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的员工是如何工作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wework社区大使的工作介绍 WeWork的员工是如何工作的?

WeWork的员工是如何工作的?

2023-08-10 13: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0年,WeWork在纽约开办了第一个联合办公空间——在那里,不同雇佣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个办公空间办公、交流。截至2016年10月,WeWork以169亿美元的估值排名超级独角兽俱乐部第9,100多个办公空间遍布全球10个国家与地区的35座城市。

2016年7月1日WeWork在上海延平路开设的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不仅是WeWork在亚太地区迈出的第一步,亦标志着WeWork正式进入中国,其中国旗舰店威海路店于2016年11月开放。2017年上半年,他们将进军北京市场开设WeWork光华路及慈云寺店。加上将在在上海淮海中路开设的第7家店,WeWork将为超过6000名会员提供办公空间及社区服务。

“我希望能再有一次机会帮助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变得成功。”WeWork中国大陆总经理卢书成这样向界面新闻解释自己来到WeWork的原因。

在加入WeWork之前,卢书成已在GE、微软、戴尔和百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拥有超过20年的高管经历了,也曾开办过自己的公司。把一件事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一手培植起来,是他在职业生涯中一再经历的事,亦是他的激情所在。对他来说,WeWork进入中国,正是这样的一个机会,不仅因为自己爱冒险的天性,也是因为市场需求就在这里:“拿美国来说,3亿人大概有6000万人参与到中小个体经济中。在中国,从国有大型企业转向经济多样性,这是一个经济形态稳定、有活力的表现。我们也是朝这个潮流发展。”

“WeWork很年轻”是这位已步入中年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在入职的一年时间里最大的感受,“我们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很年轻,我的老板也比我年轻,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年轻人的东西,比如说很强的创业者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说,WeWork中国正是一家创业公司,40多名平均年龄在27-28岁的团队成员一起从上海延平路开始不断“攻城掠地”,大公司里常见的层级感在这里几乎不存在。空间产品部门的建筑师范抒宁说,自己一直直呼大boss的英文名“Fred”,有什么设计上的问题无需正式通报,直接让Fred凑到电脑前看就好了。做事不默守陈规让WeWork有种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卢书成认为,这对他来说与其说是一种“文化冲击”,不如说是一个“积极意义的惊喜”。

将WeWork在中国打造为一家“全球本土化”(glocal)公司是卢书成的愿景,也是他愿意加入WeWork的前提。所谓全球本土化,就是在坚持WeWork的国际标准的同时,根据当地市场量身定制产品与服务,更确切地说,是迎合中国人的办公文化与习惯。以办公空间设计为例,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注重隐私,因此卢书成在前往纽约总部开会时提出在空间设计上降低工位数量来保证隐私,以此尊重中国人的工作习惯。虽然对于WeWork来说这是一种“降低效率”的行为,但总部管理层仍然同意了这一提议。

WeWork威海路店公共办公区域。图片来源:WeWork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WeWork总部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联合办公市场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进行时,而WeWork虽然身为联合办公“鼻祖”,但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市场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新来者。

仲量联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联合办公空间的数量在2016年猛增,目前仅京沪两地就有500多处。据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此前估算,5年之后“空间共享”将形成一个千亿级规模的市场。WeWork最先登陆的上海则是联合办公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办公租赁平台马上办公发布的《上海共享办公市场透视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上海共享办公空间共有486个,分布于15个行政区,总建筑面积达130多万平方米,平均每家空间建筑面积为2752平方米。而在出租率方面,2016年第三季度整体出租率继续走高,表明市场的需求增长快过新增供应。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WeWork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与其他联合办公空间相比的优势在于其对“社区营造”的重视。“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全球70%以上的会员之间有合作,而50%以上的会有商务往来。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有良性互动的社区,而这个结果令我们自己也很欣喜和吃惊。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社区,首先是我们的物理空间设计,构建一个放松的、促进沟通的环境;其次我们会组织一些社区活动,比如Happy Hour;还有一点是,我们会设置一个社区经理(Community Manager)。”WeWork亚太区董事总经理Ole Ruch曾在接受界面新闻的采访时表示。

“WeWork不是一个孵化器,所以我们不会筛选会员。我们主要建立的是一个平台,能够把大家聚集到一起,为会员之间的需求搭建桥梁,让他们能够彼此交流。因为不管在哪个行业,处于怎样的发展规模,你都会有一些需求,需要其他行业来辅助你完成工作。我们的社区管理团队就是起到这个作用,我们找出你的需求和他的需求,把你们介绍到一起。”WeWork延平路店社区经理李明(Joshua)说。

