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新故事 当做饭也成了“战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个连的炊事班有多少人啊 炊事班的新故事 当做饭也成了“战斗”

炊事班的新故事 当做饭也成了“战斗”

2024-07-09 17: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炊事班的新故事 当做饭也成了“战斗” 军事新闻 来源:解放军报 2019年09月03日 09:54 A-A+ 二维码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微信

原标题:

  炊事员首先是战斗员。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做饭就是一场“战斗”。 余 鑫、杜泽楠摄

  “一个好的炊事班班长顶半个指导员”,这句老话有了新含义

  第77集团军某旅勤务保障营炊事班班长赵永海明显感到,如今的战士口味越来越“刁”,“饭越来越难做了”。

  饭越是难做,越是要做好。“一个好的炊事班班长顶半个指导员”,对于赵永海来说,这句老话有了新含义。

  新含义,也是新挑战。

  餐桌连着时代。今天,外卖、快餐、网红餐厅遍地开花,年轻人热衷看各种美食直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如何让官兵吃出满意度?这是赵永海迎面碰上的第一个挑战。

  “我们经常说视觉疲劳、审美疲劳,其实味觉也会疲劳。”部队长期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战士们对形形色色的美食心生向往。于是,赵永海做了一个小创新,将原本打算炖煮的牛肉切成片,放在电饼铛中,做成了简易版的牛排。一经推出,大受战友们欢迎。此后,赵永海继续逐个研究菜品的花样更新:把鸡块改成整鸡,把炖鸭改成卤鸭……确保一个星期内不重样。

  与生活水平提高同频共振的,是近年来部队伙食费的逐年提高。伙食费涨了,如何让官兵吃出获得感?这是赵永海遇到的第二个挑战。

  伙食费涨了,官兵期待更多了,炊事员的压力也更大了。

  “就拿肉来说,你抓起来随便一剁,和按着纹理切成片相比完全是两道菜。”赵永海说,食材丰富了,就应该更加注重做菜的技术。

  “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炊事员对菜“色、香、味”的精致追求,才会赢得战士们在餐桌上的好评。

  很快,他带领炊事班对每一道菜的烹饪过程都进行了细化。比如说排骨,“哪里该剁、哪里该切都有讲究”。还有调料,再也不是“好厨子一把盐”的粗放模式,味道更加丰富,“要有层次感”。

  此外,炊事班的各类制炊设施也在加速更新换代。考虑到夏天酷热,部队还为炊事班配备了空调。伙食保障标准由“四菜一汤”增至“六菜一汤”,倒逼着炊事班进行一场“加速度”的炊事革命。

  这,也是摆在赵永海面前的一个新挑战。

  为此,赵永海重新调整了班里的力量搭配和任务部署。他对班里炊事员的炊事技能、特长进行分级,按照“高低搭配”原则进行科学化编组,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如今,记者走进炊事班操作间,看见切菜组、主食组、炒菜组……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就像标准的工厂流水线,实现了人力、食材、时间、设备等资源的高效配合。

  站在一片忙碌且井然有序的操作间,赵永海脸上写满了自豪。

  从“连办伙”到“营办伙”,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应对“舌尖上的挑战”,“赵永海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体制重塑带来的挑战,就不仅仅是这些炊事班班长们能够解决的课题了。

  在我军体制编制改革中,陆军新型合成旅备受瞩目,合成营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一焦点的背后,有一个变化不那么引人注目,却时刻影响着基层官兵的日常生活——合成营组建后,炊事员归属营部编制,昔日的“火头军”脱离连队,正式嵌入合成保障体系。

  从“连办伙”到“营办伙”,一字之差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广大官兵来说,这种转变最先体现在饭菜质量上。“营办伙”体制运行没多久,官兵们普遍反映饭菜质量要逊色于“连办伙”,也很难尝到面条、点心等“细食”。

  面对战友们明里暗里的埋怨,炊事员们也有一肚子苦水没地方倒:“一口锅要做几百人的菜,这难度可想而知,味道和分量都很难把握。”

