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要紧的”,鲁迅先生的经济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鲁迅》壁纸 “钱是要紧的”,鲁迅先生的经济生活

“钱是要紧的”,鲁迅先生的经济生活

2023-11-05 0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6周年纪念日,作为一个正能量的商业评论账号,我们当然不敢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和思想成就,思来想去,不如跟大家聊聊鲁迅先生的经济收入。鲁迅先生经历过家道中落,因此很清楚钱的重要性。他曾写道:“钱是要紧的。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也因为考虑家族生计,在日本完成学业之后,鲁迅先生只能回国找工作挣钱。

人这一生的路,很复杂也很简单,关键的就是那么几步。对于鲁迅来说,人生的关键时刻就是在1912年通过好友许寿裳推荐,结识了同乡蔡元培。蔡元培当时是民国教育部长,他邀请鲁迅到南京,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管吃管住,月薪60圆大洋。不久之后,鲁迅又北上北平,升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月薪逐渐涨到300圆大洋,这在那个时代是高薪。这份薪水一直拿到1926年。

不过,动荡的时代,体制内收入并不稳定。从1920年起,政府开始欠薪。1920年薪水开始晚3个月、晚半年发放,到了1923年,实际年收入少了近一半,到1926年,全年只能拿到两个月的薪水。好在“五四”以后,鲁迅还在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八所学校兼课,此外,陆续还给媒体撰稿。这部分收入所占比重逐渐增加。顺便插一句,北大的校徽就是蔡元培当任北大校长时委托鲁迅设计的。

很多人对鲁迅在北京买四合院津津乐道。那是在1919年,鲁迅花3765圆大洋在北京西直门八道湾胡同买了一套有二十多间房屋的四合院,又花了300圆大洋重新装修。这虽然和鲁迅的高薪有关,但当时鲁迅也是动用了几乎所有积蓄,加上卖掉祖宅的钱,才凑够了房款。鲁迅是家中长子,买了这套四合院之后,除了鲁迅一家之外,弟弟周作人也去日本把夫人羽太信子和子女接到北平生活,鲁迅因此特意将四合院后院的几间房子改建成日本样式。此后,鲁迅还从绍兴老家接来了母亲、三弟等家人。

后来大家知道,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兄弟决裂,两人对此保持了高度的沉默,任由外人评说,此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扑朔迷离的公案。两人的共同好友许寿裳曾说,羽太信子是个歇斯底里的人,看似对鲁迅恭顺有加,内心却怀着嫉妒和憎恨。周作人是个糊涂人,只一味听信妻子的枕边风……跑题了……兄弟反目之后,鲁迅一气之下搬出四合院,1924年5月在西三条胡同又买了一处四合院,花了800圆大洋。但这套房子要小很多,只有6间并且破旧,因此装修又花了200圆大洋。这套四合院如今还在,成为了北京鲁迅博物馆。

花销如此之大,鲁迅必须努力挣钱。1924年是鲁迅经济生活中的转折点,当年鲁迅的年收入构成中,业余讲课和写作收入占到59%,超出了教育部薪水。不过,两年之后,鲁迅结束了在北京相对稳定的生活,辞去教育部工作,前往厦门任教,月薪400圆。一个学期之后,又受聘往广州大学任教务主任,月薪500圆。鲁迅的性格不易与人相处,在两所学校都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跟林语堂、顾颉刚闹得不欢而散。1927年夏,鲁迅前往上海,专职写作。

专职写作是需要经济基础的,这和搞艺术的孩子家里要有点矿是同样的道理。鲁迅的情况要好一些,虽然是自由职业者,但也有了稳定收入来源。这首先要感谢蔡元培先生的支持,在他的推荐下,从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鲁迅受聘为“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特约撰述员,月薪300圆大洋(实际是资助,不用上班)。此外,鲁迅还有北新书局提供的版税和《奔流》杂志的编辑费,每月一共200圆大洋。有了这些“保底收入”,解决了家庭及至家族的生计问题,鲁迅才得专心投入写作。

虽然表面上看,鲁迅的收入挺高,但自由职业还是不太稳定,当时他与友人的通信经常谈到这种忧虑。比如,那个时候作家们多半集中在上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追款方便,当时出版资源稀缺,信用也缺乏保障,作家们纸面上挣到的稿费和版权费,能拿到多少,也要看作家自己的执行力。北新书局经理就曾克扣鲁迅大笔版税,逼得他不得不在1929年8月找了律师,最终追回2万多圆大洋欠款。但这也只是一部分,到了后期,仅北新书店就欠鲁迅版税十七八万元。

鲁迅毕竟是鲁迅,文章也是越写越值钱。并且,鲁迅很需要钱,也不羞于谈钱。鲁迅的稿费按字付费,千字20个大洋上下,而且不管采用与否都要付钱,以至于报业大王史量才见到鲁迅的稿件就肉疼。由于按字付费,鲁迅曾因标点符号和空格算不算稿费的问题,与报社闹过矛盾,我们也得以更好地理解鲁迅文章的一些看似费解之处,比如,“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有人换算了一下,鲁迅的稿酬在今天相当于千字两万多块钱,其实非常合理,比现在不少自媒体大V的定价都要低。

有了不错的收入,在肩负家族负担的同时,鲁迅在上海时期还可以保持中产生活质量。网上流传着一份1928年11月与12月的“鲁迅家菜谱”,当时鲁迅和许广平刚搬到上海一年,这份“菜谱”其实就是许广平记下来的每日外卖清单。二荤一素是两角五,三荤一素是四角钱,一个月伙食费在20到25元之间,在当时的上海属于普通中产水平。郁达夫曾经在日记里介绍过,他们家每月开支银洋二百圆,是中等以上家庭,其中一百圆都用之于吃。郁达夫还特别写明,“我们比鲁迅家里吃得好”。其实鲁迅一家对吃很在意,萧军曾说,因为鲁迅随口讲了一句“面条挺喜欢”,许广平就专门请了一位有名的北方大厨专门到家里做面条。

除了日常饮食,鲁迅在上海的生活质量基本上是不断提升的,在上海后期,他和许广平、幼子海婴三人雇有两个女工,全家经常乘出租车看电影、兜风、赴宴。此外,鲁迅还资助年轻学生,大量买书,随着身体的透支,医药费支出也不断增加。以买书为例,据鲁迅日记中的记载,共计购书9600册,古碑、刻石、画像等拓片6900张。不过,他虽收入不少,但负担也重,因此并没有多少积蓄,在上海搬了三次家,一直也都是租房住。

在《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一文中,作者陈明远先生根据鲁迅日记进行了一番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若不计入1922年的收入(日记缺失),则鲁迅先生在23年间共收入1198733圆大洋,以购买力估算,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408万元、2009年816万元以上(2009年,上海商品房均价每平方米不到2万元)。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先生病逝。临终前,他对许广平说:忘记我,过好自己的生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