李明笑容亲切,嗓音柔和,在听别人讲话时时不时示意对方自己在认真听讲,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不难看出他是个沟通高手。这个在会员们口中“这家店最重要的人”带领着三人的社区管理团队负责为在延平路店办公的会员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帮助,组织各类活动,促进会员交流。作为社区经理,李明每天到空间的第一件事就是巡视场地,确保所有的设施设备都处于待命状态;除此之外,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与会员交流,认识更多的会员。

关于认识会员的意义,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经常聊天说,你们最近怎么样啊,你们公司最近是不是在招聘啊,是不是有新的项目啊,这时候会员就会告诉我们,对啊最近我们在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会说,哎你知道吗,我们刚好有另外一个会员,他是帮助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的,我可以帮你介绍一下,他们可能可以帮你。这样就把他们介绍一下,很快地他们就找到了新的人才可以进行培养。”

“Love what you do”是WeWork的理念,也是李明加入WeWork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在2015年他为了加入WeWork特地飞了趟芝加哥见了一位业务拓展部经理,而当时的WeWork还没有决定来中国。在WeWork正式决定进军中国市场后,李明成为了这家公司的第一位中国本土员工。

李明爱做的事情,正是帮助在联合办公空间里工作的人们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他非常认同WeWork以会员为本的理念。这位从2008年开始就在上海从事联合办公相关工作的业内老人回想起之前的工作经历,感叹说这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以前我更多会想到怎样让我的收入翻一番,怎样能够多收一点钱多赚一些租金,是反过来的”。

除了在空间里走动与会员唠嗑以外,李明和他的同事还会与会员在线保持沟通。会员有任何疑问或请求,都可以在线咨询社区管理团队,社区管理团队的第一次回应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如果一个小时内没有回复,会员请求就会移交给社区经理;如果24小时内还没有回复,就会移交给总经理。“这都是为了确保我们的会员能够享受到他们应有的权利和服务质量。”李明说。

而会员每天在空间里的活动几乎都是社区管理团队收集反馈,反思如何提升服务质量的机会,具体来说,凡是会员使用了WeWork的服务,就会有被要求提供使用反馈。以会员预订会议室为例,在使用完会议室后,会员就会收到问卷调查链接,要求给使用体验打分,被问到的问题包括会议室是否干净整齐、空调问题是否合适、垃圾桶是否有被清理。问卷调查结果会在第二天早上发送至社区经理的邮箱。

除了这样一个精心维护的线下社区以外,会员也通过APP与遍布全球的WeWork社区众人建立联系。“我觉得WeWork延平路为我们的全球会员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首先让国外的会员把他们的业务更便捷地带进中国市场,其次给我们的中国会员创造了一个与全球会员直接对话沟通寻求合作的机会,”李明说,“当你在线发布一条信息的时候,这条信息不仅针对上海市场,而是针对全球9万会员。这个时候你可以寻找开拓业务的机会、寻找合作,甚至寻找投资。”据他透露,目前为止WeWork延平路店的中国会员和外国会员的比例为8比2。

WeWork延平路店在去年10月举办的一场Member Mixer是令李明印象最深的一个会员合作案例:中小企业酒水供应商“福哇啦Foowala”提供了活动所需的酒水,榴莲甜品公司“榴小莲”提供了所有的甜品,而另外一家从事虚拟现实的科技公司则把全部的会议室都用VR改造了一遍,戴上眼镜,就仿佛穿越了一般。“不仅有好玩的活动,而且给会员提供了非常好的体验,无论是会员之间的合作还是会员和管理团队的合作都非常愉悦的一场活动,那次也是我们会员参与度最高的活动。”

李明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他的任务除了建立更强大的社区管理团队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会员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与福利。目前,WeWork会员享受的福利从健身课到Office365系列产品和印象笔记的七五折优惠、空间周边的餐厅酒店优惠不一而足。“在很多初创团队里,很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掉团队福利和团队建设。WeWork在这块就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与支持。”他说。

这的确是卢书成口中的WeWork中国团队2017年工作重点之一。在倾听现有会员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基础之上,WeWork还在寻求扩张和在这一过程中所需的人才。

