点是“农”,最大的优势也是“农”。近年来,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农业发展思路,一批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阜阳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茁壮成长,由此带动了阜阳农业发展再上台阶,也带富了农村、农民。

为什么“嫁”阜阳?

——淮河北岸的“皖北小合肥”

从阜阳下高速,几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

伴随着振兴皖北的号角声,2011年12月,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成立,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

合肥大道、天鹅湖路、逍遥津、翡翠湖……这些合肥人熟悉的地标,镶嵌进了园区的规划图中。这里,既有江淮重卡、常阳汽车部件生产基地这样的“壮汉”,也有中科大先研院、磁悬浮列车、智能消防、科技金融中心、高新技术创业园、复旦科技产业园、东南壹号创工场、新材料产业园这样“白富美”。

合肥与阜阳的这次合作,既可以看作是“大哥”拉了兄弟一把,更可将其视为一场相互奔赴的“联姻”,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园区充分发挥合肥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也发挥了阜阳市的比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家电、机械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且颇具规模。

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一个被当地誉为“阜阳新高地、皖北小合肥”的产城一体的新城区已经呈现在淮河北岸。它将肩负着省委、省政府“经济强省、振兴皖北”的历史重托,也承载着阜阳转型跨越的宏伟畅想和阜阳人民思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强烈期盼

为什么留阜阳?

——从一场“阜阳夜话”说开去

在阜阳,有一个特殊的干群联系纽为阜阳人所熟知:阜阳夜话。

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区、街道、社区,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话政策、听民意、解难题,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用群众休息时间,与群众围成一圈、对面而座,你问我答、畅所欲言,“阜阳夜话”表面上看是“土气”了一点,但是在“接地气”中,不仅搭建起了交流平台,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群众解难谋实事,首先要“知难题、懂难题”。在轻松的、群众喜爱的氛围中,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容易些,特别是相关话题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影响,引起群众的共鸣更是顺理成章。

在阜阳,不仅仅是政治生态、民风民俗这些“软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城市布局、市容市貌这些“硬环境”也有了巨大的提升。

比如,阜阳临水而建的景观带。

千万不要提到不发达地区,就以为阜阳是座灰头土脸的尘土城市。阜阳城除了颍河、泉河两大河流穿城而过,城内还有东清河、南城河、西城河等多条河流纵横交错。

而在城外十几里地,曾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西湖的颍州西湖,已经以全新的面貌喜迎八方来客。

2020年,首次参评,阜阳就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市容市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如今的阜阳,被评为中国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和苏商、浙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汇集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并志在皖北崛起中起到领头羊的角色。

阜阳,可以说已经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为什么是阜阳?

——颍州人心中的“未来之城”

提到阜阳,绝不能不提“王家坝精神”。

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几十年来,上保河南下保江苏,王家坝精神就是这样形成的。

淳朴憨厚的皖北人,从来都是一笑面对困苦,不会被困难击倒。“你来了就一定能感受到我们这里的变化,特别是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当地的一名干部对我们说,“真的希望更多没有来过阜阳的人来看一看,都能和我们做朋友。” 

阜阳,是一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地级市。同时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重点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皖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些称呼可不是华而不实的空“头衔”,她们已然成为阜阳创新发展的一张张新名片。

特别是阜阳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让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推进产业兴城、工业强市,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多项经济增长指标走在全省前列。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机遇,皖北被赋予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责任,阜阳也被赋予了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新使命。

明日阜阳,身边景象,颍淮善郡恍如变了模样,阜阳市已然成为颍州人心中的“未来之城”。一个更美丽更强大、一个更高质量发展的阜阳,正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未来,属于阜阳人,属于皖北人的新时代正在开启!

(文字:武静  图片:阜阳市提供)

相关新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