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教学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贫》教学反思简短 《清贫》教学反思

《清贫》教学反思

2023-09-17 05: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清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阅读课前要求,让学生明白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什么,重点在哪里。然后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纠正。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引导之前学习中掌握的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进行分析理解,既能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又能巩固学生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最后我拓展了关于方志敏的事迹和思想,使学生对老一辈的革命者那种慷慨无私、坚定奉献的精神有了深刻认识,并产生了学习和向往之心。

2、《清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阅读课前要求,让学生明白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什么,重点在哪里。然后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纠正。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引导之前学习中掌握的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进行分析理解,既能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又能巩固学生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最后我拓展了关于方志敏的事迹和思想,使学生对老一辈的革命者那种慷慨无私、坚定奉献的精神有了深刻认识,并产生了学习和向往之心。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这一课虽然上完了,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反思和总结如下:

  1、按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再选择学习方法自学,并和同学交流汇报,在理解字词的同时,应及时让学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不应专门把理解句意单设成一个环节,对于古诗的学习,应注意这一点。

  2、在“走进作者”这一环节,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而应该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分享交流。

  3、课堂上安排稍显前松后紧,应该在字词的理解上压缩时间,就显得最后的拓展环节宽松一些。

  4、在对诗整体把握的同时,我让学生归纳了诗中讲的四个场景,并板书,再总结:这些场景或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这个板书变得更简洁明了一些就更好了。

  当然,反思这节课,也有几处值得回味的地方。比如在选择“元”的意思时,有一个学生质疑,元旦和元日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我抓住这个时机,讲解了有关“农历”和“公历”的知识,学生就不会把元旦和元日混淆了。在理解“桃符”时,我首先讲了此句省略的词语及原因,然后又讲了桃符的演变过程及故事,又把一对桃符带到了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看、听、摸几个环节,准确地理解了桃符。之后,又讲了“桃”字,和记忆技巧:“哪来的邪呀,只不过是人们盼望有个好兆头罢了”。指导写字,又扩词“桃李”,让同课头的老师拍手称快。课堂上,还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拓展,有一学生说到“国庆节”,我立即引导,让学生明确传统节日和节日的区别。另外,我还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如: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这也是我们中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是多才的,诗人更是智慧的等,这样,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一个熏陶,也能让课堂浑然一体。因为这是反映过年习俗的一首诗,我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除了课件的背景颜色是红的外,我还把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成一封信的形式装在红包里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气儿。

  在解读——设计——执教——反思的碰撞中,我会渐渐发现许多,这发现,会带着思考,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促使自己真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清明》教学反思

  古诗《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全诗在语言上浅白如话,没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个装饰的词,纯是白描,连语序、句子也好像极其平易,先写时令其后,次写人物心情,末两句则是行人与牧童的简单对话,平平常常的一首诗,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笔,却有着其它诗不能比及的独特魅力。

  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出示:清明、扫墓、踏青。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清明节我们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来了。我就直接引入了这首古诗《清明》,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古诗时,带着要求去读。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很有热情。

  细读古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读,想一想自己在读古诗时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相机画出相应的图画,并且让学生说说古诗意思。做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试着通过图画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是不是能达到理解的效果。

  在这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借助书后的相关解释理解古诗,这主要是考虑到这是一篇课外补充读本上的古诗,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在这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想如果在课上,再出示一首古诗让学生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理解。可能这节课的效果更好一些。

  由于时间紧迫,我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改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谍取功名,恰逢重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从教学过程看,每一个环节都把握的很好,并按课时要求按时完成、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也都有板有眼,比较扎实。

  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今天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在反复朗读、背诵中有所感悟。

  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真挚情感,学生是不可能体会到的。特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

  这个问题告诉我,在今后教学诗歌时,一是强调诗前查阅资料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书籍,教师课前给学生讲一些背景资料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外出会想家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大有好处的。

4、《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表演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遵循“初读古诗,读出韵律;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又读古诗,抓住诗眼;诵读古诗,发现层次;研读古诗,体会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诗中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研读古诗,达到古诗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三、提炼方法,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

  关注诗人和诗题;

  一读,读出节奏,理解字词;

  二读,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三读,抓住诗眼,品读意境;

  反复诵读,体会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学法,迁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泊”的字音;

  (2)画出节奏线,读出节奏;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并填写学生活动卡。

  3.师生交流,研读古诗。

  (1)过渡:抓住题目了解诗意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可以多尝试并运用。下面就请根据题目,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夜里停泊在枫桥的所见所感。)

  (2)根据自己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古诗。

  ①注意语速稍慢。

  ②停顿适当。

  ③字音准确。

  (3)学生交流自己圈画出的诗中景物,教师帮助补充总结:月、乌、霜、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船。

  (4)抓诗眼,品景物。

  ①品读第一句:“月落”是即将落下的月亮;“乌啼”是正在啼叫的乌鸦,那声音平添几分悲凉;(品读第一句)“霜满天”是余霜漫天,无比寒冷。

  ②品读第二句:“江枫”江边枫树飒飒作响;“渔火”点点平添几多忧愁,让人久久不能入眠。

  ③品读第三、四句:“寒山寺”似悲凉之地;“钟声”从此传出,一直传到诗人的“客船”之上,客乡在外,不免伤感涌上心头。

  (5)小组汇报诗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从而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策略,先由学生提炼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好习惯。

  四、赏析诗情,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朗诵两首古诗并比较这两首古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

  相同点是两首古诗都是写秋天景色的;区别在于第一首《山居秋暝》写的是一种自由、幽静、惬意之美,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第二首《枫桥夜泊》所描绘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寂寞愁绪,写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2.诵读两首古诗,把握不同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研读写景的古诗,我们要着重把握诗人的情感,透过景物描写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味别样的古诗境界。

  4.书写指导。

  (1)“愁”是上下结构,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一些。

  (2)“寺”书写时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整体拉长或前倾。

  设计意图:两首古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了两首诗后,对比诵读,能使学生自主发现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写景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布置预习,课后练笔

  1.根据两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自选一首改编成一篇写景的文章,最好配上一幅图画。从日常读写训练入手,培养写作能力。

  2.预习《长相思》,搜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写作,抓住契机向学生提供习作机会,选择一首诗改编成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是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相机出示课件简介作者: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被当时的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记起有关乡愁的诗词;通过解诗题,明确体裁;通过知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学习这首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初读词,巧学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

  2.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念通顺,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要借助词句认识生字,不要把识字和诗词割裂开来。

  (1)自主读文,读准生字的音,结合朗读画出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课件突出“程、灯、更、成、声”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字的读音让你发现了什么?(韵母相同,押“enɡ”的韵。)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字,更准确把握节奏。

  3.教师强调“聒”“更”的字音和字义。

  (1)“聒”,可扩词:聒碎、聒噪。字面为“耳字边一个舌字”。意为声音吵闹,使人厌烦。本文是指更鼓声和风雨声。

  (2)“更”是多音字,本课读ɡēnɡ,是古时的时间单位。

  4.指名试读,在控制语速、恰当停顿以及字正腔圆三方面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范读初步走进文本;利用自由读,有层次地走进课文;抓住韵脚很好地把握词的节奏。总之,本环节主要宗旨为熟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求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三、抓字眼,明词意

  1.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这首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结合具体的字词说说。相机指导朗读。

  (1)“一程”体现了作者走了很远的路,路途遥远;“夜深”说明夜深了,作者看着行营中亮起的千帐灯久久不能入眠,他似乎有心事。(指导朗读:读出有心事的感觉。)

  (2)“梦不成”说明作者睡不着觉,更做不成梦。(指导朗读:把这种烦躁的感觉带到朗读中去。)

  (3)“风一更,雪一更”是风雪之声,两个“一更”说明这里整夜都是风雪交加。(指导朗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实际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读一读,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2.串词成句,理解全文。

  (1)课件出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词的上阕的意思: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上阕。

  (2)继续出示: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根据前边的“抓字眼”理解下阕: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②对比上部分的语气,加强语气再读下阕。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讲究循序渐进,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思,采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由“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和感觉”引领学生围绕词中关键字去初步领会词义,再将零散的理解串词成句,梳理语言,使学生经历语言再加工的过程,理解诗意变得水到渠成。

  四、巧设疑,品词情

  1.板书“身”,质疑:作者身在哪里?

