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70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peed词源 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70年

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70年

#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70年|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五节 词源、语源研究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是汉语历史词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语言学中已包含了相当丰富的词源研究成果。上古汉语词汇的同源现象早已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清代的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等都有相关论述,民国时期章太炎在《文始》一书中对同源词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都注意到了从语音的联系去看词义的联系,即所谓“因声求义”,这本来是正确的分析方向,但由于过于依赖声转关系来确定同源词,因此得出的结论有时不免粗疏。

   新中国成立后,在同源词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影响最大的是王力先生,他在《汉语史稿》(下册)“词汇的发展”部分以及《汉语词汇史》中,都有专节论述同源词问题。王力的《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是一部专门研究同源词的专著,不过他采用“同源字”的叫法。该字典前有一篇《同源字论》,对同源字做了明确的界定:“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同上,第3页)作者反对把同源关系铺得过于宽泛,从音、义两方面提出了同源字系联标准,对同源字规定了较严格的条件,有力地矫正了传统同源词系联中那种滥用声训、汗漫无边的牵合附会之弊。该书体制宏伟,以韵为经,以声为纬,共收同源字3164个,分为1033组,每一组同源字都表明古声韵通转情况,详列古代训诂材料及语词的文献用例,释义翔实。该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同源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是对词的音义与源流求索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汉语同源词研究的划时代之作。

   严学宭的《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张世禄的《汉语同源词的孳乳》、王宁的《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刘又辛的《谈谈汉语词源研究》、郭锡良的《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齐冲天的《论语源研究》、殷寄明的《我对词源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任继昉的《汉语语源研究的方式、方法、阶段论》、黄易青的《同源词意义关系比较互证法》、李玉的《同源词词群考》等对汉语词源研究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其他有关词源、语源研究比较重要的概述性、通论性或专题论著还有任继昉的《汉语语源学》、殷寄明的《语源学概论》、孟蓬生的《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等。曾昭聪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研究史略》则系统梳理了魏晋至唐五代词源研究的历史,并对汉语词源的研究从方法论上提出了建议。

   1999年8月在长春举办了首届汉语词源学研讨会,此后定期召开。目前汉语词源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人才队伍愈加壮大,方法日趋精密。一些学者尝试从汉藏语系诸语言之间的发生学和语言接触的角度对汉语词源进行探讨,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今后通过多学科融合对汉语词源深入探讨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第六节 汉语历史词汇学理论的建构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汉语历史词汇学理论的探讨和总结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方面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

   汉语历史词汇学理论的探讨着重在词汇发展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词义演变规律和构词规律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前者着重探求某一类词语的词义演变规律,后者侧重从构词方式上讨论语言规律。

   洪成玉的《古汉语词义分析》以分析词义为中心,联系字形、语音、语法,对古汉语词义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赵克勤的《古汉语词汇概要》及后来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古代汉语词汇学》较全面地讨论了古汉语词汇各方面的问题。苏宝荣、宋永培的《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则反映了古汉语词汇研究在继承训诂学成果基础上取得的新进展。该书论述了古汉语词义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词义与音、词义的系统性、词义的两重性、词义演变的规律性、词义与词的结构形式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做了阐述。蒋绍愚的《古汉语词汇纲要》、周光庆的《古汉语词汇学简论》、张联荣的《古汉语词义论》、徐时仪的《近代汉语词汇学》都对古汉语词义理论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这些专著在构建汉语历史词汇学框架体系和理论建设方面都有相当的贡献。

   20世纪80—90年代一组集中讨论词义发展变化的理论文章颇具新意,值得重视。许嘉璐的《论同步引申》(《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较早注意到词义演变过程中“词义具有同步引申的规律”,并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蒋绍愚的《论词的“相因生义”》(《庆祝王力先生80寿辰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系统阐述了词义相关变化的问题,作者认为词义的相关变化除了聚合因素起作用外,组合因素也很重要,是词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江蓝生的《相关语词的类同引申》(载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讨论在聚合关系中,相关语词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义类相关的词之间相互影响而发生的类同方向的引申。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此前已有的许嘉璐“同步引申”说、蒋绍愚“相因生义”说的进一步阐发,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见解。比如文章指出,有些多义词,只要其中有一个义项相同,就能够以这个意义为基础发生类同引申;类同引申有时不是词义本身引申的结果,而是相同语境造成的;词义的类同引申不同于词义的沾染;有些近义词不仅能发生类同引申,而且还能互相通借;反义词(包括意义相对的词)发生类同引申时,有的引申义相同,有的引申义仍旧相反。江蓝生的另一篇《演绎法与近代汉语词语考释》(《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是作者多年从事词语考释的方法总结。文章指出以往传统上考释词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法,但归纳法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当归纳法不能奏效时,可以尝试用演绎的方法,也就是用语言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作者从合成词中联合结构的同义复词居多、类化构词现象、相关词义的类同引申、词义的通借现象等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如何运用演绎法来考释近代汉语的词语。演绎法的使用是以我们对汉语发展史中许多语言事实和普遍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掌握的语言事实和普遍规律越丰富,运用演绎法的余地也就越广阔。

