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0期 文本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与地坛》作者思考的三个问题 第4460期 文本解读

第4460期 文本解读

2023-11-16 08: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史铁生

编者按

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更多人可能更倾向于着眼地坛的衰落与残破,从中寻找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也或透析生命存在的精神意蕴,研磨“死”与“生”的涅槃哲学;……刘婉莹老师却以文本陌生化特色解读为切入点,为我们开辟一全新解读视角,从陌生化的语言表达、陌生化的散文文体等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了新视角,为学生理解作者情思提供了新方法。

《我与地坛(节选)》的陌生化特色解读

刘婉莹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被选编入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笔者将以文本陌生化特色解读为切入点,从陌生化的语言表达、陌生化的散文文体等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新视角,为学生理解作者情思提供新方法。

“陌生化”又称“奇异化”,与语言“程式化”相对立,即“采用反常规的技法使人们对熟悉的事物感到陌生、新奇从而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对文学作品进行陌生化解读可以建构起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理论认知,从根本上解决文学作品语言“好在哪?”“为什么好?”的问题。

一、陌生化的语言表达

语言的陌生化是将日常机械化的语言通过一些变异手法,如对词义、词性、词序的活用使语言变成扭曲的不合常规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因背离了日常规范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的全新审美体验,中国古代文论将之称为“诗家语”。

(一)词语搭配陌生化

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语言,独特语言风格的形成多在于词语间的搭配组合。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为使作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心境及需求,往往反复推敲字词的组合使用,赋予文本独有的内涵。与大多数散文善用口语娓娓诉情不同,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产生于作者身残志丧又面临母亲去世的悲痛之境,情感表达欲望强烈,通过词语间超强的组合,实现了词语的“难化”“异化”,使文本产生奇异美的特点,营造出独具深沉的意境,情感如瀑布一般倾泻而出。

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仔细观察着地坛中的一切,仿佛地坛中的一切在他的眼中都变得与众不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物理的、自然的时间是看不见抓不到的东西,史铁生在文中却用视觉动词“看到”来修饰“时间”,将“看到”与“时间”搭配,这与我们的习惯性认知相左,新奇陌生之感油然而生。从此处可以看出作者在双腿残疾的前几年中的百般煎熬、异常孤独,生活颓废,不知活下去的意义。又如“亮起”这一动词常常修饰“灯”,而史铁生却将之与“月光”搭配,不同于修饰“月光”的惯用动词,创造出“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这样的句子,既给人新颖独特之感,又展露了深夜我依旧停留于地坛之中的烦恼、苦楚和万分孤独。“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一句中的“安详”一般用来形容人,树叶是无生命的自然之物,怎么会有安详之态?这里通过词语间的超常搭配,超越了言语经验的束缚。句中描写的安详的落叶实际是在表情,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让人烦恼的纷飞落叶此时在作者眼中却是安详的。“翻动”一词本来并不新奇,但因为此时的落叶是安详的,“翻动”与之形成对比,“翻”有上下反复之意,母亲沉静而深沉的爱与作者此时纷涌的思母之情形成强烈对比,可谓动静相衬。“又”字仿若刻刀,将作者又思念又愧疚的复杂心绪刻在一年又一年的十月落叶上,刻在作者的心底。

(二)句式变换陌生化

文学作品中语言句式的变化往往带来陌生化的即视感,通过语言句式的超常规变化赋予深刻的情感内涵,表现出作者独有的思想境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独处的妙处。”细读这两组语句,语言凝练、反意排比,较为新颖,寄托了深刻的情感。而《我与地坛》的陌生化句式特色更为鲜明,例如,作者将正常的主谓句式“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转换为“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一般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但从语法特点上解读,这里变换了句式,将不及物动词提到宾语前,语序不符合语言习惯,初读时让人觉得陌生奇特,不由得仔细品味。这样的句式强调动作,强调生命遭受的打击,与“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相互呼应。昔日明清时期皇帝祭祀的重要场所,而今由盛转衰,这与自己的境遇一般,暗示我与地坛相似,已不再辉煌显赫,我也不再狂妄自傲,二者似乎都透露着宿命的味道。

(三)修辞运用陌生化

修辞是应用于特定言语环境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技巧的运用尤其是多种修辞手法的叠加使用让文本语言更优美、情感更丰富、意蕴更深远。夸张、隐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是形成陌生化效果的重要方式如“露水在草叶子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一句中作者用“轰然” 来修饰露珠坠地的声音,是夸张手法。夸张处理会使事物失真,但壮言可喻其真,可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无限遐想,让读者在看似无理的语句中发现、 体会其中独特的韵味。类似这样的修辞在文章中多处出现,又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中”,打破了人们将蜜蜂比作辛苦劳作之人,创造性地将“蜂”比喻为“雾”,使得文章更有画面感,增强了可感性。

二、陌生化的散文文体

《我与地坛》一经发表便受到广泛关注,其文体属性存在争议。作家韩少功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小说,“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一篇《我与地 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而史铁生本人坚持认为是一篇散文作品。对《我与地坛》的文体属性看法不一,恰恰是因为史铁生打破了散文原有的模式、风格,突破了人们对散文的原有认知,融入了多种文体元素,形成了陌生化的效果。

