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优良家风 读书|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读书|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2024-06-30 18: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然而由冬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前,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的“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可以永远认识书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方,也不辨自夜向昼推进的痕迹。儿女渐渐张大起来,在朝夕相处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侯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以为其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一农夫每天早晨抱了牛犊而跃过一沟,到田间劳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长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无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边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然而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有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物”,“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图片来自网络摘自《缘缘堂随笔》(丰子恺)编辑:阿卡狄亚排版:栗树港

更正与致歉因编辑环节疏漏,本微信平台2016年2月22日刊载的文章《元宵节的文化意义:中国人的“狂欢节”》,作者名出现错误。文中作者名误写为“陈连生”,实际应为陈连山,特此做出更正说明,并向陈连山老师致歉。

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平台2016年2月23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