  (1)课件出示注释词语“榆关、那畔”,顺势学习其中“榆”和“畔”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指哪里?(山海关和关外。)猜想此时的作者应该在哪里?(山海关、关外、山上、营帐中、征途……)在“身”字后面补充板书“在征途”。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呢?

  (2)教师讲解创作背景,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本文是康熙二十一年,作者随康熙皇帝到关外慰问巡视时创作的,看到关外军士生活艰苦,闻听风雪交加之声,作者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孤寂、思乡……)

  (3)尝试读出作者的孤寂与思乡之感。

  2.板书“心”。质疑:知道了作者身在征途,再想想,作者的心在哪儿?(在故乡、在家乡、在故园)在“心”字后面补充板书“在故园”。

  3.引导学生关注板书,把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连起来读,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作者身在征途,却思念故乡。发现了作者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1)播放音乐,配乐朗读,品读作者思乡之情。

  (2)教师渲染画面,引读全文,体会身体和心灵分隔两地的痛苦之情。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学习而后知疑惑,方能继续探究,培养钻研的精神。这首词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学习的关键在于透过语言文字,挖掘诗人的内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诗情,借助两个问题,提炼文本主旨,巧妙地品味诗人表达的情感。

  五、明中心,诵读词

  1.课件出示《菩萨蛮》中的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导学:这是纳兰性德的又一首词,小组交流纳兰性德为何事而“轻离别”?教师提示要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2)猜想:除了纳兰性德问自己,还会有谁问纳兰性德?怎样问?什么情景?学生练笔写一段话。

  2.过渡:这就是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3.引读:(1)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长相思》。引读要充满激情才能带动学生全情投入。

  (2)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长相思》。

  (3)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长相思》。

  设计意图:借助作者其他作品恰当补充课堂,升华本课的主题,在朗读中不断体会作者内心思乡思亲之情,在想象与练笔中,层层深入地理解并升华本文主题,达到对文本融会贯通的程度。

  教学反思

  诵读是引领学生抵达诗境的最佳途径。本设计力求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多种引读逐步促发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境,品悟诗情。如:学习《山居秋暝》时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进行引读,读出陶醉、美妙、开心之情。再如,教学《长相思》最后运用升华朗读法,激发学生对作者心情的强烈共鸣。通过教师三次引读,学生在层层朗读“长相思”这一主题中,深入感悟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之情,从而为升华主题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5、《彩色的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8. 彩色的梦

  课题 彩色的梦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首儿童诗语言简单、优美、朗朗上口,文章洋溢着浓厚的童真童趣。诗歌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梦的美好,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用词方式,进行语言积累。

  学前准备 1.学生用绘画材料等。(学生)

  2.梦境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3.熟读课后“我会读”中的小韵文。

  学习重点 1.启发学生回忆和想象,凸显个性,力求创新。

  2.梦的色彩情感体验及画面布局和形象的塑造。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梦境。(用时:5分钟) 1.启发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好!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做梦?谁来讲讲你的梦?

  2.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讲述梦境,老师鼓励和引导。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分钟)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察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阅读:

  (1)下面我们来分节朗读课文,你喜欢读那一节就读哪一节。

  (2)鼓励学生和别人比赛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课文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6.(1)分节朗读课文。

  (2)赛读课文。 1.我会拼写词语。

  cǎi sè( )

  zuò mèng( )

  lán tiān( )

  sēn lín( )

  lā shǒu( )

  píng guǒ( )

  jīng líng( )

  yì bān( )

  2.我会读。

  铅笔盒 聊天 草坪 葱郁 拉手 烟囱 一般 精灵 叮咛

  三、体验情感,表现色彩。(用时:10分钟) 1.师: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有几位同学也想给你们展示一下他们的梦,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最欣赏哪一幅?他们做了一个什么梦?梦中有什么形象?他们的梦境主要运用了什么颜色?

  2.师:夸张的形象、大胆的色彩形成了多彩的梦。看了他们的梦,同学们也得到了一些灵感,同学们,你的梦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一个怎样的梦?现在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创作,展现梦境,教师巡视指导。播放音乐。 1.板书:形象 色彩

  2.师生一起分析作品:不同的颜色体现了不同的梦境,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1)现在,就请用你手中的画笔,尽情的描绘一个多彩的梦吧!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填空。

  ( )的梦

  ( )的森林

  ( )的太阳

  ( )的草坪

  ( )的野花

  ( )的天空

  4.送字宝宝回家。

  彩 梦 灵 森 拉

  结 苹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品字结构:

  四、评价交流,体验快乐。(用时:5分钟) 1.师:谁来晒晒自己的梦?同学们,你觉得哪个梦最富有想象力呢?为什么?

  2.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1.学生互评。(色彩、内容、创意)教师点评。

  2.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5.写一段话叙述自己最有趣的梦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启发学生回忆和想象,完成一幅梦境中的画作。这节课的主题是彩色的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师尽量不在黑板上示范画,因为有些学生会依赖老师,依赖范画,但也有好多学生的画面非常具有创意。引导学生了解到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求异求新,才能设计好的作品。不仅课堂上这样做,在生活中更应养成乐于观察、善于创造的良好学习习惯。本课教学中常见问题在于:学生在创作中对于梦境效果的体现不准确或不明显。教师最好课前创作些表现梦境的范画来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创作思维,另外还可以借助范画解决构图问题,也可找来表现梦境的招贴、漫画给学生欣赏分析,用于解决这一难点。

  《彩色的梦》教学片段

  ◆情景创设,发挥想象(教学重点)

  师:想到能给你们上课,我昨晚兴奋的睡不着觉,迷迷糊糊的我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脚踏星星来到学校,我们的课堂飞到了天空,云朵变成了小朋友的课桌,而老师的讲台竟是一道七色的彩虹。太阳和月亮为我们照明,小动物们争着来听课,小朋友们挥舞着画笔把天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你们觉得老师的梦怎么样?

  生:神奇、甜美。

  师:梦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新奇的体验。

  引出课题《多彩的梦》

  师:那谁来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梦?

