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三峡》对比阅读 (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word两文对比 第10课《三峡》对比阅读 (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

第10课《三峡》对比阅读 (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

2023-09-08 1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三峡》对比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①,为明月池,白璧湾②。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檝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峙③,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绿萝蒙羃④,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沅水》)【注释】①沅(yuán)水:即沅江,发源于费州,流入期离。临沅县;古县名。②明月池:在湖南省沅陵县东二百里。自壁湾;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③鼎足均峙;鼎足而立,距离匀称。④蒙羃(mì):蒙覆遍布的样子。(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其间千二百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空谷传响 其迭响若钟音C.实钓渚渔咏之胜地 此皆良实D.信为神仙之所居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行者莫不拥楫嬉游。(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沅 水 又 东 历 三 石 涧 鼎 足 均 峙。(4)阅读选文,【甲】【乙】两文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开,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仪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南宋]陆游《入蜀记》)【注】①祠:供泰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达旦方渐止 旦辞爷娘去 通宵达旦B.有时朝发白帝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C.故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人情世故D.四顾无纤翳 顾野有麦场 顾此失彼(2)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2处)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甲】文写三峡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高峻、险拔深幽、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写的山有什么特点?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隐天蔽日    ②或王命急宣   ③有峰东环而下    ④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乃西向觅小径入峡。(4)请分别摘抄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5)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略无阙处    ③虽乘奔御风    ④哀转久绝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选自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江水》)[注]①迳:取道,经过。②纡:湾曲。③践跻:登临。(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自非亭午夜分。B.绝壁或千许丈/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泠泠不绝/绝巘多生怪柏D.既自欣得此奇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①[甲]文中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②[甲]文中写到“高猿长啸”,[乙]文中写到“猿鸣至清”,试思考两篇文章描写猿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5.文言文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B.不以疾也(快)C.晓雾将歇 (消散)D.夕日欲颓(坠落)(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B.沉鳞竞跃/静影沉璧C.不以疾也/自康乐以来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    A.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B.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C.甲乙两文绘景都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D.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寓情于景。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选一处加以简述。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白洋潮张岱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良多趣味    ③轰怒非常   ④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势的迅疾,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7.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沿溯阻绝 溯:    ②属引凄异 引:    ③不及返顾 顾: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    (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划两处)土 人 新 以 木 板 循 岩 为 室 曲 直 高 下 随 岩 宛 转(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4)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①禹凿;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⑤魄。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⑦怒,鼓⑧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⑨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悸:恐惧。⑥寻:八尺或七尺为一寻。⑦赑: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振动、摇动。⑨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沿溯阻绝    ②清荣峻茂   (2)把文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写景要抓景物特征。阅读文段【甲】,说说作者笔下三峡春冬之时的景物有怎样的特征。(4)侧面描写是两文共用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9.文言文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赢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兜笼不能容/虽乘奔御风B.公步行良苦/良多趣味C.引五六壮佼者来/属引凄异D.路绝矣/沿溯阻绝(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至/晴初/霜旦B.遂/浴/黄山之汤泉C.自/三峡/七百里中D.从/此山/径仄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4)甲乙两文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三峡》对比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9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①,为明月池,白璧湾②。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檝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峙③,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绿萝蒙羃④,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沅水》)【注释】①沅(yuán)水:即沅江,发源于费州,流入期离。临沅县;古县名。②明月池:在湖南省沅陵县东二百里。自壁湾;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③鼎足均峙;鼎足而立,距离匀称。④蒙羃(mì):蒙覆遍布的样子。(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B A.其间千二百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空谷传响 其迭响若钟音C.实钓渚渔咏之胜地 此皆良实D.信为神仙之所居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行者莫不拥楫嬉游。(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沅 水 又 东 历 三 石 涧 鼎 足 均 峙。(4)阅读选文,【甲】【乙】两文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沅水又东流,经临沅县西,就到明月池、白璧湾。湾呈半月形,澄清的潭水明彻如镜,头上风声在空中回荡,脚下流泉淙淙不绝。经过这里的人无不来荡桨嬉游,流连忘返。沅水又东流,经三石涧,涧中有三石鼎足而立,距离匀称,其高耸仿佛是斧削而成。旁边翠竹袅袅婷婷,引人玩赏。沅水又东流,绕过绿萝山,绿油油的松萝如纱帐垂披,危耸的山岩凭依着水边,真是垂钓吟咏的好地方,回音荡漾,有如钟声一般,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A.不同。中间/参与。B.相同。声响。C.不同。真是/城市的人。D.不同。果真/讲诚信。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字词:响,回响;久,很久;绝,消失。句意:空旷的山中传来猿啼的回响,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②重点字词:行者,经过这里的人;莫,没有;嬉游,嬉戏游玩。句意:经过这里的人没有不划动船桨嬉戏游玩的。(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其句意为:沅水又东流,经三石涧,涧中有三石鼎足而立。停顿为:沅 水 又 东/历 三 石 涧/鼎 足 均 峙。(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思想的把握。甲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乙文根据“信为神仙之所居”“行者莫不拥檝嬉游,徘徊爱玩”明确文章表达作者对沅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两文都通过对所见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答案:(1)B(2)①空旷的山中传来猿啼的回响,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②经过这里的人没有不划动船桨嬉戏游玩的。(3)沅 水 又 东/历 三 石 涧/鼎 足 均 峙。(4)两文都通过对所见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开,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仪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南宋]陆游《入蜀记》)【注】①祠:供泰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A.