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的形成与汉代流行艺术”文学讲座顺利举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陌上桑》 “《陌上桑》的形成与汉代流行艺术”文学讲座顺利举行

“《陌上桑》的形成与汉代流行艺术”文学讲座顺利举行

2023-10-25 0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陌上桑》的形成与汉代流行艺术”文学讲座顺利举行

3月23日下午,“《陌上桑》的形成与汉代流行艺术”讲座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22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屈原学会、乐府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研究》主编赵敏俐教授主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团队带头人刘怀荣教授主持。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熊明教授及各学科多位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赵敏俐教授】

会议伊始,赵敏俐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陌上桑》的历史记载情况,从中梳理出若干具体研究线索。为了让同学们对这首诗歌及其社会背景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赵敏俐教授又从采桑的文学题材出发,介绍了采桑题材的相关作品,从具体的材料中延伸出采桑劳动、女子之美、男女相恋和女子品德四个主题,强有力地说明了采桑题材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在不同时代,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个主题进行具体的超功能意象的艺术创作,这也就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角度。所以,对《陌上桑》的解读必须要结合汉代社会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在向同学们做了充分而又详细的背景介绍之后,赵敏俐教授对《陌上桑》的文本进一步展开分析。从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装扮和“照我秦氏楼”的居所,可以看出罗敷这一人物塑造的背景与汉代城市流行艺术有关,而她的装扮也带有当时的城市风尚。另外,这首诗歌中男子的样貌打扮也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人物审美标准。《陌上桑》借用传统的采桑文学主题的同时又与当时的社会风尚紧密联系起来。

接着,赵敏俐教授又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角度,向在座师生介绍了不同时期国内外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情况。为了进一步说明《陌上桑》的独特性及其与当时社会流行文化之间的联系,赵敏俐教授借《画一歌》和《民为淮南厉王歌》两首民歌与之做对比,从而得出《陌上桑》作为相和歌辞,与民歌在文本属性上有着重要区别的论断,即民歌是民间群众的即兴歌唱,不是歌舞艺人创作的供他人消费娱乐的作品,而相和歌是用于表演的。最后赵敏俐教授对《陌上桑》的表演情况和艺术特征也都一一做了介绍。

在互动环节,赵敏俐教授就文学作品解读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对楚辞的表演艺术及如何还原历史、对“流行艺术”的具体时代内涵以及诗歌中是否存在人为教化讽谕含义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随后,刘怀荣教授就如何围绕经典作品进行纵向和横向研究、如何还原历史、如何挖掘传统主题的生命力和对经典作品的娱乐化角度解读四个方面做了总结。

本次讲座,赵敏俐老师通过历史记载对《陌上桑》一诗进行了文化的还原,同时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不仅使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新的认识,还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合影】

 供稿:徐智宇 陈岩琪

编辑:丁涵  陈岩琪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