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楢山节考》,陕西榆林马某,活埋母亲后的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楢山节考》中国版 中国版的《楢山节考》,陕西榆林马某,活埋母亲后的反思

中国版的《楢山节考》,陕西榆林马某,活埋母亲后的反思

2023-10-30 1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月10日即母亲节,可是在5月6日却发生了一件丧心病狂的事情,陕西榆林破获了一起涉嫌杀人的案件,涉案人员马某将自己的母亲王某活埋,3天之后经民警解救,这位老母亲才获救。这种泯灭人性的做法,违背了传统道德伦理的底线,确实让民众难以接受,那么在古代有没有类似事情发生呢?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遗弃老人的现象,以牺牲老人的生命为年轻人换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也就是古代常说的“贵壮贱老”。丢弃老人这事确实泯灭了人性和良知,在今天还会违背法纪,涉案马某有可能会获得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这种丢弃老人却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比如在北美,爱斯基摩人会让老人躺在雪地当中等死,或者把体弱的孩子丢弃到海水当中。非洲的原始部落会,老人被抬到一棵老树上,然后点燃篝火,让老人从树上栽下来,结束生命。

在中国很多地区,也有类似的“贵壮贱老”的习俗,像湖南卫视在《X档案》当中介绍的湖北公安县、郧县,还有贵州安顺地区,还有四川的甘孜州道孚县等都有类似“自死窑”。

所谓的“自死窑”是送老人最后死去的窑洞,有些儿女会可怜父母,会给父母送3天饭。通常“自死窑”都比较小,仅能容一个人平躺,不能站立。这些窑洞外面会凿一个石槽,用以安装木栅栏或者石板,保护老人不被野兽伤害,也可以减小风雨的影响。通常栅栏上有个小口,可以往内送饭。窑内会凿一个小洞,用来放灯火或者食物。对于一个等待死亡的老人来说,灯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老人会直接在洞内方便,狭小空间里一直等待死亡的降临。老人在窑洞内饿死之后,会被抬出来安葬。

日本的弃老,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许两个国家都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佛经《弃老国》当中记载,老人在灵气没有散去之前,自行死去,能够保留灵气。在《楢山节考》当中,当老人年满60岁,或者70岁,会要求儿子将自己背到深山当中,让其自然饿死或者冻死,以便为家庭节省粮食。

电影当中很多情节令人记忆深刻,阿玲婆马上要到70岁了,还有满口的好牙,为了不被村里人耻笑,于是忍痛磕掉几颗牙齿。而且主动盘算着进山的时间,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交给儿媳。在尸骨如山的楢山上,阿玲将自己手中的饭团塞给了儿子,自己如磐石般坐在尸骨间。

如果背老人上山那天刚好下雪,会给老人还有家人带来好运,儿子打破了拜山神不能回头的规矩,回去给母亲说:下雪了。而阿玲像一尊佛像,盘坐在皑皑白雪当中闭目念经。

在韩少功小说《爸爸爸》中描写了楚地“弃老”的风俗,在寨子里没有几日粮食的情况下,青壮男女留下做阳春,繁衍子孙,老弱的会遭到遗弃。书中记载,在家谱当中,祖上也是这么做的,人们会把山中含有剧毒的野草,熬制成汤,哪家有老弱病残,就把毒药送去。老人会在门槛边等着,见到送汤药的过来就会迎过去。老弱者为了不拖累种族而殉古,年轻人为了生存而远赴他乡。

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人都十分注重孝道。遗弃老人是为了家庭和种族,当时的社会生存能力有限,和现在社会当中的遗弃老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无论是自死窑,还是楢山,都是基于主体自觉、自愿出发的。而榆林的马某显然违背了文明社会的孝道,在尊老、敬老文明下,完全是一种野蛮行径。

不过近些年,随着独生子女成为赡养老人的中坚力量,很多年轻夫妇要养育4-8位老人,无论财力、物力,还是精力上都难以应对 。现在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日本出现很多空巢老人,很多老人“孤独死”,很多人死去之后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人去探望。在我们营造孝道文化氛围,打击像马某这种行为的同时,我们还要健全社会的养老体系,让更多老人获得社会养老体系的照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