  (学生畅谈自己的梦。)

  师(鼓励和引导):“后来怎样了?”、“你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他长得怎样?”等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梦的多彩。

  (生讲述梦境。)

  师:“这个梦真多彩,你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你的梦真精彩,我也想进入你的梦中玩玩”、“你的梦真惊险啊,小朋友都听的入迷了”等语言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把梦说完整、说精彩,激活想象,加深体验,给予适当的奖励。

  师:看来同学们都做过梦,你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

  生回答。

  师小结:梦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光同学们会做梦,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他也爱做梦,他就是西班牙著名画家达利,他做了一个什么梦呢?请看画面:画面中画了哪些事物?画家梦中的景象和现实生活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小结梦的特点:梦中的事儿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也可以是从来没见过的。〖HT〗

  赏析:《彩色的梦》一文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述梦境,表叙了童年美好的彩色梦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讲解自己的梦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希望大自然变得更加美好的愿望。

6、《画杨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3 画杨桃

  课题 画杨桃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认真研读教材,我认为文章中“我”的绘画作品、学生的嘲笑是引子,是铺垫,要着力表现的是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在老师的教诲过程中,我、同学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另外,文章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手段,如多处对比、人物对话、多种标点、情感留白等,真实地再现了绘画课上发生的场景,展示了人物内心发展变化的历程,诠释了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所以本课设计不仅要突出读的指导,还要注重文本的补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杨桃的图片资料,了解作者。(师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教诲、叮嘱”等词语的意思。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3.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学习重点 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杨桃的图片资料和临摹技巧方面的知识。(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杨桃图片,教师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水果。(板书:杨桃)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杨桃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2.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学生谈论关于杨桃的知识。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交流。

  3.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进入情景。

  4.学生齐读课题。 1.请说出几个热带水果的名称。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用时:10分钟)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围绕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查字典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按记叙文六要素来概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画出文中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便于后文交流。 2.巩固练习。

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__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到的,把杨桃画成了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最后在老师的教导启发下他们认识到了错误。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对学生难认的字音示范读。

  (2)出示本课生词:要求、叮嘱、审视、半晌、熟悉、哈哈大笑、一端、轮流……

  (3)理解词语(审视、严肃等)。

  2.指名说一说课文围绕杨桃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1.(1)学生画出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将句子读通顺。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生字生词。

  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图画课上,老师叫我们画杨桃,“我”按照我的角度所见的把杨桃画成了像五角星一样,被同学嘲笑。老师则让每位同学坐在“我”的位置上看杨桃,教育了同学们。) 3.用“√”标出正确的读音。

  (1)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shú shóu)悉。

  (2)我们应(yìnɡ yīnɡ)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对于一些笔画简单、容易记忆的生字,让学生自己分析,练习书写;对于一些难写的字,教师示范,重点指导:

  1.“图”:全包围结构,“国”字框要写匀称、工整。

  2.“摆”“端”“轮”都是左窄右宽,左边约占三分之一。

  3.“桌”要和“卓”字区分。 1.对于一些笔画简单、容易记忆的生字,学生自己动脑分析,练习书写。

  2.结合教师指导识记“图”“摆”“端”“轮”“桌”等。 4.读一读,写一写。

  kào biān xī hā

  ( ) ( )

  shěn shì yán sù

  ( ) ( )

  shǎnɡ wǔ jiào huì

  ( ) ( )

  duān zhènɡ

  ( )

  hé yán yuè sè

  ( )

  教学反思 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画杨桃》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内涵、重点还是清晰的,整节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部分。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明白课文所讲的道理,学会实事求是地思考,处理问题。

  学习重点 联系全文内容,感悟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先来听写本课生字词,看谁最棒。

  2.温故知新,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生回答: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而引发的事情。) 1.听写生字词,同桌互改。

  2.同学们根据上节所学内容,谈一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听写词语。

  图画课 哈哈大笑

  嘻嘻 交作业 座位

  抢答 摆放

  二、理解句子,感悟道理(用时:25分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找出动作描写的句子,体现了“我”什么样的态度?

  3.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这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2~18自然段。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在班级进行汇报。

  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18自然段。 (一)学习第1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1.学生读第1自然段。

  2.学生找出动作描写的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动作描写体现出了“我”的一丝不苟。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2~18自然段。

  1.默读课文,交流并提出问题。

  (1)“我”是如何画杨桃的?

  (2)同学们面对“我”的画是怎样的态度,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画出关于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后汇报。

  (1)学生结合重点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进行体会,得出答案: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2)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出同学们当时的态度变化:由“嘲笑”到“不好意思”。

  (3)通过对老师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可以看出老师是一个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人。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18自然段。 6.选词填空。

  严格 严肃

  张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 )。

  小强没有完成作业,李老师( )地批评了他。

  教育 教诲

  山村的孩子渴望受到良好的( )。

  虽然我离开母校多年了,可是老师们的( )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7.判断下列各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肃”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肀”或“丨”。( )

  (2)“审”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sh。( )

  (3)“半晌”的意思是:

  ①过了好大一会儿。( )

  ②过了中午。( )

  8.将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

  三、学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理解第13~15段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最后一段。

  3.引导学生讲述: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件。

  4.教师小结:同学们,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会让我们受用终生的。 1.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形象地刻画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

  2.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最后一段。

  3.学生讲述学了这一课,自己的收获? 9.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的灵活性,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灵活性,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着重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画杨桃》教学片段

  换位思考,感悟道理。(教学重点)

  师:为什么同一个杨桃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呢?

  生:因为看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就不一样。

  师:你们可真聪明!可是刚才嘲笑“我”的那些同学,他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于是,老师就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仔细地观察杨桃,你看看,看到了什么呢?结果呢?我来做老师,你来做同学(引读文章)。

  (师生配合读)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刚刚读前面那段话之后,你们仔细观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同学们第一次读这么肯定,刚刚你却读得吞吞吐吐,为什么?

  生:因为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杨桃的确像五角星。

  师:那前面我说的话……

  生:前面他们也不知道从那个角度看杨桃就像五角星。

  师:那人家取笑了你,你会感到……

  生:惭愧。

  师:所以说起话来也会吞吞吐吐,你再看看,还会有什么原因,让你读得吞吞吐吐呢?

  生:我觉得他们看错了。

  生:他们亲眼看到了杨桃像五角星。

  师:你再比较比较,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处有省略号。

  师:对呀,这里的省略号放进去,就表示说话……吞吞吐吐、不连贯。你们想体验一下吗?

  生:想。

  师:那就同桌一个扮演老师,一个扮演学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看到了,真实的应该是五角星形的,文中的老师也知道了,他把学生们请到台上,学生们看到了真实的情况,这时老师由严肃变得高兴了,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

  生:和颜悦色。

  师:你来读读老师和颜悦色说话时的情景。

  (生朗读)

  师:拿出你的笔,画出老师的话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

  (生读自己画的句子)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如果我看到的是五角星形的杨桃,我就画成——

  生:五角星的杨桃。

  师:如果我看到的是椭圆形的杨桃,我就画成——

  生:椭圆形的杨桃。

  师:这就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

  (生读第17段)

  师:这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诗,能接上吗?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前两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苏轼说的是看山,我们说的是看杨桃,不过,道理是一样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如果用我们的语言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太棒了!同学们,在画杨桃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样子的,其实,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实事求是,我们做人也要实事求是。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全文。

  (生读)“有一次上图画课……”

  师: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省略号的妙用,不同的符号有不同的效果。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读)“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师:最后让我们静静地从不同角度观赏杨桃。

  赏析: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情动”,还要让学生“心动”。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生硬地向学生灌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这个道理,而是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的感悟才是学生的深切体验,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据此,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7、《小马过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4 小马过河

  课题 小马过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明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适合儿童表演。针对这一特点,本导学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让学生演一演,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把这些想象加进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前准备 1.准备生字卡片。(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

  学前准备 1.准备生字卡片。(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用时:5分钟)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用时:15分钟)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再读两遍。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读效果。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几遍。

  (2)指名读后,“开火车”认读。

  (3)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亲切 知道 深浅 麦子 做事 一条河

  3.开火车读,赛读,抢读生字。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按要求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各种形式学习生字词。

