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刘萧韩谁人“更榜样”等3篇(附:立意失误剖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事一议作文素材正能量 高考作文指导:刘萧韩谁人“更榜样”等3篇(附:立意失误剖析)

高考作文指导:刘萧韩谁人“更榜样”等3篇(附:立意失误剖析)

2024-07-12 22: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指导:刘萧韩谁人“更榜样”等3篇(附:立意失误剖析) 试题展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许多将士趁夜离开,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选择离开。萧何听闻韩信离去,来不及禀告汉王,便趁着月色去追韩信。刘邦听说心腹萧何也走了,十分生气。不久,萧何返回营帐,来不及解释,就劝说刘邦接受自己追回来的"逃兵"韩信。刘邦准备给韩信一个小职位,萧何又劝∶"横扫天下,非韩信不可。欲用韩信,非大将不可。"刘邦准备召唤韩信,封以大将。萧何第三次劝说∶"呼上将如小儿,邀人才而礼傲慢。当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刘邦同意,广做宣传。又力排众议,将战阵之事,全权委托给韩信。自此,韩信执掌汉军大权,东征西讨,助刘邦定鼎天下。后人评说∶"刘邦九败而得韩信心,一胜而遂天下志。"萧何月下追韩信,三劝汉王立军神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学校准备选取一个历史名人作为学生榜样,要求学生自主推荐。刘邦、萧何和韩信三人是热门人选。你觉得哪一个更称得上学生榜样?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封推荐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定位 从命制形式上看,本题是2020高考全国一卷作文的高仿品,问题情境丰富,驱动任务具体明确,思想认知的导向性强,思辨说理的质量较高,考生选择与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既有共性的规定,又有个性飞扬的空间,综合来看,不失为一道颇为成熟的高考作文模拟题。 审题解析 学校准备选取一个历史名人作为学生榜样,要求学生自主推荐---刘邦、萧何与韩信,推荐谁呢? 推荐谁都行,这完全属于考生的自主决定权,但前提是,无论选谁,都必须立足材料,“吃透”人物---全面、准确,并能深刻地挖掘出“他能成为榜样的理由”,这是选取人物、确定立意的重中之重。 刘邦的得票数估计会遥遥领先,一者刘邦更脸熟,二者材料本身也特别关照他(材料占比重)。那么,选刘邦做榜样,推荐理由该有哪些?首先是有格局,心胸宽广---心系江山天下,对萧何的“出走”没追究,重用了“逃兵”韩信。其次,从谏如流,察纳雅言---听取了萧何的“三劝”。 萧何的得票数,名列第二不会有什么悬念。推荐萧何做榜样的理由能有哪些呢?还得从材料里挖。第一,忠诚无私,敢于担当---“来不及禀告汉王,便趁着月色去追韩信。刘邦听说心腹萧何也走了,十分生气”,他急急忙忙追韩信,确是个高风险行为,唯忠诚无二心者能如此“冒险”;第二,慧眼识才---"横扫天下,非韩信不可。欲用韩信,非大将不可。"第三,行事果决,不达不修---月下急追韩信和对刘邦的“三劝”,足以说明这一点。 选择韩信的考生会少一些,并不是因为他不脸熟,主要因为作文题的情景之中,他的出镜率相对低,他的直接表现相对很少。他的品行才干,主要是通过萧何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无与伦比,可以谈“超强的能力是成就事业的底牌”,这当然能成为推荐的硬理由;其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勇担大任,可以谈“直面困难,勇于担当”,这样的正能量当然值得推荐了。 立意示例 示例:推荐刘邦作为现代学生学习的榜样 立意:相对于才能的超凡和行事的果决而言,心中有江山,心胸宽广从谏如流,才能在干事创业的天地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失误警示 2020年全国一卷作文的实例,不难预见这道作文题之下考生的议论文写作,很可能在以下两方面栽跟头。 一·审题立意欠细心,轻视“更”字难高分。 一个“更”字,一字千金;丢掉“更”字,思辨何存? 2020年全国一卷作文的思辨说理中,那个“最”(“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字,这道作文题,“你觉得哪一个更称得上学生榜样”,二者在命题的思辨驱动任务设计上,完全一致,“最”也罢,“更”也好,无非强调“联系、比较、辨析”,这是说理论证的核心之一,自然成为整篇议论文质量高下的一道分水岭。 故此,不管考生选取哪位人物来作为榜样来推荐,在展开具体思辨时,都需与其他两人进行比较论证;倘若忽视了这一点,泛泛而谈任何一位人物的推荐理由,都会掉入“思辨不严谨,说理不周全”的陷阱。 二·不明“推荐信”,格式不标准。 近几年高考流行的这种任务驱动式,一般都明确交际对象驱动任务,又常常以实用文体的写作形式亮相,因此,熟悉常见实用文体的格式,必然成为高三作文备考的一个训练点,书信、发言稿、演讲词、辩论陈词及推荐信,都需早下手为好,有备无患,备考之策也。如格式不清,书写失误,扣分降档,实为可惜。 附:推荐信格式 推荐信是一个人为推荐另一个人去接受某个职位或参与某项工作而写的信件,是一种应用写作文体。 基本格式如下: 1.标题(标题内容,或直明观点,或点明议题) 2.称呼语(顶格写) 3.问候语(空两格写)(如:“展信佳”“你们好”“您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4.正文: 开头首段:推荐人的身份,推荐某人的目的。 主体段落(论证思辨展开部分):写推荐的缘由。这部分是论证的主体,写作时要围绕观点来写,阐述被推荐人被推荐的理由。 结尾段:提出希望。 落款:推荐人(右下方),年月日(另起一行)。 试题展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18岁的2020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考状元吴思琪在填报志愿时,没有选择大热门的经济类和金融类专业。却和清华签约,成为清华“零字班”的新生,学习电气工程。她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原因就是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吴思琪同学说,去年看到美国制裁华为的消息,让她很受触动,就想投身这个专业,希望在这个领域为国家做出贡献。 材料二:在新时代青年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位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武汉市青山区“90后”音乐教师华雨辰就是其中一个。