达旦方渐止 旦辞爷娘去 通宵达旦B.有时朝发白帝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C.故渔者歌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人情世故D.四顾无纤翳 顾野有麦场 顾此失彼(2)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2处)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甲】文写三峡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高峻、险拔深幽、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写的山有什么特点?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早晨/早晨/早晨;B.早晨/早晨/朝代;C.所以/原来的/处世的经验;D.看/看/照顾。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再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句意: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然”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十二峰者”是主语,“不可悉见”是谓语,应划分为: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自,如果。非,不是。句意为: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②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对主旨的把握能力。【乙】文“峰峦上入霄汉”“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突出山的高和奇美的特点。【甲】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描写了巫山的美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川的赞美之情。答案:(1)A(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3)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②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4)高、秀、奇;都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隐天蔽日  遮蔽 ②或王命急宣 宣布,传达 ③有峰东环而下  环绕 ④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向南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乃西向觅小径入峡。(4)请分别摘抄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5)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谷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面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①句意: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蔽,遮蔽。②句意: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宣,宣布,传达。③句意: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环,环绕。④句意:又向南,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南,向南。(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从峡谷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根据意思可断句为: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句中重点词:自,在。阙,同“缺”,空隙、缺口。句意: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重点词语:乃,于是;觅,寻找。句意:(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写出了水流之急;乙文“溪破其中出”从正面描写了水流之急。(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两文都写了秀丽的自然风光,从中都能看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答案:(1)①遮蔽;②宣布,传达;③环绕;④向南。(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3)①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4)【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②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③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④哀转久绝 停止 (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选自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江水》)[注]①迳:取道,经过。②纡:湾曲。③践跻:登临。(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自非亭午夜分。B.绝壁或千许丈/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泠泠不绝/绝巘多生怪柏D.既自欣得此奇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①[甲]文中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②[甲]文中写到“高猿长啸”,[乙]文中写到“猿鸣至清”,试思考两篇文章描写猿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乙】江水又东流,经过西陵峡。《宜都记》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极其清越,在山谷间回响着,久久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解答】(1)本题考直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异义等现象。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这里是“在”的意思。②略无阙处: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③虽乘奔御风: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④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停止,消失。(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文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①重点词语: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句意是: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重点词语:素,白色;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句意是: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自:介词,在;如果。B.许:都表示约数。C绝:动词,停止,消失;副词,极,非常。D.观:名词,景观;动词,观看。故选:B。(4)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闻”动词,领起后面听说水流湍急的内容,“常闻峡中水疾”应与后面断开;书记及口悉是并列的两种方式,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曾无”不曾有,从来没有,连接上下句,要与前面断开;正确断句为: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5)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甲文,“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写出三峡在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的特点;春冬两季,结合文章内容“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清幽秀美;秋季景物万物萧条,结合文章内容“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秋季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②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甲文段内容“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可知,写猿,重在写猿声凄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从而突出三峡秋天景色的美,并引用渔者的歌,烘托出三峡秋景的悲凉,以此来写出人们生活的不幸,寄托作者的哀思;结合乙文段内容“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呜至清,山谷传响,泠冷不绝”可知,写猿,重在写猿声不断,反衬三峡山谷的清静,从而突出三峡的勃勃生机,表达作者在旅行过程中的欣喜之情。答案:(1)①在;②同“缺”,空隙,缺口;③飞奔的马;④停止。(2)①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②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激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B(4)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5)①夏天,江水溢满,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②【甲】文用高猿长啸烘托出三峡秋景的悲凉。【乙】文用猿鸣至清以声写静,反衬三峡山谷的清静。5.文言文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B.不以疾也(快)C.晓雾将歇 (消散)D.夕日欲颓(坠落)(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B.沉鳞竞跃/静影沉璧C.不以疾也/自康乐以来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  D A.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B.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C.甲乙两文绘景都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D.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寓情于景。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选一处加以简述。【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有误,沿:顺流而下;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绝:断/绝:停止,消失;B.沉:沉入/沉:沉入;C.以:认为/以:从……开始;D.欲:将要/欲:欲望。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BC.正确;D.有误,乙文描写猿鸟鸣叫,是表现早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重点词:颓,坠落。竞,争着。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题干要求我们分析的是“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所以答题时先从两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进行赏析。