  3.听范读,思考问题,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先讲小马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再讲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不敢过河;然后重点讲妈妈告诉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最后讲小马过了河。 1.我会把音节补充完整。

ǐ

p_ t_ m_棚 驮 磨d_ ì

  挡 死 试

  三、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认读组词。

  2.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词的字形和书写。

  “挡”左边是“扌”,右边是“当”。

  “知”左边是“矢”,右边是“口”。

  “浅”左边是三点水,右边的笔顺是:,最后一笔是点。

  “愿、半、袋、挡、知、道”等字,可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分析记忆字形。

  麦:上下结构,上边是青字头,下边是折文“”,不写成反文“攵”。

  3.练习。 1.认读要求会写的词组。

  2.开火车读生字。

  3.观看老师书写。

  4.描红,临写。 2.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diào yuàn yì

  ( )落 ( )

  shēn qiǎn mài zi

  ( ) ( )

  bó bo lì kè

  ( ) ( )

  tū rán

  ( )

  四、布置作业(用时:10分钟) 1.用“麦、切、知、深、做”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熟读课文。

  3.书写生字。 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童话,而且文中小马的经历跟学生的成长经历很相似,所以在思想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先检测学生课文的朗读情况,不仅为学生自主读文学习生字做好必备的正音和断句的铺垫,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重视预习。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再鼓励学生在组内认读,最后进行开火车读、赛读、抢读等多种方式巩固生字,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学习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寓意。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1.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读字音。

  2.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感悟寓意(用时:25分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自由读第2自然段。

  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汇报。

  6.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第7自然段: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7.指名读第8自然段。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1.读第1、2自然段。汇报交流结果:小马过河的原因是老马让他把麦子驮到磨坊。

  2.自由读第3~6自然段。汇报交流结果:小马遇到了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该多好啊!

  3.朗读第7自然段。汇报交流结果:将妈妈说的话画上线,妈妈的话的意思是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要自己实践,才能知道结果。告诉我们遇事不要听别人说,一定要自己动脑筋并亲自体验。

  4.同桌齐读第8自然段。汇报交流结果:小马小心地蹚过了河,过了河它的感受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3.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老马告诉小马:“孩子,( )听人说,( )不动脑筋,( )试试,是不行的,河水( ),你去试一试就( )了。”

  4.将带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不改变句意。

  (1)小马向四周望望。( )

  (2)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 )

  5.课文精彩回顾。

  他下了河,小心地蹚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1)找出文段中意思相反的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2)用“既不……也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

6.你从这段话中得到的道理是

  三、总结全文,拓展训练(用时10分钟) 1.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像小马那样动脑筋,去试一试的时候呢?请小组交流。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更要实地去试一试)

  3.分角色复述课文,分别戴上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头饰表演。 1.小组自由交流,全班反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角色复述课文。 7.想一想,说一说: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朗读一直处于首要位置,以朗读促感悟、促体验、促积累。本节课中,为朗读呈现丰富的情境性,让学生在“我要读”的情感支配下,通过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地分角色朗读自然而然达到体会情感,享受语言的目的。

  存在不足: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而这种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应该融为一体的。在本课的教学中,缺少对二者结合点的思考。

8、《雷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6 雷雨

  课题 雷雨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对阅读教学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图画阅读。教学设计中,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阅读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用字的精炼准确,采用图文对照,情境创设,想象谈话等多种形式去品悟文章描写的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观察夏天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课文描写雷雨前的段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留心观察夏天的天气变化。(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雷雨的课文。(板书课题) 1.交流自己看到的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

  2.齐读课题。 1.写出自己知道的雨的名称。

  二、检测预习,纠正字音(用时:10分钟) 1.教师检测学生课文的预习情况,分自然段指读,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相机纠正字音错误。

  3.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读准确。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开展朗读竞赛。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争取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认真倾听,争做“小老师”进行评价,为出现错误的同学纠正字音。

  3.读准课件出示的句子。

  4.学生在小组内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积极参加小组竞赛。 2.把下列生字按要求分类。

  垂 沉 彩 阵 蝉 蜘 蛛

_____

翘舌音:

____

平舌音:

  3.连一连,组成新字。

  氵 彡 虫 辶 阝

  冗 单 采 车 兆

  三、自主品读,感悟雨前的景象(用时:15分钟) 1.导入:现在,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绘雷雨前的景象的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引导自由读,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描写雷雨前的景象?

  4.指名反馈,教师适当引导。(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5.师生对读。

  如:教师:乌云——学生:黑沉沉地压下来。(指导学生抓住“黑沉沉”,读出乌云的低以及给人的压抑感)

  教师:树上的叶子——学生:一动不动。

  6.指名反馈:同学们,通过这一遍的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7.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雷雨前的景象。作者在雷雨来前,仔细看,认真听,把雷雨前的景象描绘得可真详细。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雷雨前“满天的乌云”“一动不动的叶子”“一声不叫的蝉”。

  2.仔细阅读两组句子,体会“黑沉沉”“一动不动”的妙处。

  3.学生自主交流读文的感受。

  4.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雷雨来临之前的景象。

  5.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树枝乱摆”“蜘蛛逃走”等变化来体会大风到来。 4.把会读的词语涂上喜欢的颜色。

  彩虹 蜘蛛 清新

  窗户 垂下来 黑沉沉

  压下来 越来越亮

  5.照样子,写词语。

  黑沉沉( )

  越来越亮( )

  越下越大( )

  6.区别字填空。

  虹 红

  (1)今天我穿了一件( )衣服。

  (2)雨后,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 )。

  采 彩

  (3)小蜜蜂正在花丛中( )蜜。

  (4)我用( )色的蜡笔勾画出五( )的世界。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生字,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进行归类。

  3.指名说一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教师强调重点。

  4.范写“垂”“迎”,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5.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后,同桌交流评价。

  6.集体交流,评议。 1.(1)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本课生字按照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的方法归成三类。

  (2)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范写进行书写,掌握运笔的方法及书写技巧,进行自评、组评,提高书写及观察能力。

  2.运用规律,端正姿势,独立书写剩下的生字。

  3.(1)观看课件展示的“垂”的笔顺,进行仿写。

  (2)观察教师范写每一笔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横的长度。

  (3)在田字格中练写,同桌评议。

  4.用生字组词,选一个词写一写。 7.我会连。

  8.一笔一笔写出下列生字。

________

黑:

________

垂:

________

迎:

________

乌: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中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通过朗读把欣赏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感受表达出来。这也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各个语言片段时,让学生说说写到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雷雨后的景象,对比阅读,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2.总结全文,品读句子,感悟“挂”等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3.留心观察天气,把它写在日记里。

  学习重点 品读重点句子,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背诵课文。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复习课文,学会表述天气如何变化。(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听写词语。

  2.教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雨前,天空——黑沉沉的;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蜘蛛——逃走了。你们听——(播放媒体课件,呈现打雷声,而后哗哗哗的雨声)下雨了! 1.听写词语。

  2.思考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9.读课文填空。

、和_

本文作者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的自然景象。

  二、图文结合,体会雨中的景象(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体现雷雨变化的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反馈:雨下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①品读要点:连续的三个“哗”让人感受到雨很大,这是通过描写声音体现雨的大。

  ②指导读好“哗,哗,哗”。

  ③齐读这一句。(先一组齐读,然后两组齐读,接着三组齐读,最后全班读,通过声音的逐渐增强来体现雨越下越大。)

  (2)“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①学生自由说一说。

  ②出示课文插图,感受雨大。

  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说一说:除了树、房子看不清了,还有什么也看不清了?

