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网的“凡尔赛文学”是个什么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凡尔赛文学” 火遍全网的“凡尔赛文学”是个什么梗?

火遍全网的“凡尔赛文学”是个什么梗?

2024-07-16 16: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凡尔赛文学”,简称“凡学”,并不是中法文学友好交流的衍生产品,而是由一名大V博主 @小奶球 提出并带火的。其中“凡尔赛”出自漫画《凡尔赛玫瑰》,讲的是路易十六妻子的上流贵族生活故事,该博主就用“凡尔赛”来指代喜欢在朋友圈暗中炫耀高端生活的“互联网贵族”。

“凡尔赛”的主要阵地在社交网络,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经意间地露富、拐弯抹角地炫耀、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一种高端品质生活,背后都有一个隐约的主旨:“哎呀人家也不想这样啦,可我就是这么富/帅/美/厉害怎么办?”熟练掌握“凡尔赛文学”的“朋友圈贵族”们,也被戏称为“凡学家”。

凡尔赛文学有三大要素,分别为: 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假装不经意地炫耀出自己的想要秀的东西,故作随意地流露出贵族烦恼,是一种看似抱怨,实则暗喜的高级炫耀手法。

“凡尔赛文学”近日的火爆,来源于一位情感作家“蒙淇淇77”的微博,来感受一下:

来源:微博截图

大家有体会到那味嘛?

Part. 2

在社交媒体时代,“凡尔赛文学”已然成为全新的、更为隐晦的塑造自我“高级感”人设的方式。如何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和看待朋友圈的“凡尔赛文学”,不被“凡学家”们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扰乱心态呢?

01.

传播技巧:

寓观点于材料中与明示结论相结合

作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霍夫兰早已经为凡尔赛文学铺垫了一条传播技巧之路。在霍夫兰的态度与说服研究中,他提出了“寓观点于材料中”与“明示结论”这一组传播技巧。观察朋友圈里的“凡尔赛文学”,不难发现“凡学家”们显然深谙霍夫兰的传播之道,不仅掌握了这两种传播技巧,还将两者完美融合。

“寓观点于材料中”是指传播者不在传播内容中做出明确结论,而仅仅提供引导性的判断材料。朋友圈“凡尔赛文学”的正文中往往会运用到这种传播技巧。相比于“寓观点于材料中”,“明示结论”虽然在表达上稍显生硬,但可以使观点更鲜明,受众更易理解作者的意图。“凡学家”们往往通过自问自答大方式,在朋友圈的评论区以“明示结论”的技巧进行“自评”。以下是一则“凡学”赏析:

传播技巧“凡学”赏析:

从朋友圈正文上来看,本来“气急败坏”的车主由于看到了“我”,态度“马上”转变,不仅变得“特温柔”,还打算“加微信”,在这样一句话的表达之中,暗示着“我”的“美貌”使得被刮蹭的车主为之折服,不再计较利益上的损失。 整个朋友圈文案没有一句直截了当的表达,却处处埋藏“凡学家”的显而易见的小心思,引导朋友圈读者得出这位“贵族”想表达的结论。

从朋友圈评论上来看,即使无人在意后续,“凡学家”依然执着自评,直截了当的表达,明示读者“我”的高颜值和对方的优质。相比正文, 评论区的表达显然不玩弯弯绕绕,观点鲜明。

一则简单的朋友圈“凡尔赛文学”,这位“凡学家”却炉火纯青将“寓观点于材料中”与“明示结论”的传播技巧巧妙结合,恐怕霍夫兰看了都想拖走做实验吧。

02.

传播套路:

符号意义的传达与网络模因的运用

1. 能指与所指相联结的符号意义

在传播学中,符号具有极为广泛的含义。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符号语言理论为“凡尔赛文学”中符号的妙用提供了思路。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能指”是意符,是符号本身的形式。在“凡尔赛文学”中体现为“凡学家”们所使用的各种特殊符号,如emoji表情或微信定位;“所指”是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意义,这是在“凡尔赛文学”中使用的各种符号的真正意图所在,是“凡学家”们想要展示的关键。以下是一则 “凡学”赏析:

图片来源:“GQ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符号意义“凡学”赏析:

这条“凡尔赛”朋友圈的关键在于底部的“定位”。 “机场头等舱休息室”表面上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微信定位,实际上则意指自己是“尊贵的头等舱用户”,暗中显露自身的财富。定位符不再只是定位符,看上去虚浮的富二代文本内容因为这样一个定位符得到了某种印证。不愧是深谙索绪尔的符号学之道的“凡学家”呢。