(一)杂糅性文体

史铁生认为,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二者之间界限模糊是件好事。作者打破了创作的文体局限,将散文、小说多种文体要素结合,诞生了这篇文体独特的《我与地坛》。“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沟通,本质上是艺术形式之间的沟通,包括语言形式上的自由无拘以及共同具有的叙事性功能。”应通过对语言要素、结构要素、叙事方式等艺术形式进行解读,以感受杂糅性文体的独特魅力。

《我与地坛》中“小说味”较浓的部分多是对母亲的细节刻画。在“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一段里,多是简单的动作、语言描写,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母亲仍站在原地”一段中,“仍”字表明我已经离开家一段时间了,而母亲内心空落,无心去做其他事情,唯一可以做的便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保持“送我走时的姿势”。这一细节表明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担忧,把一个对残疾儿子的最大限度地隐忍和包容的母亲形象勾勒出来。可那个时候我的倔强和羞涩为母亲带来了很多麻烦。我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怕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在公园中“端起眼睛仔细寻找”,“端”字写出了母亲视力不好,用词生动传神。而母亲“像在海上寻找一条船”,从侧面烘托出公园之大,母亲寻我之难。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对人物细节进行描写,这是将小说手法运用在散文中成为陌生化的一种体现,使散文抒情生活化,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二)扩大篇幅,打破散文短小格局

散文常常是写一个人,记一件事,描一处景,抒一种情,篇幅短小精悍。而《我与地坛》时间跨度长,容量大,篇幅长度打破散文书写习惯。古代散文寥寥百余字,现代散文字数有所增加,但也不会太长,尚未达到短篇小说长度。回看不同时期名家名作,朱自清《荷塘月色》一千四百字、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近二千五百字、郁达夫《钓台的春昼》约四千七百多字、巴金《怀念萧珊》约八千五百字,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达到一万六千字,是一篇短篇小说的容量。而且在表现内容上也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情,有较为丰富的人物、事件和复杂细腻的情感。

(三)借景抒情,以景推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是散文主要写作手法,但史铁生却借鉴了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在情景交融的同时也刻画环境,用景物描写来推动情感变化及故事发展方向。史铁生构建了以地坛为中心的意象群,通过多次描写地坛中的景物,借景抒情,以景物推动情感变化,将景、情、事、议融为一体,相互渗透、融合。全文运用大量笔墨进行景物描写的段落有三处。

第一处是“四百多年里……”段,主要描写沧桑颓废的地坛。“景”是经历四百年风雨侵蚀的地坛,曾经浮夸的“琉璃”、耀眼的“朱红”、屹立的“高墙”都已无法再现,“玉砌雕栏”的皇家祭祀场所,现已成为沧桑、荒芜、衰败、被废弃的古园。“情”是正值青春美好,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双腿残疾的我成了一个被生活遗弃的人。我与地坛有相同的境遇,此时的情景交融,投射出我突遭命运打击后的痛苦、失魂落魄。

第二处是“蜂儿如一朵小雾……”段,此处写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这段文字的每一处景物描写似乎都有史铁生自己的影子。我如蜂儿一般只能坐在轮椅上,稳稳地坐在轮椅上,却不能如瓢虫般扑扇突然升空,还不如一只虫儿活得自在,内心如树干上寂寞的蝉蜕。看着犹如沧海一粟的小虫们,却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史铁生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园子可以荒芜,可是园子里的草木蝉虫却彰显着生命的光辉,犹如自己虽然在最好的年华双腿残疾,却不代表生命从此变得沉寂,往后依旧可以焕发生命之光。

第三处是“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段,这段描写祭坛石门中的景色。作者依旧融情入景,将自然之景染上主观之情。“以我观物”,有落日的光辉、高飞的雨燕、亘古屹立着的古柏以及秋风早霜。“物皆著我之色彩”,此时的落日光辉并非余晖,而是寂静的,可以把我的坎坷照得灿烂;雨燕不显落寞,它高歌唤起天地的苍凉;古柏镇静地伫立,见证着凡人的生死轮回;秋天的风、早霜、落叶让园子散发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园中景物多取暮色秋景,却不显萧瑟荒凉,反而多了静谧、肃穆与坚守之意,让人不由感叹在这天地宇宙间生命之永恒。这是作者身处逆境,由所见之景感悟而来,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人的高光时刻,更在于落寞之时的镇定与坚守。

这三处景物与史铁生的心境一一对应。从整体上分析,这里的情势是逐层提升的,映射出史铁生从“残疾”到“欲死”到“要活”三个阶段,是史铁生从痛苦绝望走向平和坦然、摆脱生死挣扎的心路历程。在情景交融中,史铁生表达出了对生命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

通过陌生化理论来解读《我与地坛》,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文学语言运用的原理,从根本上把握汉语言韵律、形义的特色与运用,而且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提高欣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作 者 简 介

刘婉莹,赤峰学院文学院2021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栏目负责:刘洪涛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本期责编:董艳荣

执行主编:胡 艳

诗 意 语 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