  3.教师小结:可见雨多大啊!我们再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体会一下。

  4.出示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雷雨过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反馈。)

  5.教师出示文中的语句,学生读一读。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6.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雷雨前后景象变化,完成填空练习。 1.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画出体现雷声、雨声变化的词句。(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

  4.学生通过两幅图的对比,畅谈雷雨过后的感受。(从图中小朋友的表情可以感受到雷雨过后给人的轻松、喜悦之情,“清新的空气”“雨后的彩虹”体现了景象的美好)指名学生带着喜悦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垂”“坐”使用的妙处。“垂”字说明了雷雨前的风大,“坐”字体现了蜘蛛的悠闲,从对比中感受雷雨后的美好景象。

  6.学生对比阅读相关段落,完成填空练习。

  10.我会照样子扩写句子。

  例:乌云压下来。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1)国旗升起来了。

  ( )国旗( )升起来了。

  (2)同学们在读书。

  ( )同学们在( )读书。

  11.我会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短语。

  ( )太阳出来了

  ( )雨越下越大

  ( )天亮起来了

  ( )满天的乌云

  ( )雨声小了

  ( )下起雨来

  12.课文内容我了解。

  打开窗户,( )的空气迎面扑来。

  雨停了。( )出来了。一条( )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 )了。

  三、总结全文,揭示主旨(用时: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写得如此细致?

  2.教师揭示全文的主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去发现、去探究。 1.学生认真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用心体会,经过交流体会到:能够把这些场面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留心观察是最重要的。

  2.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去发现、去探究。 13.你留心观察天气情况了吗?把你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和大家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及课文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我抓住了雷雨前后的景物变化,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中对比阅读,读出雷雨前后景物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思维、绘画等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雷雨》教学片段

  识字品词,多元感悟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一边用心读一边思考:雷雨来临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可以动笔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词句。

  (生静心默读,画出相关的词句)

  师:同学们静心读书的状态可真棒!书中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生:乌云、树上的叶子、蝉、蜘蛛、大风、闪电、雷声。

  师:雷雨即将来临,抬头看看天空,乌云是怎样的?(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生(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黑沉沉”说明什么?

  生:“黑沉沉”说明乌云很黑,很多。

  师:(课件展示“黑沉沉”的乌云图片)这样的云与我们今天见到的白云有什么不同?

  生1:图片上的云很黑,今天是晴天,外面的云是白白的。

  生2:很厚,很黑。

  师:乌云又黑、又厚、又重的样子,就叫做“黑沉沉”。“沉”字右上部的“冖”,就像是房屋的屋顶,压得很低,很低,人站在地面上,好像黑沉沉的乌云都“压”在头顶上。“压”字的“厂”是山崖形,乌云重得像泥土、石块往下压。只有重才能感觉到压。(出示“压”的字理图片)

  师:看着这样又厚又黑的云(语气加重),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感觉很热。

  生2:我感觉很闷,有点喘不过气来。

  师:你能带着这样的体会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师:老师也来读一读!你们认真地听一听,比较一下,说说老师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我发现老师读得很慢,声音很低,很重。

  师:你能具体地说说哪个字读得慢,读得重吗?

  生:我听出来“黑沉沉”和“压”读得又慢又重。

  师:你真是一个认真倾听的孩子。重点词就要读得重一点,慢一些,按照这种方法再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像“黑沉沉”这种结构的词语吗?

  (生积极举手来说)

  赏析:识字学词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地、枯燥地教学生识字,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识字、品味词语和句子。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理解“黑沉沉”时,教师出示了乌云低垂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黑沉沉”和“压”。此时又适当地运用字理分析,使学生对生字的形、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识字学词、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指导朗读,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最后让学生说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9、《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19.大象的耳朵

  课题 大象的耳朵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象刚开始听了其他动物的话,认为自己的耳朵耷拉着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想办法也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没想到竖起来之后有了一系列的烦恼,于是大象又把耳朵放下来了,烦恼也随之消失了。本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别人说好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只有自己舒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课文贴近儿童生活,教学中我遵循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故事中包含的道理。

  学前准备 1.搜集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学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识记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搜集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学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启发谈话,说说别人的话对你有多少影响,引入课题。

  2.让学生在全班内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富含哲理的小故事。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举手发言谈谈自己有没有受过别人影响而改变了自己本来想法的经历。

  2.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富含哲理的小故事。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学生新字。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5.小组成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我会给这些字注音。

  似( ) 耷( ) 

  咦( ) 竖( ) 

  竿( ) 舞( ) 

  痛( ) 烦( )

  2.我会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我会读。

  耷拉 竖着 竹竿 跳舞 头痛 心烦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标出课文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大象的耳朵和其他动物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

  (3)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指导学生归纳每段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第2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呢?

  (3)第8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写的什么?

  (4)最后一自然段讲的什么? 1.朗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一共有13个自然段。

  (2)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其他动物的耳朵是竖着的。

  (3)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别人说好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自己舒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的道理。

  3.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1)第1自然段写的是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

  (2)第2~7自然段讲的是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和他们的不一样,他们的耳朵是竖着的。

  (3)第8~12自然段写的是大象想把耳朵竖起来,但是却面临一系列烦恼,最后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耳朵是耷拉着的现实。

  (4)大象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4.送汉字宝宝回家。

  扇 慢 遇 兔 安 根 痛 最

__

上下结构:

__

左右结构:

_

半包围结构:

_____

独体字:

  5.思考:大家都是怎样说大象的耳朵的?大象的想法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发现的特点,我在教学时着力引导学生倾听文本背后的声音,理解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阅读教学中,我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大象在面对其他动物说他耳朵有毛病时不安的心情;大象在尝试把耳朵竖起来后面临的烦恼;大象从这件事中悟出来的道理。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从故事中感悟生活的能力。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从故事中感悟生活的能力,懂得生活的真谛。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板书课题。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回顾交流课文内容。 6.我会用下列字组词。

  扇( ) 慢( )

  遇( ) 兔( )

  安( ) 根( )

  痛( ) 最( )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2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至第7自然段)。

  请学生自由朗读第1至第7自然段,思考:大象的耳朵和其他动物们有什么不一样?

  2.学习第二部分。(第8至第12自然段)

  思考下列问题。

  (1)大象在听了其他动物的话后,心情是怎样的?

  (2)大象有没有改变他的耳朵呢?

  (3)大象是怎样改变他的耳朵的呢?

  (4)大象在改变他的耳朵后,面临了什么烦恼?

  (5)大象最后是怎么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

  学生大声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大象的话语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第1至第7自然段,思考后回答问题。

  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其他动物的耳朵是竖着的。

  2.全班交流回答,互相补充。

  (1)大象在听了其他动物的话后,心情很不安。

  (2)大象改变了他的耳朵。

  (3)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4)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耳朵眼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得大象又头痛,又心烦。

  (5)大象最后还是把它的耳朵放了下来。

  3.道理:别人说好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只有自己舒服、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学生自由发挥,意思合理即可) 7.用“耷拉”造句。

  8.我会填量词。

  一( )大耳朵

  两( )竹竿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10分钟) 1.总结全文。

  2.想一想:在碰到和大象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9.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感悟。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这一节课我的设计重在让学生说、议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点拨即可。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从本课中学到的道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大象的耳朵》教学片段

  以悟导读,以读促悟(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让我们大声的齐声朗读第一至第七自然段。

  (生大声齐读第一至第七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至第七自然段,你们看,大象的耳朵和其他动物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1: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其他动物的耳朵是竖着的。

  师:对,他们的耳朵不一样。(多媒体出示)

  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看看有哪些动物说他的耳朵呢?