   进入21世纪以来,词汇学理论探讨的风气更加浓厚。随着结构主义语义学、认知语义学、历史语用学、语言类型学、语义地图等理论和方法的引进,汉语词汇语义演变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很多学者已不满足于文献词语的考释和词义演变方式的静态描写,而是致力于词义系统演变的考察和词义演变规律的探索,涌现出了一批重大成果,大大加深了我们去汉语语义演变的认知和了解。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通过对“投”个案的研究,利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投”的义位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探讨了“投”的词义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从概念场出发,对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归纳了研究词义系统、词汇系统以及其历史演变的方法。如胡敕瑞的《从隐含到呈现(上)——试论中古词汇的一个本质变化》(《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一文,揭示出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隐含到呈现”,上古汉语存在概念融合(隐含)的三类词语(修饰成分与中心成分融合、动作与对象融合、动作与结果融合),到中古时期这三类“隐含”纷纷“呈现”:修饰成分从中心成分中呈现出来、对象从动作(或动作从对象)中呈现出来、动作从结果中呈现出来。文章从汉语的形、音、义及汉语的自组织原则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从隐含到呈现”的具体原因。贝罗贝、李明《语义演变理论与语义演变和句法演变》(载沈阳、冯胜利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从汉语的实例出发,讨论了语义演变与句法演变的关系。文章强调语义演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这种有一定方向性的语义演变大多源于语用推理,跟主观化有关。对于语义演变和句法演变的关系,作者指出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语义演变驱动句法演变,重新分析不改变直接成分的边界。另一种可能是,句法演变驱动语义演变,重新分析通常改变直接成分的边界。其他如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王云路、张凡的《释“踊跃”及其他——兼谈词义演变的相关间题》,黄树先《词义发展论说》,董志翘的《是词义沾染,还是同义复用?——以汉译佛典中词汇为例》等论文从不同视角探讨了词义演变的理论问题。李明的《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讨论了“从言语到言语行为”的词义演变,揭示了这类演变的促动因素。

   近年来尤其值得重视的重要理论成果是蒋绍愚的《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定名为《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但主要不是侧重于汉语词汇史的构建和探讨,而是侧重于有关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理论问题的讨论。此书的内容、观点、研究方法和《古汉语词汇纲要》有较大的不同,较多地吸取了现代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力图和汉语历史词汇的实际紧密结合,用以分析和解决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问题。”(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前言》第3页)全书以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的问题为主,分为八章,毎章讨论一个问题,涉及“字和词”“构词法、造词法和词汇化”“词义和词义的分析”“词义的发展和演变”“同义词和反义词”“词汇和语音、语法的关系”“词汇系统和词义系统”“词汇与文化”等汉语历史词汇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作者视野开阔,在很多问题的探讨中阐发了自己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深刻独到的思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第七节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语料的拓展、研究内容的分类、研究的思路方法、词典编纂、理论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学科的建立,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中来,使汉语历史词汇学领域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中古汉译佛经、近代各类白话文献语料的不断发掘,形成了许多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热点。

   总体来看,汉语历史词汇学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1)重视发掘新材料,语料的空白点越来越少。(2)重视个案的深入研究,力图从微观语言现象的开掘反映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本质内涵。(3)重视不同文献类型的对比和结合,如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结合、中古译经文献与本土文献的对比结合等。(4)理论探讨的风气越来越浓厚。更加重视借鉴吸收现当代普通语言学的各种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中来。更为可喜的是,已经开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词汇学描写体系和理论架构。

   在人才队伍的培养方面,目前许多大学中文系都开设有专门的中古汉语、近代汉语课程,特别在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上,成绩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学者投身到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领域中来,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今后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开掘各类语料,加强理论建设,更加注重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探讨古汉语词汇发展线索,总结演变规律,力争在不远的将来贡献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贯通性的汉语词汇发展史。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汉语历史词汇学在新时代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必将取得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方一新、刘哲:《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国语文》2015第1期。     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江蓝生:《相关语词的类同引申》,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蒋绍愚:《论词的“相因生义”》,《蒋绍愚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蒋绍愚:《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几点想法》,《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蒋绍愚:《王力先生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     王云路:《百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述略》,《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王云路:《本世纪以来(2000~2011)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论》,《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徐时仪:《近代汉语词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书海出版社2000年版。     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