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靖难遗孤”到不了奴儿干都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靖难” 为什么“靖难遗孤”到不了奴儿干都司?

为什么“靖难遗孤”到不了奴儿干都司?

2023-12-16 1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懿文太子朱标与其母马皇后

当时朱元璋除长子朱标早逝,幼子朱楠早夭,潭王朱梓因涉“胡惟庸案”自焚而死外,尚有二十三个儿子,尤其以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四子燕王朱棣,年齿最长,权位最高。而秦王、晋王皆早于朱元璋去世,燕王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为诸王之首,同时他作为镇守边疆的“塞王”也最具军事实力,因此成为朱允炆的最大威胁。

清代所绘建文帝朱允炆像

果然,朱允炆称帝之后,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援引《皇明祖训》,指认朱允炆身边的黄子澄、齐泰为奸臣,以“清君侧、靖国难”(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平定国家祸乱)为名,起兵造反。经过三年内战,朱棣最终攻克南京,夺得皇位,而建文帝则不知所踪。

靖难之役形势示意图

所谓遗孤是指因为战乱导致父母双亡而遗留下的孤儿,带有明显的褒义。但“靖难”一词,明显是朱棣为自身篡位遮羞的借口,对于站在朱棣对立面的孙若微,无论出于私仇还是国恨,都绝对不会将“靖难”一词与“遗孤”连用。“靖难遗孤”这一称谓,对于孙若微来说,无疑是承认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政治正确,这就好像二战时日本将侵华战争称为“大东亚圣战”,那些被日本人屠杀的中国人的后代总不会自称为“圣战遗孤”。

《明史纪事本末》将朱棣取胜后建文帝旧臣的殉节,以时间命名,称为壬午殉难。因而,即使真的存在遗孤,孙若微也应该自称为“壬午遗孤”更符合其政治站位。

2

“靖难遗孤”群体是否真实存在?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打着“靖难”名号,从自己的侄儿手中夺走了大明江山,这种行为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观中,无疑是板上钉钉的叛乱、篡逆行为。为了掩盖自身夺位的污点,朱棣在即位前后对仍然持节不屈的“建文遗臣”进行了血腥镇压和杀戮。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全身像

像是建文帝削藩的谋主、太常寺卿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自然是被朱棣当作“元凶巨憝”首先追责。黄子澄被逮捕后,在朱棣面前仍然抗辩不屈,最终被凌迟处死,其本族无论老少都被处死,姻亲各族都被戍边。齐泰除自身被凌迟外,其堂兄弟齐敬宗等也受牵连而死,两位叔叔则被发配戍边,其子刚满六岁逃过一死,也被发配戍边。最为残忍的是,黄子澄、齐泰家族女性都被发配教坊司为娼妓,备受凌辱。

已经退休的前袁州知府杨任,因为藏匿了黄子澄,也受牵连而被凌迟处死,二子被杀,其余亲属戍边。

清《吴郡名贤图传赞》中所画的黄子澄像

明初大儒,被朱棣谋臣姚广孝称为“天下读书种子”(指代能够承前启后的读书人)的方孝孺,也因不屈而触怒朱棣,竟然被灭“十族”。在传统“九族”之外,又加上门生故旧,凑成“十族”,一并诛杀。《明通鉴》记载,受方孝孺牵连而死者有873人,发配充军的有一千多人。受黄子澄牵连的有“族子六十五人,外戚二百八十人”,共345人。

《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中的方孝孺像

御史大夫景清本来和朱棣有旧交,但他一心为建文帝报仇,先假意投降,想寻机刺杀朱棣,被发现后,除诛灭九族外,连家乡居民也一同被屠杀,凡是与景清有任何辗转关系者,都受到株连,称为“瓜蔓抄”,死者和被流放者不计其数。