  生2: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

  师:对,同学们看得真仔细。那我们再来自由朗读第一至第七自然段。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以朗读为主线,串起观察、阅读、想象、说话,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出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既感悟了语言,又进行了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0、《蜘蛛开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20.蜘蛛开店

  课题 蜘蛛开店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讲述了一只蜘蛛因为无聊而想到开店,然后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故事。本文富有童趣,语言幽默诙谐,非常适合小孩子阅读。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了蜘蛛在开店后遇到的一些奇葩顾客的故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通过看图学文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学前准备 1.搜集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学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搜集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学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引入课题。

  2.让学生在全班内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富含童趣的小故事。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举手发言谈谈蜘蛛开店会卖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富含童趣的小故事。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勾画生字和自己不懂的字词。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自主认读生字。

  3.检察自学情况,教学生新字。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5.小组成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我会给下列字词注音。

  店( ) 蹲( )

  罩( ) 编( )

  寂寞( ) ( )

  蜈蚣( ) ( )

  换( )袜( )

  颈( )

  2.我会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我会读。

  开店 决定 工夫 趴倒 袜子 匆忙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指多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标出课文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蜘蛛为什么要开店,开店卖什么?

  (3)为什么蜘蛛在看到蜈蚣后跑回了网上?

  3.指导学生归纳每段内容,理清课文大意:

  (1)蜘蛛开店一开始卖的是什么?

  (2)蜘蛛为什么不卖口罩了,卖起了围巾?

  (3)蜘蛛最后为什么又不卖围巾,卖起了袜子? 1.学生朗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蜘蛛因为寂寞所以想要开店,开店卖口罩、围巾和袜子。

  (3)因为蜈蚣脚太多了,织袜子太麻烦了。

  3.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1)蜘蛛开店一开始卖的是口罩。

  (2)因为河马的嘴巴太大了,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才织完了口罩。(教师出示图片)

  (3)因为长颈鹿的脖子太长了,蜘蛛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织完了那条长长的围巾。 4.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卖什么呢 就卖口罩吧 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

  (2)第二天 蜘蛛的招牌又换了 上面写着 袜子编织店 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5.送汉字宝宝回家。

  店 决 定 夫 终 换 完 期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独体字: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环节我注重让学生自主交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完成教学,由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愉悦中学。在教学中让学生注重“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了解故事中富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 练习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蜘蛛的窘迫境地。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生词,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词,正确认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板书课题。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故事脉络 6.抄写下面的词语。

  寂寞 口罩 招牌 编织 顾客

  工夫 长颈鹿 趴倒 匆忙 蜈蚣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用时:2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思考:蜘蛛的口罩店还开得下去吗?为什么?

  2.学习第二部分。(第五至第八自然段)

  教师自己朗读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请学生思考:

  你认为蜘蛛不卖口罩了,改卖围巾能坚持下去吗?

  3.学习第三部分。

  (第九至第十一自然段)

  请学生齐读第九至第十一自然段,思考:

  蜘蛛在遇到了三位奇葩的顾客后,他还会选择继续开店吗?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思考后回答问题。

  河马的口罩太难织了,蜘蛛的口罩店怕是开不下去了。(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2.全班交流回答,互相补充。

  蜘蛛在改卖围巾后又碰到了长颈鹿这个顾客,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比上次更耗费时间,这次蜘蛛肯定不会再卖围巾了。(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3.学生分组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用“寂寞”造句。

_

_

  8.我会填量词。

  一( )商店

  一( )木屋

  一( )围巾

  一( )袜子

  9.在文中找出描写蜘蛛心理活动的句子。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10分钟) 1.总结全文。

  2.想一想:蜘蛛的店还会开下去吗?如果继续开,蜘蛛会选择卖什么呢? 学生说出心中想法,合情合理即可。 10.蜘蛛开店一共挂了几次招牌,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从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出发,从图文对照入手,引导学生在看图、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及课文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课文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蜘蛛开店》教学片段

  ◆图文并茂,寓教于乐(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蜘蛛开店没?

  (生齐答:没有。)

  师:哦?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认识一下这只要开店的蜘蛛。同学们,先自由读一遍这篇课文。

  (生自由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后,知道蜘蛛为什么要开店吗?

  生1:因为它寂寞、无聊。

  师:(出示蜘蛛蹲在网上的图片渲染气氛),哦!原来它是因为太无聊了,才想开店的,那么蜘蛛开店又卖了些什么呢?

  生2:我知道卖口罩。

  生3:卖围巾。

  生4:还卖袜子。

  师:对,蜘蛛开店先后卖了这三样东西。那你们知道蜘蛛后来为什么不卖了吗?每个同学说一个原因,举手回答。

  生4:因为河马的嘴巴很大,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才织完口罩。(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5:因为长颈鹿的脖子很长,蜘蛛足足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6:因为蜈蚣的脚很多,织完他的袜子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师:说得真好,那你们结合蜘蛛现在的心情,我们再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蜘蛛还会选择继续开店吗?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以引导学生为主线。让学生将故事的发展和图片结合起来,入情入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加有兴趣,更愿意去挖掘课文的深刻哲理,现时使课堂活泼充满趣味。

11、《小毛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22.小毛虫

  课题 小毛虫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富有童趣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通过讲述了一条小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教会了同学们一个道理: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对自己有信心,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毛虫的生活环境以及最终蜕变成蝴蝶的美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了解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其中的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在学习中使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学前准备 搜集有关小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图片和视频。(师生)

  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能正确描摹并记忆8个生字,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段,并说说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从小毛虫身上学到的道理。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小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图片和视频。(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昆虫王国看一看。(出示图片)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认识一条小毛虫。你们喜欢小毛虫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这只孤零零的小毛虫,它多么羡慕那些能飞能跳的昆虫啊,它的命运会发生变化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毛虫》这篇课文。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看图,自由交流讨论。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老师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用生字组词。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5.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各小组成员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思考交流朗读课文。

  5.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本文讲述了一只小毛虫不悲观,努力工作,最终化茧成蝶的故事。 1.我会拼写词语。

  2.我会读。

  生机勃勃 尽心竭力 与世隔绝 色彩斑斓笨手笨脚 九牛二虎之力

  3.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大意。

_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 通过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指导学生归纳每段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2)找出文中写小毛虫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

  (3)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找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毛虫的?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4.读课文,再填空。

  一条小毛虫( )在一片叶子上,用( )的目光( )着周围的一切: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 ),又是( )跑的跑,飞的飞……到处( )。只有它,这个( )的小毛虫,既不会( ),也不会( ),更不会( )。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5.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课题时采用了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反复的读书、讨论、寻找中,对课文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小毛虫的经历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思考归纳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6.组词。

  整( ) 抽( )

  纺( ) 织( )

  编( ) 怎( )

  布( ) 消( )

  7.用“仿佛”造句。

  

  

  二、精读课文,释疑解惑。(2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请学生轻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在蝴蝶还是小毛虫的时候,它是怎样的一条小毛虫呢?思考一下,并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2.学习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自由朗读课文第3~6段,思考下列问题。

  (1)那么笨拙的小毛虫怎么会变得这么灵巧呢?

  (2)小毛虫到底是怎么想,怎么做才能成为这么美丽的蝴蝶的呢?