  了解到基层的新情况,该旅军需营房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造厨房,加锅加灶,增添压面机、蒸箱……一系列工程逐次展开。几百人的大锅菜在“分锅”后“压力大减”,炊事员们也有条件去追求饭菜的精细化了。

  硬件设施的短缺补上了,但要补上人才的缺口需要更多的系统施策。

  对炊事班来讲,从“连办伙”到“营办伙”,意味着人才模式必须由“数量密集型”向“精干集约型”转变。

  跟以往的单一兵种营相比,合成营“体量庞大”,但炊事班的编制人数并未增加。这种情况下,一名炊事员所对应的保障人数也更多。

  有限的人数,紧张的工作。“营办伙”的新体制,要求每一名炊事员都得“个顶个”。记者在该旅调查发现,优秀的炊事员十分紧缺,很多老炊事员“一个人顶两个人用”。每年炊事员的外送学习培训“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时很难补上空缺。

  为此,炊事人才的培养便成为各营炊事班建设的重点。在这方面,勤务保障营走到了该旅各营前面。

  这个营一方面依托各连队的“帮厨”制度,定期轮换更多战士进入炊事班“以工代培”,挖掘更多优秀的“种子人才”。另一方面,他们还广泛开展炊事班的“大众创新”。为了给自己“充电”,营里的炊事员们想尽了各种方法。追网络美食直播,刷抖音短视频,从书店买专业书籍,甚至还有人周末外出时跑到地方餐馆观摩学习……

  “营办伙”给炊事员们带来“本领恐慌”的同时,也给炊事班的管理者出了一系列难题。这一点,长期负责炊事班管理建设工作的合成二营副营长王廉明,深有感触。

  “说是炊事班,实际上不比带一个连队轻松。”合成营组建之初,王廉明发现:炊事班的力量虽然集中了,但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炊事员来自各个连队,做起饭来协同配合差,工作效率低下……

  新体制呼唤着全新的管理模式。王廉明在营党委的支持下,开始对炊事班展开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造。经过不断磨合,“营办伙”体制下的炊事班终于高效运转起来。

  合成营的炊事班和它的管理者都在努力地适应和转变。从“连办伙”到“营办伙”,一字之差的背后,是炊事班基础设施、人才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全方位升级。

  当做饭也成了战斗,需要升级的不仅仅是技能

  回想起一个月前的那场高原实兵对抗演习,合成四营炊事班班长丁劲聪至今仍一脸兴奋:“前方在战斗,我们后方也在进行一场‘战斗’,而且一点不比前方轻松。”

  上午进攻开始后,丁劲聪一刻也不敢懈怠,命令全班炊事员争分夺秒切菜、剁肉、蒸米。因为“高原上气压低,制炊要比平原上困难得多,时间也更长”。

  然而,战场上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前方战斗情况不明朗,无法确定开饭时间,指挥所传来的预定开饭时间竟前后变动了3次。为了保证战友们能吃上热乎的饭菜,炊事班只有在确定开饭时间后才敢将菜下锅。

  事实上,演习中炊事班的“麻烦”远不止这些。早在当日凌晨,因为侦察分队需要趁着夜色掩护提前进入战场。从那时起,炊事班便是“刀不离案”。演习结束后,丁劲聪回头一看,虽然整个进攻战斗只有几个小时,但自己的“战斗”却持续了近10个小时。

  经此一役,丁劲聪感触颇深:与前方冲锋陷阵的攻击部队不同,炊事班在战场上是属于被动型的,时间、地点、任务等要素随时可能改变。要在这场不由自己控制的“战斗”中取胜,除了过硬的炊事技能,还需要练就一颗坚韧不拔的心,更需要“不厌其烦的服务意识”。

  同样接受过“战火洗礼”的,还有合成一营炊事班班长刘辉。不同的是,刘辉的“战斗”发生在比武场。

  去年5月,刘辉和战友们在第77集团军炊事技能比武中一举夺得战地野炊组第一名。但他们每次说起当时情景,都直呼“后怕”:“太险了!”

  5个人,短时间内做够100人份的饭菜……比武一开始便是紧张的野战条件下热食制作,“光土豆丝就要切10公斤!”