甲文中表现色彩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句中写了石壁的“五色”,树林的“青”,竹子的“翠绿”,色彩鲜艳、斑斓,表现自然之美,也表现出作者身处山林的快乐。乙文中具有色彩之美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有水流的“素”,潭水的“绿”,柏树的“绿”,白色的瀑布,还有青草野花,山水之美尽显眼底。答案:(1)A(2)B(3)D(4)①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5)《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白洋潮张岱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②良多趣味  实在 ③轰怒非常 十分 ④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冲刷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势的迅疾,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按照旧例,在三江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言道:“今年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高呼看潮了,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千百群小鹅被驱赶得张开翅膀拍水惊飞的样子。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浪花像冰花一样四处飞溅,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雪狮潮头攒聚在一起,没有一个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塘下。潮水撞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衣服和脸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发出震怒般的轰响,像用大炮炸毁雁荡山的瀑布一样,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先辈们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故断为: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自:在;②句意:实在是有许多趣味。良:实在;③句意:发出震怒般的轰响。非常:十分;④句意: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漱:冲刷。(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自,如果;非,不是;曦,太阳。句意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②中重点词语有:见,看见;奔,奔向。句意为: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三峡》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白洋潮》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答案:(1)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2)①在;②实在;③十分;④冲刷。(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②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4)【甲】文先从正面落笔,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乙】文正面描写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由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还侧面描写了观潮者的反应,让人感受到潮水的迅疾与气势。7.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沿溯阻绝 溯:  逆流而上 ②属引凄异 引:  延长 ③不及返顾 顾:  光顾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  就是 (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划两处)土 人 新 以 木 板 循 岩 为 室 曲 直 高 下 随 岩 宛 转(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4)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分析】参考译文:【甲】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溯:逆流而上。②句意为: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引:延长。③句意为:来不及返回光顾。顾:光顾。④句意为: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即:就是。(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据此断句为: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句意为: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中重点词语有:许,左右。下,往下。句意为: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信息的提取。通过乙文中的“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可知,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的“佳致”可以用“危壁出泉,疏竹掩映”来概括。答案:(1)①逆流而上;②延长;③光顾;④就是。(2)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①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4)危壁出泉,疏竹掩映。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①禹凿;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⑤魄。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⑦怒,鼓⑧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⑨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悸:恐惧。⑥寻:八尺或七尺为一寻。⑦赑: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振动、摇动。⑨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②清荣峻茂 茂盛 (2)把文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写景要抓景物特征。阅读文段【甲】,说说作者笔下三峡春冬之时的景物有怎样的特征。(4)侧面描写是两文共用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分析】【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道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受到阻隔。溯:逆流而上。②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茂:茂盛。(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虽,即使。奔,分奔的马。疾,快。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3)本题考查对内容概括能力。根据原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作答即可。【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夏季三峡水的特点:水涨流速,交通阻断,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水的特点:万物萧条,凄清哀婉。(4)本题考查写法及其作用分析。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再分析其作用。例如:甲文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这是从侧面来表现山势的高峻、连绵的特点。再如乙文中“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意思是: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这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突出水流急,水雾大的特点。答案:(1)①逆流而上;②茂盛。(2)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3)夏天:江水溢满,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4)【甲】示例: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山的高峻、连绵。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的湍急。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突出水流急,水雾大。②“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突出水的湍急。9.文言文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赢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虽兜笼不能容/虽乘奔御风B.公步行良苦/良多趣味C.引五六壮佼者来/属引凄异D.路绝矣/沿溯阻绝(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每至/晴初/霜旦B.遂/浴/黄山之汤泉C.自/三峡/七百里中D.从/此山/径仄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4)甲乙两文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温泉洗澡。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虽:即使/虽:即使;B.良:甚,很/良:甚,很;C.引:领/引:延长。D.绝:断/绝:断。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BC.正确;D.有误,应为:从/此/山径仄险。故选:D。(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自,如果。曦月,太阳、月亮。句子翻译为: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重点词:犹:还。乃,就。句子翻译为:开始时还想勉强撑着自己走,等到十分疲惫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4)本题考查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筛选出相关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根据【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可知,《三峡》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根据【乙】“虽兜笼不能容”“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步行良苦”等可知,《游黄山记》描绘黄山具有险仄、奇雄的特点。答案:(1)C(2)D(3)①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开始时还想勉强撑着自己走,等到十分疲惫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4)《三峡》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可结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正侧面描写谈;《游黄山记》描绘黄山具有险仄、奇雄的特点,可结合“虽兜笼不能容”“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步行良苦”等正侧面描写谈。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