  3.学习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

  小毛虫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相关语句) 1.学生轻读第1、2自然段,思考后回答问题。

  (1)小毛虫很可怜。(指名交流,读句子。

  出示: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不会跑,更不会飞。)

  (2)小毛虫很笨拙。(出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2.学生自由朗读第3~6自然段。小组交流回答,互相补充。

  (1)“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2)“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3)“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

  (4)“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耐心等待”

  3.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学生思考回答:

  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了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它愉快地舞动了一下双翅,如绒毛一般,从叶子上飘然而起。 8.我会填量词。

  一( )毛虫

  一( )叶子

  一( )茧屋

  一( )翅膀

  9.文中有那些富有哲理的话,写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10.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10分钟) 1.教师总结全文。

  2.想一想:从小毛虫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回答:从小毛虫的身上,我学到了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不要悲观失望,也不要羡慕任何人,要乐观积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重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上,学习边读、边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同学间的交流从而理解一些关键词、句,增强对文章的感悟。课文1、2节通过对比学习加深词句理解。以欢快、轻松的朗读体会“各种昆虫”的美好生活。通过对描写小毛虫句子的反复朗读,边读边思:小毛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一点点”、“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理解“笨拙”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小毛虫的“可怜”,这时,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会自然体现在低沉、缓慢的朗读中。课文3~6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文章“道”之所在,也是学生体会的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对文章的深刻含义有所感悟。

  《小毛虫》教学片段

  ◆以悟导读,以读促悟(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6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第3~6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下小毛虫到底是怎么想,怎么做才能成为这么美丽的蝴蝶的呢?

  (学生之间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交流)

  生1: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师:哦,尽管小毛虫是这样的可怜,尽管小毛虫又是这样的笨拙,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板书:不悲观失望不羡慕任何人。

  师:它是怎么想的呢?

  生1:因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它,一条小小的毛虫,眼前最要紧的是学会抽丝纺织,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屋。

  师:对,小毛虫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它抓紧分分秒秒,一刻也不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它织啊,织啊,最后它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子里。

  板书: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

  师:后面小毛虫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以后会怎样呢?同学们,它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生2:它想着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它在耐心等待。

  师:回答得很好。从实际行动中,我们看到了它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好,现在我们一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小毛虫最后变成了什么?

  (师生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老师指名回答)

  生3:小毛虫最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师:哦,可怜笨拙的小毛虫不悲观不羡慕,尽心竭力地编织茧房,时辰到了,终于破茧而出,化成了美丽的蝴蝶,这样的小毛虫,你们喜欢吗?

  (学生齐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小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啊?

  (学生齐答想)

  (播放)师简介:小毛虫已经从茧子里准备挣脱出来了,它的头已经出来了,它的身体也出来了,它的翅膀也慢慢地舒展开来,瞧,它变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啦。

  师:如果这只蝴蝶飞过你的身边,你会对它说什么?

  生4:我会对它说,你真了不起!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以朗读和引导为主线。学生在朗读、讨论、回答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验小毛虫历经的蜕变,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2、《羿射九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25 羿射九日

  课题 羿射九日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故事性强,插图逼真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易读易懂,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学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羿是怎样射日的。

  学习重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学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用时:5分钟) 1.同学们,我国从古代就流传下来许多神话故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回忆学过的神话故事。

  2.学生齐读课题。 1.写出几个你学过的神话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用时:10分钟)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察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6.小组成员派代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拼音写词语。

  zhí rì( )

  rén lèi( )

  jiān nán( )

  ɡōnɡ jiàn( )

  yán rè( )

  hài pà( )

  cónɡ cǐ( )

  chónɡ xīn( )

  jué de ( )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

  2.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羿为什么射日?

  (2)羿怎样射日的?

  (3)射日的结果怎样?。 1.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天上没有了太阳,整个世界一片( )。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 )和( ),( )不能生长,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4.简要说说羿射日的原因。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理清这篇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简单地讲出这个故事。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神话故事中内容和想象的神奇,引导学生体会羿这位古代英雄的壮举和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远古人民的生活。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学生交流回顾课文内容。 5.照样子,写词语。

  慌慌张张(AABB)

   

  勃勃生机(AABC)

   

  二、精读课文,探究交流。(用时:25分钟) 1.学习第1自然段。

  (1)理解“轮换”的意思,结合大树“扶桑”使学生对上古时代有十个太阳的背景有个初步的认识。

  (2)此时的大地万物、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向学生介绍《山海经》中有关上古的神话传说。

  2.学习第2、3自然段。

  (1)听第2、3段朗读,思考: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中后,大地万物、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2)学习比喻句“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给学生说明这个比喻的妙处。

  (3)引导学生体会大地万物和人们的水深火热,急切需要一位英雄来拯救世界,为后面的羿射九日作铺垫。

  3.学习第4、5、6自然段。

  (1)抽学生朗读第4段,指导读好羿动作描写的语气。

  (2)理清故事的经过,思考讨论:

  ①“九十九座高山”“九十九条大河”说明了什么?描写羿射日时的动作词语有哪些?

  ②文中“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羿为什么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4.齐读第7自然段,思考、讨论:

  (1)羿射九日的结果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圈出文中“从此”“渐渐”“重新”等词,感受羿射日的伟大。

  5.羿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你学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能说几句赞美他的话吗?

  1.(1)理解“轮换”的意思,想象很久很久以前,十个太阳轮换照射大地,人们生活的状况。

  (2)学生将收集到的有关材料在小组内说一说,看一看。

  2.(1)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问题。

  (2)学习比喻句的用法,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3)绘制表格,理清故事的起因: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

  3.(1)学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第4段,读出羿射日一路的艰辛和不屈的意志,读羿射日的动作时,语气要高昂和热烈。

  (2)学生边细读第4、5、6自然段,边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4.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

  (1)在文中画出羿射九日后的大地万物、人们恢复生机的句子。

  (2)感受羿射日这一壮举的伟大。体会上古时代人类生活的艰辛,赞美了羿为看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5.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6.按要求仿写句子。

  (1)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仿写一句比喻句)

  (2)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仿写一句拟人句)

  (2)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7.读下面的这句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勃勃生机。

  三、总结课堂,生活感知。(用时:10分钟) 1.总结全文。

  2.想一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和烈士们用鲜血创造出来的,我们应该怀着怎么的心情去对待他们?又该如何为未来人类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借助所学知识和课外资料,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能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感悟。这一节课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感悟。学生在读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神奇和丰富的想象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树立为人类的发展的作努力的远大目标。指导学生体会本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好处,感受羿这位英雄的伟大品质和为人类的幸福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羿射九日》教学片段

  ◆以悟导读,以读促悟(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夏天的时候,天气会非常炎热,那么如果天上是十个太阳一起炙烤大地的话,大家会是什么感受呢?

  生:要被融化啦!

  师:没错,大地万物、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我们一起来听朗读第2、3自然段感受一下。

  (听朗读第2、3自然段)

  师:“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太阳比作了大火球。

  师:说得很对!运用比喻,把太阳比作大火球,既生动又形象,让人身临其境,感觉到太阳炙烤大地的炎热。写出了大地万物在太阳炙烤下生存非常艰难,这样一来,人们就急切需要一位英雄出来拯救世界,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羿!

  师:没错,那么羿又是如何射下九日,拯救世界的呢?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读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嗯,读得很好!第4自然段中,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大家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羿射日一路的艰辛,还有他不屈的精神。

  师:非常棒!大家再来读读描写羿射日时的动作的词语,感受羿这位英雄的神勇。

  生:“登上”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太阳。

  师:大家读得非常准确,朗读羿射日的动作时,语气要高昂、强烈。读出羿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好,接下来,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羿一共射下了几个太阳?剩下的太阳结果如何呢?