明初“连中三元”的状元黄观,在建文帝危急时起兵勤王,被击败后投江自尽,受到朱棣记恨,连其状元身份也被革去。

其余众多建文旧臣,像练子宁、卓敬、郭任、茅大方、铁铉、侯泰、陈继之等等都因不屈而死,其亲族也受牵连而被处死和流放。

据《明史纪事本末》统计,靖难后,朝廷诛杀的建文旧臣有120人之多,这些人中的每人所牵连的亲族又何止数百人。由此可见,建文旧臣所牵连的亲族遗孤总数应有数万人。剧中提到的“三万靖难遗孤”,确在史实推测范围内,但这些亲族并非都被发配戍边,被发配教坊司为奴为娼的也不在少数。

3

关于奴儿干都司

历史上真实的奴儿干都司到底在哪?是否真有“靖难遗孤”流放至奴儿干都司去了呢?毕竟剧情和史实存在差距,在真实历史当中,即使存在数万靖难遗孤,朝廷也无法将其流放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是明代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在东北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统治机关。其治所设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入海口的奴儿干城,即今日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管理着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今天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俄罗斯的阿穆尔州、萨哈林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等区域。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的奴儿干都司全图

其中“奴儿干”是女真语“图画”的意思,指该地“山高而秀丽,形势优雅,粲然可观”,而“都司”即“都指挥使司”,是明朝在地方上设置的一级军事领导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军区”。都司之下设有卫,卫下设有所,都司制度和卫所制度构成了明朝地方军事系统。明代在东北地区设有两个都司,一个是控制辽河流域的辽东都司,另一个就是奴儿干都司。

这样看来,奴儿干都司作为明朝领土,接受流放犯人好像也在情理之中,那为什么又说靖难遗孤到不了奴儿干都司呢?

因为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的控制力很弱,基本只处于“羁縻统治”的状态,虽然奴儿干都司辖区很大,但大多都仅仅是招抚女真等少数民族部族形成的“朝贡疆域”。虽然朝廷在奴儿干都司之下设有368个卫,20个所,但是这些卫所的长官,基本都是由各归附部族的酋长担任,治理的也都是本部族民众,并且卫所官员都是“子承父职”的世袭制。

明代朝鲜绘画中的女真人形象

朝廷主要是通过朝贡贸易体系和颁赐大量赏赐等方式,以经济利益吸引和笼络女真等少数民族酋长,服从明朝统治,避免其与北元蒙古势力联合,对明朝北疆造成威胁。

在都司高层组织结构上,奴儿干都司也与其余内地都司有着明显差别,仅仅只设都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经历和吏员各一人,十分简单;而且明代规定都司高级官员都是流官,不得世袭。但朝廷考虑到“怀抚远人,勿常例”,打破“流官不袭”的常例,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奴儿干都司各职官后代袭职,例如原指挥使康旺之子康福袭职为都指挥同知,原都指挥同知佟答剌哈之侄佟胜袭职为指挥佥事。这也说明,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的统治远不如内地直接。

古代流放多是被解差押送到偏远地区

朝廷流放犯人,尤其是像流放“靖难遗孤”这类政治要犯,选择流放地点的标准至少有两点:

其一,自然条件恶劣的边疆地区。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就是将犯人押解到荒僻和远离乡土的地方。为了达到惩戒的目的,流放地自然不会选择风景秀美、发展成熟的内地,而发展滞后、夷夏杂处、自然条件恶劣的边疆区域自然成为首选。

其二,朝廷有效控制的区域。为了防止一般流放犯人的逃亡,朝廷所选择的流放地,必定是自身能够通过设官、编户、驻兵等方式,达到有效控制的区域。对于“靖难遗孤”这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组织能力的前政府官员及家眷,人数又达到数万人,朝廷更要能够有效进行监视和控制。显然作为“羁縻统治”区域的奴儿干都司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由此可见,即使“三万靖难遗孤”真实存在,朱棣也不会冒着“纵虎归山”的风险,将其发配至自己无法有效控制的奴儿干都司。

参考资料:

1.[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3.[清]谷应泰等:《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4.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历史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

5. 杨旸、袁闾琨、傅朗云:《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5. 尹兴龙:《论明代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及实效性》,硕士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3月;

6. 葛瑞涛:《明代奴儿干兴衰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6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被自卑隔阂的友谊

蒋介石西安事变时的三份遗嘱都写了什么?

这是一波你绝对不知道的“地理”冷知识,脑洞过于优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