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650nm红光哺光仪对近视防控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tdp治疗仪和红外线治疗仪哪个好 如何看待650nm红光哺光仪对近视防控的?

如何看待650nm红光哺光仪对近视防控的?

2023-10-26 10: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近视眼动物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很多研究都发现长波长的红光可以促进眼轴的增长,朝着近视化去漂移。

如描述中说的,这个红光的治疗仪是用于远视伴有弱视的人使用的。红光可以促进弱视儿童视力的发育,同时又可以用来加速眼轴增长,美滋滋。

如果是一些子午线弱视伴近视(弱视在前,近视在后)都要考虑用还是不用这种红光治疗仪和弱视训练软件,治疗弱视的同时又怕近视增加的太快。

关于多巴胺和近视的关系就复杂了。户外活动对于近视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已经由很多实验得到基本一致的证实,有人认为是和多巴胺的分泌有关。

多巴胺是视网膜上重要的神经递质,有研究认为多巴胺的D1受体和D2受体平衡屈光发育。D1受体激活导致远视化漂移,D2受体激活导致近视化漂移。在高亮度环境下D1受体激活,所以对于近视有抑制作用。

同样还有研究认为,多巴胺对于近视的控制是基于形觉剥夺近视,而对于离焦性近视是没有抑制作用的。

所以目前关于多巴胺是否对青少年的轴性近视有作用是没有定论的。

户外活动目前也认为只是对近视起到预防作用(延缓、推迟近视发生),不能对近视起到控制作用(现有研究认为对于已经近视的,无法控制增长速度或者说控制效果甚微),至于为什么这么奇葩,有待解谜。

即便是多巴胺有效果,和650nm的红光有毛线关系。多巴胺的分泌是和光照强度相关,越是接近自然光的高强度光,多巴胺分泌的就越多。

自然光下的多巴胺分泌的更多,还不要钱,每天多户外活动半小时,从哪个角度看都要比蹲在这种仪器前看这种枯燥又无聊的东西强的多。

自然光不仅有650nm的红光,还有660,670,680,690红光。400~790nm无数个波段应有尽有,搬个板凳免费赠送。

希望这种商家,耗子尾汁。

2021.3.4更新

最近有不少人给我发其他平台上某些人为这个仪器科普的文章和视频,恰烂钱的吃相有点难看。真是应了“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我之前的回答和文章主要写的是动物模型的一些研究结果,包括豚鼠、恒河猴。

在这类单色光动物近视模型的构建中,长波长的单色光是能够诱导出近视眼的。

但是也有研究用树鼩,发现窄波长的红光能减缓其眼球的生长。

至于为什么在不同的动物身上却是相反的结果,目前还不晓得。

不管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如何,是有利还是有弊,放到人身上都未必可行。在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中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都是比较低的。

换个说法,像新冠疫苗一样,只做了动物实验而没有三期的临床是不能够上市的。

这个哺光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足够的数据(在裸露点,基本像样的文献支持都没有),在人身上、长周期、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支持,好不好、有没有效果不是凭一张嘴。

还有的科普拿一些光损伤和红光治疗某些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来偷换概念,无耻的很。

现在用的近视控制产品,不管是一线还是二线(一线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周边离焦日戴接触镜,二线各类周边离框架)都有一大把的研究支持。

虽然并不知道这些产品起作用的确切机制(包括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但是存在近视控制有效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我也是没有找到正儿八经的文献,就在知网上找到一篇18年的临床观察,Google学术、pubmed等没有找到相关的研究。

先说眼轴,我们天天说眼轴不能缩短这是基于有意义的统计学范畴内来讨论的(或者说有临床意义)。

以下图片是我在其它平台找到的产品宣传图片。

现在主要的测眼轴的机器为IOL Master和Lenstar LS900,都是采用光学非接触的方式来测量。

眼轴是衡量眼球前后径的一个参数,也就是从角膜前表面都巩膜的这段距离,但是因为巩膜的不透光以及测量方法的问题,没办法测全整段距离,故而用泪膜前表面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视轴代替眼轴。