“我们现在正好是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一定要把人先招进来,所以真的是(发展)非常快,(人才)需求也非常大。”WeWork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谈珏告诉界面新闻。目前WeWork中国所需的人才涵盖办公环境设计、社区管理、后勤支持等各部门岗位,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她表示接地气、了解市场、有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执行力、适应WeWork的企业文化是HR特别看重的;在“接地气”这一点上,WeWork会越来越倚重中国本土人才。

WeWork威海路店的一间办公室。图片来源:WeWork

谈珏认为WeWork对年轻人才特别有吸引力的原因不仅因为它有一个很酷的品牌,还因为它给员工提供了站在全球平台上工作、提升视野的机会。至少对范抒宁和空间产品部门的建模师燕林来说,这是WeWork吸引他们的重要理由。

在加入WeWork之前,他们俩都发现了传统建筑行业的一个巨大痛点:建筑设计的周期很长,而建筑师、施工方和运营方等各个本应密切合作的相关方各自为政,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返工和资源浪费的情况。燕林举了一个例子:“当设计已经做得很远了,运营进来发现了问题,但这时候就没法修改了,然后就只能拿着一个他们不想要的东西尽量去做一些可能的改造。”

WeWork使用的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将空间设计流程中的损耗降至最低点,大大提升了包括空间产品部门在内的WeWork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具体来说,BIM指的是在设计之初在场所进行激光扫描,构建虚拟三维模型,空间开发流程中的各个相关方——从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到运营团队和社区管理团队——都在这一个模型系统中工作,实现工作流程意义上的“联合办公”。

范抒宁向界面新闻解释道,在传统图纸中,一个圆圈也许只是代表一张桌子,而在BIM系统下,一个圆圈除了指代一张桌子以外,还包括了这张桌子的所有相关信息(比如桌子的品牌、价格以及会员的使用情况),方便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随时查询协商。因为激光扫描从一开始就保证了空间测绘的精确度,建筑设计人员就能精准地计算地板、桌面、玻璃门所需材料的面积和形状,最大程度减少浪费,“你做完设计把图纸给施工,施工单位不会随时给你打电话,说这个地方图纸不行,那个地方跟图纸对不上,控制力会加强”。

“我觉得WeWork算是在建筑或者空间设计行业里走在时代前列的一家公司。这也是我愿意加入的原因。”范抒宁此前在纽约工作,因为不满足建筑设计的“智能程度”仅仅停留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简称CAD),他选择加入WeWork。

在计算机把设计师们从冗杂事务中解放出来、由会员反馈汇总而成的大数据描绘出用户习惯特征后,他们就可以花更多精力在挑选优质的材料、研究空间使用设计上了——WeWork空间的本土化人性设计,都是出于他们之手:卡座和电话亭的尺寸刚好让人们舒服地坐在那里休息聊天,却让人在工作状态下感到不适,保证了人们不会长时间占据公共空间;楼梯的几何曲线和吧台状的栏杆设计会让人们不自觉地被停留在那里,增加交流对话的可能;中国人爱开大会,因此大型会议室的数量要增多……类似的巧思在WeWork威海路店和延平路店比比皆是。

在WeWork威海路店,楼梯也是会员间交流的地方。图片来源:WeWork

作为WeWork的员工,范抒宁和燕林自己也是WeWork的空间使用者,切身感受着联合办公带来的工作方式的改变。

燕林的工作日是从和前台打招呼开始的。在前台拿颗糖吃,顺便看看今天在空间里举办什么活动(WeWork平均每天都有一到两场会员活动)。周一的早晨空间里提供丰盛的早餐,他注意到虽然最开始大多是沙拉、三明治之类的西式餐点,在会员要求下社区管理团队也开始提供豆浆油条了。工作累了,燕林就去和运营团队的同事们闲聊一会,听听他们说会员有什么最新反馈。他也有每天打招呼慢慢熟了的会员朋友,会经常一起组织打乒乓球。另外,他还会经常在空间里转转,观察会员们是如何使用空间的,会员有什么问题他也会立即出现在现场协助解决。

“如果要加班我就去延平路加班,因为我家离那里比较近,”范抒宁指着我们所在的会议室落地玻璃窗外的一张桌子,笑着说,“燕林半个小时前还在这里工作呢。”

“但在这里工作的问题是,每个经过我的人都问,你怎么被撵出来了?”燕林推了推眼镜,补充了一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