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解释【优秀10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解释【优秀10篇】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解释【优秀10篇】

2023-10-28 01: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yànyànsuíbōqiānwànlǐ,héchùchūnjiāngwúyuèmíng!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解释【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浅析《春江花月夜》 篇一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 “月”字统摄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 “江”、“月”即景抒情,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 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②。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二、该诗的艺术价值

1、对唐朝后期作家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对民族审美积淀的形成,对后世的诗歌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来写月亮的诗歌中,《春江花月夜》当属第一。曹公的那句“何处秋窗无雨声” 与“何处春江无月明?”如出一辙。从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能窥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子。

历史上咏月名句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虽然都是旷世杰作,但都不如《春江花月夜》那样浑然天成。

2、对其它姊妹艺术的影响

唐诗《春江花月夜》对音乐,舞蹈等相邻艺术也有其深远影响,有著名的舞蹈《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著名的民族器乐曲的名字也叫作《春江花月夜》。据说此曲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命名,是因为作者受到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开头的一段诗句的启发,乐曲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花影层叠的迷人景色,尽赞大自然的绮丽美色,尽情赞赏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意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杰作,她表现了祖国山川的秀丽隽永和优美宁静,她用中国特有的音乐旋律来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她也是一首世界名曲,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点,也是西方文化中所不具备的。她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难得的佳作。张若虚仅凭这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千秋扬名。

历代文人都给这首诗以高度的评价:

清末王凯运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③较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④

近代文人闻一多先生则评价这首诗: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赞扬张若虚的贡献是“无从估计的”。

春江花月夜 篇二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艺术手法 篇三

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人不仅沿用题目,而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便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冰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相思离别,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天真与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彷徨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美的历程》)由于诗中并未涉及具体的现实人事内容,因而其对离别的哀愁伤感显得宽泛而轻淡;但诗对相思的描绘渲染,却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笔致的柔婉,显得真切缠绵,如三月丝雨沁人心扉。

三、其他

诗中的月亮不仅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引发了作者对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探究与思索(“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八句),使此诗在诗情画意之中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因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光均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们所以称赞此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光的内在贯通。

此外,此诗四句一换韵,凡九换韵,平仄交替,且又多用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因而使全诗显得声韵流荡,一气流走。

注释 篇四

①“海上”句:月亮从地平线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

②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③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

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⑤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此处形容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⑥汀:水边平地,小洲。

⑦纤尘:微细的灰尘。

⑧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⑨穷已:穷尽。

⑩望:一作“只”。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 篇五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赏析原文翻译 篇六

春江花月夜赏析原文翻译

《春江花月夜》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和谐,意境清明澄澈,风貌清丽健康,既包含了丰富广泛的人生哲理,又给人以无穷想象。整首诗表现的虽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诗句外形鲜明、内蕴丰富,全诗显出一种清丽健康的格调。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朝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始创于陈后主。

滟滟:动荡闪光貌,这里指月光。

芳甸:春天的原野,郊外之地叫做甸。

霰:雪珠。

流霜:比喻空中月色朦胧流荡。

汀:水边沙地。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济阳济水中。这里泛指荒僻的水边之地。

扁舟:小船。

明月楼:代指明月照临的楼头的思妇。

玉户:门的美称。

捣衣砧:古人洗衣,置石板上,用棒槌棰击去污。这石板叫捣衣砧。捣,反复捶击。

鸿雁:古人说鸿雁能传送书信,事见《汉书·苏武传》。

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

鱼龙:这里是偏义复词,龙字无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以鱼书指书信, 这句意思同上句,水成文,也就是虚幻同水花之意。

闲潭:幽静的水边。 潭通浔。 下文“江潭”的“潭”同。

碣石:山名,在河北。 指北方。

潇湘:水名,潇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这一段湘水叫潇湘,指南方。

乘月:随着月色。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赏析(一)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 “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对春江花月夜景作尽情描绘,对自身内在情感与诗的情韵意境作淋漓酣畅的展示。

这首诗着力于诗境的融造,诗以“江”、“月”映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囊〔baihuawen.cn〕括了丰富的意象,写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为陪衬,写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为映照,形成诗境容量的丰富感与充实感。同时,围绕着丰富的意象,诗人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舍去具象的描摹与刻划,着力于诗境整体的合成。诗中对生命美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暂促的惆怅伤感,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全都溶浸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造成一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的美的情调与境界。对此,闻一多称为“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李泽厚则进而认为,“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这就一方面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阐释诗境,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诗境出现的根源,推溯到那一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审美心理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 “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扩展阅读:张若虚诗歌的流传 篇七

在唐代,似乎没有诗集传世。从唐至元,张若虚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春江花月夜 篇八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及注释 篇九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 篇十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开元年间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最新范文

《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最新9篇10-09

公司章程【优秀10篇】10-09

全国科普日活动方案(最新5篇)10-09

《孔雀东南飞》语文最新6篇10-09

到冲绳旅游的交通攻略(优秀3篇)10-09

描写人物外貌的优美段落【优秀8篇】10-09

五年级的应用题练习题(优秀10篇)10-09

雨的古诗优秀7篇10-09

秋天四字词语最新2篇10-09

描写雨的古诗优秀5篇10-0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