所以IOL Master和Lenstar LS900眼轴测量泪膜前表面到色素上皮层的距离。色素上皮层紧挨着脉络膜。

普通人群的脉络膜是具有明显的生物节律的。一天中脉络膜的厚度是浮动的,浮动范围大概在20微米到40微米之间,也就是0.02毫米到0.04毫米之间。

有研究显示上午12点测量厚度最薄,晚上9点测量最厚。当脉络膜增厚的时候会推着色素上皮层前移,色素上皮层往前移动了自然眼轴的测量就相对要短一点,准确的说是视轴相对短一点。相反,眼轴就要长一点。

如果我们能够测量巩膜到角膜的距离,这段距离是不会受脉络膜增厚的影响的,换句话说代表眼球前后径的实际眼轴是不受脉络膜增厚的影响的。

日常的门诊中经常能观察到此种差异,比如很多家长多会问为什么上午和下午测量的眼轴会有差异。有的家长在一个医院做完检查,过了一个星期又到另一个医院来测,排除人为和机器本身的误差,眼轴还有0.05到0.1的差异,家长慌的不行,这才一周,就涨了0.1mm这一年还得了。其实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生物节律的影响。

在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的使用中我们同样也有观察到少数的人在初用阶段存在眼轴的缩短的现象,低浓度阿托品是因为脉络膜的增厚,角膜塑形镜除此之外还有角膜上皮重新分布的影响。

戴角膜塑形镜会带来角膜上皮10到20微米改变,对眼轴的影响很小。脉络膜本身的厚度大概在200到300微米之间,想通过脉络膜增厚来实现眼轴的缩短是有限度的。

存在眼轴缩短和眼轴可持续缩短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短暂的、个别现象后者是连续的、普遍现象。

我们并不能寄希望于脉络膜增厚来缩短眼轴,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脉络膜增厚和近视的控制作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不展开说了。

对于找到的那篇分析,稍微说一下吧。

没有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线水平得比较啊,如果开始两组就在屈光度和眼轴上存在差异呢?

用平均值做对比,即使是随机抽样也需要更大的量才能说明问题。

时间太短,只有6个月,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待讨论。

近视的进展和年龄是高度相关的,年龄分组跨度大。

任何实验的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除了仪器本身外,是否有如生物节律、年龄、性别、生理性眼轴增长、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所以,只有相关的研究多了,看的多了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或者对其有基础的判断。

从从业者的角度,我是真心希望有更多的相关研究,毕竟能丰富近视防控体系和增加可选择的手段,如果后期有多中心的相关研究,会再来更新。

2022.11.10

时隔一年8个月,再次来更新了。

相关的论文很早就看了,但一直没来更新,因为一直没有想好用什么样的一个立场来更新。

Dong J , Zhu Z , Xu H , et al. Myopia Control Effect of 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 Therapy in Chinese Childre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Ophthalmology, 2022. Jiang Y , Zhu Z , Tan X , et al. Effect of 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 Therapy in Myopia Control in Childre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Ophthalmology, 2021.

这一年多以来,陆续接触到了一些使用该产品的,控制效果好的有,效果不理想的也有。很多人并不是我们医疗机构的,只是偶尔来复查。很多数据没有连续性,样本量也小。

关于近视控制有效性的问题,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和专家共识的发布,和很多医生的态度转变可能是一致的。

类似的设备所采用的光从本质上讲属于弱激光,安全性的功率阈值是多少是有待商榷的。

有很多家长私信我来问我和该产品相关的问题,我的态度都是中立的,就是我给不了任何建议。

还是我之前说的,该产品从设计到用于近视防控时间太短了,也就近3年的时间。

虽然是弱激光,但毕竟是激光,长期使用对眼底有什么潜在的副作用是没有数据支撑的,也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还是需要更多的观察,能给出确切答案的只有时间。

我的态度还是观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