在疫情期间,她曾瞒着家人去做疫情防控志愿者,接送医护人员、为医院运送物质······哪里有需要,她就在哪里。她说:“不管需要多久,我们誓与武汉共进退!”这就是她的选择,她的誓言。 材料三:在2020年考入中原工学院的众多学子中,有一位特殊的学子,他是郭家宝。母亲早年患病去世,在他5岁时,父亲又因意外事故高位截瘫。从2014年家宝上初中起,他便把父亲带在身边,边读书,边照顾父亲。如今他依然选择带着父亲读大学。他说:“父亲在,家就在,将来不管去哪里都带上父亲。” 身处高三的你即将迈入成年人的行列。成年,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一篇成人仪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解析 多则材料组合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基本原则简单易行,即“同质材料找交集,异质材料找对比”,当然,前提是对其中的每一则材料的含义得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材料一中吴思琪同学的选择,表现出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具体点说,就是对国家发展强盛的责任担当。 材料二中华雨辰老师的选择,更为明确,“不管需要多久,我们誓与武汉共进退!”这是为武汉这个“大家”的尽责与担当。 材料三中家宝同学“带上父亲上学”,则充分同体现了对家庭责任的义无反顾的承担。 三则材料同质性很强,只需“找交集”,进行全面综合以整合其含义,准确立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还需要结合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成年,意味着什么”,这个不难做到。 立意示例 即将迈入成年的青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需要责任内化于心,担当践之于行,这是年青一代必须正视和上好的“成年必须课”。 立意失误剖析 考场观察所见,还是颇为意外,审题立意的跑偏现象,超过了我的想象,下面罗列典型表现,并试简要剖析之: 典型误解: 以“奉献(或贡献)”为重心,畅谈“奉献家国对青年成长成人的重要性”。 思考剖析: 从考场上看,这种跑偏立意的占比最高。为什么会如此呢? 最大可能的原因是,材料一的结笔处“想投身这个专业,希望在这个领域为国家做出贡献”,鲜明地呈现出“贡献”一词---可能不少考生大喜过望,如获至宝,以至于把“找交集”“全面综合”这些多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最明显的是,材料三“家宝同学带着父亲上学”,这不能界定为“奉献”问题,而是典型的家庭责任与担当问题。 (附:“奉献”含义:恭敬地交付、献出。主要是为别人默默付出,心甘情愿,不图回报。如:雷锋。----百度百科) 试题展示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近日,一位小学生质疑神话"后羿射日"被推上了热搜。事情是这样子的;快期末考试,8岁的福州男孩小冯提了一个问题;二年级课本有篇文章《后羿射日》,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九十九条大河",后羿是怎么蹚的?这个问题,被妈妈何女士晒到朋友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据查,原文里并没有"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以及"蹚九十九条大河"一说。显然,蹚河这事,是编者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以便给孩子们带来更强的可读性而加的创作。怎奈异想天开太随意,犯的错误太低级,一眼就被小学生识破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解析 这道作文题,情境具体,写作任务也较为明确,审题立意难度居中。 其情境设置的结构比较典型,即“一事+一议”。 这种结构的情境,审题立意有“法”可依--- 首先,剖析“一事”:解析其具体情境,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并从中分析归结出‘主要问题’”,即“三主要”原则---重点在“由表及里挖本质”。具体地说,主要人物---小冯同学;主要事件---对课文《后羿射日》里的自相矛盾点提出怀疑;主要问题(事件现象之中蕴含的本质性的东西)---面对问题,发现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其次,咬定“导析”:所谓的“导析”,一般安排在作文材料的第二段位置,即命题人对“情境事件”的看法,引导考生朝着某一个方向分析---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画蛇添足,而恰恰是命题意图所在---我们不妨理解为这个“导析”就是命题人对我们考生审题立意的善意提示。 就这道作文题而言,材料的第二段中“显然,蹚河这事,是编者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以便给孩子们带来更强的可读性而加的创作。怎奈异想天开太随意,犯的错误太低级,一眼就被小学生识破了”---“导析”常以议论性文字呈现,比较显性地提示议题甚至论点,可以说是立意的显影剂;这里的“怎奈异想天开太随意,犯的错误太低级”,几乎明示了这道作文题的立意。 最后,双管齐下:既要重“一事”,也要重导析,二者相互提示相互印证;两方面一起抓,立意跑偏的几率将大大降低。 失误警示 一·流于表象,未挖本质 这主要表现在阅读理解具体情境材料时,粗糙马虎,浅尝辄止,例如,扣住“教材编写”这个点不放,自以为这就是本质;其实,“教材编写”只是个表象,有只是个介质,倘若换成“影视剧改编”,这道作文题的内在本质也不会变。而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材料中“蹚河这事,是编者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以便给孩子们带来更强的可读性而加的创作”这个象之中,蕴含着“改编再创造”这个质,往广处讲,就是“创造创新”问题。 二·顾此失彼,断章取义 从学生考场作文表现看,存在不少这样的立意---要尊重传统文化,不得随意破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立意呢?很可能就是死死扣住第一段(但就第一段而言,这种理解是有据有理的),但是却有意无意地抛弃了第二段---而这恰是审题立意的显影剂。 立意示例 一·敢于质疑,是发展的前提;创新发展,始于质疑。 二·既要“异想天开”,更要“务实求真”。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