  (生读第5自然段)

  师:读得很棒!最后一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太阳赋予人的情感,“害怕”“慌慌张张”写得生动逼真。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本片段主要是通过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课文内容,入情入境,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学习的乐趣。

13、《枫树上的喜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片断

  9.枫树上的喜鹊

  课题 枫树上的喜鹊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篇童话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对话多,学生非常喜欢,学习兴趣很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童话内容,体会童话阐述的道理。导学案中,努力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角色所说的话,体会其内心情感,从而有效的突破难点,感受作者内心的喜悦。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读准生字,识记字形。(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图片。(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枫树上的喜鹊。

  2.谈谈对喜鹊的印象,思考课题让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并讨论课题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20分钟) 1.教师出示要求。

  (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读一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思考:故事发生在哪里?这篇故事讲的是什么?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教师随意地抽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

  (2)课件出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3)教师再次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

  (1)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读错的地方用标记标出,互助互纠。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交流思考结果。

  2.展示读书成果。

  (1)学生做小老师带同学们读易错的字词和句子。

  (2)交流疑问,在教师的组织下朗读相关句段,识字解词。

  3.交流读文收获: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1.给下列生字标上拼音。

  渡( )

  荫( )

  蔽( )

  撑( )

  拼( )

  母( )

  冈( )

  懂( )

  案( )

  2.给下列生字分类。

  伞 姨 弟 便 教 游 戏母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独体字:

  上下结构:

  三、自主写字,学习书写。

  (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教师出示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指导按类观察汉字,找规律,想想怎样写才漂亮。

  (1)指名读,说偏旁,组词,提示注意点。

  (2)教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评。 1.全班交流,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记的生字:如编字谜识记,换偏旁识记,用形声字造字规律识记等。

  2.学生自教师的组织下观察,寻找规律。

  (1)小组合作: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说说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全班交流,观察教师演示。

  3.学生临写。 3.按要求填空。

  (1)教的读音是( ),共( )画,第五笔是( )。

  (2)母是( )结构,笔顺是( ),共( )画。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总结课文里出现的场景和需要识记的生字词。 巩固生字,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书写能力等。《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教师的示范是教学最好的手段,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的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能领略到书写汉字的韵律美和汉字的结构美。在教学时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的程序:“读字”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难写,讨论汉字的部首,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含义,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更为合理;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和学生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会用“?”、“!”、“……”来表达。

  学习重点 1.体会“?”、“!”、“……”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2.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借助“?”、“!”、“……”来表达。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

  2.组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3.教师板书课题。 1.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题。 4.认读下列词语。

  渡口 隐蔽 拼音

  字母 山冈 懂得

  答案

  二、品读课文。(用时:20分钟) 1.学习第一段:

  (1)你看到了一棵怎么样的枫树?想把什么词语送给枫树?

  (2)再读第一段,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喜鹊和枫树)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默读2-12段。思考如下问题。

  (1)令我高兴的事是什么?

  (2)描写喜鹊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称喜鹊妈妈为喜鹊阿姨,六个孩子为喜鹊弟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关联词:“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出了什么?

  (5)理解省略号的意思:阿姨教弟弟唱歌、做游戏,学拼音……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 1.学生读课文第一段。汇报交流结果。

  (1)一棵高大、浓密的松树。

  (2)我喜欢的是枫树上的喜鹊。

  2.学生认真读课文2-12段,汇报交流结果:

  (1)令“我”高兴的事有四件:①枫树上有个喜鹊窝;②喜鹊窝里有六只小喜鹊;③喜鹊弟弟长得快;④“我”听懂了喜鹊阿姨与喜鹊弟弟的对话。

  (2)描写喜鹊时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作者称喜鹊妈妈为喜鹊阿姨,六个孩子为喜鹊弟弟,表达了作者对喜鹊的热爱之情。

  (4)关联词“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出了喜鹊妈妈对小喜鹊的精心哺育,也反映了“我”对喜鹊一家观察得很细致。

  3.小组合作,分配角色演一演。 5.文中反复说“我喜欢”,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

  6.我会写

  伞 姨 弟 便 教 游 戏 母

  三、课堂练习,巩固运用。(用时15分钟) 1.词语开花比赛,用本课生字组词。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问句和感叹句,小组里读一读。

  3.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 1.学生给本课的生字组词,看谁组的最多。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问句和感叹句,读出不同的语气。

  3.小组内编故事,交流。 7.讲一个童年幻想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对话。老师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他们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把学生代入角色体验。不断的角色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尤其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整个读书过程,孩子们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对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角色的真切体验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动情的朗读犹如一股清泉在课堂上流淌。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个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课堂上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给机会让学生创编并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课文中尽情地遨游,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角色,体验自然,体验生活。

  《枫树上的喜鹊》教学片段

  ◆重点探究,感知课文。

  师:读完故事,你们知道喜鹊阿姨,忙些什么呢?

  生:教喜鹊弟弟唱歌,教喜鹊弟弟做游戏,还有教喜鹊弟弟学她自己制作的拼音。

  师:学她自己发明的拼音是吗?你一下子说出了喜鹊阿姨的三件事情。除了这三件事,喜鹊阿姨还忙什么呢?

  生:教喜鹊弟弟做游戏。

  师:嗯,做游戏刚才那位女同学已经说了。我们要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然后做出补充。还有吗?看,这部分,喜鹊阿姨忙什么呢?你来说。

  生:教喜鹊弟弟认字。

  师:认字,认什么呀?

  生:太阳。

  师:哦,一起认太阳,看着太阳升上来。喜鹊阿姨一会儿教小喜鹊唱歌,一会儿?谁来用一会儿接着说?

  生:一会儿教喜鹊弟弟飞翔,一会儿教喜鹊弟弟找食物。

  师:真好,它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忙,它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呀!我也想加入它们的队伍,跟它们一起学学拼音呢!你愿意来试试吗?

  生:愿意!

  师:那我是喜鹊阿姨,你们就是?

  生:喜鹊弟弟。

  师:好,我们开始了。“鹊!鹊!鹊!”

  生:“鹊!鹊!鹊!”

  师:呀,小喜鹊学得真好啊,你听懂它们在学什么了吗?听懂了没有?

  生:听懂了。

  师:听懂了那你们来当当它们的翻译好不好?好,我说你们来翻译它们在叫什么?预备,“鹊!鹊!鹊!”它们在学?

  生:a,o,e。

  师:好,接着,“鹊!鹊!鹊!”

  生:a,o,e。

  师:“鹊!鹊!鹊!”“鹊!鹊!鹊!”再学?

  生:a,o,e,i,u,ü。

  师:接着听,“鹊!鹊!鹊!鹊!”

  生:b,p,m,f。

  师:你看,好像刚才他们说了这么多,这里边都没有吧?藏在哪儿啊?你说。

  生:省略号。

  师:你还认识她叫省略号呀,这六个小点儿,它的名字就叫省略号。喜鹊阿姨教了这么多,都藏在这六个小点儿中呢。看来,喜鹊阿姨是一个会教的好老师。小喜鹊就是会学的好学生。它们一起看太阳升上来,那就更有意思啦。

  赏析: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叙了喜鹊的可爱。教师和学生角色扮演,更是让学生体会到喜鹊的活泼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爱护它们,平等友善地对待它们,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的情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