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雎》中的美学意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蒹葭》的意境美 浅析《关雎》中的美学意蕴

浅析《关雎》中的美学意蕴

2024-04-13 0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读到这里,画卷继续向前延伸,潇洒的君子遇到了美丽的姑娘,夕阳的余晖中,一切都被笼上了一层朦胧的意境。姑娘或许并没有留意君子的凝眸,而是继续翩翩行走,但是君子的心情此时却已无法淡定,而是如那随水而流的荇菜一般,追随着姑娘的身影而去。种种情景柔和温婉地交融在一起,生成了一幅永恒迷离的画卷,而这画卷的意境则是如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自然。

二哀而不伤的思情之美

孔子曾评价《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一种情感方式,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分悲伤,这个观点非常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君子见到淑女,求之而不得,便陷入了无限惆怅的思念之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朱熹《诗集传》中说:“窈窕:幽闲之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窈窕,好也。’……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18]古人的“窈窕”一词是注重于内心和外表,是指内外兼修的美好。“淑”即善、好之意。君子是对古代贵族男子的通称,亦指品德高尚之人。毛传说:“逑,匹也。”郑笺:“怨耦曰仇。”后代的朱熹、方玉润、马瑞辰大致都同意“逑”为“匹”之意。淑女、君子因为品性相当,所以是相匹的最好对象。毛传:“寤,觉。寐,寝也。”朱熹《诗集传》:“或寤或寐,言无时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寤寐,犹梦寐也。”

爱意萌动时的思念是悠长而感伤的事,“感伤”亦是美学中一种疏解情感的方式。思慕的女子已走入心房,日日夜夜,辗转反侧思念着梦中之人,这般的思念和《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与后代《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以及今天所说的“有的人只一眼,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只一开始,便覆水难收。”极其相似。千年前的思念如此的纯净无暇,我们今日读来,从那些简单的字句中,感受到的是深沉而悠远的相思。从心底升发开来,一圈一圈的在灵魂中游走,使整个人都陷入了那循环往复,难以抽离的思念之中。这般的思念虽哀婉却不伤情,隽永绵长,体现出“哀而不伤”的思情之美。

三乐而不淫的“礼”之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成王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后来孔子又将这种礼乐制度继续发扬,礼乐从来都是一体的。人的修养从学诗开始,然后自立于礼,之后成熟于乐,这是儒家最本初的审美自修思想。儒家一直讲求的是由内而外的修身,先着重于自己的内心,注重“自省”及“慎独”。而孔子讲求的“礼”,则是这种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毛诗序》说:“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19]“情”是人类本能生发的生理属性,“礼”则是后天修身的道德属性,如果人只依靠本能的生理感知而活,那则与禽兽无异。动物的雌雄交配从来都是本能反应而没有爱,但人类的两性交合是有爱存在其中的。“爱”是人类感情中最复杂的一种形态,也是“礼”产生的最根本的基础。孔子是讲爱的,他讲的爱大多是大爱,“泛爱众而亲仁”,“仁爱之心”,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大爱里,男女情爱也是包含在内的。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正是表现出君子求淑女的“发乎情,止乎礼”最后获得圆满的过程。毛传说:“宜以琴瑟友乐之。”郑笺:“同志为友。”[20]朱熹:“友者,亲爱之意也。”[2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友之,犹乐之也,……:‘友,亲也。’友为相亲有之称。喜生于好,故义又为乐。”[22]上古时期的教育还仅限于贵族之间,能够使用琴瑟的人,一定是受过良好的礼乐教育,所以这里的君子可以肯定是一位贵族青年。他思慕美丽的姑娘,便开始了热烈地追求,但即使心中已经满溢了热烈的爱,却依然选择了循礼之举,用琴瑟之乐来接近美丽的姑娘。这位美丽的姑娘也一定是懂得琴瑟之音的人,否则不会与君子相匹,正是《毛诗序》中所讲的那样,“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钟鼓乐之”,毛传说:“德盛者宜有钟鼓之乐。”郑笺:“琴瑟在堂,钟鼓在庭。”[23]朱熹《诗集传》:“钟,金属。鼓,革属。乐之大者也。乐,则和平之极也。”[24]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乐,五声八音总名。’”由此可见钟鼓之乐比琴瑟之乐更加盛大恢弘,用于的场合该更加隆重。如果说琴瑟之乐适合男女之间谈情,那么钟鼓之乐则适合男女之间的婚嫁。经过了“琴瑟友之”的热烈追求,自然而然由爱情转到婚嫁之况,可以说,这首恋歌最终获得了圆满。从相识、相求、到迎娶,这一系列的过程,完全符合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总之,作为《诗经》首篇的《关雎》已经不单单是一首诗,而是蕴含了超越时空的美学观念。她似乎是一把可以开启更深层次美学意蕴的钥匙,打开了《诗经》三百多篇的美学之门,使我们领略其中的风骚奥妙。千年来,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美学意蕴早已成为华夏传统文化中最闪耀的星子,融与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指引着后人一定要努力继承并发扬下去,使之能够生生不灭,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2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

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

4方玉润:《诗经原始》(全两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 周延云:《美学新探》[J],《泰山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1期。

7魏峨:《的美学价值》[J],《美与时代》,2004年5月。

8 滕春红:《“雎鸠”的迷雾与“兴”的审美直觉——首章的美学意义》[J],《美育学刊》,2012年7月第4期。

9 赵玉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孔子“中和”美学精神》[J],《北方论丛》,2012年第1期。

[1]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5页。

[2]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67页。

[3]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0页。

[4]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0页。

[5]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0页。

[6]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页。

[7]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8]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0页。

[9]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页。

[10]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1]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1页。

[12]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页。

[13]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4]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1页。

[15]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页。

[16]方玉润:《诗经原始》(全两册),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4页。

[17]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8]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1页。

[19]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67页。

[20]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2页。

[21]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页。

[22]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4页。

[23]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2页。

[24]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