  经过争分夺秒的努力,刘辉和战友们率先完成制炊任务,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进行热食前送任务。

  炎炎烈日下,他们人均负重40斤以上,仅仅依靠一张地图和一块指北针,在4个野外目标点之间武装奔袭了3公里。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送饭”任务,却将每一名队员的体力消耗殆尽。

  实际上,刘辉和他的队友阵容堪称“豪华”:5名队员全部都是步兵出身,个个军事素质过硬。而已经入伍9年的队长刘辉,甚至早年还参加过团里的神枪手集训队。

  但亲历过比武的他们心里却十分清楚:体力的消耗殆尽,意味着自己在军事素质上的差距。比武归来,刘辉这个已经入伍9年的老步兵,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强化训练。

  在战场上,当做饭也成了战斗,需要升级的不仅仅是技能。炊事员们只要走上战场,就“不只是一个做饭的”,更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作战力量。

  从炊事员到战斗员的距离有多远

  在笔记本上写下“比武总结”一行字后,合成三营炊事班班长张琪停住了手中的笔,陷入沉思。

  张琪也是参加那场集团军比武的队员之一,夺冠归来,营里要求他上交一份比武总结,“给全营炊事员的训练提提意见”。

  炊事员要成为合格的战斗员,首先必须拥有过硬的基础军事素质。和刘辉一样,这也是张琪在比武中的最大感受。思索良久,张琪写下了第一点——强化炊事班基础共同课目训练。

  然而,写完这句话,张琪又停住了笔,眉头紧皱:要强化训练,时间从哪儿来?

  对于炊事员而言,做饭占去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如果是在艰苦的野外驻训地,他们甚至还要通过牺牲部分休息时间,来保证做饭时间的充足。专业训练还可以通过“以工代训”来解决,但军事训练必须腾出专门的训练时间。

  回想起比武场上的一幕幕,张琪最终还是把自己的顾虑如实写了上去。

  张琪的这份比武总结很快引起了营党委的重视。根据张琪所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营党委对炊事班做出这样的规定:当训练任务与日常伙食保障工作发生冲突,炊事班要么留下一部分人完成制炊,大部分人去参加训练;要么全体炊事员都参加训练,等到规定时间再返回操作间工作。无论哪一种,总能保证给炊事班腾出训练时间。

  除此之外,“在时间和人手紧张的压力下,还能锤炼炊事员独当一面和团队协作的专业技能。”合成三营营长赵宝银觉得,这个方法对炊事员的专业技能训练也有一定的帮助。

  专业技能,是炊事员这个岗位“安身立命”的根本。从战斗员的角度上讲,炊事员的专业技能训练跟炮兵的火炮操作训练同样重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炊事员的专业技能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很多炊事员往往只精于某单一专业操作。如果因为任务需要而临时进行调整,炊事班完成伙食保障任务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该旅各营的普遍对应措施是在营炊事班内采取小组轮换制,即切菜、主食制作、炒菜三大组由各个炊事班轮流担任,力图消灭每一名炊事员的专业技能短板。

  其实,要实现从炊事员到战斗员的转变,除了强化军事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转变官兵内心的固有观念。

  张琪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兵不当火头军”的观念十分流行,很多官兵认为“孬兵才去炊事班”。甚至有的连队主官也想方设法把“拉后腿”的后进战士送进炊事班。

  让张琪感到幸运的是,他所在的合成三营不是这样,他们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但凡进入炊事班,基础军事训练成绩必须在良好以上。这样一来,既彻底解决炊事班军事训练“先天不足”的问题,也倒逼着各连队在训练上“一视同仁”。

  同时,该旅也在坚持给广大官兵灌输“人人都是战斗员”的战斗理念。去年年底,全旅涌现出一批立功受奖的优秀炊事员,激励更多的战友在本职岗位上拼搏进取,锻造未来战场上的保障尖兵。

  从炊事员到战斗员的距离究竟有多远?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些主动的探索实践中。(特约记者 雷兆强 通讯员 闻苏轶 赵清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