2. 网络模因的快速复制

实际上,“凡尔赛文学”在朋友圈之中大量出现,离不开网络模因的易复制、易模仿特性。“模因”概念起源于生物学家道金斯,他指出“模因”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在互联网文化语境之中,“互联网模因”被用来指称“在互联网上迅速传递并在传播中逐渐变化的内容单元”,也就是某种“梗”,或者说“套路”。

互联网模因具有容易模仿、快速传播、不断复制的基本特征。正如开头所述,“凡尔赛文学”有它自身的书写套路,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条“凡尔赛文学”朋友圈都是相似的,因为它们基于相同的“基模”,在不断的模仿和复制中传播、蔓延。以下是一则 “凡学”赏析: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

网络模因“凡学”赏析:

同样的5月20日,同样的520红包微信截图,同样的“非得逼着我秀”,甚至同样的emoji表情。不愧是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模因”的“凡学家”们啊。

03.

传播目的:

社交媒体炫耀性自我呈现的心理需求

戈夫曼的拟据理论又称为自我呈现理论,他认为个体能够通过表达自我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个人呈现是将塑造出来的自我呈现给观众的过程。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虽然与现实交往略有差别,但都是自我形象经营的过程。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主要运用数字象征符,基于不同策略,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通过发布各种类型的内容塑造内心预设的自我形象,进而改变或固化呈现客体对自我的印象。

微信朋友圈是人们记录日常生活、发表观点看法进行自我呈现的平台,用户能够在朋友圈中释放自己的需求、收获“观众”的反馈、获得所谓的“存在感”或某种“认同感”。然而在当下这个多元选择的个性化社会,“存在感”、“认同感”已经不再稀缺,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朋友圈秀“优越感”来显示自己显赫的身份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渴望以此获得某种心态上的自我满足与利益上的社交货币。这就解释了朋友圈的“凡学家”们创作“凡尔赛文学”的根本目的。

戈夫曼划分了四种“印象管理策略”,分别为理想化表演、误导性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其中理想化表演和误导性表演是“凡学家”们“塑造理想生活与贵族人设”的强大武器。“凡学家”会通过朋友圈分享自己捯饬或编造出来的精致生活或高端社交,充分展示自身理想化的形象;也会通过朋友圈摒弃或隐瞒真实自我,展示虚假形象误导受众。以下是两则“凡学”赏析:

01

理想化表演“凡学”赏析:

此条“凡尔赛”朋友圈以体重为引子,亮点颇丰。在这个年轻女性都渴望拥有90斤以下体重和一米六五左右身高的理想身材的时代,几句轻飘飘的“莫名其妙降到88斤”、“一米六五的小矮子”以及“吃炸鸡甜品胖不了”可谓是让人羡慕嫉妒恨。自评更是精彩纷呈,一句“珞丹姐姐不要告密”透露出自己的明星社交圈和高端健身资源,一句“半小时好几个外卖电话”又营造了自己人缘极好的形象和强大的朋友圈号召力。哇哦,这生活、这社交,简直是九亿少女的理想呢。

02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

误导性表演“凡学”赏析:

辞藻极为小学生作文的“凡尔赛文学”,还要顺便提一嘴“每年夏天的日本”,无非就是想秀一秀自己休闲而奢华的年度出境游。然而,深谙“凡学”之道的朋友圈读者们依然能毫不留情地戳破你的翻车时刻,着实令人尴尬。误导性表演使用需谨慎哦。

当我们用传播学的视角看待朋友圈中的“贵族们”,就会发现他们多了一份自作聪明的“可爱”。同时,我们真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一种“警惕”——我们应该警惕朋友圈“凡尔赛文学”大肆流行背后的传播陷阱,谨防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凸显、媒介充裕主义泛滥以及信息交互中的冗余与隐私泄露危险。

我们反对过度包装的“凡尔赛文学”,是在反对一种极端的“炫耀性自我呈现”,并非否定“自我呈现”本身。真实的自我呈现其实是借助社交媒体得以外显化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整合,也即自我发现和自我建构。自我呈现的初心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整合的过程中理解自我,进而正视自我、认同自我,建立对于自我连贯稳定的认知。

分享而非标榜,弥合现实缺陷而非换取毫无意义的点赞与评论,适度美化愉悦心情而非编造捯饬获取虚名,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朋友圈的信息分享——“当信息不再是人的异质时,媒介不再成为人的异化”。

(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综合整理自:羊村传播、青年语言微课堂

对于凡尔赛文学,你怎么看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评论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